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少先队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2020-12-04韦英芳
韦英芳
摘 要:虽然在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理念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少先队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文章就我国当前少先队工作中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围绕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改善少先队工作整体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少先队工作;改进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少先队工作的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广大青少年从得到迅速成长的主要阵地。在现代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学校的少先队工作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并没有发挥出少先队工作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针对性地解决少先队当前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好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发挥自身作用,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笔者结合自工作体验,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一、少先队工作发展现状
(一)传统教学无法满足新课改教学目标的素质水准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无论是中小学学生还是少先队员的素质都提出了更为专业的要求。但是当前少先队的工作形势虽然积极响应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但是实质性的工作內容却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无论是对少先队队员的道德素质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还是在综合能力的提高上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而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另一方面加上当前独生子女众多,部分少先队员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分享意识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少先队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由于在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开展中,经常会组织少先队员参加主题活动。而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更新,认为经常参加活动占用过多时间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甚至个别家长执意要求让学生退出小学少先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于少先队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部分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的工作缺乏正确认知
在少先队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另一问题是,部分少先队员对于少先队的工作以及加入少先队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少先队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仪式感,而且在个别活动中不支持佩戴队徽。因此,会让部分少先队员在积极参加少先队活动的过程中缺乏荣誉感和集体自豪感。少先队组织虽然存在,但是少先队员的存在感却相当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少先队缺乏足够的重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少先队工作的开展。
(四)少先队的活动过于形式化
我国当前少先队开展活动中存在两个特点。首先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对于活动形式过于简化,使得少先队员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仪式感和责任意识。成了固定模式多年未曾改变。其次,在活动中辅导员积极作用有限。由于活动过于形式化,而辅导员对于活动意义不够重视。也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积极组织活动的开展,甚至个别辅导员在活动进行之后就直接当甩手掌柜,对于少先队员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提升少先队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工作
众所周知,少先队是重点培养小学生爱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少先队的活动中,少先队员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有很多,应当做好少先队的传承和创新,在当下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应当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本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教学理念,让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先进思想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
(二)少先队活动落地化
当前我国少先队活动的方式主要是有参观访问以及对汇等组成。想要在继承传统少先队活动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首先就应当转变少先队形式化的活动组织方式,使得形式化的活动方式落地。例如,可以通过积极鼓励少先队员扮演20年之后的自己,通过体验成年之后的自己进行独立生活,洗衣做饭,处理生活琐事,能够让少先队员对于独立生活产生更大的向往。再例如,想要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可以鼓励少先队员进行分组比赛,最后,评选出最佳团队。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做好鼓励教育,对于表现优秀的队员和团队要给与口头表扬和物质鼓励,以更好地激发少先队员对于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将少先队活动内容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针对如何解决家长反对学生参与少先队的问题,可以通过将少先队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在少先队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到学科知识。例如可以通过举行传统文化活动赛龙舟,猜字谜,还可以通过举行诗词朗诵比赛。积极鼓励少先队员参与到活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而言之,少先队的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培养来说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少先队的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力.课程改革背景下少先队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2):160-162.
[2]陈琛.试析新课程背景下少先队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82-84.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濑湍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