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2020-12-04辽宁省凌源市实验小学修文杰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古诗词文学传统

辽宁省凌源市实验小学 修文杰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5000年来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文明得以立足于世界文明的根本,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不让优秀传统文化消失,小学语文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现状及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第一,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不足。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小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很多,热衷于过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却对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知之甚少;第二,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的教材。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素质教育,但是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自己的考核成绩,教学仍然以课本知识为主,没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此外,由于专业教材的缺少,教师讲述传统文化也是零碎的、片段的,没有系统化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方法

1.从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散发文字魅力

汉字是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教师在小学生识字的过程中传授优秀传统文化,利于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9 课识字教学《日、月、明》,教师在教学生认识这3 个字的时候告诉学生:“日”代表“太阳”,“月”代表“月亮”,“日”“月”组合在一起就是太阳落下,月亮升起;月亮落下,太阳升起,就代表新的一天就是“明”,代表“明天”。也可以解释为:“日”“月”都会发出光芒,给予明亮,所以“日”“月”两个字就组成了“明”,代表光明。同一个字会有不同的解释,体现了汉字的趣味,还可以让学生想想有什么解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在古诗词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无疑为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例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诗歌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洒下来,引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在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介绍创作背景:李白独自一人在一个旅社居住,远离家乡。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还可以介绍一下同一时期李白的另一篇思乡古诗《秋夕旅怀》,两首诗进行对比。再让学生补充一些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从文学著作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学经典

名著是名家呕心沥血的作品,包含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十分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值得每一位学生阅读。在文学著作当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诵读经典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水平,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 课的《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所出自的《孟子》和《战国策》都是文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进一步阐述孟子“性善论”和“仁义”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思想中最普遍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确立仁义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战国策》则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些政治策略和思想,展现了战国时期的人文风貌。学习这两本书,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增长学生知识。

4.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理论联系实际

无论怎么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都不如进行一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更能让学生理解,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富有效率的方法。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0 课《端午粽》,主要是对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进行描写,教师可以举办一个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学生要积极寻找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并将端午元素画出来。还可以开展一个“包粽子”比赛,学生自己包粽子,体会包粽子、吃粽子这一端午习俗。通过开展比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古诗等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理解,有利于小学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文化习俗。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刻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识字教学、古诗词教学、文学著作教学和开展主题活动这四个方面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词文学传统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们需要文学
我爱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