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大学史学论文写作规范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0-12-04牛敬飞陕西师范大学

教书育人 2020年9期

牛敬飞 (陕西师范大学)

各大学历史专业一般都设有史学论文写作课程,该课程直接目的是为本科毕业论文服务,但在一定专业基础上再经历严格的写作训练,这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因缺乏相关教材,教师一般多结合自身经验讲授史学写作,这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田澍教授主编的《史学论文写作教程》注重写作实践,该书指出了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并介绍了论文各部分的写作方法,这极大地弥补了上述缺憾。[1]但总的来说,目前直接与史学论文写作实践相关的论著较少。鉴于此,笔者拟结合教授史学论文写作及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指出当前学生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形式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 史学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不规范现象

(一)行文不规范

语病是当下本科论文写作的第一大敌。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与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流行,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很少再有长篇甚至长句的写作训练,不少文科生书面表达能力甚至出现退化现象。[2]到写毕业论文时,往往错别字、语病丛生。现从笔者指导的论文中择几处常见语病以为例证。

1 主语缺失

学生在一篇唐史论文中写道:“藩镇割据、相互混战的格局,使得各路将领节帅求贤若渴。通过与骁勇善战的年轻军士结成收养关系而增强凝聚力,形成相对稳固的政治军事集团。”文中第二句明显缺乏主语,主语即前句的“各路将领节帅”。同文还写道:“唐代末期为了对抗武将势力,宦官集团受到重用,逐渐执掌大权。”乍一看此句貌似结构完整,主谓宾皆有,但仔细阅读可发现该句“宦官集团”并不是“为了对抗武将势力”的主语,对抗武将势力的应是“朝廷”或“皇帝”。

2 搭配不当

上述论文中有:“藩镇将领偏爱收养假子的现象,也体现了其在军事斗争中长期处于紧迫的境况。”这句的结构是:现象(主语)+体现(谓语)+境况(宾语)。“体现”显然不如“反映”更贴切,此处语病是主谓搭配不当。同文有:“宦官群体的收养行为带动了整个社会收养风气的扩大化。”此举“带动”的不是“扩大化”,而应是“收养风气”,此是动词与宾语搭配不当。该文又有:“为了巩固和继承他们所获得的政治权势和经济利益,宦官收养假子的风气逐渐扩大。”该句前面介词“为了”引导的状语,其暗含的主语是“宦官”,但中心句的主语确是“风气”,此是状语与中心句或者说与主语搭配不当。

3 用词不当

代词滥用在学生论文中非常普遍。请看上段所选第一个例句,该句后半句“其”字,原意应该指藩镇将领,但“藩镇将领”在前句只是组成短语做“现象”的定语,“其”字在已有句子结构下只能代指“现象”,在语意上这显然是错误的。有的学生论文起段便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风气有了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这种”指代不明,是代词滥用。再如:“秦汉时期,与公主成婚称之为‘尚主’”。这里的“之”字也是代词滥用。再看这句:“武则天改李姓王朝为武姓,而武周政权的继承人问题成为影响王朝走向的大事。”前后两短句并非转折关系,学生却用“而”字,这是连词使用不当。

4 重复啰嗦

一篇魏晋史论文写道:“门第婚姻在士人群体中成了一种流行。”这句应改为:“门第婚姻在士人群体中流行。”不用在“流行”前加“成为了”。又如这句:“韦安石受张昌宗等人排挤,再次成为外放之官。”“外放”本意就指官员外放,故句中“成为外放之官”语意有重复,改为“再次被外放”即可。

以上只是指出了学生论文中最常见的语病。笔者发现短语过长、过多是滋生语病的重要根源,学生对组合长句的驾驭能力不足,特别容易导致语句成分缺失和词语搭配不当。有些长短语虽没有语病,却有碍文气。如这句:“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先秦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此句虽无大问题,但由两个“的”构成的定语多达二十字,不利阅读。再如这句:“宦官收养假子的扩大化,与唐代宦官的内诸司使制度、神策军制度和唐末朝廷内部的斗争有很大关系。”此句“与”字后所连短语多达三个,以致多用一连词“和”字,“与”字前后部分轻重失调。此外,或受阅读量较少影响,学生在论文中所用词汇相当贫乏,一些非关键词词汇频频出现,虽不构成语病,但却使文章显得干瘪乏味。

(二)格式不规范

虽然各院校都有相应的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但在具体要求上详略不同。本科生初写学术论文,往往容易忽略形式。常见的不规范格式有如下几种。

1 标点符号不规范

不少本科论文整个段落就一个句号,所有分句都是用逗号隔开,这导致文理过于急促,不利阅读。有的对没有并列关系的分句使用分号,有的对有并列关系的长短语使用顿号,还有的在括号标题外加顿号,这些都不符合标点符号标准用法。在标注涉及某类专书的论著时,往往需要在书名号内再使用书名号,如《论汉代西部边疆上的〈禹贡〉地名》,其中“禹贡”二字应用单书名号且书名号字体应与正文统一。

2 引文不规范

引文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前后句相连,融入段落,另一种是引文较为重要,单独成段。一般引用的短句可融入段落,但学生论文多在段内大量使用引文,这不符合行文规律。单独成段的引文,其格式应符合《历史研究》要求,即在首行左起空两个字符前提下整段左缩进两个字符。有的论文在独段引文前后加双引号,这是多此一举。

3 注释不规范

注释格式一般分为页下注和尾注两种,尾注方式中常见的是“参考文献”注释法,有的文章会综合参考文献注释与页下注。页下注是文史哲论文常用的注释格式。学生论文使用页下注时最常见的格式问题是页下注释序号采用默认的上标形式,即“①”,应改为“①”。不少论文征引同一文献,反复出现出版信息,其实只需要在该文献首次出现时标明相关信息即可。有的前人成果并未在正文中直接引用,只是在注释中提及,可用“参见XX 著《:XXX》”形式。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引用英文文献,应用Times new roman 斜体,日语汉字不应轻易采用繁简转换。

4 忽视英语摘要

规范的学术论文都应有英文题目及摘要,其目的旨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但大部分学生对论文的英文摘要重视不够,语句中充斥大量中国式英语,令人啼笑皆非。如教育论文中使用“中学历史”一词时,一般指中学历史课程,但不少学生直译为“middle school history”。再如“历史课程作业”被译为“Historical work”,“抗日战争”被译为“Counter-Japanese War”。大量古代史专业词汇被简单地用汉语拼音展现,如《汉书》被译为Han shu,前秦被译为Qian Qin。对一些确实没有英文可对译的专业词汇,在使用拼音时当用汉字备注。如“尚书省”,应写为“Shangshu Sheng(尚书省)”。

以上是本科史学论文中常见的不规范现象。除此之外,谋篇布局失当,罗列条目拼凑成文等问题在本科论文中也普遍存在,应予以纠正。

二 加强史学论文写作规范的相关策略

本科论文往往是大学生第一篇正式论文,论文规范的养成与否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多数文科生的职业发展。针对史学论文写作中的不规范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各院校应在专家指导下确定详尽的文科论文规范。以清华大学学位论文要求为例,该校文科毕业论文曾采用工科论文标准,后经专家建议,清华文科遂以《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格式为基础确定了自己的注释规范。以陕师大《毕业论文管理办法》为反例,该办法规定论文各级标题都是“黑体加粗”,常写论文的师生应知道此种方式是画蛇添足,反不美观。该《办法》还要求英文、阿拉伯数字都应是Times new roman 字体,可它的表述却是:“均应采用Times news roman 字体”。它采用宋体书写英文字符,显然违背了初衷,还将“new”潦草写作“news”,以这样不严谨的论文规范要求学生,难以培养起学生的写作规范意识。

其次,改革史学写作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3]虽然大多数历史院系都设有史学论文写作课,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授课教师只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传授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材料,却忽视了具体写作方法。有的高校编写了史学写作教材,有的高校则无正式讲义和教案,只得以几篇前人成果作为模板。史学写作课程需要有高强度的实践训练和高频率的师生互动,可有的高校施行的却是上百人的大班授课。鉴于此,笔者建议史学写作课应当以小班形式授课,教学单位应当制定详细的教案并使用一到两种正式教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探索按学生选题方向分班授课。[4]

再次,各院校可增设旨在提高本科生写作能力的公选课程,一般写作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据笔者所知,国内只有部分高校中文系设有写作课程,哲学系、历史系等专业的学生平时少有写作训练,在此教育背景下仓促而成的毕业论文,其质量与规范状况可以想见。近期清华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写作与沟通”一课,就是针对当下大学生写作能力下滑趋势对症下药。此外,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还设置了本科生学年论文写作,以为毕业论文做准备。鉴于此,笔者建议各院校应向这些高校学习,增设与写作相关的公选课,推行学年论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