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博物馆藏品信息智能化安全管理
——以大同市博物馆为例

2020-12-05王利民

文物季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同市藏品信息安全

□ 王利民

在新科技手段的支持下,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传统理念与管理模式得到了转变。目前,随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工作已先后开展,其目的是在保障藏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提升藏品管理效率,并使得藏品得到合理利用。因每个博物馆有不同的藏品体系,随之管理的方法和存放的环境也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藏品管理工作中也有不同的特色。近年来,大同市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在信息智能化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提升,大量藏品的文字信息、影像资料等构建起来的数据库变得更加立体和智能化,同时适应不同时代的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

一、大同市博物馆藏品信息工作发展概述

2003年,大同市博物馆开启“馆藏文物信息数据采集”工作,针对馆内收藏的各种质地、不同级别的器物进行基础性数据采集,采集内容丰富、信息完整,从文字到图像,比较全面地记录了馆藏品的基本情况。2010年,随着计算机、网络行业的迅猛发展,以新的标准和要求,再次完善馆藏珍贵文物电子信息和影像资料采集内容,为藏品管理信息化数据采集奠定了基础。2013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我市正式启动,为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面保障文物安全,合理利用和整合文物资源,提升文物保护管理能力,在全国文博系统范围内针对可移动文物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摸底,并规范了信息登录标准,制定了信息审核报送流程,确保藏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对“一普”数据的梳理,基本建立起了藏品信息基础数据库,这也为相关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2017年,大同市博物馆基于对未来藏品工作的全盘考量,在原有馆藏品信息软件运用与纸质档案互为配合的基础上,把藏品安全性放在首位,综合了预防性保护、流程监管等因素,引进了藏品定位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出一套既适合传统藏品管理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工作流程,又满足藏品本体实时监管与信息设备相融合的新型电子集合体。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突破,使我们能够更加宏观地把握未来的藏品管理工作。

二、藏品智能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举措

大同市博物馆藏品库房从设计到利用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既要保证建筑本体安全坚固耐用,又要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加之便于文物运输,构成一个藏品保存安全无损的服务中心。藏品安全保护主要包括安全技术防范监控系统、消防设备监控系统、藏品保存环境安全实时监控系统、藏品安全定位管理系统等。前两者是在库房、展厅或各种存放藏品的场所,通过震动感应、红外设备、摄像影像记录、消防设备等方法防止外界或人为因素致使藏品受到损坏的电子监控系统。这两类系统要求相对严格,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配备和安装,并将控制中心、设备存放间、管线区域等设为禁区,确保安防和消防系统的自身坚固性。

1.藏品保存环境安全实时监控系统

藏品保存环境安全实时监控系统是通过调节控制藏品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等环境参数,根据藏品质地的不同划分区域,设置最适宜的温度、湿度数值分别控制,运用感应记录仪存储藏品放置空间的检测数据,将信号传送到控制中心,便于实时检测并及时控制适宜的环境。大同市博物馆的温湿度环境控制设备不仅安装了温湿控制机组、恒温恒湿柜,还添置了低氧恒湿气密库房,这一装置不仅可对室内湿度进行控制,还能将空气中的含氧量利用氮气置换原理进行调控,使气密库房环境还原成接近墓室环境的状态,从而延缓藏品自然老化。

2.藏品安全定位管理系统

藏品安全定位管理系统是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限射频识别技术与藏品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自动识别设定内容跟踪记录,以达到藏品基础信息系统化管理,动态信息规范化管理,安全保护实时监控的效果。即为每一件器物定制电子标签,通过信号发射与接收,传输到控制中心,能够核查藏品出入库操作管理是否规范的智能化电子管理系统。系统是由电子标签、定位基站和读写器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根据藏品的质地、形状、大小定制不同尺寸、形状或图案、材质的标签,为每件藏品定制专属的电子身份标签,便于快速识别信息。定位基站: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它与电子标签相互制约,获取标签移动的位置信息,及时反馈藏品移动状态。读写器:形式较为广泛,具有读和写的功能,在固定的位置安装目的是读取藏品信息,并在藏品出入库时确认其对应信息的准确性。写入信息功能需通过软件设置后,把信息内容写到电子标签上。三者相互联动、相互牵制,构成了一套智能藏品库房管理体系。系统软件设计以藏品为基础,保证藏品移动安全为目的,优化藏品管理流程,检测藏品存放环境,减轻相关工作人员压力,提高藏品管理效率,实现藏品管理一体化、智能化,保障藏品信息完整性、安全性、可用性。

藏品安全定位管理系统提升的重要手段在于强化技术,满足需求。因地制宜设置权限,确认身份逐级操作,有效控制多种网络病毒传播、非法入侵和恶意破坏等,避免内部使用操作失误或数据受损,利用有限成本管控藏品信息安全,并进行安全等级风险评估,严格履行国家标准,完善安全管理和监控机制,提高网络安全预警能力。

三、建立健全博物馆藏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考

藏品信息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的运用还属于起步阶段,博物馆藏品信息安全工作不能单单凭借技术,还要加强管理。在工作中应明确藏品信息安全的具体内容,为藏品信息操作人员制定信息录入范围、信息录入标准和信息录入流程等要求,设置信息准确性审核环节、交叉管理做到环环相扣,层层保护,预防监守自盗,杜绝无权限人员对保密系数较高的信息操作,对访问人员严格管控,将信息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1.藏品信息安全管理具备的基本条件

首先,依据藏品原始凭证,对照藏品本体,按照藏品信息录入标准,建立藏品基本信息数据库;其次,针对藏品内容录入完整的图文信息、做到匹配并兼容多个数据库、设置合理的信息操作流程,确保藏品文字信息、影像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内容的准确性。再次,面对高科技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提升是维护藏品信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如果信息软件受到外界攻击、病毒侵入,信息就会丢失或破坏,这将使博物馆正常的工作受到阻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藏品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藏品信息储存所用的计算机、服务器等有关设备存放的空间应为干燥、空气流通、无电磁干扰的安全环境,并设有专用的机房和控制中心,安装稳定的线路和输出、输入设备,做好硬件设备基础保障工作。

2.完善藏品信息管理制度

藏品信息为博物馆保管、研究、陈列等基础职能提供了办公所需的有效技术手段和服务平台,满足行政办公、信息提取、学术交流的需求,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素材。一是藏品信息利用应先开展工作人员技能培训,从系统维护和使用操作上下功夫,通过熟练操作广泛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使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提高可用性。二是建立藏品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使用方法、系统安全防御、权限范围、藏品信息管理人员职责等内容,通过制度的建立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操作意识,避免随意访问、越权操作或操作失误,造成藏品信息缺失、管理不当的情况。三是设置藏品信息使用权限和监管环节,管控人员操作和计算机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四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设置操作留痕模式,这一环节是安全技术智能化的重要体现,只有强化安全技术手段,才能保障藏品信息合理利用及信息内容的完整。

四、小 结

大同市博物馆多次开展藏品信息数据采集工作,从基础操作逐步向智能化管理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探索出一套科学、便捷的安全智能化管理体系,实施藏品安全技术防范,藏品存放环境检测,藏品安全定位管理等各种举措。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扩大藏品信息的利用空间,设置操作流程,增强安全使用意识,改进网络安全保密技术,提升博物馆信息安全防护级别,健全藏品信息管理制度,保障博物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为博物馆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大同市藏品信息安全
山西大同大学“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应用”大同市重点实验室
大同市云州区:开展农资市场监管检查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信息安全不止单纯的技术问题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