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类别、机制与管理

2020-12-04郭立仑

经济与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系统性商业银行经营

郭立仑

(青岛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当前,受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个别银行机构系统性风险隐患苗头有所显现,严重影响当事银行稳健经营,甚至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中央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要求坚决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因素多、传导机制杂、潜藏时间久、表现形式多等特点,目前对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在理论层面缺乏系统论述,在实践层面更需不断探索。

一、研究背景

(一)从实践看,商业银行是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1.系统性风险有所积聚。近年来,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金融领域有所显现,系统性风险有所积聚。从近年来国内外重大金融风险实践看,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传染性强、破坏性强的特点。隐蔽性强: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涉及整个业务体系,针对具体业务、具体项目的风险管理手段难以及时发现隐患。突发性强:与传统单一来源的风险逐步暴露的特点不同,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不容易显现,但一旦爆发就会危及银行经营管理,较难及时有效控制。传染性强: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涉及多个经营机构、多个业务领域,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风险会沿业务链条迅速传播。破坏性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以后,会严重影响银行稳健经营,甚至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安全。

2.中央和监管机构高度重视系统性金融风险管控。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性较强,为确保金融体系平稳运行,积极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中央和监管机构高度重视系统性金融风险管控。一方面,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成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十九大报告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另一方面,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脉络进一步清晰:既有从宏观视角的逆周期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存款保险等制度体系,又有从微观视角对金融集团、同业和理财业务、跨境资金流动等行为规范,也有从风险管理视角对商业银行集中度、大额风险暴露、流动性风险等重要领域的管控要求。

3.单一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仍有待加强。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机构尤其是一些资产规模较大、服务范围较广的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对于金融体系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方面,受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变化影响,银行业经营管理面临较大挑战,一些业务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不到位的银行机构系统性风险苗头有所显现,尤其是部分地区、部分产品、部分客户风险资产暴露金额较大、速度较快,对经济利润造成侵蚀,给稳健经营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就银行机构而言,系统性风险如何产生和爆发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系统性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仍未建立统一的科学的管理架构和工具体系。

(二)从理论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是题中之义

1.系统性风险研究主要聚焦金融体系层面。一般而言,系统性风险是就整个金融体系而言,即金融系统结构脆弱引发的重大风险[1-2]。如国际清算银行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金融市场的一个参与者不能履约可能带来其他参与者违约的风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某家特定金融机构失败可能给其他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乃至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稳定的风险。因此,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主要聚焦金融体系层面,关注单一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关联程度,同时关注金融机构之间[3]、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程度[4],进而关注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关联程度[5-7],力求解释和论证金融风险如何由单一金融机构波及单一金融市场,进而波及整个经济金融体系。错综复杂的股权、债权关系正是风险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之间传导的路径和方式,也是金融体系脆弱的集中表现。

2.系统性风险研究逐步向微观层面渗透。随着对系统性风险研究的深入,系统性风险的概念逐步向个别机构、个别业务渗透。一方面,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成为系统性风险的研究重点。某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银行)由于资产规模较大、业务领域较广、关联机构较多、复杂程度较高,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8-9],这些机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乃至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类金融机构成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如何定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如何提升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例如,加大资本计提要求),是系统性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大额风险暴露成为研究系统性风险的重点。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大额风险暴露测度与控制监管框架》对大额风险暴露进行了定义[10],从定性上,大额风险暴露为单一银行在遭受单一交易对手或关联交易对手非预期违约时所造成的最大损失,是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风险暴露总额;从定量上,大额风险暴露是超过银行合格资本5%以上的风险暴露。大额风险暴露新框架则是对机构间的风险敞口进行约束,缓解交易对手趋同及区域、行业关联等现象,从而减小不可预期损失对银行业的连锁冲击。

3.单一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尚不系统。虽然商业银行对于系统性风险管理意义重大,但由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因素多、传导机制杂、潜藏时间久、表现形式多等特点,目前对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研究,多停留在如何定义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如何提升系统重要性银行机构风险抵御能力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国际化、多元化推进背景下,单一银行机构本身也是一个跨区域、跨市场的庞大金融体系,但对于这个体系内部结构是否脆弱、有哪些因素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风险如何在体系内部传递等重要问题在理论层面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系统性风险研究的微观基础仍不扎实。

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类别

(一)从暴露结果到会计衡量

从近年来个别机构、个别业务风险暴露或隐患积聚情况出发,分析系统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从结果看,系统性风险将对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管理造成重大影响,可能导致银行倒闭,甚至引发整个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危机。从财务视角出发,系统性风险严重后果的直接表现就是大规模侵蚀银行利润,从而侵蚀银行资本,当系统性风险引发的损失无法用银行利润甚至资本弥补时,银行将面临倒闭,系统性风险将沿股权和债权链条,迅速由单一机构向整个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蔓延。本文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某一风险暴露导致该银行损失接近、达到甚至超过银行当年净利润20%,该风险可视为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该风险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大规模侵蚀商业银行利润和资本,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运转①。

(二)从会计衡量到类别划分

结合国内外银行风险事件或倒闭相关案例,本文从财务角度,对能够造成商业银行重大财务损失的情况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大额信贷资产拨备计提、以高额成本融入资金、主动或被动抛售资产产生高额损失、监管高额罚金等情况,相对应的系统性风险事件包括重大信贷资产减值、重大流动性危机、重大市场波动、重大操作失误和重大合规案件等。

1.重大信贷资产减值。重大信贷资产减值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某类信贷资产风险隐患显现,按照会计准则要求,银行加大相关资产减值拨备计提,将直接导致当期利润减少。随着相关资产风险进一步暴露,风险资产可能被纳入不良贷款,后期不得不通过资产重组、资产核销、资产批量转让等形式进行处置,将之前计提的拨备完全或部分消耗形成实质性损失。历史上,美国伊利诺斯大陆银行、美国华盛顿互惠银行、美国美联银行、中国包商银行相关案例属于此种类型。

2.重大流动性危机。重大流动性危机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某个时间点意外出现大额兑付需求,商业银行无法以正常价格从金融市场或中央银行融入足够资金,被迫以远高于正常价格的成本融入资金,导致资金成本高企,直接减少当期净利润;或者,商业银行由于资产端流动性相对缺乏,不得不在金融市场折价抛售资产,导致相关资产在交易过程中出现重大损失,直接减少当期净利润。如果商业银行无论以多高的价格都无法从金融市场或中央银行融入足够的资金,或者无论以多大的折价都无法及时抛售相关资产,商业银行将面临倒闭。历史上,英国北岩银行、美国印地麦克银行、比利时富通银行、西班牙培拉银行相关案例属于此种类型。

3.重大市场波动。重大市场波动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持有的某类金融资产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导致其公允价值大幅度缩水,直接减少当期净利润。历史上,德国赫斯塔特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中国海南发展银行相关案例属于此种类型。

4.重大操作失误。重大操作失误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因员工操作不当,主动将相关资产在金融市场大额折价抛售,导致相关资产在交易过程中出现重大损失,直接减少当期净利润。历史上,英国巴林银行、瑞士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相关案例属于此种类型。

5.重大合规案件。重大合规案件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由于违法违规经营,遭到国内外监管部门大额罚金,情况严重的可能导致国内外监管机构关停某项业务或某个机构,甚至关停整个商业银行。历史上,美国国际商业信贷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中国广发银行相关案例属于此种类型。

综上所述,从财务视角出发,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类型进行了划分(如图1 所示)。

图1 系统性风险类别

三、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爆发机制

(一)从类别划分到传导路径

结合上述商业银行五种系统性风险,选取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风险事件典型案例,对风险传导脉络进行梳理,以期通过不同类型的风险事件,找出商业银行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共同点。

1.P 银行信用卡风险暴露。P 银行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随着国内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企业和政府杠杆增速放缓,P 银行将消费信贷业务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并将信用卡客户准入放松。经过几年发展,P 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迅速增加,对银行资产规模和净利润增长形成重要支撑。但由于P2P网贷平台暴雷事件频发,相关风险通过“共债”客户向银行体系传递,导致P 银行信用卡资产拨备计提大规模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 银行稳健经营。

2.N 银行流动性危机。N 银行是英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当时,N 银行业务发展较为激进,资产规模迅速扩张,但是负债端却高度依赖于国外资金市场和资产证券化融资。随着次债危机在欧洲蔓延,金融市场流动性趋紧,N 银行无法从外部市场筹集资金,加之相关报道引发挤兑事件,N 银行出现严重流动性危机。

3.H 银行被关闭。H 银行是德国第三大私人银行。当时,欧洲经济出现衰退,导致银行业利润降低。H 银行企图通过业务创新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期货市场从事巨额外汇投机业务,并获得暂时收益。但随着外汇市场发生较大波动,美元意外走低。H 银行遭受巨额外汇投资损失,其资本金难以弥补相关损失,最终被政府关闭。

4.B 银行倒闭。B 银行是第一家商业银行。当时,B 银行重要交易岗位内部控制薄弱,某交易员未经批准认购巨额日经指数期货。受日本坂神地震影响,日本股市改变上涨态势,股票指数由升转跌。B银行遭受巨额损失,最终导致银行倒闭。

5.S 银行遭巨额罚款。S 银行是全世界最大的“现钞批发业务”服务商,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当时,部分毒贩将S 银行作为洗钱首选金融机构,S 银行对客户洗钱行为监测不力,美国政府指控S 银行有组织地协助洗钱活动,S 银行遭受巨额罚款。

(二)从传导路径到形成因素

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看,系统性风险暴露的过程既涉及外部因素,又涉及内部因素;在内部因素中,既涉及业务结构,又涉及经营管理;在经营管理中,既涉及当前经营策略,又涉及长远战略规划。如果将以上因素按照经营环境、业务结构、内部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将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纳入经营环境,将资产集中程度、产品复杂程度、资产负债匹配程度纳入业务结构,将战略管理、授信与风险管理、内控管理纳入内部管理,上述案例中系统性风险暴露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都包括在内(如图2 所示)。

图2 因素分解

以上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暴露5 个典型案件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果考虑所有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案例,经营环境、业务结构、内部管理3 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在5 类系统性风险案例爆发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整体而言,经营环境不确定、业务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不到位是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性风险与影响因素

(三)从形成因素到爆发机制

从现实情况看,在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暴露过程中,三个因素的作用重要性、次序性是不同的,我们以最近一轮经济周期为例(2008—2018 年),说明这个问题。2008—2012 年,在宏观政策刺激下,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银行业不良贷款逐步出清;2012—2018 年,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银行业风险逐步积聚,不良率持续提升,部分地区银行经营相对困难,个别银行甚至出现重大危机被监管部门接管。

在本轮周期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因素在银行业风险积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经营环境相对有利的背景下,即使业务结构不够合理、内部管理不够到位,商业银行的风险也不会显现出来;只有当经营环境出现恶化时(例如2012 年以后),银行的业务结构和内部管理才真正接受考验,因此经营环境不确定是触发因素。当经营环境出现较大恶化时,那些业务结构相对合理的商业银行依然能够规避大部分风险,而那些业务结构集中于高风险领域的银行(例如部分地区性银行)面临较大冲击,因此业务结构不合理是脆弱因素。当经营环境和业务结构都较差时,只要内部管理到位,依然能够通过风险转移、对冲、补偿等方式缓释并最终化解风险隐患,只有当内部管理不到位时,系统性风险才最终暴露(例如包商银行),因此内部管理不到位是本源因素。我们结合三个因素在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暴露中作用的重要性、次序性,归纳出系统性风险暴露机制(如图3所示)。简单地说,经营环境不确定会触发系统性风险,业务结构脆弱的银行机构面临较大冲击,如果内部管理无法有效缓释和化解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系统性风险暴露。

图3 系统性风险暴露机制

四、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体系

上文将系统性风险暴露因素集中在经营环境、业务结构、内部管理三个维度。同时,我们发现,银行机构对三个方面因素的控制能力是不同的,即对于经营环境因素,没有控制能力,只能被动承受;对于业务结构因素,有一定控制能力,但调整效果显现需要较长时间;对于内部管理因素,有较强控制能力,且效果显现周期相对较短。这为切实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系统性风险隐患识别和监测

为有效识别和监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隐患来自哪些因素,本文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爆发机制出发,对三方面因素进行了细化,同时对每个细化后的因素设定了观测指标和预警阈值。从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环境、金融市场环境3 个方面细化了经营环境因素(如表2 所示);从资产集中程度、产品复杂程度、资产负债匹配程度3 个方面细化了业务结构因素(如表3 所示);从战略管理、授信与风险管理、内控管理3 个方面细化了内部管理因素(如表4所示)。

(二)系统性风险隐患计量与展示

本文认为,在新会计准则②下,基于预期计提的信贷资产减值损失(当期),从数量上较好地描述了商业银行当期重大信贷资产减值类系统性风险暴露情况;为应对意外大额兑付需求,产生融入资金高额成本或者抛售资产高额损失(当期),从数量上较好地描述了商业银行当期重大流动性危机类系统性风险暴露情况;某类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损失(当期),从数量上较好地描述了商业银行当期重大市场波动类系统性风险暴露情况;主动背离市场价格抛售资产产生的高额损失(当期),从数量上较好地描述了商业银行重大操作失误类系统性风险暴露情况;接受监管部门的高额罚金(当期),从数量上较好地描述了商业银行重大监管处罚类系统性风险暴露情况。由于本文以利润损失为基础计量系统性风险大小,这些结果本身具有可比性,可以利用表格、图形等多种方式,清晰地展示系统性风险。

表2 经营环境层面指标细化与量化

表3 业务结构层面指标细化与量化

表4 内部管理层面指标细化与量化

(三)系统性风险隐患防范与化解

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因素和爆发机制,从经营环境、业务结构、内部管理三方面因素出发,提出系统性风险隐患防范和化解的举措。其中,经营环境方面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主要是强化经营环境总量和结构研判;业务结构方面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主要是根据经营环境预测,合理确定并逐步降低资产集中度和产品复杂度,并有效提升资产负债匹配度;内部管理方面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主要是结合业务结构特点,提升战略管理、授信和风险管理、内控管理能力。

五、C 银行的实践检验

本文以C 银行为例,检验上述系统性风险管理框架适用性。C 银行资产规模较大、经营机构分布较广,为国内系统重要银行之一,C 银行稳健经营对于整个银行乃至体系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一)C 银行系统性风险隐患识别和监测

通过指标阈值与2018 年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如表5 所示),本文得出,在经济逐步缓慢下行环境下,C 银行经营环境面临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净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居民杠杆率上升较快,股市下跌幅度较大,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风险积聚,民营企业出现大规模债券违约,个别地区银行贷款不良率激增,部分地方融资平台信用评级下降,这些都将对C 银行稳健经营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结合经营环境分析,本文需要对C 银行重点领域的业务结构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外向型企业融资、信用卡、股票质押融资、房地产贷款、三四线城市(主要涉及二级分行)贷款、民营企业贷款、信用债投资、个别地区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地方政府债券投资等业务,通过指标阈值与2018 年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如表6 所示)。本文得出,C 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地方政府贷款业务、房地产行业贷款业务、环渤海地区贷款业务、二级分行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信用债投资业务、地方政府债券投资业务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容易受到经营环境冲击。

表5 经营环境层面隐患识别和监测

结合业务结构分析,本文进一步从战略管理、授信与授信管理、内控管理等内部管理重要领域,对C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地方政府贷款业务、房地产行业贷款业务、环渤海地区贷款业务、二级分行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信用债投资业务、地方政府债券投资业务进行了评估(如表7 所示),最终得出民营企业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环渤海地区贷款业务、二级分行贷款业务内部管理较弱,对于C 银行而言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

表6 业务结构层面隐患识别和监测

表7 内部管理层面隐患识别和监测

(二)C 银行系统性风险隐患计量与展示

为了有效计量C 银行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影响大小,本文对民营企业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环渤海地区贷款业务、二级分行贷款业务,用新会计准则下2018 年度需要计提的拨备金额作为衡量系统性风险隐患大小的指标,计量结果如表8所示(各环节之间在业务上可能存在交集)。可以看到,民营企业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环渤海地区贷款业务、二级分行贷款业务风险隐患占2018 年的净利润比重分别为15.93%、18.13%、19.30%、19.77%,与前文所述的接近或超过净利润20%的标准较为接近。

表8 系统性风险隐患衡量

(三)系统性风险隐患防范与化解

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因素和爆发机制,从经营环境、业务结构、内部管理三个方面,对民营企业、信用卡、环渤海地区、二级分行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提出防范和化解的举措,主要涉及预测经营环境变化、优化业务布局、完善战略管理、授信与风险管理、内控管理等。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认为,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暴露案例少、类型多等特点,相关领域研究尚不系统。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相关案例,从系统性风险暴露结果出发,逐层倒推,推导出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因素和爆发机制。本文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三个形成因素进行了层层细化,探索建立了一套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框架。同时,本文以C 银行为例,对以上管理框架进行了检验,证明该管理框架能够较为有效识别与监测、计量与展示系统性风险,同时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提供解决方案。

由于目前难以找到有效的模型支撑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分析,本文难以将所分析的系统性风险进行量化,尤其是对三方面因素进行细分;确定观测指标和预警阈值的时候,还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和经验判断阶段。未来,可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暴露机制出发,结合现实中商业银行的风险隐患,对三方面因素包含哪些细项、每个细项对应哪些观测指标、每个观测指标对应的阈值进行验证,通过大量案例试错,找出相对重要的指标序列,作为量化分析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函数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三方面因素及其细项相互影响路径,以及对系统性风险隐患的影响大小,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注释:

①中国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中明确,大额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或一组关联客户超过其一级资本净额2.5%的风险暴露。国内4 家商业银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2018 年发布)2018 年经营数据显示,2.5%的一级资本净额基本占净利润20%,其中,工商银行19.35%、建设银行19.26%、农业银行20.53%、中国银行20.47%。

②新会计准则(简称“IFRS9”)要求金融上市公司调整金融资产计量方式,按照“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和“业务模式”标准,将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A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FVT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FVTPL)三类;引入基于预期信用损失的减值模型,将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状况分为三个阶段,综合考虑预期信用损失的风险敞口、违约概率、违约后损失率等因素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即:第一个阶段是非不良资产处于初始确认时或在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并未显著提高的状况;第二个阶段是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显著提高的资产;第三个阶段是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第一个阶段资产减值需要提12 个月预期信用损失,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资产需要提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未来每个月份内预期信用损失=风险敞口×违约概率×违约后损失率×折现率,12 个月预期信用损失为未来12 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之和,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为到期日前未来所有月份的预期信用损失之和。

猜你喜欢

系统性商业银行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全面系统性护理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祛毒汤联合醋酸泼尼松对狼疮样大鼠IL—6、IFN—γ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