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0-12-05樊启红陈治江吴婷婷盛利芬
叶 楠 樊启红* 陈治江 吴婷婷 盛利芬
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新生儿生后1个月内出现的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常表现运动功能障碍及行为失常,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疾病,该病主要病变部位为脑,常累及四肢,因在婴幼儿时期发病,因此可影响其生长发育,造成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症状。痉挛型脑瘫是临床最常见的脑瘫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70%,以四肢肌肉痉挛僵硬、活动受限及下肢功能缺失为其主要表现。因此,对脑瘫患儿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缓解其肌肉紧张,降低肌张力对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十分必要[1-2]。有研究显示,对脑瘫患儿运用机器人辅助步态康复训练疗效显著[3]。因此,本研究对脑瘫患儿使用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并观察其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82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中男患儿21例(占51.22%),女患儿20例(占48.78%);平均年龄(5.42±1.03)岁;体质量(15.36±2.33)kg。对照组中男患儿19例(占46.34%),女患儿22例(占53.66%);平均年龄(5.53±1.11)岁;体质量(15.25±2.14)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4]中小儿痉挛型脑瘫的诊断标准;②神志清晰,能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交流,家属和患儿均能积极配合治疗;③近半年内未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④年龄4~7岁;⑤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合并脑肿瘤、病毒性脑炎等其他脑部疾病者。
1.3 仪器设备
采用LokoHelp下肢康复机器人(德国LokoHelp公司)。
1.4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由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采用Bobath法[5]一对一训练患儿下肢、腰背部肌力,髋、膝及踝关节活动度,缓解异常肌痉挛。具体操作:轻敲关节、采用反射性促通手法和抑制手法对肌肉等进行锻练,进行撑起坐下、站立、上下楼梯步行训练等,1次/d,30 min/次,共治疗3个月。
(2)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使用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其中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方法:由熟练掌握下肢康复机器人操作技术的康复人员进行一对一训练,患儿取坐位,康复人员为患儿穿好矫形鞋及下肢固定护具,松紧度以患儿感觉舒适为宜,协助患儿移动至训练装置,连接体质量支撑系统,调节保护装置确保患儿舒适,调节减重装置,初始值为患儿体质量的40%,逐步增加负荷至0%。根据患儿病情调整坡度(由0°开始)及步速(0.1~0.4 m/s)。在训练开始时应由康复人员对患儿下肢进行辅助摆动,确保患儿足跟先着地,注意防止膝过伸或膝支撑不足,保证步态协调。待患儿步态及躯体控制能力改善后,逐步实现让患儿独自在机器人辅助下进行训练。30 min/次,1次/d,连续训练5 d,休息2 d,共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
(1)康复效果评估[6]:①显效,治疗后肌张力恢复正常或降低2级以上;②有效,治疗后肌张力降低1级;③无效,治疗后肌张力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肌张力评估: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pasm scale,MAS)[7]进行评价,该量表评分范围为0~4分,分数越高表示痉挛程度越严重。
(3)运动功能评估: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FMA)[8]进行评价,其中包括上肢运动功能66分及下肢运动功能34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
(4)平衡功能评估: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9]进行评估,该量表共14个项目,采用0~4级评分制,总分56分,评分越高表明患儿平衡功能越好。
(5)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10]进行评价,≤50分为严重功能缺损,>50分且≤75分为中度功能缺损,>75分且≤100分为轻度功能缺损,>100分为无功能缺损。采用儿科生活质量调查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edsQLTM)[11]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于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康复效果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4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康复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肌张力比较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3,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MAS评分水平比较(分,)
表2 两组患儿MAS评分水平比较(分,)
注:表中MAS为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
2.3 两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FMA、BB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MA评分=2.554,t=2.226,tBBS评分=2.453,t=2.121;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7,t=2.134;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MBI评分、PedsQLT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BI评分=2.688,t=2.511,tPedsQLTM评分=2.593,t=2.178;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1,t=2.335;P<0.05),见表4。
3 讨论
脑瘫是一种由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引起的综合征,多数患儿存在肢体运动功能异常,并影响其视觉、听力及语言能力,其发病率在我国较高,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12]。多数临床研究显示,脑瘫的发生与母体因素及胎儿因素关系密切,与孕期、围产期以及婴儿期均存在显著关系。痉挛型脑瘫患儿因运动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的运动及姿势异常,导致其下肢肌张力、协调力及平衡力更差。目前临床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治疗,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等,因此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症状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康复机器人在脑瘫患儿的康复中有了较广泛的运用,其中下肢康复机器人在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平衡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3-14]。本研究采用下肢机器人对观察组患儿进行辅助步态训练,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疗效显著。分析原因:采用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根据患儿下肢负重情况进行智能减重,机器人能带动整个下肢做被动训练,并对相应的瘫痪关节施加作用力,提高锻炼效果。高肌张力是痉挛型脑瘫患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同时患儿身体肌肉及神经等正处于快速发育中,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通过固定器对患儿不良姿势进行矫正,通过运动修复受损的中枢神经,并促使其得到正常发育,以此来治疗脑瘫患儿,使其动作恢复正常[15]。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观察组患儿接受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后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缓解肢体痉挛,改善肌张力。此外,本研究还就两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力进行比较,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FMA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由于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固定患儿下肢,以骨骼式机器假腿带动患儿进行下肢锻炼,还可通过减重装置减轻患儿下肢负重,让患儿可直接参与行走训练。此外,下肢康复机器人还能帮助患儿保持躯体稳定,减少下肢肌肉如腓肠肌、股四头肌等肌肉活动以降低肌张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与张瑞娟等[16]研究基本一致,证实该康复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儿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为预后恢复做良好铺垫。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MBI及PedsQLT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由于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减轻肌张力,改善日常运动能力及平衡力,提高日常生活参与水平,进而缓解其身心压力。而下肢康复机器人不仅能减少患儿因害怕跌倒等原因而影响训练效果,而且还能增强患儿训练依从性,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最终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表3 两组患儿FMA和BBS评分水平比较(分,)
表3 两组患儿FMA和BBS评分水平比较(分,)
注:表中FMA为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BS为Berg平衡量表
表4 两组患儿MBI和PedsQLTM评分水平比较(分,)
表4 两组患儿MBI和PedsQLTM评分水平比较(分,)
注:表中MBI为改良Barthel指数;PedsQLTM为儿科生活质量调查表
4 结论
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瘫患儿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儿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患儿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