无伴奏混声合唱《牧歌》曲式分析及演唱处理
2020-12-06吉梦
吉 梦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作品分析
(一)曲式结构
《牧歌》整首曲子一共有66小节,属于降G宫调式,在原民歌的主题基础上进行了三次变化重复,第一乐段是主题呈示,第二乐段为第一变奏,第三乐段是第二变奏,有引子有尾声,前后呼应,给人以完整感。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尾声
a b a’ b’ a” b”
(1-8)(9-16)(17-24)(25-32)(33-40)(41-48)(49-56)(57--66)
(二)艺术特色
《牧歌》的原民歌是属于蒙古族典型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抒情歌曲,在旋律上,音高走向向上,后连接长音,旋律线条上下起伏,呈波浪状,长调的旋律中有一个音作为中心音,围绕其上下构成旋律进行,能够生动描绘大草原的无边宽广辽阔。长调民歌在歌词上简单,字少腔长,草原的人们生活自由,在音乐中多用长音的保持显示出草原开阔的自然空间。
牧歌一般是在放牧和搬迁时歌唱,多数是赞美家乡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种类多样的装饰音是东蒙民歌鲜明的民族性,不管哪个地区的曲调风格,都离不开当地说话习惯和方式,东蒙人民不论说话与歌唱,习惯性带有上波音和倚音,就像是不同地区向上或向下的音调,也就是所谓的口音,东蒙民歌的波音大多会出现在每个乐句结尾长音的前一拍,这种独特的倚音不同民族在使用上都有区别,蒙语的语言简洁,演唱波音时会使得旋律线条更加悠扬,这种语言艺术加入到歌曲中,出现了耐人寻味的民族特色。
在节奏以及速度上,“Adagio”是慢板,缓慢的速度更适合表达感情。整部作品中共出现有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前十六后八,四分附点节奏,四个十六分,双附点的节奏型,尤其是附点的节奏型,给了旋律推动力,在描绘动态画面时给人无限遐想。
(三)歌词表达
歌词整体使用朴素的语言简单描述了草原上自然的形态,能够抒发对草原对家乡的热爱,感人至深。先从近景观察草地和白羊,一个跑字将白羊活化,第二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接下来拉到远景,看到无边的草原和白云青天,最后一个早霞作为最后的景物,几个简单的物勾勒出草原的美景,就这样在脑海中浮现。歌词不仅仅描述了鲜明的形象,在每个句逗中的字都有押韵,例如羊(yang)、上(shang)、乡(xiang)、帐(zhang)、唱(chang),都以“ang”这样的开口音归韵。
(四)写作手法
整首民歌编曲主要运用了复调手法以及和声手法,其中复调手法运用较多,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对比以及突出各个声部,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在和声手法上,大量运用三度、四度、五度和六度音程,在原民歌的旋律基础上,和声衬托既使音色饱满和谐,又不失蒙古特色。
(五)合唱织体
引子部分。由女低在开始用“Hm”哼鸣以“p”的力度演唱音乐主题的一半部分,女低第二声部用角音延续烘托旋律主题,长音落在羽音,男低在相同的羽音上接着演唱主题部分,以相同的力度模仿女低,引子最后两个声部构成五度音程,形成空旷空灵的音响。
第一乐段。女高音作为主旋律声部进入,女低音和男高音作为烘托,以“mp”的力度,比引子部分力度稍强,突出旋律声部,这一乐段女低再分为两个声部,构成四度、三度的音程,增强和声效果,三个声部大部分以相同的节奏织体进行,主旋律在第12小节出现倚音,高音的倚音之后旋律向下,旋律线条高低起伏,生动活泼,尤其女高声部在上方演唱,仿佛漂浮在大草原上的片片白云。
第17小节进入b乐句,这一句采用复调写作,女高女低不同的旋律,反向进行构成鲜明对比,男低在下方构成纯五度,整个乐句深沉殷实,男高男低作为和声背景,第18小节女高长音保持,女低旋律改变节奏自然衔接主旋律,将长音空白区填补,第19小节,男高声部旋律向上大跳,成为四声部中的最高音,这个最高音仅昙花一现,只有半拍时值,就像羊群中的星星点点,在第21小节,女高旋律音区向下,男低旋律向下大跳,加上附点四分音符节奏律动,突出一小节的男高,最后乐句结束两小节,女高女低的长音保持,男声旋律做呼应,最后四个声部都落在同一个音,表示一个乐段的结束。四个声部相互填充,互为衬托,由分到合,音乐此起彼伏,把草原风景完美展现。
第二乐段。a’乐句是a乐句的变奏形式,是对a乐句的模仿改变,在这一句,男高和女高担任主旋律,首先男高音演唱旋律,女高在晚两拍的地方进入,对主旋律进行严格模仿,第28小节男高长音保持时女高声部改变节奏,变为四个十六分音符,补充长音空白,音乐律动更为活泼带感,也将这一乐段与上一乐段明显对比。其余女高第二声部、女低和男低声部旋律线条平直,作为和声衬托。b’乐句将女低女高作为旋律声部,同样女高在晚两拍的地方进入,不同的是,女低声部是女高声部的下方纯五度演唱,采用自由模仿手法,在第37小节女高女低变为同节奏,,最后落到相同音上。男高男低和声背景,平稳进行,男高第35小节有一个还原号,使旋律走向形成半音下行,并没有影响民歌曲调,纵向横向都很和谐,增加了抒情性,使和声色彩性更强。
第三乐段。这一乐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a”乐句力度变为“mf”,与a乐句大体相同,是属于主题再现,都没有加入男低音,女高声部担任主旋律,下声部构成四度和声,相对较为和谐的音响,下声部作衬托,旋律线条基本保持平直,主旋律走向不断向上,音响明亮,音乐活泼,并且带有表情记号,三个声部力度做渐强,不断推动音乐热情的前进发展,下声部节奏相同,与女高音重音相同,更能突出音乐情绪兴奋,表现蒙古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
到了b”乐句力度变为“mp”,女高演唱主旋律,男高在其后两拍进入,进行自由模仿,第51小节,女高旋律起伏较小变化阶段,男高旋律大跳填补空缺,第53小节男高连音线加改变节奏,音乐律动更为紧凑发展,女低和男低声部作为辅助声部,节奏使用二分音符拉宽,并使用大片的连音线,描绘出大自然的蓝天白云大地的辽阔背景。到这一乐句的最后三小节,女高女低相互融汇回归到相同音高,男高男低节奏变为统一,四个声部落在不同音区的主音。B’’乐句四声部交融,音乐连绵起伏,经过各种变化,回归到主音上,作为极为和谐的和弦,给人以归属感。最后连接尾声部分,男高solo用“pp”的力度,音乐逐渐回到安静。
尾声部分。尾声除去女低和男低,将女高和男高各分为三声部,男一高担任领唱,是对开头引子部分的呼应,尾声采用比女低音高八度的音区演唱,更多的是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长音。女三声部在其下方纯五度演唱主题,女高二声部和男高三声部担任和声,男二高在领唱的后两小节处对其进行低八度的模仿。尾声部分力度从“pp”到“ppp”最后越来越弱,将风景画的镜头渐渐拉远。
二、作品演唱分析
(一)循环呼吸
整首作品结构方整,有引子有尾声,要注意乐段乐句之间明确的换气,其余地方要注意音乐的连续流动。无伴奏混声合唱《牧歌》更多突出人声的魅力,作品是极富音乐感染力的抒情合唱,有着大片的连音符号,这也更需要全部团员都需要能够主动去循环呼吸,保持音乐持续发展,表现草原无限连绵广阔。所谓循环呼吸就是,每个团员除去明确的气口换气之外,不能在相同的地方吸气,团员之间互相聆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偷换气,口鼻式快速呼吸,气息要吸得深且快,迅速继续歌唱。这样的呼吸方法可以保持音乐不断,又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气息继续演唱。
(二)直声高位
合唱要求和谐,要想有相同的音色和谐的声音就必须有统一的发声标准。合唱要求“直声高位”,平直的声音保持音高,不带抖动,尽量高位置地演唱,这样团员演唱出来的音色才能相对一致和谐,这样的演唱需要更多的气息支持和控制,无论演唱高音或低音都是相同的高位置。在演唱这首合唱作品中,需要更多的是声音位置向上,拥有头腔共鸣,在真假声中半声和假声的成分居多。尤其在结尾处制造愈来愈远的氛围,声音要更加悠远,演唱哼鸣让气息向眉心方向推。
(三)咬字吐字
作品中每个乐段歌词不同,换字次数变多,容易改变口腔内部打开程度,造成声音位置的改变,演唱每个字口腔内部都要尽量保持最大程度的打开,咬不同的字用的口腔发音器官也不不同,严格控制唇、齿、舌、牙、喉的用力点,字头出声时值很短,字的归韵要迅速归到元音,每个字都要都不能放松,必须清楚利索,结合良好的气息和共鸣位置,将字与腔体完美融合,达到音色统一。在演唱抒情缓慢的歌曲时,每个字的长音线条统一取决于韵母,吐字部分元音要圆润,唱清楚字最后的韵,做到字正腔圆。
(四)演唱处理
整首作品曲调风格辽阔开朗,表现草原无限风光,借助描绘风景表达蒙古人民对故乡的热爱与赞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了解整个情感基调后,通过作品的各种表情记号,例如乐谱中引子部分“枣核”状,以及连音线和渐强记号,“枣核”就是从弱到渐强再从强到弱,不断用气息推动每个音,注意每一句的逻辑重音,演唱时可以通过联想歌词中所描述的场景,身临其境,去感受和理解音乐表达,带有感情地演唱。
引子部分开始女低哼鸣进入,这个音区声音较好控制,要注意哼着去唱,用意念想象“H”打开口腔,充分控制气息均匀吐出,推动声音的流动,音量不用很强,开头做背景渲染,营造气氛,在做渐强过程中声音状态不能改变,多使用头腔共鸣,小腹力量增强,多一些的气息吹响声带,推动声音的变强,音色朦胧,悠扬。男低声部进入要用相同的状态和力度,贴近女低声部的音色,旋律声部和烘托声部相同的音色,均衡的力度。
第一乐段。连接引子部分的音乐不换气,三个声部共同开始演唱第一句,力度稍强,可稍稍给一点字头,下两声部烘托主旋律,和弦中根音的力量最强,最低音力量稍强高声部的音量可以稍弱,在每句的长音上做渐强,音色明亮。倚音演唱时,喉咙状态保持,内口腔吸开,将声音抛起来,让声音更加悠扬,一个乐句结束收声时状态也不能改变,哼着向上收音。第二乐句为复调性乐句,当某个声部出现旋律时,该声部应自然突出一些,其他声部为其辅助做出退让。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男高主旋律,女高进行模仿,这一乐段男高真假声要混合,唱倚音部分多一些假声,尽量用半声,不仅旋律模仿,在音色和力度上也要进行相同的模仿,注意双附点节奏的推动,和声烘托两个低声部作为背景,给予高声部支撑,第28小节女高声部的上行音阶演唱要连贯,力度不变,越往高处的音越集中。
第二乐句。女低声部演唱主旋律,这个音区演唱多一些真声参与,高位置不变,音色更加浑厚,女高模仿时只是音高变高,状态不变,在模仿女低时,注意围绕女低声部的主旋律,音量上稍多留给女低一些空间;在整个乐句中除了女低声部有换气记号可以明确换气,其他地方是没有换气的气口,可以利用循环呼吸的方法演唱。男生声部为烘托,音色要相对柔和一些,男高声部半音下行带有倾向性,大跳换音时,内口腔只能越大,向内勾着唱,避免声音位置向下。
第三乐段。第一乐句全曲高潮,力度变强,只有上三声部演唱,突出女高主旋律,做渐强处理,这一句的音色是辉煌的,积极向上的,三声部可以放声唱,但要互相倾听,要能够清晰听到各个声部,统一的节奏推动,色彩感明亮,声带闭合使声音集中。第二乐句声部交错,两个旋律声部前后进入,男高模仿女高,旋律在两个声部之间此起彼伏,力度渐弱。
尾声部分。男生领唱用半声,音色纯净自然,力度弱而声音不虚,唱啊想ang,女生做哼鸣模仿,力度相同,将声音往一个音色贴,第61小节男低加入和弦,力度变得更弱,和弦音高由低到高音量递减,最后女高声部要极弱的声音演唱最后的主题,速度越来越慢,整个的画面渐行渐远,弱声控制需要更强大的气息支撑。结尾的和声音程构成大七度,整首曲子像一个抛物线从低到高再到低,开头与结尾相呼应,由弱到强最后回归到弱,音乐线条富有张力,和声上保留了民族风格,采用对位和声,动中有静,将四个声部完美结合,使各声部在各自音区内能够正常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