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的嬗变

2020-12-05查文娟

影剧新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好莱坞符号文化

查文娟

关键字:好莱坞电影 中国文化符号 嬗变

一、好莱坞电影及其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已是美国的一个主要产业,而好莱坞电影业更是美国影业的代名词,是它成就了美国影业的霸主地位,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骄傲地宣称,如果说罗马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法律,大英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的话,那么美国奉献给世界的就是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实力,大肆推行文化扩张,好莱坞电影成为新时期美国霸权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输出。作为美国文化霸权的主要标志和重要载体,好莱坞电影业不但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还担负着文化扩张、对外输出美国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好莱坞电影也逐渐构筑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话语权,而植入其中的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则有形无形地影响、渗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影响深远。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现实的描述,同时也显示了好莱坞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好莱坞而言,中国人是最为直接的中国文化符号。最早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是“傅满洲博士”,他阴险狡诈,残暴狠毒。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好莱坞电影里的华人几乎都是一副贫贱狡猾的面孔。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描绘中国人的面孔外,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比如《上海快车》《中国人的烦恼》《黄色威胁》等。对于中国人形象的歪曲也逐步延伸到了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误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丰富的中国元素频频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例如《喜福会》《面纱》《黄色的孩子》《雪花秘扇子》《木乃伊》等十几部带有中国元素的影片。2008年,梦工厂出品的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历时两年拍摄,终于成功搬上大银幕,使得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文化符号达到一个巅峰。此后,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人民通过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功夫、熊猫、瓷器、食物等中国元素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和认识。虽然中国元素频频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但是片中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对中国思想文化、民俗风情的描述等依旧存在缺陷,其中也不乏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

二、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的历史嬗变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并非始于当今,而是由来已久。赛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称,东方是用来圈定东方的舞台。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东方神秘国度,一直是静默、遥远、若隐若现的异域,这自然吸引了世界各国电影人的关注,好莱坞更是如此。好莱坞电影通过影像来表达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二战之后,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使得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所暗含的寓意,更是成为中国文化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早期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符号溯源

早期的好莱坞电影通过描绘中国人来表达其对中国的认识。正如前文所述,这些形象几乎都是一副贫贱狡猾的面孔,因此早期好莱坞电影充满了对中国形象的扭曲与误读。这种扭曲与误读从本质上说是美国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中心主义导致的,所以也就并不难理解早期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诠释只是停留在猎奇的层面,并不能客观地呈现中国文化符号。早期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形象中有两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一个是“傅满洲博士”,另一个是“陈查理侦探”。这两位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面孔持久、深刻地奠定了普通美国民众对中国人的想象。“傅满洲博士”身材瘦高,性格阴郁残暴,诡计多端,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官员。他经常制造一些谋杀活动,出其不意,让人防不胜防。从1929年开始,好莱坞前后拍摄14部有关傅满洲的影片,如《傅满洲的面具》《傅满洲之血》《傅满洲之复仇》《傅满洲的阴谋》等,从这些片名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在题目上就已设置了其诡异、阴险的形象,这是西方人“黄祸”思维的延续,中国人在西方人的眼中就是充满坏主意的残酷冷血的人,这是典型的西方人对东方人充满种族歧视意识的人为塑造。

另一位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著名华人形象是“陈查理侦探”,这一形象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不同于傅满洲瘦高的身材,陈查理矮而胖,单单从身材上就可以看出好莱坞对中国人物的设定都是极端的、定型化的、便于识别的。长着一张大圆脸、皮肤白净、头发短密的陈查理思考时总是上吊双眼,斜挑着眉毛,走起路来如同女人一般轻盈,男性呈现出女性的阴柔感,这仿佛在暗示华人男性缺少阳刚之气,这种固定形象在后来的很多好莱坞电影中都出现过。这种形象成为好莱坞对华人男性的一种想象,而这种想象的背后则是将华人与美国人进行比较:美国人相较于陈查理是高大壮硕的,是有阳刚之气的;相反,中国男性则是猥琐的、死板的,这种带有偏见性的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影响着美国人对中国男性的正确认识。同时,在电影中,出现了另一个中国文化符号——中国名言。陈查理在影片中喜欢引用中国的格言警句来总结他的探案经历,他常常张口闭口“子曰诗云”。随着陈查理形象在美国的传播,这些格言也在美国人群中广为流传。但是这些原本是用来表现他的智慧的中国名言,却招来了嘲讽,常被用来贬低和嘲笑中国文化。

除此之外,早期好莱坞电影中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描述在电影《大地》《北京快车》《撤退,他妈的!》《水深火热》等影片中均有体现,但是这些文化符号的呈现都带有偏见和误导性的阐述,整体上体现了早期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形象扭曲的大趋势。

(二)20世纪70年代至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在好莱坞的出现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一贯看法。《精武门》《猛龙过江》《唐山大兄》等一批功夫片力作的出现使西方人对华人之前的偏执形象有所改观,早期好莱坞对华人形象的塑造模式也随之被打破。“李小龙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振了中国男人的声威。他的形象改变了以往美国人眼中梳着小辫、伛偻着后背的中国人形象,成为了将彪悍的欧洲人打得爬不起来的强者。”最重要的是,好莱坞电影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出现了最为重要的一种——中国功夫。后来随着成龙、李连杰、周润发等陆续闯荡好莱坞,中国功夫几乎成为了好莱坞电影中唯一的中国符号。从李小龙开始,几代中国功夫明星的打拼,“Kung Fu”已经成为一个专属名词,成为了一个被西方世界牢记的中国文化符号,频繁地出现在了好莱坞电影中,功夫代表着中国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之前的好莱坞所不了解的。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与世界各国的频繁交流也使得文化上的交流和对话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文化的不断碰撞和交融中,中国元素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类型上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俄国文学大师果戈里说:“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重点在于对这个民族精神的表现,而不在于对人民外观的展现。”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符号也呈现着多元化趋势。好莱坞电影制作人意识到对中国形象的建构离不开本土化的质素,由人物再到物品、文化的粗糙的再组合,打造出西方想象的中国形象,所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影片中频频出现。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剧组在中国取景拍片,为西方观众提供了迥异于西方的异域化景观体现。两岸三地的中国演员开始逐渐进入好莱坞的主流影片。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总体上来说还属于“物以稀为贵”,主要是满足美国本土观众的猎奇心情,既有客观呈现又有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捏造。1993年拍摄的《喜福会》是好莱坞华人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美国大制片厂第一次以华人生活为主要线索的影片。影片讲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以及她们的家庭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遭遇。1998年,迪士尼推出了取材自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的动画片《花木兰》,此片在北美市场和中国市场都大获成功。虽然《花木兰》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对中国元素的完整运用,无论是唐朝仕女、火药还是明清庭院等极具中国特色文化与景观都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但是影片中所表现的主题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大相径庭。好莱坞影片主要表达的是实现个人目标、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独立式个人英雄的花木兰形象,符合西方的价值观。这部影片只能说是好莱坞借中国故事的外衣讲述美国梦的主题,旧瓶装新酒而已。但毋庸置疑,《花木兰》的出现直接引发了当今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元素的热潮。

(三)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对中国文化符号深入解读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的浅尝辄止一直在延续,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崛起,并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下,好莱坞必然不能永远满足于平面化的中国文化元素拼贴和借鉴,开始努力地将自己的艺术触角探入中国文化的更深层次,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中国文化深层意蕴、精神和内涵。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2008年由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该片讲述的是熊猫阿宝从一个懒散青年成长为“神龙斗士”的励志故事,片中充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如中国功夫、麻将、包子、灯笼等等。美国导演约翰·史蒂文森曾熟读《道德经》和《论语》,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他认为,如果仅仅是用西方技术手法表达中国元素,看上去会觉得很奇怪,仍然没有中国味道,这是因为没有掌握中国艺术的规律。所以在拍摄《功夫熊猫》之前,他和制作团队曾多次走访中国博物馆、研究中国艺术,去桂林体会中国水墨画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虽然这部电影的主题同样是和功夫紧密相连,但其在核心文化内涵、文化精神、文化气质等等诸多层面上却更加具有中华文化的神韵,将中国元素展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符号的挖掘和运用变得更加深刻而细致。

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在呈现中国文化符号方面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深入化,从展现中国城市风貌、古城、风俗、节日到直接引用中国的古老故事,各种中国文化符号开始高频地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如取景于新疆的《木乃伊3》中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建筑、山水、人民的生活,又先后出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秦兵马俑、西藏的喜马拉雅雪山,以及始终穿插在电影中的中国功夫以及秦朝所用的战车和兵器,包括弩、戟、剑;还有电影《纽约黑帮》里出现的京剧表演场所等等。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元素已经不仅局限于物质化的中国元素,开始与中国文化有着更深一步的融合,这其中有通过直接借用中国的传统故事来创作电影,如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香港电影《无间道》被美国导演改编和翻拍为好莱坞电影《无间道风云》、2007年迪士尼公司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重新拍摄的《宝葫芦的秘密》、2011年上映的《雪花秘扇》、以家庭为背景深刻彰显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好莱坞电影《别告诉她》等等。时至今日,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符号逐渐增多、日益丰富,中国符号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开始由表层化走向深层次的理解研究,定型化的中国符号被多样性的中国文化取代,加快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中国文化符号在好莱坞电影中影响力的提升加深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三、结 语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符号也多种多样。西方观众从对中国文化十分陌生逐渐进入到了解并喜爱的阶段。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态度由早期呈现的带有偏见的主观认识,发展到把中国文化元素提高到重要的地位,深入挖掘符号背后的含义,这是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最好体现,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符号利用态度的转变也是大势所趋。电影中这些中国文化符号都充分展现了随着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加深,曾经刻板的中国形象正随着这些中国符号的改变而改变。

猜你喜欢

好莱坞符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谁远谁近?
好莱坞精选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