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2020-12-04黄胜开乐长高

关键词:师资队伍双一流一流

余 燕, 黄胜开, 乐长高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为配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2015年10月,我国政府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我国将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并提出了总体建设目标和具体建设任务。其中,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五大建设任务之一。2017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了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具体实施细则,标志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计划的实施,2017年5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江西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统筹谋划江西省不同类型高校“双一流”建设路径,推动省内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步伐。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为研究内容,探讨我国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并以东华理工大学“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作个案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出我国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方案,旨在为同类型院校“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1 “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关系

1.1 “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一流高校与一流的学科。“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一重大顶层战略设计。国家通过实施“双一流”建设,旨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通过一个时期的集中建设,使我国高校与学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逐步缩小,部分高校与学科达到世界一流行列。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双一流”建设名单,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从管理学的视角,是指高等学校基于学校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高校教师自身发展需求,通过建立体系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对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从而实现高校与教师的协调发展。简言之,就是对学校的教师数量、质量、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助力实现高校办学目标。

1.2 “双一流”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联

一流的高校建设与学科发展,离不开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一流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民国时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曾经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即表达出一流师资是一流大学之应有内涵。根据教育部《建设总体方案》,我国“双一流”建设内容可以具体化为五大建设目标,其中师资队伍建设为首要建设目标。其具体内容包括引进与培养一流的学科领军人物与创新团队;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等。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双一流遴选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后备中青年教师充足,师资结构良好;有支撑教师持续成长的制度环境。”由此可见,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无疑已成为我国“双一流”建设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

其次,教师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学科发展的关键依赖于师资队伍的水平。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物,需要一流的学科团队。从内涵上言,一流学科应具有对世界高贡献度与学术开拓性。同时,一流学科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是“世界范围内同类学科之间通过不同具体指标的综合排序产生出来的”[1]。根据《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学科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也提出“双一流”的遴选“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依据,同时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在当前全球有影响力的高校评价体系中,其评价标准无外乎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研能力和学术声誉四大类[2]。其中,师资队伍水平是核心指标体系。无论是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还是QS世界大学排名,抑或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无疑都将师资队伍水平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如QS世界大学排行榜有关教师的评价指标包括生师比(占比20%)、国际教师比例(占比5%)、教师论文平均引用率(占比20%)、学术声誉(占比40%),其占总评价指标比率高达85%左右。由此可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无疑对国家“双一流”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机遇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指归属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具有行业背景和突出优势学科,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开展办学的大学与学院[3]。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具有行业性与地方性两个基本属性。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行业性高校大多归属中央部委管理,面向行业需求进行科研和专业人才培养。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由于中央部属和地方所属高校存在条块分割,不利于高教资源的合理配置,于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部委行业性高校纷纷被下放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如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原属于核工业部管理高校,1999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被划归江西省管理,成为省属地方行业性高校。因此,由于地方行业性高校具有地方性,面向地方社会需求办学,其区别于归属中央部委管理的行业性高校。同时,地方行业性院校具有行业背景,其与纯地方性院校也不太一样。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时代的来临,这对我国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发展机遇。

2.1 “双一流”建设的“统筹推进,分类支持”给予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根在于行业,依托于行业进行办学和开展学术研究。在计划经济时代,其办学规模较小,学科结构单一。脱离中央部委管理后,地方行业型高校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方行业性院校开始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进行办学,增设大量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专业,学科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地方行业性高校普遍已发展成为文、法、理、工、艺全面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但是,这种管理体制的变革也导致地方行业性院校办学出现同质化趋势,造成了资源浪费、人才结构性过剩。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推进,国家需要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支撑引领作用。但是,由于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较,其师资队伍、学科水平、人才培养整体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与其同台竞争,地方行业性院校在新时代遭遇发展瓶颈。目前,国家提出了高校“双一流”战略建设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根据《建设总体方案》:“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同时,我国“双一流”建设采取分层、分类建设的原则,即总体分为两大类,一流高校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建设基础,设定不同的建设目标。而江西省“双一流”方案,也采取分类与分层相结合的建设原则,一流大学建设分为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和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两大类;而一流学科分为优势学科、成长学科和培育学科。分层分类建设原则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解决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难题,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世界先进的任务已从原来的中央部委院校扩散到整个高教系统,这为地方行业型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2.2 “双一流”建设的“动态管理、绩效导向”给予了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平等竞争机会

在我国目前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中,高校所获得国家支持的依据与高校身份相挂钩,如具有“985”“211”工程身份的高校就能获得国家更大的资金与政策扶持,并且这种身份标签具有固化的特点。而对于地方行业型高校,由于其办学平台不高、社会服务面较窄,在争取国家资金政策扶持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国家“双一流”战略实施后,“双一流”建设在评选条件、选拔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改革,赋予了地方行业型高校与综合性大学同台竞争的机会。《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要“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经过几十年的学科发展,目前行业性高校的学科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某些方面具有了较强的学科竞争力。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数据显示,在95个参评学科中,其中45个学科获得A-以上评价的都有行业特色型高校。另有14 所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其特色优势学科的评价结果为 A+[4]。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省属高校大多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在长期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办学过程中,这些高校的特色学科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体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根据科睿唯安2019年公布的ESI从2008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目前江西省共有五所高校学科进入全球ESI 1%行列,其中地方行业型高校就占4所,其中三所高校是首次进入全球排名1%的行列,如东华理工大学的化学学科,展现了地方行业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初见成效。同时,“双一流”方案推行学科建设滚动制,打破了目前高校学科资源配置的终身制,根据《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采取“强化绩效,动态支持”的建设模式,并且“每五年一个周期”。这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参与“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可能与保障。

2.3 “双一流”建设的“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方针,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

《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这里的“中国特色”就是要求学科研究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满足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导向,从而创新发展,形成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而根据《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了“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八字建设方针,即在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上,要优先满足具有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的需要。这给地方行业性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如前所述,我国行业型院校的根在于行业,学科建设天然具有行业特色,尽管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我国地方高校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传统优势学科呈现弱化趋势,制约了其行业服务能力的发挥。但“双一流”战略鼓励高校进行学科顶层规划、差异化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这为我国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是我国高校创建“双一流”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第二梯队”[5]。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地方行业性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面临“行业特色弱化、发展动力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6]等困境。

3.1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出现行业特色弱化的局面

地方行业特色型院校根源于行业,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连。如前所述,在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这些部委所属的行业性高校转制成为地方行业型高校,主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办学。在与原行政主管机关脱离行政关系后,也使得行业主管机关和行业企业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扶持力度逐步消弱。就师资队伍而言,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办了大量的通用型专业,同时,引进和培养了大量与这些专业相匹配的师资力量。由于地方高校整体财力有限,在发展新兴专业与学科的同时,其传统特色学科的师资力量则不可避免受到削弱,尤其是一些地矿、农林类行业院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传统优势学科师资队伍发展举步维艰。这种局面限制了行业特色型高校服务于行业能力的发挥,严重制约了其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动力普遍不足

与部属综合性高校相比,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一是由于行业性院校优势学科涉及面较窄,一般仅仅围绕某一两个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缺乏多学科联动与融合的优势学科群,难以吸引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盟;对于非优势学科,由于其办学历史较短,往往缺乏学科平台或者学科平台水平不高,也难以引进优秀高水平教师。另外,我国很多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处于中西部地区,由于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政府给予的资金扶持力度不足,这更导致了这些领域优质师资的引进不足。同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东部高校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引进力度,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具有相对的经济优势,导致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拔尖学科人才大量流失,严重抑制了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升级。

3.3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不足

“双一流”战略要求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但是,我国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总体趋势是“整体战略定位不高、一流人才吸引不够、国际交流能力不强。”[6]近年来,我国为实施人才强校的“双一流”战略,开启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步伐。在国家层面通过万人计划、千人计划的实施,为我国高校吸收国际一流人才搭建平台,加快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水平。但是,相对于部属综合性高校,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尤其是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由于学科平台较低,国家扶持力度较弱,对国外优秀师资吸引力不足,在吸收国际优秀人才方面难见起色。

4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师资队伍顶层设计就是要明确师资发展定位,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导向。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由于自身综合实力不足,无法与部委综合性大学全面竞争,因此其“提高竞争力的策略就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凭借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实现弯道超车”[7],即选择错位发展,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行业属性与特点,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定位师资发展目标,并对本校师资队伍建设规模、质量、结构进行顶层设计,从而为本校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如上所述,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生命力在于行业。经过几十年的面向行业办学,行业性高校已形成了较强的学科竞争力及人才培养美誉度。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继续在特色优势学科领域精准发力,打造一流的行业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的行业技术人才。以此为导向,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应坚持“非均衡发展”与“错位发展”的原则配置教师资源,优先支持特色优势学科团队和领军人物的发展需求[8];重点加快培育与扶持优势学科领军人物与一流科学家,再兼顾学校整体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发展。

4.2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

无论是建设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都需要为高校教师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制度环境,从而激发高校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须立足于自身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需求,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和晋升发展机制、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职业保障与薪酬待遇机制。在人才引进机制中,应当破除单纯重视学术头衔的趋势,既要引进本学科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领军人物,更要重视引进那些具有实力或潜力且符合本校特色学科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从而真正引领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术考评机制上,应破除当前单一性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个分学科、分层次的“科学、准确、客观、全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9]。对于优势特色学科的领军人物和骨干成员,其学术评价应着眼于对行业科技发展的实际贡献。而对于一般学科的普通教师应破除目前高校广泛存在的学术评价“重数量、轻质量”不良现象,应逐步建立学术代表作制度,并探索完善代表作评价的实施方式。在薪酬体系方面,应当创新薪酬管理体制,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建立具有学科差异化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同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4.3 加强师资的国际化引进与培养

国际化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志。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师资队伍国际化其本质就是要加强与世界一流教学及学术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化的教学科研资源,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路径实现。首先,师资队伍引进需要具备全球化视角。就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应依托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以本校优势学科平台为载体,积极设立引智培养项目,引进本学科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和一流科学家担任学科带头人,从而快速提升优势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其次,学校应创设条件,鼓励和支持本校教师与国外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进行实质性学术交流。教学科研交流应侧重以校优势特色学科团队建设为目标。通过选派特色学科中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国外研修或者访学,深度参与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科研项目,进而了解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开阔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可以牵头国际或者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从而创造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5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东华理工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东华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地学为优势、以核科学为特色的国防科工局、国土资源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长期面向核、地行业开展办学,目前在核科学和地学领域积累了较强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能力。2017年12月,学校的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入选江西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为助推学校创建“双一流”建设,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建设路径,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5.1 做好整体规划,优化人才政策

按照学校的战略布局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围绕“双一流”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和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制定了人才引育规划,出台了《东华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外籍博士人才引进实施意见》等制度,明确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优先次序,提升人才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等配套措施,为学校的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学校人才招聘工作待遇有力度,执行有强度。

5.2 完善体制机制,营造教师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了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在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方面,职称晋升实行分类评审,构建多元化复合型评价体系,不再“唯论文”,突出代表性成果,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各得其所,进而让不同特长的教师“人尽其才”,激励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在绩效考核领域,不断完善校内绩效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绩效评价效能、建立保障公平与效率兼顾的长效激励机制。

5.3 “引”“培”并举,努力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教师为主体,以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的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措施,逐步使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整体得到优化。

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人才引进项目,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如获批江西省唯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从筑巢引凤到暖巢引凤,利用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如依托“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引进优势学科高端人才;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向海内外公开选拔学院院长和实验室主任。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动态管理、分层引进政策。制定了《优秀人才特殊津贴发放暂行管理办法》和相关的岗位设置、绩效评价、聘期和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等系列人才工作配套制度;为团队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特岗特酬。

5.4 完善教师发展体系,促进师资队伍水平提高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积极整合全校资源,创新机制,把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晋升研修、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教师人文科技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纳入教师发展中心,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如开展“教师工作坊”及“教学沙龙”等活动;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助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5.5 努力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教师队伍,除了积极推荐优秀中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项目,同时依托科研项目选派青年教师到法国、爱尔兰等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研交流;在教学实践方面,选拔教师到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学习国外大学的优秀经验。

6 结语

“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的研究,更离不开对实践中成功经验的总结。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东华理工大学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炼出了一套“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分类管理”[10]的实施方案。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深入,我国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都应对标“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结合国家战略和行业属性,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从而助力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双一流一流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