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传统岭南之根 铸当代文化之魂
——国家艺术基金2019 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综述
2020-12-05胡骁
胡 骁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0)
2019 年7 月6日至8 月15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星海音乐学院主办,舞蹈学院承办的“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项目集中培训取得圆满成功!在共计40 天的学习阶段中,项目组得到了全国业界人士的认可与支持,尤其是在国家艺术基金广东项目办公室和星海音乐学院的鼎力支持下,本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大力的帮助。
在8 月15日的小结汇报中,此次项目培养成果已初显成效,30 位学员在四十余位名师专家和岭南舞蹈非遗传承人的共同传授下,形成了共性文化下的个性表达,各显风采,更加突显了岭南土地上开放、兼容和多元的文化特质。根据“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项目实施计划和课程设置,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为学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的旨在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碰撞,让学员能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慢慢沉淀,找到自身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存在方式。
一、立体环绕式巡礼岭南舞蹈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多元融合是岭南文化的特点之一,既然如此,舞蹈编创人才在踏入岭南文化研究的大门时,也应采取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的途径,开启发散性思维,将岭南文化中多元的特点注入个人的思考模式中。对此,本文将对项目中舞蹈艺术理论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分别从以下4个方向进行总结阐述。
(一)从舞蹈本体出发
舞蹈艺术立足人体,北京舞蹈学院许锐教授和原澳门演艺学院艺术指导应萼定教授都强调现在的舞蹈艺术应回归舞蹈的本质——肢体,越来越多的舞蹈创作中,看到无尽的无效堆积,无理的情感释放,乃至似乎不能明确区分戏剧表演和舞蹈表演的区别,这将会是舞蹈创作的一大憾事。两位老师作为资深的编舞家和理论家,对舞蹈创作有着相似的看法——舞蹈表演的核心是舞蹈本身,是肢体表达而非哑剧,不要被舞蹈之外的东西所禁锢。同时延伸出根据文学套路来演绎舞蹈的问题,从而使得舞蹈创作雷同化、均质化,归结其原因在于舞蹈始终没有成为艺术的主人公,舞蹈自身的主体地位仍一直没有找到。当前,国内舞蹈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及其地位,与欧美相比仍有不小的差异与差距。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走出迷宫,让舞蹈重新找回自己?引用歌德的一句话来做总结:大师是在限制中表达自己,这个限制就是规律!舞蹈当然不能例外,作为一名追求卓越的舞蹈编导,对规律的把握应是其职业操守与自觉行为。
(二)跨越中外舞蹈的古与今
舞蹈被称为艺术的起源,作为现当代的舞蹈创作人,仅审视中国舞蹈的古今发展是不够全面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欧建平老师作为研究国外舞蹈方面的专家,他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地域舞蹈”的创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欧老师将外国舞台民间舞当代创作总结为一个原则和三大模式:坚持起因与功能的同义原则,纯素材型的“编排”、半素材与半创作型的“编导”,以及与纯创作型的“编创”。站在各领域编导大师的经典作品上,针对他们各自的民族特征、文化属性、个人气质、教育背景、审美取向、灵感来源、创作理念、编舞方法、表演张力、舞美元素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坦言,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员们了解世界舞坛的制高点,为立志打造“中国当代民间舞新形象”的岭南舞蹈编创人才们,提供一个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与此同时借用北京舞蹈学院吕艺生教授的理念,以“再现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讲解分析为伊始,客观地分析两种舞蹈表现形式的合理性,并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及代表作特点。此外,在表现与再现主义的基础上,从历史的纵向思维观察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与当代舞蹈艺术的差别,从地理的横向思维看待中西方现当代艺术特性,从而得以延伸出当代中国舞蹈人的境况与位置。因此,本文主张应该从中西舞蹈比较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为何从表现主义走向了现实主义,而西方则由写实主义流向了表现主义的这一艺术发展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处理好“中国舞蹈创作问题”及“岭南舞蹈创作问题。”
(三)跨界谈艺术审美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说到:走出舞蹈,大胆跨界,在此重在指观念上,从一个宏观且全面的角度看待舞蹈艺术的审美走向,并非只是视觉表象的跨界。从宏观而言,如果从中国艺术文化的本体出发,可散发出三方面的思考:一是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本文的核心观点就是“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绘画、建筑、舞蹈、音乐和电影等7 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可以加以赘述;二是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强调中国传统美学是美与善的统一,西方传统美学是美与真的统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映射出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取向;三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儒家、道家和禅宗三者之间,分别体现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心之和,三者关系总结为儒道互补,庄禅相同。从微观而言,如果围绕“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有机结合”,也可衍生出以下多方面的思考:首先,就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转化而言,心理情绪的外化意象是无意识的动态选择;其次,在舞蹈本体方面,强调整体画面的营造,提出以身体作为“活动的舞美”;再者,理应摸着时代的脉搏行走,寻找内心的选择,但前提是具有可舞性;最后,根据现代的审美意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范例:传统美、对比美、反省美、神丑美、近距离的恐惧美、衔接之美和简约美。
(四)回归岭南本土文化
在陈翘先生提出“岭南舞蹈”这一文化概念之后,虽历经十几年发展,但其面临的学术地位仍在襁褓之中!要使“岭南舞蹈”真正成为与音乐、美术并驾齐驱的独立流派,其教材体系的合理构建,乃至学科的设立,都是几代舞蹈界同仁们必须逾越的坎。也可以说,时代在呼唤着“岭南舞蹈”教材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工作成型。因此在开始岭南舞蹈创作之前夕,应当明确“岭南”一词的地域概念。各位名师专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民俗等角度分析了岭南文化的“礼、义、仁、孝、爱”特质,并通过岭南文化的空间构成,展现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的系统构成,为学员们提供了在创作中的思考脉络及理论支撑,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们展现了岭南文化和岭南舞蹈的面面观。随后对“大岭南”舞蹈的地域特征、文化属性、风格语汇、分类构成、言语特质、现状分析等进行探讨后,得出以下结论:岭南民间舞蹈的形态具有动物造型生动、色彩丰富、形象鲜明、虚拟写意、富于想象、突出神韵、融合南拳、矫健勇猛、风格刚劲的风格特征。
综上所述,想要创作“岭南舞蹈”区域性特色与风格的舞蹈作品,创作者必须谨记岭南舞蹈这一“紧箍咒”。正因为如此,它既可以是带有岭南民族民间舞属性,也可以是当下岭南地区人民思想情感的现代性表达。
二、深扎民间取岭南舞蹈之源
此次项目中的素材课程内容丰富,从集中学习到采风调研,可谓将岭南民间舞蹈素材一网打尽!导师阵容之强大,无论是“原生态”技艺的传承人还是致力于“素材舞台化”的专家老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让学员们不断探寻着岭南舞蹈之本源。
(一)采风调研——人文的体验与“原生态”素材的“体认”
在历时十天的采风调研中学员们深入民间,着眼于人文体验和素材实践两方面。在岭南大地的连南、梅州、潮汕、江门等地真正体会到了岭南之美的独特魅力!丰富的人文体验在学员心中埋下了岭南文化的种子。
首先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学员们参观了瑶族博物馆、游览了千年瑶寨、欣赏了实景音乐诗剧《瑶颂·瑶族舞曲》;在梅州,学员们参观了客家博物馆、《天下客家》非遗展演、大埔县文化馆以及“八一”起义军三河坝纪念园,还有位于汕头的“中央交通线”遗址;在潮汕则参观了后溪文化大楼等文化胜地;最后在江门参观了咏春鼻祖梁赞纪念馆等咏春文化技艺会馆。可以说,调研之地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了岭南大地的文化之根,中华精神的民族之魂!
其次,采风调研中的素材体认与实践方面的亲历也为学员们带来了丰厚的创作灵感。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艺人们强调舞蹈的“原汁原味”和淳朴性,反对刻意的舞蹈化加工。如瑶族长鼓舞的学习:从简单的步伐切入,反复练习,体会其原始的风格特性。除学习南岗排和油岭排传统瑶鼓套路外,在潮汕地区对潮阳“后溪英歌舞”七星步和普宁英歌的学习以及对咏春拳“十二招式”和咏春八斩刀八路基本刀法的学习与练习,都使学员们对岭南舞蹈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梅州客家文化、现实主义战争纪念园、潮汕英歌、咏春文化五大方面内容的人文体验和素材体认与实践,为调研团全体成员带来了满满的素材来源,也将为全体学员日后的舞台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比起素材本身,更重要的是学员们亲身感受到了岭南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英歌还是武术文化都体现着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与弥足珍贵的哲思智慧。这些财富更需要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在保留传统文化中创新!
(二)名师授课——强调素材的舞台化提炼与“二度创作”
集中培训阶段的素材课,着眼于传统仪式性舞蹈素材的传承与延续以及武舞同源的“南拳精神”。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十分强调授课教师对原生态素材的舞台化提炼水平。传统仪式性舞蹈素材方面,从岭南民间舞蹈、道教仪式、客家文化等方面着手,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张颖老师、星海音乐学院黄斯副教授及嘉应学院蔡享丽副教授教授了《席狮舞》《钱鼓舞》《杯花舞》的课程。在教学中,老师们从素材的原始形态与传承脉络为各位学员进行了梳理,提炼出了适合于当代人审美需求且具有训练目的性与舞台表演性的组合。
与此同时,《南山英歌舞》《瑶族长鼓舞》《东莱鹤舞》课程,鲜明地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仪式舞蹈的动律特点和风格特征。其中,韩国“东莱鹤舞”艺能保有者李惺薰先生以及张巍博士带领大家反复练习“东莱鹤舞”的基本动律组合使学员们体会到韩国传统鹤舞的各种生动形态。连南油岭“小歌王”唐海宁老师分享着优美的山歌旋律,令大家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瑶族。星海音乐学院胡骁副教授传授了潮汕南山英歌舞的代表性舞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英歌舞赞美颂扬的品格和精神。
此外,从戏曲视角,星海音乐学院杨迪副教授的《罗伞架》古腔优美,情感细腻令学员们领略到粤剧与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这些富有典型岭南舞蹈风格的素材,引领学员在学习中掌握其舞蹈的风格韵律和特征,挖掘蕴含在舞蹈中的民俗与人文的价值。素材课程中的另一大亮点是对武舞同源的“南拳”素材学习。课程《咏春拳》《南拳与醒狮》《八斩刀》皆以“南拳”为基础,体现了“岭南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形态特征。其中,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彭媛老师教授“八斩刀”基本步法、八节刀势,让学员在刀光之间,体验岭南武术之魄力。国家一级武术教练马小斌老师从实战角度出发,指导学员练习了南拳的“规定套路”动作,强调了南拳基础对“醒狮”的关键作用。星海音乐学院张锐老师则独创性地将咏春拳的“摊膀”归纳为舞台所常用的三大类动作---摊手、膀手、伏手,极大地简便了学员们后期对咏春素材的舞台化与创作化的工作。岭南舞蹈素材教学,使大家感受到岭南文化浓厚的原生态地域风情、人文特色和生活气息。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深入民间,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素材和创作灵感,把最广大的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服务对象,进行美的发现和创作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深入浅出、贯通连接式的岭南舞蹈编创思维构建
“舞蹈是看得见的抽象艺术”“舞蹈是流动的画面”“舞蹈是虚幻的力”……舞蹈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能通过文本材料直接性地表达,而是借助“身体”材料,言说文字所不能及的千言万语。
首先,舞蹈是综合性的艺术,舞蹈编导绝非简单地编辑动作,而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结合课程内容台北艺术大学张晓雄老师认为:“编创一定是自己的事情”,编作的重点是学会如何建立自己思考的独特角度,以及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创作思考角度和处理方式需要打破固化思维;创作需要具有好奇心,不断地扩大知识领域,以此丰富创作的内容,并能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丰富自己的内心与艺术涵养的积累,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者需要扎根生活。北京舞蹈学院高度教授在他的课堂中强调出了解舞蹈动态形成的因素,观察当地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更多了解他们的内心,探索动态形成的内因,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原生态舞蹈的造型,不断开发独特的舞蹈语汇,挖掘出独特色彩的动作语言,并结合舞台创作与表演提出“创作的本质是合理地运用空间,进行舞蹈动作的合理摆放”。
星海音乐学院张川老师在强调采风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要点:想创作出好的民族民间舞,首先要把握其民族的真实性,同时合理地运用空间及调度,最后一定要踏着泥土的芬芳去演绎作品,北京舞蹈学院周萍教授在她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课程所提到的民族民间舞编创的重点之一是有效地提炼具有风格特色的舞蹈韵律,有着间接的交汇与融合;而星海音乐学院李晓燕教授则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唤醒“真我”表达的重要性!她认为作为编导,需要学会留给自己对话、思考的空间,找到自己的真性情,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与连接。
星海音乐学院贾东霖老师则认为舞蹈创作应具备的能力,即具有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具有自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坚定的自主立场和自我信念,以此为我们树立起舞蹈人除了专注舞蹈美的同时,还应该要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及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对完美品格的塑造。
再次,编舞技法是舞蹈编导的实操武器。星海音乐学院谭洪涛副教授强调了解放思维和肢体的重要性,引导创作者有条理地解放对舞蹈艺术的创造力,解放创作创新的生产力!艺术创作既要天马行空想象,也要脚踏实地,需要具备不断突破自我、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能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燕敏副教授的课程中,把握创作中的“语境”则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关键词,无论是舞蹈动作的发力方式还是舞者间的呼吸与节奏的配合和调度的方法,都需要在同一语境下找寻舞蹈语汇的特殊性、舞蹈人物的鲜明性格和作品独特的气质。技融于艺,理性与感性并存,时刻不忘用身体去言说。
广东省舞蹈家协会汪洌老师讲授《岭南舞蹈的创作思考》,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向学员们分享了创作上的经验与方法,并且建议大家在做编创工作时,将排练前的准备案头功夫做足,排练时把作品每一处的情绪都交代清楚。并提出舞蹈是以人的肢体为载体,因此在编创的时候不能被文字语言所框限住,学会用舞蹈肢体语言表现情感情绪,注重作品情感衔接之间的逻辑性,即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能够传递出编导内心的情感和演员表现出来的意蕴情感,是需要编导用智慧和理性去思考的。
原澳门演艺学院艺术指导应萼定老师结合多年在粤港澳地区的工作经验,一生著作等身,从中外比较的视角,提出“自由与限定是相对”的这一重要观点,以及舞蹈编创需注重“舞本”的勾勒,即多从舞蹈本体的作用与功能出发;北京舞蹈学院万素老师在《舞蹈创意及编创方法》课程中为学员们带来了后现代主义对元素意识、结构意识、结合东方的气韵、阴阳、中庸的哲学观构建身体运动的舞蹈规律,以及对传统元素结构文化流变的思考;广东现代舞团刘诗豪老师在其《舞台灯光设计概念》课程中为学员们梳理了舞台灯光的发展历史。他用舞台结构的“术语行话”,为学员们详细地阐述了面光、逆光、顶光、侨光、耳光和地流、中流、高流等舞台灯光的作用,并使用模特专业讲解了逆光、桥光和地流光的使用方法及差异性。他让与全体学员“设身处地”地在舞台上,共同体验不同的灯光效果给演员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可以说,舞台灯光课十分专业、丰富、新鲜且具有启发性,它将为日后学员们所创作的作品增色,体现其各自最佳的舞台审美效果。
综上所述,以上专家老师的授课内容及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学员们对岭南舞蹈编创的思维构建,即用多元的知识为学员们未来在岭南舞蹈编创中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以及丰富的理论依据。
结 语
舞蹈归根结底是感性的,但通往感性与感性的彼岸间,还需要一条理性的桥梁作为衔接,这就是学员们在国家艺术基金《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项目》所接受到的系统教育!在该阶段,理论课重在拓展思维,素材课重在强调特色,实践课则为作品的舞台化呈现点睛润笔。总体来说,在这短暂而又密集的四十多天里,项目组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专家,他们的倾囊相授,令全体学员成长神速。
在历时四十天的集中授课总结会议上,项目组全体学员发自内心地祝愿星海音乐学院《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并希望国家艺术基金所举办的系列活动越办越好,能为更多具有创作热情和情怀的学员们,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分享交流的优质文化平台。最终保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态度,共同追求“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文化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