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2020-12-04赵俊辉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俊辉 (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形势下如何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校园安全管理能力既是一个关涉广大师生,又是关涉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而要构筑有效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分析新形势下校园面临的挑战则成为前提。
当前对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不少,其中有从开放式大学视域下研究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创新,有从依法治校角度谈高校安全管理,复旦大学贺小林则从转型期危机特征分析校园管理理念和模式,也有从组织机构,高校安全管理弊端等角度研究探索校园安全管理。但笔者整理后发现目前的研究存在几个问题:第一,研究文章几乎没有把教师作为校园安全管理的对象,清一色的是把教师定位为校园安全管理的执行者角色。第二,结合新形势下社会、校园、学生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出现不同过往特点的时效性、针对性研究较少。
这里所说新形势,主要是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群体心态的相应改变。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不应回避,而应积极分析新情况下高校校园安全出现的新挑战。分析新形势下校园安全的新挑战,不仅是建立适应新情况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同时也是对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一个积极响应。
一 开放环境下政治信仰的挑战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同时西方各种价值观也随之而来,这是开放的环境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开放性管理,这是开放的环境之二。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手机无线网络等现代媒介的普及,使多种价值观进入大学师生的视野和生活的概率加大,影响渐广,速度更快,高校开放的具体小环境使各种价值观的现实表现流入大学校园,对广大师生形成现实冲击。
大学生政治信仰,人生追求尚未形成,易受影响,开放环境下的大学生信仰安全应是高校安全维护的全局性、统领性、首位性任务。从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大一新生王东在微博发表辱国错误言论,到厦门大学研究生田佳良“精日言论”可以看到,无论是普通本科院校,还是作为国家“211 工程”“985 工程”的重点双一流建设大学,无论是普通本科生,还是硕士研究生,个别高校学生政治信仰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方向性错误的事实正在发生,其社会影响力和对其他区学生的危害都极其巨大。据《新华时报》等媒体报道,无论是2014年香港发生的“占领中环”,还是目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在进行的破坏社会稳定,冲击相关政府机构的一系列行动人群中,都可以看到个别香港青年学生的身影,同时也有学生家长反应“看到有人去学校宣传鼓动涉世未深的学生参加占领中环”[1]等活动的报道。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也曾说:“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2]。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影响未来社会整体氛围和时代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其政治信仰如果出现问题,党的执政之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势必受到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同时,广大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专业教育的主体,如果其自身政治信仰发生问题,在授课、生活、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倾向性将强化和印证学生从社会或其他途径对执政党和政府所形成的负面观念和事件,从而让大学生价值观和政治信仰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增大。这几年,极个别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偏离政治信仰,授课犯下政治方向错误,对学生进行不当宣传的报道也屡有出现:从山东大学副教授王祖哲长期在互联网、微信传播西方价值观,疯狂诋毁中华民族到厦门大学教师周运中在微博大放厥词,以攻击党和政府为能事,再到北京建筑大学教师许传青在课堂上为宣泄个人不满,将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进行不恰当对比,而被学生举报。本应积极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教师,却做出这样有悖师德,误人子弟的错误引导,其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无疑是有负面影响的。现实中,个别高校教师把自己片面的政治观点或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及个人对现实政治的解读和对党的不同意见投射到课堂教学,或者单纯为取悦学生讲一些没有历史依据,观点有误的野史故事,也给学生带来认识的偏差,错误的判断,负面的情绪,错误的立场,这些教师虽是极少一部分,但因为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要求较高,也给学生和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因此,高校校园管理体系对师生群体应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这是关系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根本的方向性问题。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3]。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安全出现的新问题、新倾向做出的及时而又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的应对措施。
二 电话、网络诈骗对校园安全的冲击
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诈骗分子利用电话及网络对广大师生进行诈骗的案例越来越呈多发态势。福建省公安厅教育厅共同发出的信息显示,2015 年福建省即发生针对学生及家长的有关诈骗案件达194 起。2016 年晋中公安破获发生在山西省高校园区10 余所大学,诈骗学生的系列案件200 余起。还有震惊全国的山东省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走学费后心脏骤停死亡。还有屡见报端的大学生裸贷事件……
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相对单纯,这成为犯罪分子进行诈骗的一个主要目标。包括利用大学生的爱心、善心的行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亲友借钱,冒充教育部门进行生源地助学贷款诈骗,网购退款,机票车票退改签,娱乐节目中奖等等,其诈骗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单纯的大学生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诈骗方式面前多是被动防守,一不小心落进陷阱,带来财物损失,有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被骗后无法接受,产生极端思想或行为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或者因此心态失衡,用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
同时,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被骗的思想原因。笔者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攀比心理较为严重,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支出,手机网络游戏流量费,恋爱支出等成为生活开销的主要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化妆品、服装等的费用支出较大,当正常的途径无法满足其高消费需要时,部分学生开始借助所谓的“校园贷”等借钱消费,这又常常是犯罪分子对大学生人身财产权益进行侵害的另一个陷阱。
对大学教师来说,诈骗分子往往利用高校教师的特点进行“精准营销”式诈骗。2015 年武汉高校教师被骗称涉“省长贪污案”百万存款被转,2017 年广州某高校老师网上找人代发论文,被骗6.5 万元,2019 年“浙江高校老师考博士买试题被骗上万元”,广西大学及其他广西高校10 名教师因“领导骗局”被骗约30 万,还有2016 年清华大学教师被骗1760 万元的案例更是让全国震惊。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这些诈骗案件本身让本不富裕的高校学生和教师承担着极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安全必须防范的重点领域之一。
增加高校师生防骗意识,加大校园防骗宣传,从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到校园文化的建设,都应囊括和重视这一内容,让广大师生具备防骗的基本常识,才能降低这一风险。同时,应建立学生被骗后的相关预案,对受骗学生进行及时心理干预和疏导,避免师生因受骗发生更为极端的事件。
三 “大数据时代”师生信息泄漏对校园安全形成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应用在各领域展开,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办公OA 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在高校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中运行,教师及学生的各种信息的传播和汇总采用大数据形式进行搜集、整理、保存已成为常态。被高校不同部门搜集掌握的这些“大数据”汇总包含教师、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成员情况,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奖助勤学贷、教师科研成果等丰富内容,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无纸化办公的今天,QQ 群,微信群传播数据,收发信息已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一种行为,关于教师和学生个人信息的各种数据也在学校各级管理机构,有关学生工作的各种群之间进行无缝传播,不可否认,网络的便捷带来了工作的高效,但同时,这些数据的传播安全对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掌握个人信息基础上的精准诈骗即是信息泄漏所带来的风险之一。
应对这一挑战,各管理系统漏洞的修补,病毒、木马的防范,硬件的更新和维护是前提,除了这些还应对班级QQ 群,微信群成员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外,应加强控制班级群等成员身份认证,数据和通知发布后管理者应对相关数据及时清理、删除,在不妨碍工作进行的前提下缩短数据在群里传播和存储时间,以降低信息泄露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 师生关系异常带来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放开,价值观的多元化,高校师生思想更加开放,部分师生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多重身份,不同的身份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部分师生的关系不再像以往那么简单和纯洁。传统的师生伦理规则在现实的利益面前面临严峻挑战,新形势下师生关系复杂化带来的隐忧成为高校以前所不曾面临的新挑战。
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现代社会中,师生伦理规范大大松弛,但逾越师生关系的行为仍然会受到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因此,逾越雷池的师生并不多。但在改革开放已经40 年的今天,在社会物质至上的观念冲击下,个别高校教师的责任感降低,使命感淡化,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中,在金钱的诱惑与职业的纯洁性之间面临着内心的撕扯与挣扎;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严峻的就业形势,巨大的学习压力或者生活的虚荣作祟,让这部分无一技之长的学生开始企图走邪门歪路达到个人目的,这是新形势下师生异化的现实背景和心理因素。高校教师相比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其在学生考试,论文答辩,就业推荐等直接关涉到学生切身利益的方面更是具有绝对优势,师生思想在社会不良观念影响下、师生关系在社会和高校改革中逐渐出现不同以往的新情况。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因为利益,情感的因素纠缠在一起,近年来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师生因利益情感纠葛的新闻屡见报端,2018 年罗茜茜实名举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小武性骚扰女学生,同时对外经贸大学教师薛原被举报长期猥亵、性骚扰学生。伴随着这些事件,北电、北师大等一些高校的相似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除了猥亵、性骚扰、情感纠葛等,利益纠纷,利用优势地位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生活压榨也是表现之一,从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到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坠亡,我们都可以看到自杀事件和其导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师生间客观的权力关系和校园地位,师生关系的失常和异化所带来的极端后果虽是个案,但因为身份的特殊和民众对教师职业的高标准给高校带来极其负面的社会评价。从个体来讲,涉事双方很可能因为不正常的利益关系发生人身伤害,从社会评价来讲,这样的事件使民众和社会对高校的纯洁性和期望值降低,对高校和高校教师声誉造成很大危害,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必须面临的另一新挑战。
应对这一挑战,除了严格贯彻教育部的“红七条”,各高校也应对触犯师德红线、侵害学生的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积极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多管齐下,才能积极应对这一新挑战。
五 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感染风险增大的挑战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高校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17 年来我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为48.92 万人,留学生来源地也越来越广,其中不乏一些传染病高发国家的留学生,这无疑增加了师生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对高校安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高校这一人群密集的地方,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的入学体检包含了一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这是应当而必要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近些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提高,检测和治疗也越来越系统而规范的情况下,传统意义上多发的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乙肝等患病人群已经在大幅度减少,而原来感染较少的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在日益增多,但目前我国留学生管理部门及大部分高校对艾滋病这一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纳入学前必须检测的项目,这在大学生日益开放的性观念的背景之下,显得尤为迫切。以艾滋病检查为代表的旧有管理体制不适应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这是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从2004 年中国首位公开被黑人留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朱力亚接受访谈,到目前各省区对艾滋病感染人群的统计,可以看出,我国艾滋病感染人群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更是触目惊心。据中国疾控中心2019 年公布的数据,我国15 到24 岁之间的青年学生近年每年发现艾滋病病例一般在3000 例上下。究其原因,大学生开放的性观念,日益增多的大学生同性恋和携带艾滋病毒的留学生个体及个别大学生为应对高消费的生活支出的卖淫行为等因素综合,大大增加了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对高校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增加大学生传染性疾病入学体检的范围,把艾滋病检查作为一项必检项目,对留学生在录取前要求提供艾滋病检测结果报告,甚至定期检测,应该是我们目前无奈而又必须采取的一项预防措施。再配以高校正常的“三观教育”和时常进行的“防艾”宣传,“两性关系”的处理等降低高校所面临的这一风险。
校园安全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些新挑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建立安全、稳定高校校园秩序的前提,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指出的“我国当前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遇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的状况之下的积极回应,是对建立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高校安全秩序层面进行的抛针引线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