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辩证关系刍议*

2020-12-04李龙博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书育人 2020年9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毕业生职业

李龙博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 大学生就业择业环境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教育兴国政策的引导下,扩大了办学规模,大学生的数量也日趋增多,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屡屡“跳槽”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有人认为扩招造成了大学生盲目就业,继而带来跳槽现象加剧。还有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先择业、后就业”,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去寻找岗位,这样就可使学生更有目的的去就业,减少了就业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大学究竟是应该“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

二 大学生就业与择业概念分析

1 什么是真正的就业

笔者认为,就业通常指的是找工作并获得工作报酬。有人认为“先就业,再就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你先找到可以胜任的工作,然后逐步累积社会经验,建立社交体验。刚毕业的学生可能会对“如何正确自我定位”感到迷茫焦虑,但经历职场“实战”磨砺后,个人素养得以提升、学生思维得以转变、自我认知得以建立、未来规划更加明晰,从而择业变得更加顺利。

2 什么是真正的择业

真正的择业指不仅找到工作,而是要在所有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最匹配自己的,它强调自主就业,强调就业的精确性,择对了业才能去更好的就业。目前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先就业很可能导致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虽然社会职场竞争激烈,但建立第一选择感仍然是必要的,以确保人尽其才,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就业时如果选择非专业的工作,专业优势就无法充分体现,导致专业知识的浪费。同时,一些高校为了美化就业率,过度追求就业率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专业观。

三 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分析

1 先就业后择业的实质

首先,先就业后择业意味着进行第一次就业后,再进行深度职业选择。“第一次就业”要求我们消除盲目定位。通过先就业的方式,在步入社会之初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职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在目前就业形势下,就业人数急剧增加,一方面社会提供的岗位不可能都是人人满意且适合的岗位,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否都是社会精英也是值得商榷的。建议“先就业,后择业”主要是要求大学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实际能力找到相应的工作,逐步提升自身素养,再寻求职业选择。显然,这里的“第一次就业”是指从基层职位开始,然后选择与能力相匹配的高级职位。这是第一次就业的本质[1]。

2 先就业、后择业的优势

(1)适应了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毕业后就业第一”的就业指导思想近年来特别受欢迎,主要是为了满足就业形势的发展需要。近几年,大学扩招,人数激增,造成就业市场出现严重供大于求的比例失衡。而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学生就业,为此,提出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说法。

随着求职者和“海归”人数的增加,雇主越来越多地要求大学生具备更高的素质。特别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喜欢的单位门槛更高,招聘条件要求也更高,对于既不是名牌大学也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来说,这些条件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差距。

(2)符合国家和学校的期待[2]。第一次就业要求我们消除盲目定位,避免眼高手低,对学校来说,就业率提升有利于打造大学口碑、实现生源稳固招生、实现学校长期发展建设;对国家来说有更多的劳动力投入社会经济建设,为基层工作输送人才,同时也可减少社会待业人数,实现个体经济独立,拥有稳定收入来源,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3)更加贴切大学生群体,有利于其未来发展。首先,通过工作,有相对固定的经济收入来促进自力更生和未来发展。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其未来并没有定型,如果选择“先就业”,说不定会闯出另外一片天地。在此基础上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增加人际交往经验,锻炼抗压能力,提升自我执行力。再在这个基础上,耳闻眼观寻找机遇,不断强大自己,逐渐改善并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3 先就业、后择业的弊端

(1)导致学生缺乏职业规划。首先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偏差,盲目降低期望值,许多学生认为“第一次就业”就是找到一个公司。只要你接受我,我就可以去,无论如何,我不会待太久。如果我不适合,我会离开。先就业后择业,本身就提倡饥不择食的理念,在这种观念弥漫在整个校园里面的情况下,学生更多的是迷茫,只知道要学习,究竟需要学习什么呢?该如何去学呢?对今后的就业有何帮助呢?答案是:不知道,很困惑,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很不错了。其次,就业观受社会需要、用人单位、自我规划多方影响,随形势变化而变化,大学生这一群体在这个过程中较难把握好,导致学生缺乏理性思考,更不用说职业规划了。

(2)毕业生就业后“成活率”低,造成多方损失。首先,它影响整个就业“市场”[3]。毕业生就业后生存率低,频繁跳槽,导致雇主在招聘时毕业生时,公司不敢招聘应届生。第二是损害雇主的利益,为用人单位带来麻烦。学生们带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去找工作,对找工作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了一点工作压力加上不正确的就业心态,动不动就想辞职,为用人单位的招聘带来了麻烦,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三是延缓大学生的成熟。学校强行“婚配”,虽然初衷是善意,但却不利于学生的优势体现,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仓促就业会导致人才浪费和人职不匹配。

(3)导致职场恐慌,无法准确定位痛点和需求点。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充满了整个大学校园,也弥漫在整个社会,使学生们认为人才供应严重大于需求,导致社会职场上的大恐慌,影响学生的就业信心。其实,从全国来看,人才供过于求的矛盾并不突出,只是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人才严重供大于求的情况,而更多的是一种结构上的失衡,所以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招聘单位天天在招聘,求职者天天在求职。市场和学生双方信息均处于不对称的状态,无法准确找到各自痛点和需求点,学生对于就业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困惑而不是首先着眼于自身定位;而招聘单位想要在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精确实现人职匹配也存在一定困难。产生这种原因,一是因为学校开设的专业滞后于市场需求,二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对职场的认知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够了解,无法真正从职场的角度和学生的职业气质去指导。

四 大学生先择业、后就业分析

1 先择业后就业的实质

我们谈到的一些“首选就业和就业选择”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格匹配”理论,强调在专业探索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和专业精神就业,它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和位置[4]。显然,这里的职业首选是指首先选择发展方向,然后有目的就业。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并不矛盾。

2 先择业、后就业的优势

(1) 能更有效地控制职业发展趋势,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先择业,后就业”,能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职业发展大趋势,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锁定职业目标,职业生涯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有的毕业生为选择就业而放弃原有专业。一些毕业生放弃原来的职业,以便选择就业。在就业市场中,经常可以看到毕业生申请与其职业无关的工作,并为市场提供工作选择[5]。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极大缩短,如果放弃自己的专业几年,想重操旧业是十分困难的。

(2)人尽其才,提升效率,有利于个人发展。首先,先择业是对大学生素质的完整体现。只有恰当的选择自己将从事的职业,才能在求职中体现他大学文凭背后“人才”这一价值。其次,先择业能提高效率。我们不能破罐子破摔,这不仅是浪费资源,更是对用人单位的不负责,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诚信形象。再次,先就业后择业是一种盲目就业,这样缺乏效率,浪费时间;加之现在媒体和网络自媒体发达,如抖音类产品不断冲击着人们对于网络新奇便捷的使用痛点,知识传播和普及的各类工具日益迅猛,更有利于个体学习不同专业的知识。

(3)符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期望。首先,匆忙上班将导致人才浪费。如果毕业生只是盲目和考虑短期工作,他们会经常在短时间内退出,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浪费。毕业生为了就业而放弃专业,造成社会中的专业化人员缺失,使专业岗位供需愈加不平衡,其次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员工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因为这有利于公司整体规划和发展。

3 先择业、后就业的缺陷

(1)大学生缺乏定位,把握机会及决断能力差。选择先择业时,大学生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了解,看着机遇溜走却浑然不知。由于刚从知识的象牙塔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和盲目徘徊,对自己优劣势定位不够清晰,对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不够了解,以至于择业时易出现盲从。

(2)提法在实际中不现实,难以普及化。如今日益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有限工作岗位的不匹配性,在目前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初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要求太高是不现实的,所以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令人满意的工作,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以及各大招聘公司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需求,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困难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你找不到工作,另一种是“挑选瘦身”,最终还是晕头晕脑地回归到先就业后择业的境地。

五 就业与择业并非二元对立,辩证看待两者联系

1 两者的先后不存在根本的矛盾

支持先就业的人可能会说,只有拥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后,才能谈发展;在就业过程中,你可能有一个新的方向,然后你可以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因此,大学毕业后,你必须先找到工作,并在慢慢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找到可以高飞的地方。笔者认为,并不需要强求非此即彼的就业观,而是在对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及自我认知进行深刻剖析后,做出自然而然、贴切自身发展需要的选择。

2 两者具有统一性,实质上都追求一步到位

大学生追求的第一个就业和离职后策略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步骤。事实上,尝试一步成功的结果基本上是一步。公务员考试,知道自己会失败的候选人仍然需要参加考试,为什么?这正是学生采用一步到位战略的方式,即试图进入系统内的主导部门。每100 名学生,只有不到3 人会成功,大多数学生是一定会失败的。如此低的成功率,学生仍然愿意考,并参加考试。这说明他们在力求一步到位,只有在考试失败了,即一步到位不能成功的情况下,才会退到体制外部门去先就业后择业[6]。

3 就业与择业是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

人类经历在持续就业和职业选择之间交替。就业和职业选择应该是一体化的过程,就业和职业选择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从广义上讲,就业包括职业选择;简而言之,就业是找工作,获得物质奖励和解决自身经济来源的问题。所谓的职业选择,工作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在很多就业机会中实现长期更好的发展。

六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择业观

1 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项职业规划。大学生自主设计的目的是在评估内外部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帮助个人实现职业目标,增强个人认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7]。

目前,毕业生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求职,无论专业素质如何;另一种是考虑就业,整天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不断选择职业。职业生涯设计应总是以“兴趣”为中心,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源泉。当你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时,你的职业生涯将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更有可能获得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设计好职业生涯的关键是扬长避短,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在职业设计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社会需求,我们在受益”[8]。在设计你的职业生涯时,你不仅应该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更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2 提升能力精确性,实现人职匹配

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是关键步骤,但必须由社会进行测试。你的职业规划是选择一份工作然后被雇用,如果您愿意,您有足够的空间可供选择。当你目前的能力仍然远离你的工作要求时,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审时度势及时地做出调整,精确提升能力,增加自己与职位的匹配性。首先,这里的第一份就业不是盲目就业,如果你想在珠宝市场发展,那么至少你必须先进入黄金市场,不要潜入蔬菜市场,否则它只会离你的职业生涯越来越远[9]。

3 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正确竞争意识

在找工作时,很多大学生喜欢将自己所找的岗位跟周围的人或周边的同学对比,如果你发现你的薪资待遇不好,你会感到沮丧,你的情绪会降低,你会对你选择的工作失去信心,部分原因是行业结构或个人努力的差异,这种比较根本没有多大意义。

其次要勇于面对竞争,在竞争中发展自己,计划自己的发展。大学生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和知识,培养强大的竞争力,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度。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扎实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许多高校选择高校毕业生的一个方面。

七 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选择有矛盾吗? 我认为两者之间没有矛盾。两者实则在就业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连续,不应该以成功或失败论处。选择职业是一个战略问题,大学生应根据当前的就业情况和自身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不同的个体,应该有不同的就业选择。因为大学生每个人的职业,个性,家庭,经济和价值观都不同,影响每个人起点的因素是不同的。关键是要适合大学生,准确把握和衡量他们在就业竞争中的地位。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虽然条条道路通往罗马但路线清晰,目标明确,通往高效平稳的道路更好,这里明确的路线并不意味着只追求一步,只要我们目标够坚定、定位够明确、规划够清晰,那么我们就正是在沿着正确的路在走。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毕业生职业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曼巴传奇 KOBE20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