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工程技术伦理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2020-12-04汪晓莺周红艳

关键词:伦理工程大学生

汪晓莺, 周红艳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吴启迪在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已有100年的历史。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规模居世界首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他也指出了面对着当前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急需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更应关注工程伦理教育。我国大多数院校已认识到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的必要性。我们当前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深刻认识到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工程伦理教育的改革,转变原有的教育模式,从而提升工程伦理教育的质量,培育出符合新时代工程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1]。

1 大学生工程技术伦理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是“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围绕工程伦理教育实践主题在东华理工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围绕工程、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工程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工程自身的风险安全问题三个层次为依据,所设计的问卷内容涉及到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工程实践活动、工程与环境的关系、工程风险安全问题等多个方面。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所涵盖的范围包括建筑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机电学院,测绘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工科及理科类院系学生。在问卷的发放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对“卓越班”发放问卷,从而力求获得卓越计划实施的第一手资料。被调查者47.3%是大三的同学,29.4%来自大四的同学,13%的大二学生参与了调查问卷,4.9%的大一学生。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10份,并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92.9%。调查结果如下:关于工程伦理教育了解的方面:大学生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勾选“非常了解”选项的仅占3%,而只有22%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了解”工程伦理教育。在了解渠道方面,被测试大学生表示主要通过朋友亲戚、杂志报刊和网络三种来源了解工程伦理内容。由此可见,尽管我们国家的工程教育得到发展,但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重视与宣传力度不够。

关于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方面:我们在问卷中提及“东华理工大学是否开展过与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调查数据显示仅有5%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经常开展与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的活动,21%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开展过与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的活动,43%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很少开展与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的活动,31%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与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的活动。在被问及是否有相关的研究机构或实践机构时,90%的同学表示并不了解。由此可见,在学校层面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普及和推行并不多,还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

关于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根据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我们提出了“大学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内容应当包含的哪几个方面”(多选题)。其中“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工程伦理责任”“工程伦理意识”“工程伦理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其他”分别占81%、72%、67%、57%、55%。从这些数据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临工程伦理问题时急需相应的理论知识。这种需求也进一步说明,我们当前的工程伦理教育对工程伦理的认知不够具体,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全面,忽视了工程伦理基础知识的教育。

关于工程伦理与环境保护方面:6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发展不注意生存环境的保护。4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中的形象工程比较多,而涉及到具体的工程环节时,38%的同学认为工程中经常会发生偷工减料现象。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眼中现今社会的工程与环境保护存在偏差。这说明社会上工程相关的伦理问题已经凸显,并对当代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工程伦理意识不够。

调查中我们结合大学生在实验室的学习情况,问及“在工程活动中,因管理漏洞出现一定的资源浪费的情况数量”时,6%的学生选择非常多,52%的大学生选择比较多,35%的学生则选择了比较少,而仅有7%的同学选择非常少。这说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资源保护有一定的意识,但是这方面的教育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我们进一步问及“在工程活动中,因管理漏洞出现一定的环境污染的情况数量”,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多,4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多,44%的同学选了比较少,仅有5%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少。这个问题说明了学生具有一定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想法。

为了探究工程利益和环境出现冲突时反应,我们提出“如果工程活动中,出现利益较大的工程,但相应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时”,2%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32%的大学生选择比较同意,48%的学生则选择了不大同意,而仅有13%的同学选择反对。说明大学生在面临具体的利益选择时会产生犹豫不决,甚至选择破坏环境的做法。因此,他们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模糊,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关于工程伦理教育与安全方面:我们调查“科学家在进行实验创新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性能,还是优先考虑公众安全”,37%的学生选择前者,63%的学生选择后者。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公众安全应该摆在第一位,大学生对工程实践中的公共安全准则非常认同。

但问卷中涉及到大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时,“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如果工程技术创新可能引发环境安全问题,但能帮助您申请专利,顺利毕业,您如何选择?”50%的大学生选择冒险创新,50%的大学生选择安全第一,放弃创新。这说明大学生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但涉及到自身利益是会有所犹豫,其中一半学生选择冒险创新,这说明是对环境安全问题认识不够深入,也说明工程伦理教育深度不够,没有帮助大学生形成工程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认识。

在谈到人的生命健康和工程利益取舍的问题时,我们提出“如果在工程活动中,出现利益较大的工程,但会对人的生命和健康产生威胁,您会同意吗?”51%的学生选择了不大同意,16%的学生选择了反对,其余27%的同学选了比较同意,仅有6%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同意。这个问题说明了学生在维护生命健康安全方面态度很强硬,对生命健康安全的认识十分深刻。

在工程伦理教育与社会公德的关系方面:在问卷中我们提到“如果在工程活动中产生对他人的损失,您同意给予经济补偿吗?”34%的同学选择非常同意,52%选择比较同意,仅有13%的同学一般同意,1%的同学持反对态度。这说明大家对于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及影响都倾向于进行相应的赔偿,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具有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意识。我们需要把这种正确的伦理意识与工程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得到提高。此外,我们从宏观上问及“大学生关于工程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时”,85%的同学认为应当注重工程伦理道德,只有1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同学们还是比较看重工程伦理道德的。最后,我们提出“如何加强工程伦理道德教育”,其中84%的同学觉得大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工程伦理基础知识、开设工程伦理专业课程、和开展工程伦理实践活动。

调查问卷表明,当前大学生所具有的工程伦理水平总体不高。大学生对工程伦理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两方面。一方面从社会层面,他们希望提高社会工程伦理的意识,对社会中的工程与环境及安全间存在的问题不满;另一方面从个人层面,由于他们的伦理知识储备有限,在面对工程伦理实践的具体活动中,存在不能做出符合工程伦理规范的科学决策。因此,当代大学生只关注到社会工程师与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伦理责任与意识,而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工程伦理责任和意识。同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担当者,他们渴望获得工程伦理知识,愿意接受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因此,当前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发展,从而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要与社会工程发展的需要。

2 大学生工程技术伦理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层面的伦理教育制度建设不完善。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相比欧美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最近几年我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2010年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部分工科大学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活动。但是,有学者指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究竟要培养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伦理素质,这个问题在教育政策上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2]。此外在发达国家,工程伦理学有相应的伦理准则指导伦理教育实践。我们国家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准则章程都没有建立起来。这也导致了我们没有明确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吴静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要素进了分析,提出国家社会体系中,政府工程决策模式是最显著的影响。“由于我们科技伦理的运行机制不完备,未能建立伦理预测、伦理论证、伦理准入、伦理评估、伦理审查以及伦理监督等制度,因此也不能针对性地对工程伦理教育制度进行设计,缺乏完善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制度。”[3]

(2)社会层面的引导不充分。社会对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人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复合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成功也依赖于社会。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企业对工程伦理的理解停留在狭义的工程经济与质量方面,对于工程的生态伦理及环境伦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施工现场仅仅提出了安全及质量管理的要求和措施。因此,社会层面对工程伦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导致社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多的考虑工作能力和技术技能,缺少对应聘者工程伦理素质的要求。在我国现行的工程师资格考试中,缺乏对工程伦理知识的考查。在工程认证方面,我们对工程伦理的认识匮乏。这种社会风气也进一步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工程伦理教育风气。

(3)学校的工程伦理培养模式存在问题。首先,在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方面,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层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工程中人的因素,抹煞了工程与人的关系层面的价值伦理教育。其次,在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国外开设工程伦理教育课程是开设工程教育课程的前提,伦理课程是必修课[4]。而中国在卓越计划的号召下,有些高校虽然开始了工程伦理课,但仅仅把工程伦理课程作为选修课甚至是公选课开设,甚至很多高校把工程伦理教育课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课,导致教材选用不匹配,教学案例设计不相应,工程伦理课的目的未能达到。有些学校虽然把工程伦理作为必修课,但是没有完备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工程伦理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没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没有带领学生模拟真实的伦理决策案例。因此,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仅仅停留在可有可无的地步,工程伦理教育未能得到学生的接受。最后是师资力量缺乏,当前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工程伦理课教师。工程伦理学属于交叉学科,当前并没有专门的工程伦理学专业学科,因而各工程院校在师资方面也没有专业的工程伦理学教师。很多教授工程伦理学的教师都是教授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师,他们缺乏专业的伦理学训练,只能从工程的角度机械地讲述工程伦理应该怎么样,从而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如果从伦理学专业的授课教师中选调教授工程伦理课程,伦理学教师又缺乏必要的工程专业知识,对于工程伦理课程的教授也只能从纯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从而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指导学生做出科学的伦理决策。因此,工程伦理课程的师资是学校亟待提升与完善的重要方面。

(4)大学生学习工程伦理的意识薄弱。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轻文”倾向。大多数学生注重对于专业知识学习,而对于与工程技术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比较轻视。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工程伦理教育是无足轻重的。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到高等教育自然也不能充分认识到工程技术与人类社会、环境等相关的人文价值因素的重要性。

3 大学生工程技术伦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现状,我们做出了相对应的原因分析,同时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加强国家层面的制度与政策的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应该重视工程伦理教育,改变当前工程伦理教育边缘化的状态。首先,国家应为工程伦理教育制定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指导工程伦理教育的开展。其次,国家在制度与政策设计时要把工程伦理教育与社会结合起来,要深入研究工程行业技术标准及在工程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尤其是工程决策中的伦理影响因素,制定工程伦理的具体行业标准,把工程中所涉及的工程伦理规范用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明确工程师的责任伦理,从而引导高等院校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社会的积极引导。首先,社会层面也应该重视工程伦理教育,改变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偏见。对于科学技术,我们不仅要看到工具性价值,也要关注目的性价值。工程与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服务。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最终落脚于人类自身的解放。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工程技术的主人。因此,工程技术是工具,应受人的主宰而造福于人类。所以,工程行业的各企业应积极响应工程伦理相关政策,加强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工程伦理素质的管理与培养,社会企业与高校应该展开教育合作,对企业员工进行伦理教育培训,同时为高校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次,社会各工程专业组织应该对工程伦理规范展开分析与研究,建立工程认证的标准,发达国家的社会组织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提出了“欧洲工程师”及其注册标准,要求“务必理解工程专业,并理解作为注册工程师对其同行、雇主或客户、社区和环境应负有的责任”[5]。因此,从社会组织层面,我们应对工程主体的伦理规范提出具体的原则标准,从而强化其工程伦理意识,并为大学生做出社会示范。

(3)学校层面优化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让受教育者学会选择正确的工程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价值转变、情感体验、行为实践的过程。大学生是具有高度可塑性的个体,学校要发挥好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基地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工程伦理素质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无论是在未来从事职业生涯还是承担社会责任等各方面,工程伦理素质都是不可缺少的。

首先,学校要构建工程伦理教育的体系。工程伦理涉及的不仅仅是工程师的道德素质,还涉及到工程师的职业伦理,社会伦理等方面。因此,我们应重视工程风险伦理教育。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高等院校应将工程风险伦理课作为必修课。其次,学校应优化工程风险伦理教学体系。学校的管理决策层应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体系。如设立专门的工程伦理教学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工程伦理教育制度;对工程伦理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估;改善工程伦理教学的硬件设施,建立大学生伦理教育实践中心等。在课堂教学方面,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开启创新教学,采用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伦理教育。在教材方面,根据工程伦理教育学科交叉的特点,合理吸纳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科学的教学团队,结合实际,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在师资力量方面,采取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团队形式。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师资情况,着重培养工程技术伦理专职教师。比如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使具有工程专业背景与具有伦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交叉配合,形成工程伦理教育学科研究小组等;在教学上,结合学校层面的具体培养路径与方法,组建学科融合的教学团队,构建一支既懂工程专业又懂伦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优良的师资力量。

(4)学生层面提高工程伦理责任意识。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认识到人文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程实践“以人为本”[6]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在未来工程建设中,尽可能地降低工程对人类、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在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增强大学生学习伦理知识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深入实践,主动寻找解决工程技术与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猜你喜欢

伦理工程大学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子午工程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