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导向,让实践创新素养在作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2020-12-04江苏省泗洪县梅花中学杨吕波
江苏省泗洪县梅花中学 杨吕波 徐 丽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核心素养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突出表现在2017 年部编版语文教材就努力建构适合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那么,作文教学也就相应地成为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主要阵地。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作文教学,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呢?我结合自己教学中点滴经验,尝试研究,以兴趣为导向,让实践创新素养在作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引导学生从对写作无从下笔转化到对写作产生兴趣,进而将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最终形成自觉地去探索与创新,达到想写、愿写,把写作当做是一件乐事的目的。
一、阅读常态化,唤起兴趣
我认为学生在写作时,之所以如“乌鸦吃螃蟹——无从下嘴”,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太窄,阅读量太少,词汇量太贫乏了。古人云:“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想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当其冲的是充实学生的词汇量。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中蕴含着大量优美的写作片段,它们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朴实,其中也涉及一些学生可以模仿来的写作技巧,很适合学生阅读,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对于这些课文片段,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多记,让学生的阅读常态化、生活化。这种阅读可以不计形式,不计地点,不计时间,当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生积累的东西自然就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到写作文时,学生就不会出现抓耳挠腮的现象,而是“下笔如有神”,优美生动的语言如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尖潺潺地流淌出来。
二、观察生活化,激发兴趣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写作的源泉。我根据学生平时的写作情况反馈,发现学生写作的另一难题在于:对社会认知不深,对生活感知不真。虽然历次写作要求都是“要写出真情实感”,但作文中流露出的仍然是“干瘪”和“博爱”。究其原因应该是学生没有深入生活,不能熟悉生活、热爱生活;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而我们写作,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懂得生活,平时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生活。而目前我们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是坐在教室或家里冥思苦想,脱离了生活本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样导致学生写作时既感到作文枯燥无味,写出的作文内容又感情空洞,言之无物。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了写作文的兴趣。
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我认为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体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给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日久天长,学生自然就养成了惯于观察和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当观察实现了生活化,视野开阔了,积累得多了,写作时素材就丰富了,思路拓宽了,学生的作文可读性也就强了。
学生在愉悦中,有了写作欲望,有了丰富素材,有了积极的态度,才能广泛参与到各种形式写作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养。
三、兴趣提高,借助于作文批改互动
兴趣是诱因,关键还得致力于实践。为了使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更加厚积薄发,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我在作文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我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认真检查,一些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套用“评语”,抑或完全由学生代劳。其实这样的行为是“劳民伤时”,因为学生从作文的批语中既得不到老师的真实的指导性意见,更提高不了写作水平。在学生自主批改作文时,我要求学生做到:先通篇读,从概貌上判断作文是否符合写作的要求,比如文体、内容等;其次再字斟句酌,找到表意不明确的句子、搭配不恰当的词语等,这其中也包括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当分析出这些错误时,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上加以修改。最后写上自己对所批改作文的整体评价。这样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同学身上学到有利于自身写作的方法,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兴趣为导向,帮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困境,并在形式多样的作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意识。最终让实践创新素养在作文教学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