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屈原作品《九歌》在民间影响的研究
2020-12-05徐雅卓万绍芳江西农业大学
◎ 徐雅卓/万绍芳 (江西农业大学)
屈原生于楚国后期,是楚辞的重要代表人物,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等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巴楚文化精神内涵,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经典。然而,受到这一层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者的重点都在作品文化方面,较少会有专注于音乐创作方面的研究。因此,结合具体作品对屈原作品《九歌》在民间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屈原及作品《九歌》介绍
(一)屈原介绍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在少年时期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拥有远大的志向,博闻强识,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在郢都被的攻破以后,以身殉国,投于汨罗江。与此同时,屈原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奠基人,“楚辞”的窗帘子河、代表作家,是始祖级别的人物。经典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对于中国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953年,经过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确定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九歌》概述
《九歌》是屈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离骚》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但在历史上同样占据重要位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九歌》这一首作品具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其中还包含宗教背景以及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在屈原的《九歌》问世之前在,还有夏《九歌》、周《九歌》、楚《九歌》,其内容主要是神话、礼乐、宗教方面,而“九歌”也泛指古代的一种乐曲、歌谣,不管是《左转》,还是《山海经》中都有所涉及。《九歌》中的诗组题材取自于南楚沅、湘一带的祭祀、宗教活动,针对祭祀典礼中的歌舞场面进行描写,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坐着的主观情感。若是从艺术手法角度来进行分析,《九歌》作品与民谣、散文的形式,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诗歌的平仄押韵规律创作而成,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比如“遗余(碟)兮酸浦捐余(袂)兮江”这一句中,就利用了“兮”字调节音节,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语气跳跃与转折。
二、屈原作品《九歌》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多数篇章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国殇》一篇,则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
《东皇太一》是《九歌》中的首篇,是楚人祭祀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即上帝的乐歌。整个篇章中以“皇”字代表了对天神的尊称,体现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主流思想,因为楚人将神祠立在东方,所以称“东皇”,全市共分为三节,每一节的情感都在逐渐递进,开始说要选择来选择良辰吉日来祭祀天神,并且要怀揣着恭敬的感情;其次描写祭祀场景,表达了祭祀场景祭品的丰盛和歌舞的欢快,最后描写的是人们对天神的祝愿和祈福,通过热烈情感的层层递进,表达了对天神的崇敬。
《云中君》是祭祀云神的乐歌,祭祀云神也是求雨,雨水充足来年才能风调雨顺,给人们带来富足安康的生活。本篇从巫女的角度来描写人们对云神的期盼,通过虔诚的沐浴更衣和祈福来表达对云神的尊敬,以及对云神的期盼之情。诗中对云神的描写和刻画生动形象,加以夸张、想象等手法表达了祭祀云神的场面和对祭祀者的赞颂之情。整篇诗的格调细腻温婉。
《湘君》和《湘夫人》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湘君指舜,湘夫人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湘君》是以湘夫人的口吻表达对湘君的思念和怀恋之情,描写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湘夫人》是以湘君的口吻表达对湘夫人的怀念之情,两篇诗歌相互呼应,体现了湘君和湘夫人因误会而错失所爱的遗憾之情,文笔细腻,情韵悠长。
《大司命》中大司命是古人心目中掌管人类寿夭、生死的天神,同样深受人们的爱戴和信赖。本首诗歌讲述的是大司命降落凡间与凡人女子相爱,后来又独返天宫的故事。由此提出疑问:人间的福祸荣辱,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表达人们因热爱生命从而信奉天神的思想。
《少司命》中少司命是掌管人子嗣后代的天神,是一位人类守护神的形象,仁慈又威武,这位女神温柔而多情,满足了人们对神不同的想象,从而将少司命这个形象刻画的更加传神和丰满。
《东君》是祭祀日神的乐歌,全诗共分为三部分,开头写太阳从东方升起以及他流连眷顾故居的心情;中间正面叙写祭祀日神歌舞场面的繁盛,表现了人们对日神的爱幕和期望;结尾写太阳神的自述,描写东君由中天而西行时除暴诛恶的义举,以及成功后的喜悦。东君射杀天狼,反映了出国当时的社会现状,表达了楚国人民想要战胜秦国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的爱情情怀和伟大抱负。
《河伯》是祭祀河神的乐歌,通篇以女子的语气叙说与河伯的欢会畅游,从诗歌中侧面反映出了方式社会处理民生问题的一些方式,也有人说描写的是河神和洛水女神的爱情故事。
《山鬼》是祭祀山神的乐歌,因非正神,所以称为鬼,也有人认为描写的是巫山神女瑶姬,全诗细致的描写了山鬼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和内心向往,体现出了女子的美。
《国殇》中的诗歌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未成人夭折谓之殇。《九歌》所祭的都是自然界中的神祇,独最后这一篇《国殇》是祭人间为国牺牲的将士的。这大概和战国时秦楚战争有关,楚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抗击强秦,英勇杀敌,前赴后继。屈原写这篇作品就是为了歌颂楚国将士为保卫国家不惜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礼魂》是礼成送神的诗篇,它包括九歌前十篇所祭祀的天地神祇和人鬼。此章乃前十章所通用而言终古无绝,乃送神之曲也,诗中描写祭礼完成时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表达了人们希望祭礼终古无绝。
三、屈原作品《九歌》在民间产生的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屈原创作的《九歌》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内容大多是以祭祀、宗教、民族等为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生活等产生了诸多影响:
(一)在民间广泛流传
屈原是“楚辞”先驱人物,其作品歌词大多带有地方音调,与当地的音乐、方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在各个朝代的诗词中予以充分体现。如《隋书·经籍志》云“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刘禹锡《竹枝词·并序》云“昔屈原居沅湘间……乃为作《九歌》,荆楚歌舞之”。与民间《九歌》不同,屈原的《九歌》虽然结合了民间曲调,但是在整体上更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以崭新的诗歌形式展现出来,曲调也更为容易被民众广泛接受并传唱。发展至今,部分音乐演奏,仍然会将《九歌》作为楚音乐的代表。湖北作为楚国的一部分,虽然出民族、楚乐已经消失殆尽,但是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在湖北某些地区仍然具备楚乐元素,省歌舞团更是在湖北民歌的基础上结合楚文化来创作编钟乐舞、《九歌》将楚文化、楚乐充分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都不难看出,《九歌》的创作不光是在当时的民间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同时还在民间广泛流传,对于后世的音乐、文学创作都有着深远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学价值。
(二)被用于民间祭祀
根据班固、王逸、朱熹等人的描述,可以了解到楚国民间具有祭祀风俗,而《汉书·地理志下》也有所记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充分展现了楚国民间的重要风俗。《九歌》本身是古老的乐曲,屈原的音乐创作结合了很多的民间曲调,并沿用古曲《九歌》的名称,以祭祀活动为主要题材,根据特色风情民俗来完成诗篇撰写。因此,其内容在楚国祭祀中可以得到较好的应用。根据《中国文学史》中的有关记载,屈原的《九歌》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祭奠所创作的祭歌,具有娱神的目的,民间祭祀也正是根据这一特点来开展祭祀活动,并在祭祀中演奏《九歌》乐曲。可以说,《九歌》不光是影响到了文学与音乐的发展,还在民间祭祀中有所应用,而根据其内容,民间的祭祀活动也有了变化,对于民俗风情的形成与传承有着重要影响。
(三)表达家国情怀
《九歌》是属于叙事抒情类型的诗篇,其内容大多是取材于楚国沅、湘一带的祭祀活动,充分展现了南楚地域特色的社会之歌。若是从艺术层次、角度来进行分析,《九歌》中并没有对人物、思想情感、社会生活进行直接描述,而是选择利用深化故事来营造良好氛围,并塑造神祗的艺术形象,彰显地方特色以及极具特点的生活气息,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特征。屈原充分考虑到了当时民间流传的各种神话传说、民俗民风以及社会民众对于神祗形象的信仰感,然后将这些重要元素加工,既增进了与民众的距离感,同时也热情的歌颂了善、美。比如在《云中君》中的“浴兰汤兮沐芳……烂昭昭兮未央”这一部分,就对云神着华丽衣服奖励人间的形态,在重返天庭以后四方遨游,真实而又生动的表现出来云的缥缈、舒卷形态,同时又对云姗姗来迟、去又匆匆的思想感情;再比如《东君》中“暾将出兮东方……夜皎皎兮既明”这一句,对太阳神的形象进行了深度刻画,表现了其乐观豪迈、惩恶扬善的性格。从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屈原对于神祗的描写,更加倾向于美好的描写,描述了优雅的生活环境、美丽的服饰等,展现了神灵特有的自然属性,暗示了神灵高洁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展现出了楚国迷人的风景,以及对生活、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后世中,也有引用《九歌》来表示自己的家国情怀,而楚国民众对于家国的热爱之情也更为浓郁。
结 语
综上所述,屈原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融合在一起,再加上长期生活在音乐之香,生于官宦之家,对于音乐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看法,并从万物之根来对音乐进行表述,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作品《九歌》的创作与传播,就在民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光是在民间得到广泛传唱,并将其应用于民间祭祀,也会利用《九歌》来表达对家国的思恋,对于音乐、文学、文化发展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