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分析

2020-12-04彭希艳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食品安全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西方人感性食材

□ 彭希艳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饮食文化属于特定国家、特定地区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部分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由于受到外来移民文化的影响,在饮食上往往集中了多个国家、多个地区的特点,并结合自己本身的饮食习惯,形成了属于本国的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中国的饮食文化由于受到悠久历史文化的影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习惯。而中西方不管是在饮食喜好、饮食结构,还是在饮食器具、餐桌礼仪上,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直接关系。所以,要深入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首先就必须明确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1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下的饮食文化

1.1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下的饮食文化差异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均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1]。

中国人之所以擅长感性思维,即形象思维,主要是由于在中国古代社会不管朝代如何变化都很难改变农业社会这一客观现实,这正是传统农耕文化赖以存在的主要基础。例如,成语“狼吞虎咽”就通过狼和虎的形象对古代底层贫苦人民的饥饿感进行了十分形象的描述,这正是感性思维方式的一种突出表现,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决定了其饮食文化的独特性,比如,中国有八大菜系,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特点与风味。实践中可以看到,即便是同一菜系下的同种菜肴,在配料搭配及其使用上也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厨师习惯以及做餐时的喜好不尽相同。相同的厨师,因季节变化、做餐场合以及用餐人员的特点不同,也会有针对性地对烹饪、材料搭配等进行适时调整。中国厨师在做菜时往往会加入一些个人的思想或者想象[2]。

西方人更注重理性思维,西方人的饮食更注重科学性,各种食材之间相互搭配,往往会从营养学的角度进行论证。通过饮食的科学搭配,从而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在西方人看来,饮食应当更注重结合身体状况,然后合理分配食物。营养价值是食物的第一要义,其更注重食物的热量、脂肪等,人体是否能够吸收这些营养物质,食用后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等。较之于对营养的追求与严格要求,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更讲求食之美味、大快朵颐,吃得“爽”更重要[3]。

1.2 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

中国饮食文化以及综合思维方式,是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例如,由于受到“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的推动,人们往往会站在整体的层面对自然以及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综合思维方式同时还表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如中医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内脏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而站在西方哲学思想层面来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两大方面,二者一直处在对立状态。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区别在于前者讲求整体性,后者讲求个体化。中国人的营养学思维更为综合,而且更倾向于整体性,对事物的特性进行观察。而西方人的营养学则不同,其更侧重于分析性思维的应用和个体特性的彰显。中餐的烹饪和食用更讲求整体性;西餐则是分而治之的搭配型料理。在食材搭配过程中,西餐更注重原材料的形与色,考虑到营养的保留,对食材及其配料等进行分开烹调,再在餐盘上进行搭配;原料味道特点不一,而且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多是将各菜品煮熟之后,搭配调味的酱汁。比如,营养学下的法式羊,一边放置的是羊排以及适量的土豆泥,而另一边则搭配的是煮过的青豆、生菜以及番茄等。从色彩对比、营养价值等方面来讲,味道不同,营养丰富[4]。

2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2.1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可以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有个体都同时具备上述两种思维能力,但由于受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人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上各有侧重,中国人相对来说在感知能力、想象力等方面更强,因此在思维模式上也更偏向感性思维,西方人则由于受到科技革命、宗教自由斗争等的影响,更偏向理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1 美味和营养各有侧重

对于中国来说,食物的烹饪多以追求味道的鲜美为主,即便遇到一些很难入味的食材,大厨也能想出很多入味的加工方式,这就体现出了中国人对美味的执着追求。很多常见的烹饪方式,如烤、炸、煎等,并不健康的烹饪方法会导致食材的营养成分在加工的时候大量流失,甚至会随之产生一些有害物质,但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对美味的看重,也使得这些烹饪方法逐渐走向饮食文化艺术领域[5]。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由于受到理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其在饮食上往往比较看重营养搭配是否科学,尤其是现代营养分析科学理论的越来越完善,更是促进其了其饮食理性化倾向的增长。在面对美味和营养的抉择时,西方人通常会选择后者,因为其更为看重食物中的营养价值,而不是很在意食物的外形、颜色、香味等表面化的东西[6]。

2.1.2 烹饪过程的随意性和规范性

我国的饮食相对来说比较感性化,整个烹饪过程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且注重食材制作的艺术化,这实际上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随意性。我国各地区的菜系都表现出自身独有的风味和特点。即便是同一菜系中的相同食材,所采用的配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另外,中国的厨师大都会按照自己的心情随意发挥,但客人一般不会由于口味上的些微差别而提出不满,这是因为中国人对食物的评判标准大多较为随意,对饮食的宽容度与接受度较强。相反,西方国家的饮食往往比较注重科学性与营养价值,整个烹饪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开展,例如,在实际烹调的时候无论是主料还是调味料的添加都需要精确到克这一单位,烹饪食材的时间也需要精确到分甚至秒[7]。

2.2 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差异的影响

2.2.1 味在其中和味在其外

我国的饮食有着独有的特色与魅力,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味道。中国人对食物追求的是色、香、味全面的享受,要求做到从内而外整体协调,要确保食物本身的味道不流失,同时还要保证食物烹饪过后的熟味以及调料的辅助味道,这些味道相互交融、补充和渗透,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即所谓的“味在其中”。而西方国家的饮食则要单纯得多,基本很少把食物混合在一起进行烹饪,厨师大都把精力放在对菜品组合形式的研究上,强调菜品在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协调搭配,多数情况下是把各类配料配制好以后才摆放到餐盘之中,从味道上来看,这些原料基本没什么联系,各自有着自身独特的味道,即所谓的“味在其外”。

2.2.2 会餐制和分餐制

对于我国来说,用餐基本上是亲人或朋友等团团围坐起来,共享一席,这就叫会餐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乐”的民族心理,人们彼此间互相敬酒、夹菜,充分展现出中国人礼让、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西方人的个体性思维决定了其在饮食文化上多实行分餐制,在西方国家,无论是一家人吃饭还是宴请客人,都是采用的分餐制,即首先由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点菜,待所有菜上完以后,每个人各自吃自己的一盘,也可按照自己的口味随意添加调料,吃完第一道菜之后再上第二道,基本不会出现前后两道菜混合吃的情况,尽管这一饮食习惯更加卫生,但整个用餐过程较为冷清。这一饮食方式充分体现出西方人将个人作为中心,追逐个性与自由的民族特点。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差异、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等方面,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地理位置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正是由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各具特色,相较而言,中国更注重食物的味道,烹饪过程较为随意,在用餐形式上采用的是会餐制,而西方则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烹饪过程比较规范,在用餐形式上采用的是分餐制。中西方饮食文化虽然有着极大的不同,但二者并无好坏之分,不管是中国饮食文化还是西方饮食文化,都是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猜你喜欢

西方人感性食材
巧用食材铺“地锦”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有ID的放心食材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