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融入农村体育文化研究
2020-12-04莫彬琳
莫彬琳
(南宁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南宁 530200)
农村体育是增强农村居民身体素质、丰富农村居民休闲生活,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社会活动,也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体育思想意识不足、体育基础设施短缺、体育管理结构不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地区的体育文化研究相对薄弱,体育发展严重落后。高校体育教育既能够对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及其理论体系创新做出有效指导,促进农村体育文化的科学化发展,也有助于探索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规律,充实农村体育文化理论内涵,因此,如何将高校体育教育与农村体育文化有效融合,成为新农村体育建设和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薛明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出版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一书,全面阐述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的理论概念及相关研究,深入阅读该书,有助于对农村体育文化产生进一步了解与研究。
《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全书共五章,主要介绍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共生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构建以及研究展望等理论内容。该书以农村社区体育为研究对象,社会共生理论为指导原理,通过社会调查法、归纳演绎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手法,梳理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历程,同时展开对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意义与价值的深度分析,再基于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实例,对社区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做出诊断,并全面剖析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深入探索新农村社区体育内、外共生关系的合理性,尝试构建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还提供了部分研究对策,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与掌握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相关理论。
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的师资配备严重不足、专业水平薄弱,甚至存在一个学校仅有一名体育教师,或是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体育教师的现实窘境,从而导致农村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农村学生体育文化水平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这样既不符合普通体育课程的标准要求,也不利于推动农村体育的和谐发展。思想观念落后。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体育教育开始备受关注。然而在农村地区,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轻体育重智育”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教师乃至学校都将大部分精力和课程安排投入到主科学习中,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利于农村体育文化的塑造。
体育设施匮乏。由于地区经济不发达,教育资金的分配难以均衡,其中提供给体育设施建设的少之又少,所以大多数农村地区体育器材严重匮乏且种类单一,难以满足体育课程的基础需求。此外,体育器材的管理与维护也是学校所要面临的一项巨大难题。
高校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将高校体育教育融入农村体育文化中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拓展农村体育人口。农村体育文化在专业性和普及性方面远不及城市,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农村体育锻炼者接触与学习专业体育知识的最佳途径,高校体育教育的融入有助于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体育人口。二是提高农民体育意识。农民群众对体育锻炼本质认知不足,体育意识较差,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与农村生活的连接渠道,可以将各类体育活动与赛事融入农村体育文化中,让农民群众切实地感受到体育的本质与乐趣,改变他们对体育文化的传统观念。三是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在农村体育文化中融入高校体育教育有利于体育人才的引进,在专业人才指导下,农村体育可以建立起一支优秀的体育人才队伍,并配合当地体育情况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帮助农村体育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文化质量。
高校体育教育融入策略
第一,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可以在体育专业课程中添加农村体育文化元素,积极创建以农村体育为主题的学习研究项目,或是面向农村体育开展社会实习活动,以此让更多学生了解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形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体育建设中去。
第二,建立体育示范基地。利用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在周边农村地区建立体育示范基地,这样不仅有利于科普体育专业知识、传播体育思想,还能够让更多的农村体育人口走进高校,感受到浓烈的体育教学氛围,体验专业的体育运动设施,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第三,拓展资金投入渠道。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增强农村地区体育用品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为依托,促进农村企业与体育用品公司达成合作,大力赞助农村体育设施建设项目。这样既有利于体育产品推广,还能有效满足农村体育运动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运动积极性。
《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是一部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的专业科普书籍,其书本内容对农村体育文化有关研究大有裨益。高校体育教育在农村体育文化中的融入,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体育运动意识,推动农村体育活动开展,以及促进全民运动观念形成,最终使农村体育文化得到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