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中玉学案

2020-12-05周锡山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文论理论

周锡山

徐中玉(1915—2019年),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兼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等;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和会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和《文艺理论研究》主编、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是中国学术界、文学界泰斗级人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生平述略

1915年2月15日,徐中玉生于江苏江阴一个清贫的中医之家。

徐中玉少时就读于华士积谷仓小学、杨舍梁丰中学。1929年考入了无锡省立中学高中师范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的大学生去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抗日。火车经过无锡,徐中玉就随着学校的二三百人去了南京,一起请愿。

从师范毕业后,徐中玉至县立澄南小学当了两年教师。1934年,19岁的徐中玉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在山东大学读书期间,徐中玉经常写文章发表在各种刊物上,如林语堂主编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和《世界日报》等。他还在《独立评论》上发表过一篇《从江阴到青岛》的文章。此外,徐中玉还在当时声誉很高的《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两万多字谈普希金的文章。在校刻苦读书的同时,徐中玉组建山大文学会,并被推选为主席。洪深、老舍先生也经常参加文学会的活动。

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徐中玉参与了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山东大学不停地搬迁,从青岛到安庆、南京、武汉,最后来到四川万县。1938年3月,教育部下令,山大暂时停办,合并到国立中央大学,学生转入中央大学,所以徐中玉在重庆中央大学读完了大学。他靠稿费维持自己的生活。在学期间,师从老舍、叶石荪、台静农、游国恩、罗玉君等名师。叶石荪启迪了徐中玉从古代文论渐及现代的研究计划,运用卡片搜集资料并不断分类整理。从大学三年级起,徐中玉养成做卡片的习惯。

其间,徐中玉任中央大学文学会主席,并经老舍先生推荐,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是会员中唯一的学生。担任主席期间,徐中玉先后邀请了老舍、胡风、陈纪滢、郭沫若来校演讲。

1939年毕业后,徐中玉到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读了两年研究生,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生期间,学校指定陆侃如、冯沅君两位先生做他的导师,两位先生又同意郭绍虞和朱东润两位从事古代文论的学者做他校外的导师。

研究生毕业后,1941年起历任中山、山东、同济、复旦、沪江诸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2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徐中玉写文章建议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教授会,应该学术至上,被认为反对政治挂帅,和许杰、施蛰存一起被定为“右派”。和许杰一起发配到图书馆,后被借调去编《辞海》两年。他在打成“右派”之后的20年间孤立监改,扫地除草之余,新读700多种书,积下数万张卡片,约计手写远逾1000万字。

“文革”期间,徐中玉曾在权威党报举办的批孔会议上,公开反对全国性的批孔运动。

1978年起担任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名誉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理论研究生导师。后又任全国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文自学指导》刊物主编,上海市作协第五、六届主席,中国作协第七届名誉委员。退休后任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研究所顾问等。

1998年支持赵长天和《萌芽》杂志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并任列名第一位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多家名校中文系列入举办的支持单位。该大赛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产生巨大影响。

201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徐中玉教授百岁诞辰庆贺会上,向学校捐出100万元积蓄帮助贫困学生,5万多册藏书赠给校图书馆。

2019年6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逝世,享年105岁。

二、著作总貌

徐中玉倾心文艺理论研究,精心写作,专著和编著书籍约1000万字,主编教材和期刊达2000万字,撰著主编书刊数十种。

徐中玉自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抗战时期出版编著5种,后著有《鲁迅遗产探索》《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古代文艺创作论》《论苏轼的创作经验》《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美国印象》等,结集有《徐中玉文集》6卷,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其作品观点新颖,见解独特,构思缜密,学术价值很高。

主编文学研究丛书7套(种),其中《古文鉴赏大辞典》荣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荣获1999年国家图书出版最高荣誉奖。他主持和组织国家“五五”和“六五”重点项目——工程浩大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汇集和分类辑编中国古代文论的浩瀚原始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分册出版;后又汇编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资料汇编》4卷本,方便学者,嘉惠学林。主编大学教材《大学语文》5种及《大学写作》《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其中《大学语文》出版后,一直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修订,过3至5年便会推出新的修订版。至今已经印了3000万册,供2000所高校使用。2018年11月17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举行时,由徐中玉、齐森华、谭帆主编的全新《大学语文》(第11版)首发,进入了《大学语文》教材发展的新旅程。

三、治学风格

徐中玉的文艺理论研究具有鲜明的风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古代和现代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徐中玉文艺理论研究的第一个鲜明风格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实践可分三个方面:工作实践、教育实践和创作实践。徐中玉的工作实践,又可分三个方面:教学领导实践、学会领导实践和刊物、书籍的主编实践。

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徐中玉历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在1978年至1985年担任系主任,后又常年担任名誉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为国家培养人才鞠躬尽瘁,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建设殚精竭虑,成效卓著。

徐中玉文艺理论的教学实践,已有半个多世纪,早年主要是给本科生讲课,包括传授《文心雕龙》等经典。自1979年起,徐中玉连续招收5届古代文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生,于1980年又主持教育部委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同时继续在本科生中开设文艺理论课,培养出一大批文艺理论家。

由于他的卓越领导,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学术团体(学会)工作、学术刊物出版都蜚声学坛。

自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起,徐中玉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和文艺理论专业的重建和发展工作。他为创办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和中国文艺学会,做了实际的主持工作,却谦让前辈或同辈学者当会长,自己则当执行副会长;后来随着老一辈学者的先后仙逝,他继任会长职务。

他又为中国文艺学会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创办和主编《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这两家权威学术刊物和影响广泛的《中文自学指导》月刊,嘉惠学林,声誉卓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拥有全国性的学会3个,权威刊物3个,这都是在全国高校中所独一无二的。

在以上工作实践中,他都能凝聚众力,开拓本学科全国性的研究和交流,卓有建树,为众望所归。

徐中玉的第二个研究风格,是古代和现代相结合。结合的方式也分三个方面,古代理论和现代理论的研究相结合,古代文论为现代文学的创作服务,古代文论为现代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徐中玉早年大量抄录古代文论的资料,同时发表和出版现代文艺理论的著作。

徐中玉在研究现代文艺理论时,以深厚的古代文论学养为根基;在研究古代文论时,又贯穿现代意识,以现代文论为参照。因篇幅所限,本文不作举例。至于研究古代文论为现代文学的创作服务,为现代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也体现在他那些指导当今创作的论文如《关于文学的才能》《谈文学的技巧》《勇敢的表现》《论修改文章》和《语言的陈俗和清新》中,都用贯穿古今中外的丰厚理论和创作经验来娓娓言说。

至于古代文论研究为现代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又与徐中玉的第三个研究风格,即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有很大关联,并体现为徐中玉在继承古代文论光辉遗产的扎实基础上,有颇多首创性的贡献,作出了杰出的理论探索。

四、首创性成就

由于众所周知的20世纪下半期我国文化和文学包括文艺理论研究的时代条件所决定,徐中玉在文艺理论领域所取得的首创性成就只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并主要在古代文论研究领域中实现。在短短的20余年中,徐中玉在以上言及的极其繁忙的行政工作、学会和理论刊物的组织与主持工作和教学工作之余,作出了多项有深远意义的首创性的重大贡献。

徐中玉作为一代大家,其首创性的重大成就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首创资料的全面收集和分类汇编的研究方法

徐中玉自称“重视搜集之功,不辞抄撮之劳”。①徐中玉:《我怎么会搞起文艺理论研究来的》,《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05页。他最早倡导和实践大型资料全面收集和分类汇编,主持和组织横跨国家“五五”(1976—1980年)和“六五”(1981—1985年)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资料汇编》。

继徐中玉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古代文论的分类资料汇编之出版日渐蔚然成风,到90年代后期,大型的全编也开始问世,著名的有吴文治主编的《宋诗话全编》《金元诗话全编》《明诗话全编》和葛渭君辑编的《历代词话全编》等。

(二)发表一系列首创性的观点

徐中玉在国内首先撰文精细梳理古代文论的非常多样形式:有专门著作,有散篇,有创作,有理论。“创作”就是以创作的形式来评论文学,包括论诗等。还有全集中的序、跋、书简、随笔、杂记,以及评点、批注等。更进而指出,古人搞理论研究,往往和搞其他东西结合起来。如一方面搞理论,一方面搞个选本。编一套选本来体现他的主张,或作为自己主张的补充。此外,我们古代的理论著作中并不都是议论,议论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是在作考证,有些在研究作品本事,有些作修辞学上的研究,有的搞注释,各式各样,内容很杂,各有其作用。我们则主要研究这些作品中讲理论的部分。这些部分,虽然比较分散,但都言之有物,虽然比较短小,但往往开门见山,而且往往出自大作家之手,所以特别有意义。②徐中玉:《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一些问题》,《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361-362页。

徐中玉又撰文精当论述古代文论的总体特点,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是尚用;二是求真;三是重情;四是重简要;五是形式多样,本身即为艺术品;六是艺术辩证法异常丰富。关于艺术辩证法,他举例说:一与多、远与近、难与易、厚与薄、多与少、形与神、景与情、大与小、疏与密、离与合、变与通、有法与无法……诸如此类,可以随便举出几十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可以说从先秦以来,辩证思想及其细致的运用,即充满在文艺理论之中。不是我们的文艺理论缺乏哲学色彩,而是我们还未及或未能从中去发现其深刻的哲理内涵。①徐中玉:《略谈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377-384页。

他又从整体上总结古代文论的四个思维特点:审美的主体性,观照的整体性,论说的意会性,描述的简要性。审美的主体性表现为:自得之见、自出手眼、自抒怀抱、为己之学、不随人脚跟、不苟同异、不可无我,这些都是古代有志气、有成就文人的信条。观照的整体性指有卓识的文论家观照作家、作品都有其整体性。即既作微观,论细节,更要作宏观,论大体,有整体观念。如《文心雕龙》,每用史、论、评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上升为理论。论说的意会性,具体来说,即古代文论重在意会,点到即止,让人举一反三。创作和欣赏都有规律,但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而收成效,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各有不同巧妙,妙处连作者本人也未必很清楚,端赖自己去体会、钻研、锻炼。创造之妙,因素极多,指出门径可以,修行还得靠自己。描述的简要性,是说古人论文谈艺,一是重感性描述,具体生动,本身即文学作品;二是力求简要,因为通道必简,无需烦辞,旨在阐明大体、根源之一端,似无系统,联系起来往往十分明白。古代文论著作内容多样,如保存故实、辨识名物、校正句字、比较异同等,宗旨本不在于议论,其旨在议论者,除大都仍具有形象、感情特色,哲理、思辨、规律即深寓其中,甚至寥寥几句,即能令人拍案叫绝,一字可抵废话或老生常谈上百、千、万。②徐中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特点及其当代趋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上的报告》,《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387-394页。

徐中玉在“五四”以后,尤其在“文革”时期彻底否定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氛围中,对儒家文艺思想及其对2000多年来中国文学的伟大影响作了高度的肯定和深入的阐发。他早在“文革”中的1972年批林批孔时就不怕招来弥天大祸,在上海权威党报召开的会议上义无反顾地公开为孔子辩护,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错误思潮在政治论坛上所作的公开反击,意义重大。他在1979年给研究生讲课和1980年的全国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上的演讲中,极度肯定孔子的思想和中庸理论,以及“从心所欲不逾矩”和“过犹不及”“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等儒家的重要文学观点和创作原则。徐中玉在反孔成为时代思潮之主流之时,给予儒家文艺思想以正面肯定和高度评价,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此后,他又在《孔孟学说中的普遍性因素与中国文学的发展》的演讲(1987年在香港大学“儒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孔孟的“志士仁人”精神品质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优良传统,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安危,同情人民疾苦,追求一个统一、清明富足的政治局面,使人人得以尽其所长、各得其所的倾向。③徐中玉:《孔孟学说中的普遍性因素与中国文学的发展》,《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408页。与此相关联,重视文学家的人品、道德修养是中国文学界的一贯见解。总之,孔孟以其学术、行事和文章,直接或间接对中国文学起了主要是积极的作用。孔孟学说中的普遍性因素将在世界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于更广泛的范围里显示出它并未成为过去的生命力和夺目光彩。又于《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发表约4万字的长文《今天我们还能从〈论语〉择取到哪些教益——〈论语〉研讨》,全面论说孔子的哲学、文化和文学理论,并首创性地公开而严厉地批评中国大陆“过去绝大多数之‘批孔’,无知、粗暴、蛮不讲理到极点,居然众口一词,横行一时,实在是我们历史上一大怪现象,中国知识者灵魂曾被扭曲到极点的铁证”。

在研究名家名作时,徐中玉也发表了许多精彩的首创性独到观点。如《杜牧的文学思想》一文,指出杜牧强调文学创作的应有特点就是“优柔”,文艺家必须采取优柔的态度和方法从事文艺创作这个重要的基本规律。①徐中玉:《论杜牧的文学思想》,徐中玉:《古代文艺创作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17、120页。这个观点的总结和强调,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纠正标语口号式、唱高调式的拙劣作品(包括样板戏中的精品也或多或少地有这种毛病)充斥文坛的作用,而且对当代的文艺创作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三)首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徐中玉主张把文论研究同哲学的、史学的研究,心理学、经济学、宗教学等学科研究的联系逐步密切起来,视野也比较宽广。对于各种文化思潮、流派观点和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要吸收其合理的符合科学规律的东西,因为文化要发展,恐怕就得来一个“兼收并蓄”“集大成”。②徐中玉:《关于古代文化研究的一些问题》,《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370、356-357页。

(四)首创性提出古今中外三方面理论资源结合建立现代理论体系的方法

徐中玉于1980年首创性地提出了古今中外三方面理论资源结合的建立现代理论体系的方法,“研究文艺理论要把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三个方面沟通起来”,③徐中玉:《关于古代文化研究的一些问题》,《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370、356-357页。古为今用,建立以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五)首创在发展古人学说基础上建立新的理论学说的方法

徐中玉曾发表《重视“端绪”,着意“引申”——当前研究古代文论者的责任》一文,阐发清代卓越的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后人无前人,何以有其端绪?前人无后人,何以竟其引申乎?”他认为:“我觉得这段话极具识见。先是说了文学的发展先后相循,历史不容隔断,期间联系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的。前有所启,后有所承,不但有所承,而且在继承之中得以增益、发展,加以发扬广大,推陈出新。”接着又据此发展出一个重大结论:“这说明对一个民族来讲,有没有先人积累大不一样,先人积累丰富不丰富、精深不精深也大不一样。”④徐中玉:《重视“端绪”,着意“引申”》,《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295页。我们中华民族有如此丰厚而精深的文化积累,包括古代文论的丰厚而精深的积累,需要我们在继承之中得以增益、发展,加以发扬广大,推陈出新。徐中玉本人身体力行,以这个方法研究“我国传统的艺术创作经验”,撰写了如《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惊四筵”与“适独坐”》《文章且须放荡》《论“辞达”——古代文论中的性情描写说》《古代文论中的“出入”说》《中国文艺理论中的形象和形象思维问题》等重要论文,对古代文论中前人虽开其端,而尚未及深入阐发或总结的几个重要理论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阐发。

徐中玉这些重要论文不仅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文论领域第一批取得领先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站在多年以后、业已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来看,仍有很大的启发或指导意义,其中不少观点和论说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或为多位学者一再呼吁的理论主张。

五、在古代文学理论领域的杰出贡献

上已论及,改革开放以后,徐中玉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多个重大的首创性成就。这些首创性成就,皆以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为基础,同时他对古代文学理论专业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论述古代文学理论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

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历史悠久,成就巨大,而且著作数量和众多论述超越西方。可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整个文坛崇洋迷外倾向压倒一切,西方文学理论完全占据了中国文坛。学术界对西方文学理论顶礼膜拜,漠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并给予种种严厉批评甚至彻底否定。①这个情况,至今依旧未予纠正。如笔者曾批评著名学者和著名作家莫言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理论的错误否定,参见周锡山:《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金圣叹年谱〉评论》《莫言对金圣叹小说理论的错误认识和评论》《陆林〈金圣叹全集〉四大学术错误评论》,周锡山:《金圣叹文艺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46-562页。徐中玉早在1983年就一再指出:“多少年来,很多人已只知希腊、罗马、欧美、俄苏、日本等外国文论家的观点和名氏,仿佛我们自己那些封建老古董中并无理论,更没有非常精彩,甚至比外国人谈得更精彩,更体现国情和民族特色的理论。在文艺理论领域里,我们已经基本脱离了本国文论历史的实际几十年,基本不是在走自己应走的道路。不是没有一些进步,但整个来说,立足点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先是照搬欧美,然后是照搬苏联,现在又有人想照搬外国现代派。照搬的对象不同,照搬的想法未有大变。”②徐中玉:《为什么要研究古代文论》,徐中玉:《古代文艺创作论集》,第290页。针对这种状况,徐中玉在80年代初期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所取得的成就发表极高的评价:“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是一个无比精采、丰富的宝库。我们现在要建立马列主义的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文艺理论体系,必须大力挖掘、开发这个宝库。”“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宝库,它对全人类文化有着重要贡献,这是海内外学者都越来越公认的事实。”③徐中玉:《略谈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艺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375页。

反传统者贬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有一个流行最广的偏见:中国美学缺少全面、系统的专著,中国美学没有体系和严格规范的范畴、概念,中国美学家的论述和著作多属个人经验式或感悟式的零星观点,往往仅是零碎的片段,叙述含混、朦胧,尚未产生科学的严密的理论。总之,中国不及西方。这是用西方的标准来看待中国美学的错误结论。

徐中玉指出:“描述的简要性,是说古人论文谈艺,一是重感性描述,具体生动,本身即文学作品;二是力求简要,因为通道必简,无须烦辞,旨在阐明大体、根源之一端,似无系统,联系起来往往十分明白。古代文论著作内容多样,如保存故实、辨识名物、校正句字,比较异同等等,宗旨本不在于议论,其旨在议论者,除大都仍具有形象、感情特色,哲理、思辨、规律即深寓其中,甚至寥寥几句,即能令人拍案叫绝,一字可抵废话或老生常谈上百、千、万。”①徐中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特点及其当代趋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上的报告》,《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387-394页。其中“联系起来往往十分明白”一语,是从中国古代理论家的思维方式和写作特点的角度,提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是有内在体系的重要观点。

实际上,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有多部体大思精、体系完整的美学著作,如《文心雕龙》《闲情偶寄》《贯华堂第五才子水浒传》《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有很多诗话词话曲话文话和美学著作,例如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等,学术性强,宏观和微观兼具,也是有体系的理论著作。

而且诗话和评点,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著作体裁,对世界美学史作出的巨大而杰出的贡献;另有众多杰出论说,如诗教说、文气说、神韵说、境界说和灵感论、情景交融、江山之助说等,都取得了独家领先的成就。

(二)论述古代文学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当代意义

古代文论既然内容丰富而完整,取得很高的成就,现代中国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就应该学习和研究古代文论,并应以此作为自己最基本的理论根基。徐中玉从多方面论述了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他认为,首先,学习和研究古代文论有利于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徐中玉批评在反传统思潮占据文坛、学坛的20世纪,由于学界已习惯以西方文化观念为中心的视角来否定和批评中国文化包括美学,“我们已照抄照搬过几十年别国的文艺理论经验和模式”“几十年间很少谈论本国的理论传统”。这种欧化而抛弃中国古代文论的学者,“连做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都没有”。②徐中玉:《谈谈研究古代文论的作用》,《古代文艺创作论集》,第309、245页。

其次,对当今的文艺创作实践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他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宝库,它对全人类文化有着重要贡献。”③徐中玉:《略谈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艺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375页。但当前依旧“不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既微观地来分析发展它们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又不能综合地、系统地、宏观地来揭示它们在整个学术领域、民族文化构成中的精义与地位,所以它的影响还是不够深广的,它对繁荣当前文学创作发展理论研究的积极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④徐中玉:《略谈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艺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第375页。“研究古代文论,的确能使我们了解到前人很多有深刻意义的艺术思想,这对吸收前人优良经验,摸索艺术规律,提高今天文艺创作的艺术水平,都有重要作用。”⑤徐中玉:《谈谈研究古代文论的作用》,《古代文艺创作论集》,第309、245页。他认为研究古代文论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把我们的研究与今天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所联系,能够为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资料,有所启发。

(三)对古代文论的精华作全面精深的研究

徐中玉自70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的初期起,即发表了一批重要论文。这些论文不仅是我国新时期在中国美学文论领域第一批取得领先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至今仍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本文前已论及的徐中玉的多个首创性成就之外,另如他评论《文心雕龙》,每用史、论、评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上升为理论。还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古代文论的一流大家的经典名著,否定甚多。如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可数的杰出论著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却受到学术界的否定,徐中玉特撰《论陆机的〈文赋〉》细腻分析和论证“基本否定的不少论点”是片面的,论述和梳理《文赋》的进步性及其主要贡献。又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名著之一,但自清初冯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批判之声不绝,至“文革”前已被全盘否定。徐中玉特撰《严羽诗论的进步性》一文,具体分析严羽诗话的重要观点,同时指出严羽所论都有其针对性,都具有推动当时诗歌创作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实践意义,于是得出“倒正是严羽对诗艺的本性、特点具有真知灼见的表现,以为是其所以具有进步性与深刻意义之所在”①徐中玉:《严羽诗论的进步性》,《徐中玉文集》第3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876页。这个意味深长的结论。

徐中玉不仅对受到否定的一流名家的经典著作作辩护和研究、评论,而且在古代名家中,选择苏轼,对其文艺思想作全面总结和阐发,取得了领先性的成就。他的专著《论苏轼的创作经验》,用10万字的篇幅论述一代大家苏轼的创作思想。

徐中玉对古代文论中的多个重要观点和理论,作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和评论。其中如这些论文还包括《论〈辞达〉》《古代文论中的“出入”说》《中国文艺理论中的形象和形象思维问题》等,都是广集、梳理和总结古代名家的精彩论述,指导中青年学者治学和创作的正确道路,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完整总结了古代文论家零碎论述的创作经验,并理清其中所包含的理论体系。

如以《古代文论中的“出入”说》这篇宏文为例,徐中玉以王国维的论述为核心,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桓谭、陆机、谢赫、刘勰、杜甫、韩愈、元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陈善、文天祥、吕坤、何坦、王嗣奭、王夫之、曹雪芹、张式、周济、汪婉、郑燮、赵翼、章学诚、龚自珍,鲁迅、周恩来和遍照金刚、狄德罗、果戈理、屠格涅夫等30位名家的近40条有关论述,总结“入乎其内,故能写之,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故有高致”“能事不受相迫促”的出入结合的写作规律。此文是古今中外和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狄德罗、果戈里、屠格涅夫)、日本文论(遍照金刚)、马克思主义文论(鲁迅和周恩来)结合的典范。《中国文艺理论中的形象和形象思维问题》更以近4万字的庞大篇幅,将众多古代文论家的大量精彩观点,按“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随物宛转,挫物笔端”“即物达情,理随物显”“穷形尽相,拟容取心”“凝神结想,从小见大”“委心逐词,骈赘必多”“才为盟主,学为辅助”“诗人比兴,婉而成章”“身历目见,是铁门限”分为9个方面,全面深入地畅论形象和形象思维问题,完整梳理和总结了古代文论家零碎论述的创作经验,并理清其中所包含的理论体系。

同时,徐中玉还颇致力于尚未受人注意的名家的文学思想研究,如《论顾炎武的文学思想》《文须有益于天下——纪念顾炎武逝世三百年》等。

徐中玉专著和论文的文字风格为耿直硬朗,直陈要义,不遮掩,不迂回,摒除各种理论术语的多余装饰。

六、指导后学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徐中玉在指导中青年后学如何进入古代文论的研究领域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详尽传授完整、系列的研究方法。

(一)在开初学习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徐中玉在《“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我国传统的艺术创作经验之一》一文中阐发说:“学艺一定要有个明确的目的,一定要追求实效,不能只图‘好看’,骗骗外行人。”如果开端不好,就必须“捐弃故伎,更受要道”,必须从新、从头打好理论的基础,用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结晶去充实头脑;而改弦易辙的根本途径——移情,即移易感情,转变精神,成为一个具有“精神寂寞,精之专一”,非常高尚、清醒、坚强的,具有远大的目标、高尚的情操的人。为避免走弯路,必须“学慎始习”,遵循严羽提出的“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忠告和总结的传统创作经验。①徐中玉:《“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我国传统的艺术创作经验之一》,《徐中玉文集》第3卷,第678页。

他在给首届古代文论研究生讲课时,介绍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经典名家和经典名著的情况。他告诉学生: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叶燮《原诗》、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等9种,是最重要的经典著作,然后重点讲了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叶燮《原诗》和刘熙载《艺概》等经典名家的经典名著。

这就意味着,学习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首先要重点学习这9家。这就做到了“入门须正”。取法乎上,才能学到真本领。如果一开始就学习二三流的著作,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二)在研究前要详细占有资料

在研究前要详细占有资料,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所谓详细占有资料,有的是理论原著,还有理论家的其他著作,尤其是其创作。

(三)古代文论研究的四个重点

古代文论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什么地方?1980年3月,徐中玉在教育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由徐中玉负责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作学术报告时,具体分析并归纳了四个重点:一是研究理论批评的历史;二是对古代作家作品的评价;三是创作经验的研究总结,并强调这里较多的是研究艺术创作的内部规律;四是着重美学研究,找出审美规律。他在给师训班开学报告的最后总结时再次强调:从艺术规律,艺术技巧、形式等方面进行整理总结,应作为一个重点。

(四)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

徐中玉提醒专门研究理论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对作家的创作看得太少,专门看一些理论著作,结果是对艺术创作缺乏一种敏感,缺乏一种艺术感觉。研究古代文艺理论,还应当同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分析结合起来。理论性的专篇专著当然值得钻研,体现在作品中的理论同样值得探索。

(五)对理论家作全面研究需重视其多种著作和创作

徐中玉认为对理论家作全面研究,除了他的理论原著,还有理论家的其他著作,尤其是他的创作。特别是我国的文论家绝大多数都有作品,结合他们的作品来研究其理论,可以感受、理解得更具体、深入。刘勰、钟嵘可惜并未留下什么文艺著作,但如《白石诗说》的作者姜夔,《沦浪诗话》的作者严羽,《原诗》的作者叶燮,都是有不少创作的,脱离了他们的作品,专就文论谈他们的理论,肯定不会完整,而且还会产生误解。有些文学观点可以在他的诗歌里反映出来;有些只是在送人的诗歌里带上几句,也许一两句,也可以作为一种比较的材料,作为一种旁证。

“大师”级的人物,总不只“大”在一个方面、一个领域,而是从几个方面看去,确实是一个稀有的大人物。王国维不只有《人间词话》,梁启超不只有《饮冰室诗话》。他们无一不是既有“作”,又有“论”,影响大,且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

(六)注意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艺实践对理论批评的影响

徐中玉提出要把理论批评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去研究,不要孤立地研究。要注意在马列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之下,古今中外多作比较,对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此外,不能把古人现代化,也不能苛求古人。通过研究,引出正确的结论,把它系统化,概括为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更进一步,应该把文论研究同哲学的、史学的研究,心理学、经济学、宗教学等学科研究的联系逐步密切结合起来,视野也会比较宽广。

对于各种文化思潮、流派观点和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要吸收其合理的符合科学规律的东西,因为文化要发展,恐怕就得来一个“兼收并蓄”“集大成”。①徐中玉:《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一些问题》,《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 第370、374页。

(七)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必须思想开阔、言论大胆

徐中玉在《文章必须放荡——发扬我国指导青年创作“必须放”的优良传统》一文中,以南朝梁代简文帝萧纲给其儿子当阳公萧大心信中的名言“立身先须谨慎(一作‘谨重’),文章且须放荡”②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二十五所引。立论,指出青年撰文必须“放荡”,即不拘礼法,任性而行,不受陈规旧习的束缚,“吐言天拔,出于自然”(亦为萧纲语)。又进而总结古代名家的阐发,指出:在“放荡”的前提下,初欲奔驰,久当守节,即“少小尚奇伟”,波澜壮阔,即使有点狂想,“志欲图霸王”(韩愈语)也是好的,充分驰骋自己的才纵横、意纵横、气纵横;只有在青年时代全在“勇往”的基础上,追求变,在能变之后,渐趋平淡,才是自然的趋向,也即如杜甫那样,“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③吕大防:《跋杜子美年谱》,《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26页。也正如清代梁章钜所说:“少年作文,以英发畅满为贵,不宜即求高简古淡。”④梁章钜:《退庵论文》,《退庵随笔》卷十九,上海:有正书局,1916年。和苏东坡在《与侄书》中所说的:“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⑤据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转引。

更重要的是,要敢于超越前人、超越大师,作出新的成就。他说:“不消说,大师不是全知全能,可以跨越一切而不受任何局限,尊重他们的成绩,感谢他们的贡献,继续他们的事业,完成他们的未竟之志,都是后人应尽的责任。大师引导我们,当前和未来的道路终究还得我们自己去探索,自己行走。”①徐中玉:《谈谈鲁迅、陈寅恪、茅盾》,《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6期。

(八)吸收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的精华

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也必须认真学习,吸收其精华,作为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学习和研究的补充。他指出研究文艺理论要把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三个方面沟通起来,古为今用,建立以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九)指导写作学术论文的方法

“学术规范的含意,即写作这类论文,一是材料应力求其全,二是研究史要清楚,不可没人之功,自己创新何在,三是选题要有意义,是否有范型意味。”“妙手偶得,却看到中有学术规范的意义,复对比今昔。”“有心人随时可能在平常材料中挖出有价值的东西。小题目也能够写出新文章,积小成大。”②徐中玉:《谈谈鲁迅、陈寅恪、茅盾》,《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6期。

总之,徐中玉具体而宏观地指导后学怎样进行研究,他毫不保留地介绍、总结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体会,给后学以精心指导。

七、倡导大学语文和主编《大学语文》教材

1980年,徐中玉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联合发起倡议恢复大学语文的公共基础课地位。此时的高校院系在经历了1952年的调整后,学习苏联模式,文理科分家,不再有人重视文理要交叉,大学语文课程也已经中断了30年。正常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人文教育几乎成为一片荒漠,教训极其惨痛和深刻!

为了改变大学教育文理分家的弊端,当时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师,徐中玉就组织成立《大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编教材,并成立和主持大学语文教材编委会。自此之后,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逐年增加,逐渐蔚然成风。接着他又多年没有写文章,把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大学语文》的修订工作上。

八、丰硕的教学成果和巨大影响

1978年至1984年,徐中玉担任了两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系里出现了富有活力的新气象。他作为教育革命的先行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

徐中玉作出一项史无前例的规定:凡是在创作上已经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以用文学作品代替,一改以往硬性的单一考试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赵丽宏的毕业论文是一本诗集。孙颙在学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冬》1979年出版,徐中玉当即发表文章给予热情支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出现了全国知名的“华东师大作家群”。当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被称为培养“作家的摇篮”,他的学生中有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等,如今都成为了著名作家。

徐中玉曾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系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研究、创作,也做了些工作,主要是靠他们自己认真学习。文化环境宽松些了,得以独立、自由发展,分配时充分考虑到了他们各自的发展前途。这批人并不是到了学校我们给他们多大的帮助,而是我们鼓励他们去写,这些人本来有点根底。又如现在清华大学的格非,本科是在这里读的,他教书教得蛮好,写小说也写得蛮好,他到清华大学去,需要我证明,我就说他教书教得好”。①徐怀宇:《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及其他》,《南方都市报》2006年5月24日。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前记。

纵观徐中玉的有关论著和一生贡献,他只是在寂寞的园地默默耕耘,大匠无形,从不借助媒体炒作,也无轰动效应,但他对全国文艺理论和古代文论领域以及高校中文教学的引领、倡导和指导,功勋卓著、影响巨大;他的众多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见解,善于发掘古代文论的精微玄深的思维结晶,以明白晓畅的语言汇总、梳理、归纳总结和作现代性的引申与发展,有的理论总结和探索还具有极为可贵的超前性,因而成为具有原创性和领先性的卓越科研成果,并已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他的论著必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而传世,泽惠于一代一代的后学,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弘扬和传播,对21世纪和更远将来的中国和世界的文艺创作与理论建设起到指导和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文论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