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杂技艺术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以海派杂技的创新路径为例

2020-12-04上海广播电视台

杂技与魔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杂技创作艺术

文︱上海广播电视台)

自2020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实施“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这一重要举措的出台旨在以确定重点扶持作品为关键抓手,孵化、打造、推出一批优质作品和优秀人才,以期形成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落地实效,从而有力促进中国杂技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自开展以来可谓意义深远——这既是对杂技行业近年来创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在促使从业者重新思考艺术和技术的融会贯通,并为未来迈入更高发展层级做好准备。在这其中,作为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力量,海派杂技一直在深耕传统文化土壤的同时,不间断地进行自我加压,先后实施了以内容、人才、体制为关键词的深度探索。本文以上海杂技团创作的一系列舞台作品为案例,分别从模式探索、领域拓展、技术赋能等方面对杂技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实践进行解读,以期对于业内同行的整体提质增效,创作生产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提供启示。

引入全新概念 打造集成模式

综观海派杂技以创新作为驱动力的探寻过程,无论从示范效应还是影响力考量,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无疑都称得上“硬核”级别。

该剧自2005年9月首演,到2019年12月因疫情暂停,总共演出5330场,观众达526万人次,票房收入达5.72亿元。历经15年不断地打磨提升,该剧相继获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改革开放以来全国18台舞台保留剧目之一、商务部授予“文化出口大奖”等一系列殊荣,业已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名片”。

之所以能吸引海内外观众纷至沓来,而且赋予其“亚洲最好舞台晚会之一”的赞誉,是因为观众觉得全场一个半小时“不断有悬念,不断有感悟,不断有惊奇,不断有参与感和愉悦感”。“整个演出让人感觉不再是传统的杂耍,立体的艺术感受让人不光看到了杂技的新形式,也了解到了舞台效果的多方位搭配。”观众的这些评价与《时空之旅》从策划阶段就预设的传播“关键词”要义不谋而合——“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具体而言,就是借助于先进多媒体技术与传统中国表演艺术,把“声、光、电、景、物、人”等多重元素连辍成篇,而且产生共情,最终实现杂技、舞蹈、戏剧、音乐等综合艺术的完美叠加。

从起点处就设立这样的“顶配”,源于一种前所未有的职业紧迫感。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深切体会到:“我们的技巧水平并不差,却对观众冲击力不够。说到底,还是舞台综合附加值不高,一度只停留在展示难度层面,与当今观众审美发生了脱节。”

2005年7月26日,由SMG、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杂技团马戏城三方联合投资的时空之旅公司注册成立。这个旨在进行充分市场运作的项目主体随即推出了一系列连锁举措——第一次大规模聘用国外创意制作团队,第一次实现国内跨地区跨行业深度合作,第一次在战略上把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由此为开端,一种文化产业集成运营模式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在对“太阳马戏”等海外现象级演出进行反复观摩和研判后,《时空之旅》的创作方向被提炼出来——以牢牢扎根中国传统杂技土壤为创作底色,打造一台高品质、上档次,具备与众不同吸引力的舞台剧。

随着全新概念的引入,团队所有人相当于经历了一次对于杂技的“再认识”。在这个舞台上,除了技术作为舞台效果重要加持外,内容更在追求“跨界嫁接”,不仅节目和节目得有逻辑联系,过渡也需呈现艺术气息,鼓励演员“二度创作”……总之,一切都是为了突破固有模式,讲好关于《时空之旅》的故事。

事实证明,由内而外的“守正出新”最终形成了极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该剧最初只是计划演出5年,尔后延续了5年,最终暂停在15年。文化部办公厅曾在《文化要情》中指出:“三方优势互补,优化整合了各自在媒体宣传、演出市场、成熟的海外演出运作、优秀的经营和演出人才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丰富资源,为项目的创排、经营运作、宣传推广等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的优质平台,造就一个创新能力,将开发演艺产品和推动演艺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市场主体。”

走出国门 打造海外巡演剧目

海派杂技还在想方设法以“国际委约+中国制造”作为精准发力点,积极走出国门,打造海外巡演剧目。杂技晚会《十二生肖》成为全新订单模式打造的首部作品。该剧从2013年11月开启的欧洲巡演,但实际上早在一年多前,当作品还处于创意构思阶段,上海杂技团已与法国凤凰马戏公司达成协议,由这家法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市场份额占有率最高的品牌演出商负责剧目海外巡演营运。

以“玉帝钦点十二生肖”的故事为背景,汇集《舞空竹》《大跳板》《男子单人艺术造型》及历年在国内外获奖节目,又对音乐、舞美、道具进行全新包装,使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十二生肖》在历时4个半月的欧洲巡演中赢得盛誉。尤其在法国巴黎演出时,从同期演出的18台马戏中脱颖而出夺得票房冠军。而更重要的是,圆满完成这次深度合作之后,创作团队的艺术理念和执行能力得到法方充分认可。

创作一台融杂技、武术为一体的综艺晚会《小龙飞天》的新订单接踵而来。有了前次基础,双方分工更清晰,力求精细化。法国凤凰马戏公司总裁阿兰·巴仕里对此的描述是:“上海方面将杂技绝技和少林武术创新结合,同时设计了童话故事般的叙事,制作了漂亮的服装。法方团队设计的梦幻般的舞台灯光,再加上精细和有节奏的编排,堪称两国艺术成功合作的典范。”

创作中的头等大事,是破解“如何让中国杂技文化在欧洲落地”这道难题。为此,晚会精心设置了主人公小龙遇袭、获救、学艺、寻母、光复家园等情境,意在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浪漫的情怀将观众引入剧情。在内容呈现上,杂技扣人心弦的技巧展示作为底色,糅合了武术的精彩格斗、悠扬的民族音乐、灵动的木偶表演等中华传统技艺。对细节的精细打磨显现于舞台的各个角落——道具布景侧重于展现山水意境,服装图案采用青花瓷、水墨等传统符号,这是为了摒弃舞美与情节“两张皮”现象。而对于画外音、景中景、蒙太奇等手法的充分运用,实现了技巧、意境和情节等关键要素的联结贯通。

从上海到巴黎,历经几轮艺术打磨与技术合成,2015年11月至翌年3月,《小龙飞天》开启近百场巡演的历程,先后前往法国、瑞士、比利时的29座城市,行程超过1万公里,观演人数近40万人次。

连续成功“走出去”的重要意义,除了收获一连串亮眼数据外,更在于透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作形式,找准位置、摸清短板。俞亦纲对此深有体会地说:“《十二生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中国杂技在包装、编排及艺术氛围营造上的不足。而从《小龙飞天》开始,上海杂技团有意向‘海派新马戏’转型——不但重技巧,同时更重表演和故事情感表达。”

全力探索 用杂技讲好故事

不曾停下脚步的还有用杂技讲好故事的方向探寻。尤其在2019年,杂技剧《战上海》的创作实践正是生动例证。

该剧策划之初,三大难题摆在创作团队面前:作为真实历史,时间轴、地点、人物和事件一点儿不能错,这其实留给创作的空间极小。一直以来,不能开口、拙于叙事是杂技的传统标签,该如何突破边界开启表演、塑造人物?又如何让技术既服务于表演,还能与故事融为一体?红色题材舞台作品数量众多,想要实现“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愿景目标,哪些环节和细节会是精准发力点?

说到底,杂技剧最大特征在于“杂技”和“剧”之间追求融会贯通。换言之,既有前者的底色,同时兼具后者“讲故事,有人物,有戏剧冲突”的属性。业界对此定义为:“一种在舞台情境中,通过事件或主题来串联杂技节目、塑造人物形象并展示高超技巧的艺术形式。”

在新的目标下,《战上海》仅剧本就经历了十余次推翻重来,为的是找准与情景对位的技术形式,进而为撑起人物、立牢主题夯实基础。剧组特邀多位军旅艺术家加盟创作团队,精细打磨。一方面,把杂技作为最本质的“核”,糅合兼及戏剧、舞蹈、魔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从“以小人物见大情怀,从小切入展大格局”出发,使环环相扣的8个篇章架构起全剧——或壮烈、或感人、或细腻,跌宕“故事”借助精湛“技艺”的巧妙连缀,形象勾勒出一幅正面战场和地下斗争并行的解放上海战役全景图。

据统计,该剧共采用17个保留和新创节目,涵盖杂技、魔术、滑稽等样式。这其中,有9种全新表演形式属于首度亮相,从“铁骨攻坚”一幕中的“绳梯”攀爬,到“雨夜飞渡”一幕中的抢过“梅花桩”,以及“智取密件”一幕中穿着旗袍高跟鞋跳上爬竿……难能可贵。对于“创新”的有力执行,让这些杂技表演的“第一次”不仅做到与故事内核紧密贴合,还在打通艺术领域的难点上迈出可喜步伐。

《战上海》收获了专家和观众的交口称赞。“看完演出后,大家惊喜地发现杂技的表演形式空间非常大,尤其是对力量和技巧的展示,与红色题材有一种浑然的契合,杂技几乎可以说是最适合表现‘战上海’的艺术手段,让人不由感叹:杂技竟然可以这么好看,杂技刻画的战争竟然可以这么燃!”人民网评论文章的表述极具代表性。

目前,《战上海》先后成为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剧目,并于2020年7月应邀参与“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文艺精品展演”演出。与之同步,该剧继续邀请众多舞台艺术专家“挑刺”,并广泛听取观众反馈意见,据此进行调整修改,确保最佳效果伴随“内容迭代”不断增强。

结束语

2020年,突如袭来的新冠疫情使演艺行业受到极大冲击。海派杂技从业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一如既往地把创新基因植入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和市场运营,一方面扎根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汲取现代科技力量,通过多措并举,为这门古老艺术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猜你喜欢

杂技创作艺术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老鼠演杂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