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村脱贫路上的坚守者
2020-12-04尹方昝琪
尹方 昝琪
从 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出发,行驶30多公里,就到了莲花村。全村5个村民小组,148户586人,贫困户117人,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2016年,利州区公路养护段干部魏本林被任命为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利州区公路养护段干部何远新、利州区发改局干部李露作为帮扶队队员报到;2019年初,四川省纪委挂职广元市利州区委常委、副区长的燕飞挂联该村。在当地村民眼中,这群干部干实事、解难题,打通道、兴产业,给莲花村带来了活力和希望。
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要拔穷根、摘穷帽,首要就是摸清村情,开对药方,精准施治。初来乍到,驻村工作队员们一头扎进村里,走村入户,座谈走访,摸情況、探底细,搜集整理的资料垒起来有人高,经过多番调研,精心编制了脱贫摘帽规划。
修村道、通组道,水泥铺到院坝里;修渠堰、建水池,村容村貌大整治;兴医疗、建广播,文化活动花样多。一项项工程的实施,帮扶工作队成员用实际行动为莲花村的改变做着最大努力。
今年8月,驻村第一书记魏本林在入户走访中,发现不少村民的自来水管里的水很小,有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水。
了解情况后,帮扶工作队连夜排查原因,由于汛期水里的泥沙含量增大,过去的水管口径小,部分老化,导致淤堵。当天,帮扶工作队员敲了一整夜的水管子,靠着这个土法子暂时缓解缺水的情况。但治标不治本,燕飞立即与莲花村帮扶单位区发改局、区养路段进行商议,对全村的饮水管道进行全面检测和更换。
如今,莲花村重新铺设了1000余米的自来水管道,解决了300多人的饮水问题。像这样的故事在莲花村不胜枚举。
4年来,虽然帮扶工作队员们住的房间十分简陋,吃的伙食也比较单一,但他们跨越一个一个阻碍,啃下一个一个的硬骨头,在莲花村扎下了根,也在群众心里扎下了根。
帮扶队心头的大事
莲花村三溪口,顾名思义,有三条河流汇集于此,位于白朝山脚下,河面宽、河水急,仅有一座漫水桥,是莲花村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
“以前过河要跳墩子,到七八十年代建了漫水桥。到了汛期,雨一下就是一两月,那水能到腰间,绕道的话,就得多走30多公里。”莲花村的老人徐成友回忆道。
2008年地震后,少部分村民搬到了新安置点,剩余的113户还是住在河对岸,他们的庄稼地也全在河对岸,每到下雨涨水季,河两岸的村民们便无法过河种庄稼,孩子们上学也只得蹚水过河,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安全事故。
因而,修座桥不仅是老百姓祖祖辈辈期盼的事,也成为了帮扶队心头的大事。
莲花大桥是莲花村规划的首要项目,帮扶队了解详细情况后,积极准备资料进行申报、入库,2019年终于由省交通运输厅直接批复。
2020年3月10日,莲花大桥正式开工。该项目总预算金额为730多万元,新桥全长168米,宽7.5米。经过几个月的施工,目前已完成桥墩建设及桥面铺设。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莲花村是一个标准的旱山村,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但只能维持村民基本生存所需。因而,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村子里多是老人、小孩和伤残户。
路修好了,房子修好了,但扶贫工作人员撤走之后,还能留住什么?要想实现脱贫奔康,发展产业是关键,这一点帮扶工作队看得深、看得透、看得远。
“驻村帮扶这几年,我几乎天天和贫困户们在一起,帮他们想办法、出主意。”帮扶队队员何远新说,为了提升贫困户的养殖技术,帮扶队专门请来了农业局专家,手把手地教乡亲们科学种植、养殖。
莲花村发展了宝轮镇规模最大的跑山猪养殖场,“一村一品”主导特色产业初步形成,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电商的生产销售模式,2019年出栏1200余头,较上年增加30%以上,人均年收入达万元,5户贫困户,通过养猪都实现了脱贫。
除了养殖业,在种植特色产业上,莲花村也不遗余力。
2016年,村上接洽栽种白芨中药材项目,从外地引进栽种。2018年规模由10亩扩大到25亩,并由村上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农业服务中心专业人员提供技术保障。
蹲基层、听心声,办实事、真扶贫。在这里,工作队既亲历了当地干部群众摘掉“穷帽子”的种种不易,一路走来也分享着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的种种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