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19世纪澳门中西方设计艺术交流探究

2020-12-04许旸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瓷器澳门欧洲

许旸

引言

澳门位于我国广东省的最南端珠江入海口,虽是蕞尔之地,却自1557年葡萄牙人入居之后的贸易与宗教等原因,此后数百年间成为欧洲政治、文化、宗教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这种由政治因素导致的贸易优势一直维持到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1]随着香港的发展以及中国沿海15口岸的通商开放,澳门逐步失去了因地缘因素导致的文化与贸易优势。

16世纪开始,葡属印度洋贸易推动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经由澳门贸易往来与宗教传播对欧洲与中国的设计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先对西方上层社会形成影响的是中国的瓷器、漆器与丝绸等。随着这些手工艺品在欧洲贵族的生活中的流行,这些来自中国商品的形制与纹饰逐渐成了影响洛可可艺术潮流的“中国风格”。利奇温认为十八世纪前的洛可可艺术温文尔雅的气质与中国“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2]”纤细入微的情调有着文化上的契合。而这个时期中国的瓷器最先引发了欧洲贵族的欣赏,欧洲人从中国获得制瓷、制漆、制丝制品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东方艺术的工艺技巧。自从十六世纪以来澳门开展的贸易与宗教活动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其中对中国与欧洲的设计艺术交流主要反映在中国的丝绸、漆器、瓷器等传统手工艺技术的西传,以及西方工程技术中的建筑装饰艺术、制图术、造船术、机械印刷术的东传。随着葡萄牙人的航海发现连接了印度洋贸易航路,中西方文化随着商品的贸易得到直接的传播;设计艺术的交流虽然是形式技术的交流,但本质上是设计思想的交流,欧洲人与中国人的认识能力都受启发并推动了下一个社会文明阶段的进步。

1.澳门承载设计交流的两个历史背景阶段

1.1 第一阶段 宗教、贸易与海权时期的设计交流(1557年-1660年)

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与西班牙主动地探索前往更远文明的未知海洋,客观上成为文化交流最早的获益者。他们通过海洋贸易向欧洲运送数以千万的中国工艺品物质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欧洲的城市规划、建筑艺术、航海与造船技术等先进的工程技术。经过15-16世纪的航海发现与殖民地贸易,欧洲原有经济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北海周边国家的崛起,而封建城邦以及地中海国家开始衰弱。这个时代变化得益于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殖民地经济与东西方的海洋贸易的开发,欧洲早期商业中心开始由意大利的威尼斯港迁移到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阿姆斯特丹[3],再到英国、法国。欧洲海洋贸易中心的转变代表着财富中心的变迁,加速了欧洲国家攫取全球财富的迫切的愿望。这种“银货交易”的贸易交汇点就在中国澳门。

1.2 第二阶段 工业、帝国与霸权时期的设计交流(1660-1858)

15-19世纪文化的交流是欧洲海洋贸易的伴生现象,经济杠杆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方式。1660年英国皇家科学会成立,唤起了欧洲各国的科学革命运动,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奠定基础。与15-17世纪欧洲贸易体现出文化的交流性不同,17-19世纪在欧洲科学革命基础上发展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让欧洲的贸易具有了扩张性,各种现代新兴学科群构成了世界海上贸易中的美学、信息、财富,这成了现代设计思维方式的基础。

此时的澳门和广州等开放商埠作为欧洲文化与中国对话的窗口,逐渐成为欧洲科学研究的重地。在欧洲海洋贸易路途上,社会、文化、地理以及通过沿海城市向内陆深处延伸开去的商业路线,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对欧洲人研究中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立在对新世界认知上的设计交汇点“澳门”

2.1 地图设计的交流

人在认识观的形成中会设计和运用各种工具,其中最能体现认知能力的工具之一就是地图。而地图设计的沿革也真实完整地反映了这一过程。这种具有现代意识的设计思维方式,在16-17世纪的地图设计上,表现出在面对未知世界,超越于欧洲人最原本的认识观与古典意识。在中世纪欧洲社会,地图是反映基督世界的一种图像,在航海发现的社会背景下逐渐由宗教插图向着更重要的文化角色转变——以科学方式认识(探索)世界的工具。地图通过绘制的点、线、面、文字、色彩、图形与符号,构建已知与未知的空间。作为实现地图创作的制图学,在人类开拓认识能力的过程中,综合了科学与艺术的知识方法,反映了自欧洲航海发现开始的人类对宇宙探索能力的发展。

16世纪后期,中国引入了西方的制图学知识,制图学凭借着“立足本土的”中国地理学理论和“游走天下的”欧洲传教士而被唤醒。基于对地理认识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地图对世界观的反映也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与欧洲的地图交流,始于16世纪葡萄牙人在远东的贸易航行,以及由澳门进入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对宇宙学知识的传播。从1560年葡萄牙人绘制的航海图里,开始出现 “Maco”[4]。先是中国人绘制中国及其毗邻地区的地图于1575年传到欧洲。奥特柳斯在1584年版本的地图集中将可能来源于朱思本所著的《广舆图》收入的这幅地图,因16世纪中期由罗洪先的修订而得以传世。[5]之后,耶稣会士于1582年将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通过澳门传入中国。其中首次画出了中国各个省份的形貌。与此同时,中国制图学的发展通过利玛窦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绘制《万国图志》[6]以及李之藻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绘制《坤舆万国全图》[7]上都得到了展现。澳门天主教区的建立,让进入北京宫廷的耶稣会士将欧洲天文学与地图学引入中国,完善了欧洲地图学对东方地理的认知。同时中国在插图等实用美术上引入了制图技术,为西方透视学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2 瓷器艺术的交流

明朝晚期,中国开始向日本,东南亚和南亚出口瓷器。其后葡萄牙人开辟了由广州至印度果亚(Goa)到里斯本航线贸易,运往欧洲的中国丝织品、瓷器、漆器等货物,既是精湛的高级消费品,又是优美绝伦的工艺品,深受欧洲上层社会的欢迎,特别是触动了各国君主对中国瓷器的喜爱。

16世纪下半叶澳门贸易开始向欧洲出口中国的瓷器,对瓷器的崇尚的风气自17世纪开始由欧洲宫廷逐渐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在1684-1791年的百年间,欧洲大约进口了2.15亿件中国瓷器[8]。巨大的国内需求使得欧洲各国相继掀起仿造中国瓷器的热潮,并有专家对瓷器进行分析硏究,撰著书籍加以阐释,使中国的陶瓷工艺美术得以在欧洲广为传播。德国迈森地区的陶瓷厂率先于公元1710年制造出欧洲第一批硬质白瓷[9]。接着1717年,在江西传教的耶稣会士殷宏绪将景德镇的高岭土标本寄回法国,协助法国在1768年也成功制造出硬质瓷器。

2.3 园林艺术设计的交流

17-18世纪欧洲贵族社会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喜爱除了瓷器,还反映在受到中国风格影响的洛可可园林艺术。在18世纪中期,英国东印度茶叶贸易带动了欧洲人对“饮茶”的爱好,特别在英国逐渐形成了公共茶店和公园两种专门享受饮茶乐趣的场所[10],由此引发了英国人对中式景观建筑的热情,直接推动了英国园艺的发展,出现了 “能人”布朗和他“崇尚自然”的景观园艺[11]。1762年由威廉·钱伯斯设计的“邱园”展现了英国皇室对中国景观的喜好。

澳门的景观发展具有两个便利条件:一是在欧洲新建园林的风尚扩大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异地植被,而对植被的栽培技术的探索要通过苗圃来培育试种,而受到清政府外国人管理的限制,澳门成为欧洲植物学家与商人唯一能够在南中国自由活动的地区;二是澳门地处中国南方,向大陆辐射到两广、云贵地区,是国内植被最丰富的地区,对采集中国的植物有极其便利的地方,并且推动了欧洲林木志研究的提高。将中国采集的丰富植物在澳门试栽,却无意中形成了澳门以植被为主的园林模式,但这个模式只存在于澳门的白鸽巢公园与二龙喉公园,是澳门园林景观的特色所在。澳门在18世纪末开始的城市规划中发展了这种以植被为特点的城市公园,成为东亚地区最早出现的植被公园的园林模式。这种植物园式的风格并对内地的欧式园林景观的缔造形成影响。

2.4 印刷与出版设计的交流

印刷术作为西欧变革的代理人在16世纪中叶发展迅速。近代印刷术以其印版的结构主要分成三种类型[12]: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和凹版印刷。古登堡印刷机1588年由意大利耶稣会士范礼安带往日本时,途经澳门并停留两年,其间印刷了最早的西方活字书籍。后因日本实行严厉禁教令,耶稣会士受到驱逐,1614年间这部印刷机送回澳门。[13]这部印刷机和源源不断运抵的图书,使得圣保禄教学院图书和果阿一样成为远东储存欧洲图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14]。西方近代印刷术最早传入中国是18世纪初,有来华耶稣会士将凹版的腐蚀铜版印刷术引介到中国。西方印刷术在16世纪曾有一次传入中国的机会。

18世纪初西方凹版的蚀刻铜版技术,由澳门入京的耶稣会士张诚、杜德美、蒋友仁等在印制《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武功图》的过程中传入中国。19世纪初在澳门传教的马礼逊协助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采用西方印刷术的机构,在澳门印制最早使用铅活字机械化印刷的出版物《华英字典》。自此凸版机械印刷术和平版石印术等新技术逐步传入我国,标志着机械化印刷术开始改变了中国传统图书的复制和生产技术[15]。

2.5 建筑艺术设计的交流

澳门被誉为世界古代建筑博物馆。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对澳门历史城区的评价:“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澳门社会早期仅有渔民文化,随着葡人迁入以及中国明清两代朝廷对澳门的管理与本地商贸的开拓,华人分阶段的由外至内的迁移并融入了澳门的社会,逐步发挥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在十九世纪后期澳门社会政治变化的大背景影响下,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岭南风格建筑“郑家大屋”和“卢家大屋”等中式宅院在澳门出现,“中国建筑特色”在设计交流中被缔造出来。

15世纪末罗马教廷曾经为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提供“保教权”,所以两国在一切新建立的传教站和教区有保护它们的权利和义务[16]。澳门教区建设与葡萄牙政府通过赞助其海外聚属地的传教活动有关。澳门是远东天主教中心,宗教建筑众多。其宗教建筑除了源于欧洲的宗教文化以外,还受到印度科欣、果阿和马六甲建筑的影响,装饰上具有葡萄牙以及东南亚的纹样风格。这些建筑将古典主义风格、银匠式装饰风格和巴洛克风格衔接得非常和谐。立面的柱式有多立克、柯林斯及混合式,雕刻用了花岗岩和灰泥刻有宗教或西方装饰纹样。虽然澳门的宗教建筑与果阿的教堂有着建筑风格上的关联,但在装饰纹样上产生了本地化倾向,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建设除了宗教建筑以外还有公共建筑以及配套的港口、军事防御建筑。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由于殖民扩张与殖民主义的意识强化,出现了一批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从其“内港的改良”计划开始,其后陆续修建了得胜纪念碑、陆军俱乐部大楼等,都表现了葡萄牙鸦片战争之后对中国所表现出来的殖民意识。

3.结语

16-19世纪的澳门成为中西方设计交流的重地,是葡萄牙人对东方航海发现的结果。通过贸易与文化的交流,中西方艺术设计在科技与艺术的往来中得到了交融,欧洲社会对中国文明的认知得到了提升。借助澳门的贸易,中国在不断输出优秀商品的同时,各种设计技术与工艺信息源源不断地被欧洲人获得并工业化,这标志着西方的科学认识能力进入一个新阶段。

经澳门引入的地图、建筑、园林、瓷器、印刷等设计文化遗产是16-19世纪整个欧洲与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的缩影,呈现出的丰富性是以往任何历史阶段所不及的,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国文化印象在西方世界的认识中被固化。同时由于澳门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了中西设计文化的双向交织。这种文化互动的印迹在内地因为历史更迭而淘洗殆尽,澳门却丰富而清晰,保存了弥足珍贵的实证材料。

注释:

[1]16-19世纪,(1557年-1858年)1557年葡萄牙人全面占据印度洋贸易航线并租居澳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至1858年清政府签署对主权严重的侵害的《天津条约》,形成中国沿海15口岸通商的贸易局面。

[2]Adolf Reichwein:《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朱傑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年,第20页。

[3]张树艳:《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 2007年,第32页。

[4]张曙光、戴龙基:《驶向东方:全球地图中的澳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第30页。

[5]安金辉、苏卫国:《天朝大国的景象 : 西方地图中的中国》,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第18页。

[6]杨文衡:《中华文化通志地学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科学技术典,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432页。

[7]江静:《利玛窦世界地图在日本》,《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48页。

[8]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the empire of tea 》第1版,扈喜林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第118页。

[9]苏沛权:《青花瓷与中外文化交流》,博士学位论文, 暨南大学, 2005年,第135页。

[10]同[8],第103页。

[11]同[8],第105页。

[12]江凌:《试论两湖地区的印刷业》,《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24页。

[13]苏精:《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第79页。

[14]陈庆嫦:《澳门图书馆在回归十年间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2009年第8期,第8页。

[15]谭樹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史丛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年,第285页。

[16]J. Bihlmeyer:《近代教会史:从宗教改革到现代时期(1517-1950年)》,雷立柏译,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年,第93页。

猜你喜欢

瓷器澳门欧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澳门回归日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