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导向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分析*
2020-12-04董亭亭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董亭亭 (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不仅是指教育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更需要持之以恒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在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更是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立德树人”导向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个体思想品格素养
价值观于个人而言就是是非标准、价值取向等集中化的展示和体现。每个人因生存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内外环境的差异而注定了不同的价值观点。但人作为社会性生物无法脱离群体而完全独自存在,故个人价值观会影响到其他个体乃至群体。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群体协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导致个体的价值观成为影响他人与群体一把双刃剑。
正因如此,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最强力的内在驱动力,其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会因群体趋同的是非判断和精神追求而将其无限放大,最终成为影响整个社会、民族、国家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力量。而将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标注的“核心价值观”置于传统文化背景,就是“德”。
比如“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资质,只要骄傲吝啬,那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领域,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就是对每个大学生个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不断提升品格修养,进而向德才兼备的理想目标持续发展。
(二)培养公德意识、大德精神
从大学生角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个人道德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而将每个大学生集群起来,就成为培养一代代大学生公德意识和大德精神的必由之路。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层面、社会层面直至国家层面回答了公民培养、社会与国家建设方向等宏观战略问题,实现了三者高度融合。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展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又在汲取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展示了新时期社会文明精神。在“立德树人”导向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为了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团结一体,使公德意识、大德精神形成合力,共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一)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刻板
国内高等教育自诞生之初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成果。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思想的共同影响反衬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差距。尤其是九零后、00 后逐渐成为高校学子主体,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无法适应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求。相对刻板的现状正在成为制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因之一。
面对“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政课堂,不少大学生将其作为换取学分的负担应付。学生缺少兴趣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品质,同时也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战略的落实,这对学生和学校而言都是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二)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影响教育成效
传统教育模式下,引发学生思维模式改变就是好的教育方式。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模式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教育。德育教育更是如此。无论是立德树人教育,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共同目标都是不断提高学生“诚信、友善”等私德与“爱国、敬业”等公德。而于公于私的崇高品德都需要落实到社会现实层面。不过,传统教育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局限性却让这一目标成为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两层皮”。课堂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只能入眼入耳,却很难入脑入心。
三 “立德树人”导向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持之以恒夯实知识基础
在一个知识型社会的大环境中,知识是一切价值实现的基础。尤其在一个多元价值观互为渗透的复杂环境中,缺少知识基底为支撑,不仅无从谈及价值观培育,甚至连是非都会成为判断的难题。因此,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导向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依然是持之以恒夯实知识基础。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圣人的教育体系中,先天的资质并不重要,后天的勤学才是决定成长与否的关键。
(二)知行合一、走实践化教育之路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在古圣先贤看来,反躬自省以求诚心是获得快乐的最大源泉。而要想最接近仁德这一理想境界的道路则非遵循恕道的身体力行不可。可见,品格教育需要以实践佐证理论,这在两三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即已为儒家深知。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领域中,知行合一、走实践化教育之路更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知行合一的决定性作用。这也是越来越多大学生深入偏远山区支教、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原因。而高校日渐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帮扶也是新时期践行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殊途同归之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适用于社会治理、国家政治等宏观战略层面,同样也是政治思想教育实现内化与固化的核心手段之一。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已经通过《实践论》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现代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所学。只有通过实践化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基于书本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基于自身行为的直接经验,而这也是以德化人至关重要的核心所在。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信息时代背景下,技术正在全面突破陈旧课堂教学固化模式的限制。包括多媒体在内的辅助教具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理论教学的立体化、生动化。显然,这对于侧重于逻辑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比如近年来不断登陆央视记录频道的纪录片都可以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资源。诸如《厉害了,我的国》、《超级工程》等无不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投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利于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时效性、动态化。同时,信息技术的创新也能与大学生对社会新生事物高度敏感的好奇心产生契合,这往往会在德育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极为有益。
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全面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束缚,使立德树人的教育能够实现全面覆盖。比如网络上热门的社交软件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借助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师生间可以开展各种方式的群聊或私聊,将其在遭遇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教师则可以据此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措施。
不仅如此,借助时下最受年轻人追捧的火山、抖音或B 站等小视频网站,组织大学将日常学习或生活中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所呼应的事件等拍摄成小视频作为思政教育的活典型加以教学。学生自己成了教学活动的核心,这对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
总之,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都是为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领域德育教育品质,为了培养出兼具私德与公德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全面优化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全面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念,使德育教育始终处于其他各专业课程教育前列。只有从思想意识深层认识到了道德品格教育的决定性作用,高校才能切实践行立德树人战略方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学习与生活,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入眼、入脑和入心。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成为贯穿大学生学业教育与品格教育的中心和主线,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战略才能充分发挥其塑造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本质职能,而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实现战略转型的核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