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经济共生与族际互动
——以白盐井为例

2020-12-05李陶红罗朝旺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盐井盐业古道

李陶红,罗朝旺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一、问题的提出

学界对古道研究形成“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的格局,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将古道作为官道。古道的官道内涵,主要关注古道的“国家化”进程。道路作为国家实现统治的垫脚石,实现国家从外人身份向内人身份的转化〔1〕。有研究从国家力量渗透来探讨巴盐古道的“国家化”进程〔2〕,有研究认为明清以来西南边疆剧烈的社会变迁主要源自国家权力依托“国家走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整合过程,交通状况往往制约王朝权力统治的强弱〔3〕。二是将古道作为商道。古道的商道内涵,主要偏重古道的经济影响。古道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依托古道形成不同等级的市场,不同的市场空间使区域互动更为普遍和有弹性。格勒在研究“茶马古道”的过程中强调“茶马互市”对沿线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带动〔4〕。周智生用“共生发展”将藏彝民族走廊经济形态与民族关系联系起来,但类似研究较为鲜见〔5〕。且古道的商道多偏向古道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而对古道于区域经济形成的互动与共生缺少关注。三是将古道作为文道。古道的文道内涵,强调古道的“文化线路”意义。“文载于道”,道路成为文化互动的中间地带,带动区域的思想文化流动。相关研究对茶马古道文化交融的特点、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行关注,特别指出民间经济交往的发展和扩大、不同宗教信仰的传播与散布、区域内的人口迁徙是文化交融的有效途径〔6〕。在既有古道的保护中,学界提出“文化线路遗产”概念,也正基于古道的文道内涵。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道路不仅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承载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过程;也是人造物,既可以被人使用,又可以影响人;还是特殊的公共空间。基于此,有“路学”和“道路人类学”的提法。Forman 将道路比作一张巨大的人工网络,一旦形成就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7〕。从“物”的角度来研究道路,关注的并不是道路本身,而是道路背后承载的观念和文化。如有研究分析道路背后的权力观念和权力控制〔8〕,探讨现代道路建设及其背后的权益抉择与权力逻辑〔9〕。Setha M. Low用“空间的社会生产”和“空间的社会建构”概念,强调空间在实践方面的复杂性〔10〕。黄应贵关注空间与社会关系〔11〕。从空间的视角,道路被视作特殊的空间,兼具时间性、社会性、开放性和移动性。道路作为移动的、延伸的、进行时态的空间,能够扩大社会交往空间,加速时空互动。周永明将道路的这种功能概括为“时空张缩”〔12〕。

综上,古道的综合研究多偏向史学维度,有官道、商道、文道研究三面向,但多强调古道的单一内涵,缺少多维度、多内涵的综合考量。人类学的道路研究,理论架构日渐完善,多关注现代交通体系而缺少历史维度的关照。在对象的关注上,古道的综合研究多偏向以实体道路为指涉的线状空间和以道路为依托呈面状的民族走廊区域;人类学的道路研究多以点状田野点为支撑。因此,本研究以道路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历史维度为关照,从古道的三重内涵全盘统筹,从点、线、面空间层层推进,集合盐井、盐道、区域的研究,探索滇盐古道于经济共生和族际互动的意义及其逻辑建构。

二、盐道与食盐销售圈

白盐井,也称“白井”。在今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石羊古镇,民国时期为盐丰县县城。井区周边彝族称白盐井为“chudu”,意为出产盐的地方。“滇之度支,惟盐是赖”〔13〕551,白盐井盐税是云南财税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白盐井共开凿有21 井,年产盐165 000 千克,占全省产盐量925 000 千克的18.3%。清代,白盐井食盐划定行销范围为24 个府、厅、县、地区,产盐量在道光年间实现峰值6 425 000 千克。直到宣统年间,仍可年销4 845 000 千克盐①资料来源于大姚县地方志办公室《大姚县盐业志》,楚雄日报社印刷厂印装,2002年第1-2页。。民国时期,可持续煎卤的盐井有24井,但柴薪昂贵,煎盐户减少。直至1949 年,白盐井仍有煎盐户70 户②同①,第5页。。2002 年随着当地盐厂的关停,白盐井的盐业时代彻底终结。

(一)以白盐井为中心的盐道

据1840 年至1890 年全国食盐产量比重来看,内陆盐占了整个盐产量的15.8%,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等,其中云南的产盐比重为1.4%〔14〕。云南盐在全国盐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虽不高,但在内陆盐中的地位有一定凸显,尤其在现代交通工具未出现之前占据重要位置。云南盐运无法依靠廉价的水运方式来运输盐③盐的运输方法各地不同,水运价格最便宜,最受欢迎,公元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李希(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发现陆运运费比水运运费高达20~40倍。,而仅能依靠人背马驮这样极度消耗人力与物力的方式。盐销售网络在一定程度受限,一方面云南盐无法扩张自己的销售网络而多限于省内销售,另一方面外盐(川盐、粤盐)因昂贵的运输成本也较少开发云南地区的食盐销售网络。这样看来,云南盐在云南区域范围内有着重要位置。盐作为生活必需品,成为集市中的重要商品,有食盐销售的地方就形成市场,有市场的地方就有食盐的出现,可见盐在集市中的位置。

施坚雅强调“市场对于传统中国的社会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它既与行政体系平行,又超出于后者之上,既加强了后者又使后者得到补足”〔15〕40。白盐井作为一个行政地理单元的存在,白盐井提举作为地方官员所管辖的范围仅方圆不到两千米,所涉及的盐政和行政力量正因行政地理单元的有限性而遭遇制约。但若从市场的角度考察,将白盐井作为盐业市场的存在单元,其辐射范围就绝不限于区区地理单元的制约,盐业市场以网状形式形成地域性的辐射。盐业市场的辐射力度跟随食盐产量、国家盐务的变化或收缩或拓展。白盐井因盐成市,因盐而促成其他商品的交换,进而形成不断扩大和繁荣的市场。“盖井地出卤,为二十四属百味之主,故商贩往来,车马辐辏,视附近州县,颇觉熙攘,诚西迤之重地,实财赋之奥区也”〔13〕408。

白盐井以盐业贸易为基础形成了集市,也促成了盐业销售网络的形成,作为盐的集散地而成为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灵关道过金沙江后所到的驿站之一就是白盐井,白盐井因盐而商贾云集,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因人流量大,白盐井地的香河两岸马店鳞次栉比,连接两岸的桥也较多,有“五步一马店,十步一风雨桥”的说法。盐道带动白盐井与周边区域的通联,在《徐霞客游记》中,有“驮骑者俱从白盐井驮盐而至可竟达鸡足”①参见(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第十册上,清嘉庆十三年叶廷甲增校本。的记载。

以白盐井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有五条。第一条:白盐井自西北方向经米甸、祥云,过云南驿汇入姚嶲道,再经弥渡、大理、蒙化、漾濞、腾越、永昌、龙陵,到潞西入缅甸。第二条:由白盐井西北行经宾川、华坪、永北、鹤庆,到丽江,经中甸、德钦,进西藏。第三条:由白盐井东北方向行经苴却、会理,到邛都,再到达成都。第四条:由白盐井自东南方向行经大姚、元谋、武定、禄丰,到昆明,抵达临安府、建水州。第五条:由白盐井南行经姚安、定远、镇南、楚雄、禄丰,到达昆明②参见张国信《千年古镇石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姚县委员会编《大姚文史》第六辑,内部资料,第56-60页。。

保障食盐运销通道的畅通,成为地方盐政官员的要务。跨越白盐井地的更大区域均在为食盐的顺利运销提供保障。在各个行政区划的区隔之下,地方官员对维护与改善本区域的交通枢纽负有责任,因此,交通网络多以城镇为中心扩散出去,最终止于行政的边缘地带。而白盐井的盐倒反成了消弭行政区隔的调剂物,白盐井因盐而延伸出去的交通网络,并不受行政区划的制约,而是因为盐的运输更加增强了道路的运输功能。同时,有当地官员与周边官员共同合作,并以文书等形式形成强制的行政命令,来保障食盐的正常运销。

(二)以道路延展的食盐销售圈

雍正前,白盐井食盐的行盐地方为20 府厅州县,共行销盐1 186 608 千克③参见(清)刘邦瑞《雍正·白盐井志》,张海平校注,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编印,内部资料,2014年第6页。。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是白盐井盐产销的高峰,行盐地方为16府厅州县:太和县、赵州、保山县、永平县、龙陵厅、腾越厅、鹤庆州、永北厅、蒙化厅、云南县、宾川州、弥渡、姚州、大姚县、镇南州、楚雄县。16 府厅州县共销盐 6 425 000千克〔13〕652-654。

白盐井盐销售范围有跨越省境的情况。四川境内的会理、攀枝花一带就有前来购盐的商人,会理、攀枝花一带亦多销售白盐井盐。道光二年(公元1822 年)出生在云南永北府的胡显发,作为当地著名盐商,是通过到白盐井买卖食盐发家的。他利用金沙江之便运盐,通过减少运输成本来获取更大收益的创举,使攀枝花一带的盐价从嘉庆年间的“斗米斤盐”降至清朝末年的“升米斤盐”④参见赵孝云《盐商胡显发》,政协攀枝花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印《攀枝花历史人物》,内部资料,2008年第194页。。白盐井盐还销往腾龙边岸,腾龙一些土司统治的地方,与缅甸接壤,缅甸盐贩私销现象也很突出,故将白盐井缉私营驻扎腾冲、龙陵两地,以查缉缅私〔16〕。白盐井盐通常通过腾龙地区,进而转运到缅越地区销售,白盐井盐在缅越一带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尤其在道光十四年白盐井共销盐6 425 000 千克,其中,龙陵厅约销盐600 000 千克,腾越厅约销盐1 200 000 千克〔13〕653,龙陵、腾越两区域的食盐销售量占了白盐井食盐总销量的36%。在民国时期,因有廉价缅甸盐充销到腾龙边岸,抢占原白盐井盐的销售范围,白盐井区缉私营便驻扎到腾龙两属,查缉缅私。

三、盐业市场与经济共生

(一)盐业生产资料市场

卤水、柴薪、铁锅及其他铁器、皮革、木器、竹器等是盐业的重要生产资料,盐业市场的生长发育带动了盐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卤水外的生产资料,都需要依托周边区域来供给。如白盐井盐业生产对柴薪有刚性需求,在白盐井地,柴薪消耗与产出食盐的比例为“四柴一盐”,即2 千克柴可以煮出0.5 千克食盐。按这一比例,以道光年间的盐产量6 425 000千克〔13〕652-654来计算,平均每天产量17 600千克,则需要消耗柴薪70 000 千克。对柴薪的巨大刚需形成一批专门砍柴、运柴、卖柴等以柴谋生的群体。其中,柴薪成为周边少数民族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卖柴薪虽然是辛苦活,但是是有保障的经济来源。卖薪人不愁销售,所谓“张家不买李家买”。灶户最为繁忙的事务即煮盐和买薪,灶户无论煎盐与否,都需要备足柴薪。

除对柴薪的刚性需求外,白盐井在煮盐过程中,对铁锅的需求量也较大。因为食盐的生产有定额,需昼夜不停地生产食盐才能完成额定量。除了额定量,多生产出来的食盐一部分成为私盐,作为灶户获利最多的部分。这些因素使得铁锅时刻都在煮盐状态,约一个月就需要更换。而当地不产铁,对铁锅的获取必须通过外地来供应。

铁锅的供给直接影响盐的生产,因此,铁锅供应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合作,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在定远县(今牟定县)设立的《钦命冶铁告示碑》,由云南巡抚部、云南布政使司、云南通省盐法道、云南楚雄府、白盐井提举司、黑盐井提举司联合告示,通过多权力威慑机构来订立此碑。因铁锅生产与销售的垄断乱象,导致“乏锅熬盐,势妥停煎,殊与课款,民生大有关碍”〔17〕的境地。危急到食盐的正常生产,盐税的正常征收,区域人群的用盐安全,便有了国家与地方合力订立此碑来解决困境。

白盐井煮盐过程中,还有对马鞍、木器、竹器等的需求。井区运柴、驮盐主要靠骡马牲口,因此对马鞍的需求量较大,白盐井的马鞍业因此长盛不衰。白盐井区制作的马鞍,多用高山栗木、鸡素子树、千层皮树、冬瓜木,这些木材由周边的彝族人运到白盐井区销售。“鞋底线、细麻线、麻绳、山草绳,皆夷人为之”〔13〕659,这些物品也由周边彝族运来售卖。白盐井对用于挑盐的竹篮亦有需求,“每运盐百斤,需篮二支,计每年共需盐篮七万余对”〔13〕1148,而竹篮与其他盐业生产资料一样,均来自周边区域。

(二)其他市场

除了盐业生产资料市场外,其他商品构成的市场也较活跃,“南北通衢,总为一市,诸货骈集,惟易米在司衙大门外,柴系各井随到听卖,其余货物,旧井居多”〔13〕416。白盐井商品,有不同的地域构成。白盐井的蔬菜消费主要由周边区域供给,如灶户冲一带民众专事蔬菜种植供应白盐井。在白盐井沿香河分布的街道上,“宾川州洱海各处脚人多卖米于此……其姚安、大姚一路米、豆、荞、麦,俱归旧井上下店……惟市肆鳞次,街道狭隘,人马杂沓,有肩摩毂击之象焉”〔13〕604。“司衙门首为米街,每清晨,宾川、洱海各处脚人多卖米于此,每大升增价十文,系满量。其姚安、大姚一路米豆荞麦俱归旧井上下店,每大升较米街减价十文,系平量,其实一也。惟江右杂货铺暨大理永昌布不离旧井上下及萧公祠左右,余则随地可买,大抵五井以柴街为拥挤。”①参见(清)刘邦瑞《雍正·白盐井志》,张海平校注,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编印,内部资料,2014年第31页。白盐井的布主要来自大理、永昌一带,亦有“妇女不事纺绩,布自蜀来”〔13〕599的记载。直到民国,“县之闹市,以五马桥附近为最繁盛”〔13〕1120。“盐丰为产盐井地,凡外商之来井买盐者,恒多挟其地之所有到井销售贸易,以故百货縻集,多自外来。其入口大宗有布疋、烟酒、茶叶、沙糖、棉花、斗笠、铜铁等器皿;出口之货以盐为最盛,此外如牛羊皮、蔴布、胡桃、蜂蜜、香油、茯苓等项,每年所产亦不逊于他属;过境之货有洋纱一项,由下关运出会理,必由盐丰经过。余货亦多运往会川销售”〔13〕1155。“常有运盐者出关,驮柴者入关,至为热闹。若米、若酒、若茶,多由盐商自他县输入”〔13〕1138。“宴会嘉宾必用海参、鱼翅。工人劳动,嗜饮者多,故邻封之运酒入境者亦复不少”〔13〕1145。白盐井市场,成为周边族群获取生计方式的主要途径,如“白盐井傈僳,每获取山禽野兽及松明、苫片等物,即入市货卖,购买生活用品”〔13〕421。

白盐井催生了大量以盐为生而不事农耕的群体,如专门从事煮盐行业的灶户群体,以背柴、背盐为生的脚夫,他们不种粮食,所需粮食均通过市场购买。加之需要缴粮赋,粮食成为集市贸易的主要商品。白盐井有数家专门从事粮食贩卖的米店,米成为继盐、柴薪之外的大宗销售物资。与白盐井同样“以卤代耕”的黑盐井,有“壮夫几满万,俱不事锄犁”的说法。在当地还有“锣锅支在两肩上”的俗语,锣锅是指煮饭的炊具,此句话意在指用肩背柴背盐挣钱,来买米吃的生计。以白盐井有记载的人口高峰1.6 万人来看,以每人每天食用1 斤大米来计,每天需供应8 000 千克大米。这仅是大米的数量,不包括其他粮食及水果、蔬菜的供给量。

当地的粮食和其他土特产由马帮运来,进入盐区的商人,带来大姚、姚安等地的大米、蚕豆、麦子;元谋的红糖、花生;姚安的黄豆;永仁、湾碧的松明子和明烟①松明子:用于沿街摆夜市的照明、夜间在街区行走的照明。明烟:呈黑色粉末,用于补锅,每天每个盐灶房均有补锅的需要;明烟也可用于印刷,主要用来做七月半祭祀用的纸包。;宾川和永仁的砂糖、橘子、甘蔗、松子、花生;祥云的海东梨;姚安、仓街的酒;昙华一带的皮革。除外,还有祥云的辣子、土布、土锅,弥渡的饵块、腌梨,永胜的瓷碗、铜锅,华坪的篾帽、暴腌肉,四川会理的冰糖、石膏、骡马等,这些货物源源不断进入井区,促进白盐井消费市场的繁荣。

白盐井区是众多商品的集散地,皮革、麻子、麻线、荞子、玉米、麻布等商品,经由商人在白盐井收购后贩运到昆明等地。白盐井既是商品的销售区,也是中转区。白盐井周边集市有昙华、三台、铁锁、湾碧等地方,行商一般携带白盐井盐到以上市场进行交易,同时收购皮革、麻布等地方特产。皮革汇聚到白盐井后转运到省城销售,麻布则在大姚、姚安、楚雄一带销售,白盐井地周边族群由此卷入了更大的市场圈。

白盐井的市场以盐为大宗,形成以盐为中心的专业市场,不管生产运销体制如何变化,白盐井作为滇盐生产中心和运销中心之一的地位一直得到保持,盐业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又附带了其他次生市场的形成与成长。就施坚雅市场研究的相关理论来看,施坚雅将市场分为三类:基层市场、中心市场、中间市场。基层市场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中心市场通常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战略性地位,有重要的批发职能;中间市场在商品和劳务向上下两方的垂直流动中处于中间地位〔15〕6-8。从白盐井来看,不同的商品所具有的市场位置是有所区别的。白盐井的市场从盐这一商品而言,是典型的中心市场,其中,因盐业市场的生成,白盐井又催生了其他中间市场的功能,而于一些商品而言,又属于基层市场。而非施坚雅所描述市场中所存有的单一特性。总体而言,白盐井兼具中心市场、中间市场和基层市场的功能。

盐交易市场、柴薪市场、其他商品市场,使白盐井成为区域性的共享市场,市场的互通有无背后是由盐道笼络的区域人群的经济共生样态,成为当地城-乡统一连续体的存在形态。据侯外庐的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农村之间是统一的连续体,而非分离〔18〕。张光直先生还将此作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不同的比较要素。与中国延续性文明背景下的城乡结合不同,西方断裂式文明中,城乡是分离的〔19〕。从市场可以看到白盐井城乡连续体的表达外,还可以看到白盐井农业商品化的过程。在白盐井,盐业生产显然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商品化进程,这一点从当地商品的供给与运销网络可以清楚表达出来。

四、移民与族际互动

“唐天宝年间,灶丁俱属土著,历宋、元时立户口,顶煎者尽各省汉人矣。”②参见(清)刘邦瑞《雍正·白盐井志》卷五《赋役志·户口》,张海平校注,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编印,内部资料,2014 年第21 页。明代至清代,白盐井“生聚日众,或各方流寓,或商贾寄籍,林林总总,实繁有徙”〔20〕322。白盐井人口构成发生变化,受政策性移民、军事性移民、当地资源禀赋吸引力的影响,各类政策移民、军事移民、自由移民不断涌入。当地的移民溯源,较为普遍的历史记忆是“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池,充军到云南”。因白盐井盐业资源优势,就此提供丰富的行业类型,白盐井因之形成行业集聚效应。云南的移民,在明代随着屯田和自然资源的开采就出现。江应樑指出“此举不仅聚集了来自各地的采矿人,而且还有家属,并招引了大批的商贩及各业人员”〔20〕322。李中清做过估算,到18 世纪早期,云南盐矿工人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移民〔21〕。移民一方面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人口增加,对食盐的供给就有刚性需求,因此批量移民促发盐业产量的提高,从而活跃盐业市场。

从《白盐井志》记载来看,清代白盐井的住户主要有从事盐业生产的群体和一般性住户,盐业生产群体主要包括灶户、灶工、盐商、盐业官员等。一般性住户又可分为寄住户、客籍户、土著居民、屯户等。居住总人口由清初的1 011 户发展至道光年间的3 125 户,每户人口少则三四人,多则四五十人。以平均每户5.1 人来计算,在道光年间的人口高峰就达15 938 人。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井区人口的平均值为6 310 人①雍正八年(5 156人)+乾隆二十三年(5 916人)+道光二十七年(15 938人)+同治十二年(2 963人)+光绪五年(3 557人)+光绪三十三年(4 330人)=37 860人。37 860人÷6=6 310人。。白盐井实际的人口数应高于这一数值,因进入到地方志记载的人口呈现的是在编的灶户群体,其他群体如寄住户群体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更缺少其他流动型人口的统计数据。

白盐井移民,第一类为官员。文献中不乏记载类似的信息:明代洪武年间,广昌县贡生黄初任白盐井提举②参见(清)曾毓璋纂修:同治《广昌县志》卷四《选举志》,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第60页。。明代弘治十年,石埭县杨镛任云南白盐井提举③参见(清)姚子莊修,(清)周体元纂,康熙《石埭县志》卷六《选举》,第11页。。身为五品官员的白盐井提举直接由中央任命,提举前来任职会带上家眷、随从,同时也把各地的文化、思想带入井区。第二类为明代时期移民实边政策推动下进驻云南的移民。这类移民又可细分为三类:民屯、军屯、商屯。民屯类别的移民来到白盐井大多发展了当地的马鞍业、皮革业等;商屯类移民是应“开中法”之需,来云南地区种植粮食,以粮来换取盐票,再买白盐井地区的食盐;军屯类移民有来自苏、皖、浙、赣等。第三类为自由移民,是为生存和发展而自愿来到此地生活的移民。白盐井的自然人文环境对移民具有天然吸引力,“白井为西迆重地,肩摩毂击,宾至如归。故名人高士,往往来游。或以谪宦寄迹,或以游学侨居,或以适情卜筑”〔13〕766。在当地族谱中很容易找到以“游滇”“游宦”之由构成的移民群体,及为了躲避灾荒来到白盐井谋生的难民群体。

白盐井移民的发展呈现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如族谱所表现的,移民进驻白盐井,在当地安身立命的过程。这一时期,白盐井因人口聚集,当地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外来移民增多,人口呈现机械增长,移民同姓而居或同地域而居,以家族的形式实现代际传承。第二阶段是白盐井当地地狭人稠的空间格局阻碍逐渐暴露,移民群体进而向井地周边扩散,形成较大移民社会的空间生成。随着移民人口的大量增长,白盐井区人口膨胀,形成地狭人稠的局面。当地出现的过街楼和吊脚楼就是缓解人地矛盾紧张的产物,吊脚楼沿河而建,增加了建筑面积,缓解了当地居住面积紧张的情况。面对地狭人稠的情况,就出现白盐井人口迁移到周边区域的现象,形成“井界之外,山多田少,地僻山稀,行不数里,即汉夷杂处之地矣”〔13〕408的居住格局。

在白盐井当地移民不断外扩的过程中,移民群体亦将白盐井的文化扩散到周边居住的族群文化中,如在少数族群的村落,逝者的碑刻亦仿照白盐井地碑刻资料展示功名与社会作为。今天白盐井业已消失的葬礼习俗,仍可以在距离白盐井20千米的赤石岩等村落看到。在白盐井过去的葬礼习俗中,遇家人去世,必须由家中长子披麻戴孝挨家挨户磕头告知死者去世的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白盐井葬礼习俗进行改造,这一习俗用讣告的形式代替,即有人去世,仅需要写份讣告粘贴于人流量大的地方即可。而现在的赤石岩等一些村落,仍保留着需要挨家挨户磕头告知死者讯息的丧葬礼俗。

因移民要素,白盐井社会呈现典型的移民特性:作为文化主要传播媒介的移民,将各个迁移地的文化带到白盐井,对已有文化做出了继承与保留;移民在当地的适应性过程中,与地方文化积极互动,彼此融合,形成移民在地化的过程;在地化的移民不断向井地周边外扩,形成因移民外扩而形成的“城乡连续体”形态,具体表现为经济的互补互通,文化的一致性与连续性,更大地域范围内的族群得以共享互联互通的成果。在移民的文化传播、文化适应、文化在地化过程中形成的移民社会,已经难以区分什么是外来的,什么是当地的,亦无区分的必要。当地流动的饮食、多样的信仰形式、杂糅的风俗观念,构成当地移民社会的直观画面。

五、结论

滇盐古道是串联区域经济共生形态和族际互动二者关系的连接点。云南因高山峡谷的阻隔形成貌似一个个孤立的地理单元,但因道路而形成彼此密切联系和互动的区域共同体。道路于通联云南分割的地理单元构成互为一体的区域结构中,起到关键的承载基础。盐在历史上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既必需又精贵的物品,那么对滇盐古道的关注更多了大众生活和国家层面的考量。具体而言,研究从空间、权力视角来探讨“国家-地方”关系:一是从国家层面,滇盐古道作为国家政治控制、经济控制、文化控制之意义的权力场;二是就区域民族层面,滇盐古道作为物资互通有无、文化交流共享、族际互动之要义。

以白盐井为个案的研究中,作为官道属性的滇盐古道,国家政权倾注心力,在国家政权施展过程中,也是国家-地方权力关系互动的过程。作为商道属性的滇盐古道,承载了盐业生产资料及其他物资的运销,商品独特的地域属性笼络了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物资互通有无,同时也让带有独特地域属性的商品在大的区域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小地方在大区域内因物资的不可替代性赢得在区域中同等重要的位置,即滇盐古道周边区域的“经济共生”形态。作为文道的滇盐古道,提供文化交流与交融的通途。移民入住,白盐井逐渐形成典型的移民社会,流动的饮食、多元的信仰、杂糅的风俗观念等组合成移民文化,在时间的洗练中,移民社会呈摊大饼样态,以白盐井为中心扩散。从现在的空间样态来看,沿滇盐古道沿线的区域,其文化的混融性程度高于非道路沿线。这即滇盐古道周边区域在“经济共生”样态下促发的“民族和谐”事实。“经济共生”“族际互动”两个关键词成为统摄由滇盐古道带动的稳固区域样态。

猜你喜欢

盐井盐业古道
走古道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浙江海宁市(古盐官县)的盐业史料及相关遗存
赵启三:从创造“金丝猴”到进军盐业新蓝海,七旬“剑客”为实业鼓与呼
盐井钻探及对接连通技术
发改委批复31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访茶马古道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