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育”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0-12-05胡胜锋广东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白藤小学
胡胜锋 (广东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白藤小学)
2018 年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曾经多次明确说明了当前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指导思想,以及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基础教育,应当坚持全面提升中国各地区基础教育的教育水平,进一步推动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作为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要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等“六育”为抓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以德育德,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
培育国家与社会的下一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祖国的下一代应该是身负专业技能与相关知识,同时又是愿意主动遵守道德、法律并拥有高尚品德的人,祖国的下一代是否拥有完善的世界观以及品德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接下来的发展。因此,德育被列为当下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心。而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自然更需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主动探索品德教育的方法方式。
作为育人场所的学校,应该主动学习、认真贯彻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批示与指导,将品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心。学生要树立具有新时代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记中国人民的历史责任与文化道路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让每个人的小梦想与祖国的大梦想同行、同心、同实现。与此同时,要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大趋势、大潮流,正确认识中国所扮演的国际角色,以国际化的视野、开放的态度,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整个世界与社会,融入社会生产当中,进而建立起完善的三观,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很多先贤都强调了道德在教育中的价值,可见德育为先,育人先育德的重要性。要整体构建学校的德育体系,要制定落实好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德育体系的重要六要素,达到育人先育德的目的。
二、以智育德,抓实教书育人各个环节
学校对于社会与国家而言,最大的价值是为社会公民提供教育服务,而在教育服务中最根本的是品德教育。从学校的教学过程来说,教育工作与品德教育是一体的,并不会相互冲突,这也展示了当前我国教育指导方向的正确性。学校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教育社会大众,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适当的教学场所,从而能够实现对祖国下一代的教育,因此将品德、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心,与我国教育相关法律相适应也,和我国国情相符合。
(一)课堂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方式。
教育事业想要完全展现出品德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价值就应当首先对学校教育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课堂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自然也是学校品德、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正确的课程设计与课件应用,使课堂教育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课堂教育的优点是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与较小的空间内,密集地向学生输入知识与思想,使学生能够在同样短的时间内认识到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知识与思想。课堂教育对于当前中国品德教育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
(二)学科教育是德育的基石。
品德作为一种经由社会劳动总结归纳而来的抽象文化,其发展与变化和社会生产劳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学校教育在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将其他学科作为品德教育的基石,通过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三观。只有完善的学科教育才能够使学生学到有利于在社会上生存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构建正确的三观,进而影响到学生对于道德与品德的观念形成,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达成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从德育科研育人入手,增强教育实效性。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传统道德教育无法适应全新的社会观念。因为道德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劳动上的,随着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劳动方式改变,产生许多矛盾,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的引导,年轻人群体会表现出与年长者群体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道德观念体系。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出了当前中国品德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很多教育者并没有真正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得品德教育更像是填鸭式教育方式,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因此,要从德育科研育人入手,学校向每个班主任收集德育研讨的话题,共同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成功做法,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有效办法,同时及时撰写教育反思或案例分析,及时总结自己成功的教育经验或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不当。在总结反思中提高自己,增强教育实效性。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保证德育有效实施。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直接操作者与提供者,为学生提供知识讲解与道德传递是其非常重要的职责。有才有德的教师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基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义务后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教师职责真正的含义,既包括向人民群众提供教育服务,传播知识,还应该向人民群众传播良好的道德与品德。因此,在对教师群体进行审视的时候,我们既要关注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质量、教育水平,也要关注教师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以体育德,抓实体育精神,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是健康之本,那么健康的概念包含哪些呢?根据世卫组织提出的理论,健康一词即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其心理是否健康,道德是否与社会道德一致等。教育应该关注体育课程,使下一代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这一点也教育事业的指引方向。习总书记在指导中国教育事业的时候,同样将这一点作为了教育总方针的一部分,身体好是学习好和工作好的基础。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社会教育培育出来的学生,如果无法满足品德健全、身体健康等要素,就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体育知识不仅是学习技能,也是完善人们的人格与观念,是对生命这一独一无二的存在的最大敬畏。
未来的国家栋梁,其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奉献精神,缺一不可。积极进取、坚忍不拔、超越自我、严谨专注、团结协作、遵守规则,这些体育蕴含的价值恰恰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心理特质。体育将激励着每个人,用积极阳光的正能量,健康的体魄,昂扬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勇气,理性平和的态度,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点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火,中国体育梦必将托起健康中国梦。
四、以美育德,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校园文化
学校美育,应当和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努力探究品德与社会的结合方式,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这一德育理念的引领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努力发展现代社会文化,塑造现代思想体系的同时,积极研究传统文化,从而可以顺利地将其融合进现代教育事业当中。积极发挥学校与课堂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渠道力量与中坚位置,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现代社会思想结合起来,传递给学生群体;并在社会上积极推动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全社会公认的思想道德标准。
创造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人有极大地影响作用,因此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将会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强硬的灌输只会引发反感,但是放在环境中让他们感受则会减少抵触。校园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环境构建方面的优势,通过营造美的环境,引导学生做一个内美于心,外美于行的阳光、自信、幸福的学生。
五、以劳育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要在从事社会劳动中建立三观与道德体系,因此,劳动教育也是中国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在2019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就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批示,在日常教育当中要让学生群体明白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从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学校应当将劳动课程作为一个基础教育环节加入学校教育当中,通过顶层设计,课程推进,家庭学校合作,社会与学校合作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推动。
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是立德教育的基础,是学校与学生进步的基础,但是由于诸多客观原因,许多学校劳动教育推广并不顺利,并且在大多数地区劳动教育环节是薄弱的,甚至是被人为忽视了的,学校应当重视这一点,努力创造条件,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如把劳动教育融入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等。要培养既能独立面对当下生活,又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时代性新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建立完善的三观,认识到劳动、责任等行为与思想的重要性,让孩子更积极努力,更愿意付出,更懂得体贴和理解,更懂得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
六、以心育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化与提升,人们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部分年轻人心理问题开始变得较为突出,由此诱发的系列问题,已经开始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建设是否成功已经开始成为教育任务能否成功完成的关键,这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成功的可能性,还与中国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各界都非常注意这一问题,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都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
学校作为教育的直接责任群体,更应该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从“人际关系、学习、青春期、早恋、网瘾、忧虑挫折、情绪、人格障碍”等八个方面对学生采取个别疏导,举办全校讲座,利用点面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与历史承上启下的一环,不但影响着社会当下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因此,学校要始终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深刻了解自己在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起到的作用与价值,通过调研与分析,找出品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与管理过程中,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有用、有价值的人。将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的学习、思想品德的认知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思想传递给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劳动的可贵与价值,引导他们通过参与社会劳动建立起正确的三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文化,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劳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获取知识。通过坚持体育锻炼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最终使学生成为尊重劳动、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强壮、品德优良、重视学习的五好青年。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立德树人。
(责任编辑:姜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