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CK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知识及能力发展探析

2020-12-05马艳霞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青年教师学科

马艳霞,胡 椿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高校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坚力量的青年教师,其教学知识能力对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提升教学能力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PCK 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发展。从PCK 视角研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探索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客观要求。

一、关于PCK及教师教学能力

(一)PCK概念及其内涵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Lee.Shulman)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1〕。他强调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等“多种知识的整合”,教师要能够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PCK 是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背景知识融合的产物;教师要具有多元且丰富的知识结构,要对学科知识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并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进而根据学生的理解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能被学生接受的教学知识。

后来,又有多位研究者对PCK 的含义给出了略微不同的答案。塔米尔(Tamir)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学生、教学和评价知识四部分”〔2〕。马克斯(Marks)指出“教师应掌握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媒体教学的知识、具有学科知识和在教学中能安排学生活动以及注重教学的行为表现”〔3〕。科克伦(Cochran)等则对舒尔曼的PCK 概念提出质疑并进行了修正,将学科教学知识PCK 发展为“学科教学认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简称PCKg)。相对于舒尔曼的研究,科克伦等提出的PCKg 增加了关于学生知识和学习情境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他们认为PCK 是一个动态系统,由学科知识、学生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教育情境知识等四个部分构成并且相互整合〔4〕。从塔米尔、马克斯和科克伦的阐释中可以看出,虽然其具体文字内容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说对PCK 的内涵认识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因为“教学知识”理应包含关于学科课程、学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等方面的知识因素。

根据舒尔曼等学者的观点和意见,无论是“学科教学知识”还是“学科教学认识”,其含义主要包含教师“教什么”(对所教学科内容知识的理解把握)、“怎样教”(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以及学生有效接受三个方面,核心是“有效教学”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这里的“知识”“认识”既包含教师自身把握领会的知识,也包含前人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经验甚至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而要使学生有效接受,必然包含对学生实际和学习情境的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自己所教学科内容知识,还要懂得教育教学知识和教法技能,要注重教学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学科内容知识及教育教学知识相融合,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一定方式方法将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知识,从而被学生有效接受。这其中既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正确把握,也包括教师如何将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的问题。根据PCK 理论,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关于学生的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管理、教学情境等具体知识,还要注重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并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可见,PCK 也是区分学科专家、教学专家以及经验丰富教师和新任教师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科专家偏重于从研究角度去构建某一学科领域新知识,而学科教学专家则强调从教学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新知识。从这一角度分析,PCK所涵盖的知识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必备要素,对PCK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所理解的PCK 应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教学经验、学生实际、教学情境尤其是教学方法等因素。教师要高度重视解决“如何教”即有效教学的问题,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要“会教书”,以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能力

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界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有不同视角的理解和解读。如泰格拉尔(Dineke E.H.Tigelaar)认为教学能力是能在各种教学情境中满足有效教学所需要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能力〔5〕。斯垂夫(Philip:A.Streifer)提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五个维度:计划技能、教学技能、评估学生的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职责〔6〕。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教学能力是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一般能力主要指教师的智力,而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7〕。

综合诸多研究者的观点,我们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以其所拥有的智力、知识为基础,以教学活动诸环节要素的有效设计、组织和实施为关键,以追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和最终落脚点的综合能力。知识和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又包含所教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等。高校教师应具备精深、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关的知识,知识面越宽越好,即“具有多元且丰富的知识结构”。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基于PCK 视角,教师教学能力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优秀的老教师相对于新任教师而言,具备了多元且丰富的知识,在知识量的积累上具有很大优势,并有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二是教师要拥有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课程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等知识技能。三是教师要具备必要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和组织能力,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四是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教学研究能力,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适时创新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高效实施教学并让学生充分接受。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知识及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

当今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是硕士、博士学历,学科专业知识功底一般都比较好,但在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相关知识不够全面,学科教学知识不足。当今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但硕、博期间主要以学科某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理论专研为主,因此他们一般都拥有较精深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研究能力。以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为例,有学者对全国十省市多所高校613名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调查发现,86.6%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熟悉程度比例较高,知识更新频率快〔8〕。但是,从 PCK 视角看,其学科教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等知识不足,学生知识、教学实践经验欠缺。从高校教师职业需求来看,不少青年教师的学科相关知识也还不够全面,因为他们在硕士、博士阶段所学习和研究的往往是某一领域的学问,未能形成“多元且丰富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科教学知识不足,一些非师范类毕业入职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不少青年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知识,教学方案设计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往往注重于自己的精深专业知识讲授,不顾学生接受和感受,导致教师津津乐道灌输,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有的教师讲课天马行空,偏离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去讲自己的“学问”甚至与课程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问题,导致学生听课时一片迷茫或生闷气。大量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先天不足,“后天”也不学,或不用心学,学校职前培训、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证培训也作用有限。这都反映出一些青年教师教学知识不足的突出问题。

第二,不少高校青年教师“学生知识”不足,对学生主体认识不充分。一是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了解不充分。高校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一般都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理解新知识。但不少高校青年教师对学生主体认知不足,在备课时更多的是关注知识内容,往往忽略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二是不太了解学生对所学学科内容的理解情况。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哪些知识内容是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哪些是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不了解和掌握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就无法确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比如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要讲得细讲得深,学生容易理解的可以少讲或指导学生自学。但不少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讲课时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不能做到详略得当。三是不太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式。课程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方式也不同,教师要将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思考和探索哪些教学表征能够适合、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但不少青年教师不能深入全面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和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只顾自己的理论知识讲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注意也不会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就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9〕。

第三,教学经验欠缺,不注意“教法”“学法”,教学能力不足。虽然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学历较高,但不少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踏上讲台,缺乏教学经验,也不重视方法问题,教学内容方法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能力较弱。以思政课教师为例,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依据统编教材、统一的大纲甚至还有统一的PPT 课件“照本宣科”,不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运用具体、灵活的“教法”“学法”,方法简单,效果不佳。各学科青年教师都不同程度存在类似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教师技能较差的非师范类的青年教师,不懂教学方法,也不注意学习积累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备课只是备教材,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则灌输式“讲课”,教学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和亲和力、感染力,不管学生是否接受;有的教师甚至直接读PPT,导致课堂枯燥无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青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更多地考虑“教什么”的问题,对于“如何教”考虑较少。授课不会将学科的重难点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授,未能做到深入浅出,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互动,未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10〕。凡此种种体现出部分青年教师存在不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即不会“教书”的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表明,由于不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法技能欠缺,教学能力欠佳,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三、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知识水平及能力的对策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不足等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知识水平及能力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学科相关知识学习,努力形成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

由于高校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学科知识不全面、结构不均衡,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一方面,要加强对本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夯实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专业教学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丰富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青年教师要从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力求学科专业知识精专、广博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与专业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都是教学所需要的。要通过多种渠道系统地学习钻研与教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努力形成丰富多元均衡的知识结构。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认真分析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教学知识能力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活动;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对教学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在加强教师学科知识的专业性的同时,努力构建丰富多元的知识体系,并学会根据学科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课堂教学,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学生知识的学习把握,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

从学者们依据PCK 理论构建的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出,学生知识在PCK 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是PCK 的重要构成要素,这一要素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为了完成学科内容知识的教学转化,需要教师具备更多学生知识。教师要具备相关心理学知识,根据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思想心理以及智力、非智力因素设计和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全面掌握“学生知识”。当今不少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交流较少,除了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等客观原因,抽不出太多时间接触了解学生,更在于青年教师主观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知识”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青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备课既要备大纲、备教材,还必须“备学生”、备教法。关于强化学生知识,加强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利用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近的优势,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流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关心爱护;良好的交流感受还会促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二是要注意表达方式。无论是课外、课内的师生交流,教师都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课外的交流应尽可能地采取朋友式的交心谈心;课内的交流互动也要讲策略,如果教师直接问学生“这一部分知识你听懂了吗”“我讲得如此明白了,你为什么还不理解”“你有没有认真听课”等问题,那么教师得到的可能是学生敷衍的回答或者无效的答案,难以获得好的交流效果。如果换个方式交流,比如针对某个知识点问学生“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以前你接触过类似知识吗”等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回答,教师也能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发现问题。三是尊重学生,不轻易做否定评价。教师要注意在交流过程中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不要轻易采用否定式的评价,如“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你怎么能这样做”等,过多的否定评价会打击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学生有想法不敢说或不说真话的现象,不利于教师获取学生知识,也就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尽量找到学生看法意见的优点、闪光点予以肯定、表扬,对学生不完善甚至错误的看法意见也尽可能地从“情有可原”的角度予以包容理解并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学生会乐于与教师沟通。学生获得良好交流体验之后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才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并更有效地实施教学。

(三)主动加强教学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知识的学习,既需要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帮助,而多的是要靠青年教师主动、自觉、多渠道学习。教师职业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完成知识在自己头脑中的意义构建,而是要把这种意义构建在头脑中进一步加工,使之成为自己的并有利于教学的知识,并以最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方式,将PCK 各要素整合并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因此,青年教师需要拓宽学习途径,要多向老教师、优秀教师请教,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去听优秀教师和老教师讲课;要积极主动参加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名师讲坛和教学沙龙等系列活动;积极主动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各项竞赛活动,在竞赛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利用好网络,通过网络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利用“MOOC”软件观看精品课程教学等形式学习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要注意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探索、总结、领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PCK 理论,教师拥有一定学科知识是必要的,但还需具备教学知识,其中就包括教学法知识等。采用正确、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校青年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着眼于教学有效性,善于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对教学实践进行全面反思,才能获得成熟的经验。青年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加快成长进步的步伐。高校教师要克服重学术科研轻教学实效探讨的偏向,加强教学研究。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从备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如何运用教学情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如何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知识讲授、如何启发诱导学生并让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等方面入手,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及时总结反思分析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精心组织教学,课后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总之,高校青年教师一定要更加深入地学习教育理论,要重视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了解,积极探索和掌握更多教学方法,获取更多教学经验,努力提升教学能力。

在高校当教师,知识、学问是基础,而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成效大小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那些“有学问而不会教书”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科知识、学生知识及教学知识的把握情况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并提高教学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知识学无止境,教学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事在人为,只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就能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青年教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结合能动专业地方高校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