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有效途径

2020-12-05丁浩勇安徽芜湖市无为市刘渡中心学校

教书育人 2020年23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意识情感

丁浩勇 (安徽芜湖市无为市刘渡中心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江西临川二中发生的那起震惊全国的恶性案件,该校高三学生雷某因不满班主任的严格管理,产生积怨,手拿尖刀来到办公室将正在办公的班主任捅死。类似案件还有很多,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因琐事与室友积怨便产生报复的恶念,先后将4 名同学残忍杀害;湖南衡阳13 岁少年沉迷网络,向父母要钱去网吧上网未果遂锤杀父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思考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当今,相当多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的德育,严重缺失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教育方式培育的学生会变得冷酷无情,不要说他们对社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连最起码的亲情、友情也荡然无存。学生的情感缺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幸福感严重缺失。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都高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却无法让学生感到幸福。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学生,每天只有上学和吃饭,活动的地点是两点一线,那就是家与学校。再加上父母和教师给他们的压力太大,我们的教育只是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以此来评价孩子,一点也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懂得怎样关心和爱护孩子,因此现在的学生反而感到不幸福。二是不懂得感恩。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娇生惯养,对于父母的付出觉得天经地义,根本就不懂得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更不能体会当今幸福和谐的生活来之不易,从没有回报社会的念头。三是以我为中心。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平时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导致他们目中无人,凡事总是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唯我独尊,只要求别人要尊重自己,但自己却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人是能够进行复杂思维的高级动物,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是“对意识的有意识”。何为意识?意识是思维主体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主观的反映,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人类和动物的大脑都会产生意识,但人对意识还会产生意识,其他动物则不能,人对意识的意识就是人的复杂情感。情感是人的心理对客观现象所产生的感受。有句谚语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意识是说人不是草木,怎么能没有感情呢!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人类没有情感,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当新冠肺炎暴发时,哪来的志愿者为封城的居民送去生活必需品?当街头老人晕倒时,怎么能看到路人跪地施救?当山洪来临前,还会有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村民有序撤离吗?真是不敢想象,没有情感的社会将是多么的可怕!那样的社会,人们只能过着空虚又单调的生活,见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物质交易。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导致人们片面地认为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商,因而把智商的地位过分抬高拉大。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部分家长急功近利,只重视孩子智商的开发,忽视对孩子情商的培育。其实,中外一些杰出的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商的发展比智商的发展更为重要。情商不但能决定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而且可以决定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核物理学家探索发现了核能,人们可以利用核能发电,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这就是说核能可以造福于人类;但是,人们也可以利用核能制造原子弹,这就是说核能也可以毁灭地球。同样的核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与人的智商有关吗?当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情商。2019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今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现实,面对学生情感的缺失,学校各级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来弥补呢?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理解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前提

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撞击,情感的交融的过程。心灵的撞击和情感的交融离不开能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沟通、相互尊重和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只有与学生广交朋友,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这样,我们就有机会走近学生的心灵深处,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喜怒哀乐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相反,我们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做错了事,就恨铁不成钢,不去积极地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而是一味地训斥、指责,甚至还向学生家长告状,这样的做法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失败。人如果没有自尊,没有起码的尊严,不能获得社会认同,他就不能悦纳自我。相反,内心巨大的撕裂感和冲突感会使学生丧失打开心扉、与人沟通的勇气。我们要坚信那些表现落后的学生是向往进步的,并且能够取得进步的。只要对学生抱有热切的希望,并经常予以鼓励和帮助,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这种期望,并按老师所希望的去做,这样就会获得成功。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尤其是对一些表现后进的“问题生”,更要多倾注一份爱心,多给予一点鼓励,想方设法驱散他们心中的孤独与自卑,让他们阳光起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2.细节渗透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根基

刘备在劝勉其子刘禅进德修业时,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做人的道理。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能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也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积累。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从他们身边的小事入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从爱父母爱家庭入手,逐步萌发爱的情感。引导孩子给下班回家满头大汗的父母递上一杯凉茶,给厨房里烧饭的奶奶送上一个削好的苹果,替坐在沙发上看书的爷爷捶捶后背揉揉肩,给忙碌一天的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别看这些事情虽然小,但却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只有让孩子从小就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了解父母为家庭和社会付出了辛劳,孩子才能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体验到长辈的艰辛,从而能够体贴父母,产生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到了学校,要把学生对父母的爱逐步扩大到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当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帮助同学;遇到老师时,要走上去敬个礼;看到校园内有丢弃的垃圾时,要把它扔进垃圾桶。在社会上,要让学生的情感上升到爱家乡,爱祖国。在公共场所,如果有人损坏公物时,要立即上前制止;在旅游胜地,绝不能把名字刻在景区的松竹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配合,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环境中的各个细节入手,这样就能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筑牢良好情感的基石。

3.行为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支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要一句话,那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叶老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教育也不例外,一定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入手,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产生良好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从这样的两个方面实现。

首先,要营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建筑物和设备,通过学校的电子显示屏与宣传栏,教学楼的墙壁与走廊,校园的围墙与展板等,让校园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资源都会“说话”,齐声颂扬真、善、美,一致鞭挞假、丑、恶,把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变成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武器,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良好的情感教育。

其次,要营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多介绍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学生仿效的榜样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宣传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如晨会、班会、团队会、思品课、国旗下的讲话等。促进学生改变陋习,激励学生力争上游,努力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4.以身示范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后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身正,在德育中尤为重要。其身不正,何以为师?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更应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以情感激发情感,以人格培育人格。学生在家中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爱,到了学校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爱。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对学习缺乏信心,做事缺乏耐心,贪玩好动,个性倔强,我行我素,甚至品行不端,屡教不改。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一定要用爱去感化他们,用火热的情感去温暖他们,用高尚的美德去感化他们。教师只有以自己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为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当我们以美好的情感影响学生时,学生不知不觉地就会以我们为榜样。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意识情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