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研究
2020-12-04朱艳兰
朱艳兰
(大连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1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1.1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本文认为混合式教学是脱离时间与空间的约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采取面对面的线下教学和基于网络资源的线上教学两者进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高度参与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与学的模式。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混合式教学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随着慕课、SPOC、微课等线上课程资源的丰富发展,以及翻转课堂模式的出现,面对授课对象为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高校教师更加认可混合式教学模式。
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革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已经从起步阶段主要关注技术应用,经历重视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关注教师教学阶段,逐步发展到如今“互联网+”教育时代关注学习体验的学生视角[1]。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依存在却又完全不同的过程,深度学习需要深度教学,如何使教的过程更好的服务于学的过程是混合式教学的目标所在。当前以专业分类进行的混合式教学的案例式培训对于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混合式教学有很大促进作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推出一系列混合式教学培训,混合式教学将成为大学教学的一种新常态。
1.2 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虽然微课、慕课等在线学习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仍然无法替代传统课堂教学,信息化教育时代线上和线下谁也替代不了谁,只能优势互补,因此混合式教学才是最合适的选择。面向全体学生的掌握学习理论、关注高阶思维养成的深度学习理论和促进记忆保留的主动学习理论[2],以上三个理论阐释了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第一,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适当关注教学的相关因素变量,有可能90%以上学生能达到知识掌握水平。也就是说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恰当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达到掌握程度。信息技术支持的混合式教学能够满足这样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推荐相关的微课、SPOC、慕课等网上学习资源给学习者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这样不同基础水平或能力的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学习以掌握相关知识,但要求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指导,如根据学习的内容给出课前预习提纲和课后思考题目。
第二,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里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养成蕴含着深度学习理论,提出教师应将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目标贯穿教与学的始终。翻转课堂是混合式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将原本有教师存在的教室中的浅层学习活动放到课前,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不需要太多帮助,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时间来自主完成学习内容,而将需要教师引导帮助的知识迁移、知识内化、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深度学习的内容放到课堂中,这种教学结构的颠倒可以极大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三,根据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启示,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渐过渡到抽象。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真实问题,从经验现象中学生自己总结出抽象概念或规律。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或如何混合各种教学模式,教与学的过程都是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基本阶段构成,师生互动完成的教与学的过程。良好的教学设计是高效混合式教学的前提,以问题为中心,按照学生学习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而不是只注重制作精致化的多媒体资源,更应关注如何使学生在“课上”和“课下”更主动地去学习。
2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2.1 深度学习的内涵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习者学会学习,因此对学习科学领域的“深度学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度学习的理念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但首先提出深度学习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顿(Marton)和萨尔约(Saljo),于1976年针对学习者阅读能力分析,认为浅层学习是为了应对测验而记住文章内容,而深度学习则是理解文章内涵和思想意义。近几年随着脑科学、认知科学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学习基础上,学习者能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融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间进行分析和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高投入学习[3]。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前概念对知识本质理解,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整合、平衡和建构,最终达到学习迁移和实践应用的过程[4]。一般认为深度学习指达到布卢姆目标分类里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较高级的认知层次,即对真实问题的解决和高阶思维训练。机械记忆和简单应用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对学习的客观要求,因为在信息社会人们更加重视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教学改革的目标所在。
2.2 深度学习的特征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里蕴含着学习有浅层和深层之分,当今信息爆炸和技术革新速度快的大背景下,在一定意义上注重强调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的深度学习,因为深度学习与高水平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批判思维等相关联,高水平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具体来说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
第一,深度学习由共性的标准化知识的习得转变为个性化知识的自主建构与创造性知识的生成[5]。即能够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反思和元认知的参与,最终完成高阶思维过程[6]。
第二,深度学习是对兼具心理学和社会建构学意义的学习状态、过程及结果的一种质性描述[7]。其实质是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意义建构过程,即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所有学习过程都是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要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深度加工[8]。
第三,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通过沉浸式学习建立众多知识与思想的关联,高投入的学习才能把握所学学科的核心本质并具备学科素养。深度学习强调将知识、技能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复杂的高阶思维,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又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以上特征表明,深度学习和以简单的复制或应用为主的浅层学习不同,要求学习者能够将现有信息或概念整合成新的理念或者解决方案,但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并不是对立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当前高校混合式教学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为使混合式教学更加合理有效,关注大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一个重要指标。
3 混合式教学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强调理解和反思,而混合式教学恰恰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因此混合式教学是可以促进深度学习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混合式教学已被高度认可,如何利用混合式教学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意义重大。本文认为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视角来看,合理的混合式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每个教学要素,即怎样混合多种教学模式才能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对象、学习规律,这要从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维度来制定策略,否则混合式教学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多样化而已,并没有真正优化教学和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
3.1 促进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策略
混合式教学被广泛理解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学习环境、资源、过程、空间等方面进行混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创造。深度学习强调高阶思维,因此在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多元目标、问题情境和深度探究这三个方面[9]。由于专业、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设计具体的混合式深度教学模式,基本策略包括:
3.1.1 针对比较容易理解的基础教学内容,采用大班(60人以上)翻转课堂模式
第一,课前的线上学习。由于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利用微课、慕课、SPOC平台等线上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新课,这样灵活的学习时间比较适合各类活动比较多的大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定步调,最大化应用线上优质资源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种不被约束时间的个性化学习反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内容来筛选学习资源,不是资源越多越好,而应该精选出适合的优质资源以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教师要给出学习提纲和思考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
第二,课上的线下学习。主要对自学的内容进行分组研讨,展示自学成果并进行经验交流。研究表明,分享学习成果是对知识加深理解和提高学习深度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类教育教学平台层出不穷,雨课堂、课堂派、班级优化大师等智慧教学工具主要打造大数据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行为即时反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智慧工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由于这类智慧教学工具具备营造高效互动的教与学的环境、教学行为全记录等特点,可以全面掌握学情和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上设计可以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深度学习强调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翻转课堂模式恰好满足这一要求。
3.1.2 针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内容,采用小班(30人左右)任务驱动教学
概括起来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批判性的对新知识和思想的理解、新旧知识或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建构反思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迁移应用到对新问题的判断和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10]。只有当学习者都能够参与学习过程的时候深度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尤其是问题解决类的学习内容,更需要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建构。深度学习的首要特征就是基于理解的学习过程,因为理解对于学习者进行深度认知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任务驱动类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知识点联通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线上资源和线下教学相混合的方式,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习者深刻掌握学科思想,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以积极的高投入的学习态度不断发展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基于项目的学习、抛锚式教学等现代教育模式都蕴含着深度学习的理念,教师可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目标以及大学生的特点,利用网络开放共享资源来选择上述教学模式,利用微课、慕课或SPOC(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促进大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并进行反思学习,这样可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批判性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解决真实问题。
3.2 促进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实施的策略
3.2.1 各高校及院系的必要支持
为了合理有效开展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软硬件环境条件成立专门的支持机构,调集教务处、教育技术网络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相关人员,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文件,对混合式教学的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实施步骤、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求。要开展包括院系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大学生等各层面人员的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培训工作,从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设计到信息化平台使用,以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提升应用能力。院系也要结合专业特点经常组织经验交流沙龙活动,进行典型实践案例推广。另外健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激励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教改立项、工作量津贴等资金投入和评职条件要求等[11]。以上是顺利推进混合式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和推进的方向标。
3.2.2 教师的专业指导促进学生的高度投入学习
学生是进行深度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在学习中投入程度和沉浸性决定了学习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也是实现深度学习重要条件。为了更加高效合理地应用线上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符合教学规律的同时围绕克服学生总处于浅层学习的问题。如果仅仅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大量呈现课程相关资源,反而会使学生迷失学习路径,对海量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应参考网络探究教学(WebQuest)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来实施教学,这里需要注意动机激发策略、促进认知加工策略,使学习者能够在掌握基本学习内容后,能创新性、批判性地将新知识融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并能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方法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以解决问题,那么就达到真正的深度学习的效果了。
3.2.3 构建教与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共同体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几个基本的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情境。要构建各要素的和谐促进学习共同体,多元协作发挥各要素的合力。深度学习是学生各种投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才能达到多种学科的知识系统相关联[4]。如果只有教师设计良好的混合式教学过程或者只有学生个体高投入的学习都不可能达成深度学习,因为深度学习是具备反思性、合作性和社会交往性的活动,需要师生、生生、自我、师生与资源等之间的对话,帮助学习者找到“最近发展区”,更易于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共同体中各要素相互作用,构建助学群组,促进认知发展、聚焦深度交互、启发深度反思、实施差异辅导,合理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层次的知识建构过程[12]。
3.3 促进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评价策略
3.3.1 构建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
成立混合式教学改革专家督查组进行跟踪听课,从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实施效果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混合式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教务部门公布评价结果。要依据情况随时召开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师生共同商讨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深度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过程性学习诊断与调节优化,因此评价要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也就是评价要起到提高课前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上的批判学习与合作分享能力和课后的反思能力的作用。
3.3.2 教育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
在混合式教学中,运用慕课资源或采用雨课堂等形式,可以很方便搜集学生学习的相关数据。基于学习分析技术,通过数据挖掘推荐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学习并反思学习结果,分析预测和评价混合式教学条件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依据数据分析结果来诊断学习效果,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并改进,从而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评价环节应多采用小组辩论、观察和调查、同伴互评等方式,注重对学习者思维品质和元认知能力的评价。通过多元评价来实现科学主义倾向的事实判断和人本主义倾向的价值判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之于教育的作用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行业如医疗、金融等,原因在于对象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所以教育者在面对信息技术对其他行业有极大改善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希望对教育立刻产生较大变革,因为教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感情交流,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特征应该充分发挥,而不应受到技术的约束。学生的学习品质也要有各自特点,学习应该具备个性化特征,要有自己批判性的思考,而不应该在信息技术极易使用的条件下被已有知识充斥而懒于思考,更别说进行深度学习了。所以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混合模式,都要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教师对如何教和学生对怎样学都要进行独立的批判性反思,这样就会形成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