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繁荣电视艺术1
2020-12-03欧阳奋强
欧阳奋强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是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古装连续剧。王扶林先生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该剧播出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重播千余次,影响了几代的电视观众,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2020年4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一诺无悔》是由笔者执导,郭广平领衔主演,傅淼、何政军、魏小军、白凡等联合主演的一部当代剧,该剧取材自“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先进事迹,讲述了他在政和县担任县委书记的工作为创作背景,展现了他履职尽责、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一生的故事。
今天,我既作为87版《红楼梦》里面贾宝玉的扮演者,也作为电视剧《一诺无悔》的导演在此给大家分享从《红楼梦》到《一诺无悔》背后的故事。
力排众议助选好红楼梦中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了大量国外优秀的电视剧,最早引进的是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那时的观众才知道可以用电视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很长的故事。于是中国的电视人开始思考:既然国外可以把名著以电视剧的方式搬上荧屏,那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把中国的名著也搬上荧屏?而后中国的电视艺术工作者便开始了对电视艺术的探索。1979年,中国组织了一个电视艺术代表团去英国做访问,其中有一位电视艺术工作者叫王扶林,而他就是后来87版《红楼梦》的总导演。当时的王扶林导演得知自己要担任《红楼梦》的导演时,觉得自己并不能胜任,因为就算再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红楼梦》,这本著作自问世以来就影响了无数人,甚至有人专门创办了红学研究会从文学、经济学、饮食学、医学等各个角度、维度研究这本著作,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如果说只作为一个读者,偷个懒,少看两页无伤大雅,但如果要把这部经典作品改编成剧本,并搬上荧幕,谈何容易?这对当时的王扶林导演来说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人生中难得一遇的艺术挑战。之后王导用了一年的时间静下心來钻研《红楼梦》,不耻下问,拜红学专家为师。他先后找了吴世昌先生、时任中国红学会副秘书长现为红楼梦研究会首席专家的胡文彬先生请教,并参加了1983年在上海举办的红学研讨会,在会上认识了很多红学专家,通过与这些专家的交流学习才逐渐开始走进了《红楼梦》。
当王导开始走进《红楼梦》了,《红楼梦》里面选角儿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首先是贾宝玉,受到舞台剧的影响,最早追溯到1942年,梅兰芳先生演的黑白电影《黛玉葬花》,然后1945年袁美云演的贾宝玉,周旋演的林黛玉等,很多改编的艺术作品,电影、戏曲……其中最受欢迎的是1962年上海海燕制片厂的越剧《红楼梦》,由徐玉兰老师饰演的贾宝玉,自它1958年搬上舞台,这部越剧电影就受到观众热烈的追捧,当时很多喜爱这部电影的票友前一天赶早就排着长队买电影票,可见其非常深入人心。所以在当时,几乎在所有观众的心目中,好像约定俗成贾宝玉这个角色就应该由女孩来扮演。但王扶林导演却暗下决心,自己拍的《红楼梦》就得由男孩子来扮演,因为如果让女孩扮演,就算外形再像,也缺少点儿味道。当时的剧作家以及红楼梦顾问团的成员之一的吴祖光先生说:“如果你要用男孩子来演贾宝玉的话,那在中国,这个贾宝玉还没生出来”,其难度可见一斑,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王扶林导演。
其次是宝、黛、钗、凤这些角色在曹翁笔下,出场的时候也就是十二三岁,但真让十二三岁的孩子来演《红楼梦》是不现实的。可如果找稍微大一点的,比如当时著名的演员郭凯敏、唐国强,包括女演员刘晓庆、潘虹,这些演员在那个年代可是红极一时的,王导还是觉得年龄偏大了一点,想象一下如果让他们躺在床上讲耗子精的故事,虽然他们每个人的气质比较符合,但还是会缺少天然的可爱感和童趣感。所以,演员的挑选成为王导遇到的第二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导下定决心,顶着巨大的压力,办了一个学习班,学习班分为两期,第一期是把适合演《红楼梦》的演员都招到学习班中学习,不管学员功底如何,是否有演艺经历,只要外形、形象、年龄像小说里的人物就可以进学习班学习,为期三个月;第二期是针对被敲定的角色举办的学习班,为期也是三个月,两期学习班总共的学习时间是半年,学习地点在北京的空军干休所八大处。在学习班中,不会表演没关系,有人教我们表演;不懂《红楼梦》没关系,请专家给我们讲《红楼梦》,包括琴、棋、书、画以及古代的方方面面。学完以后再看他们分别像哪个人物,再分配去演哪个人物。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如果自己不想演导演给的角色,还可以准备一个自己想演的角色。学习班里什么人都有,妙玉的扮演者姬玉曾是北京皮鞋厂的工人,剧组里真正拍过影视剧的不超过五个。此外,剧组还同时准备了一个“天团”顾问团,这其中不乏很多的当代文化大家:蒋和森、周汝昌,还有导演过《南征北战》《西安事变》的成荫先生,剧作家曹禺、吴祖光,著名影评家钟惦渠,中国著名民俗顾问邓云乡等,学员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请教专家。这也是有史以来,剧组组成的最庞大的专家顾问团。就这样,学员们就在圆明园晨起练功,形体、语言训练,上午听专家讲课、做笔记,“下午根据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自己排练节目片段,同时还有专家教一些琴、棋、书、画和礼仪,通过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导演和主创团队也在观察这些学员们像《红楼梦》中谁。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排练,通过第一期学习考核,最后决定角色花落谁家。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当时并没有闲钱去办学习班,中央电视台也并没有专款去办学习班,于是剧组专门去广电部(现在的广播电视总局)申请了款项来办学习班,并且在当时开展学习班,很多的业界人说王导是瞎搞,怎么能将这样一部受万人敬仰的名著,去找一批不懂表演也不懂《红楼梦》的小孩子来诠释?但王导觉得唯独这样才能选好红楼梦中人。
说到87版《红楼梦》,就不得不提陈晓旭。如果说整个剧组真正喜欢并且研究过《红楼梦》的人就是晓旭。她从小就喜欢读《红楼梦》,尤其喜欢林黛玉作诗直抒性灵的,人物形象。而晓旭身上本身就具备了诗人的灵性与气质。在私下里,晓旭作诗就很好,20岁之前作过一首小诗《小草》,后来她毛遂自荐演林黛玉给导演写信的时候,就把这首诗附在了信里面。王导收到信,看到她的照片里透露出一种诗人的忧郁气质,长相也十分清秀,有才华,会写诗,于是就让副导安排晓旭来北京学习班学习。在此之前,王导曾询问晓旭,如果让她来学习班,但最后不一定演林黛玉这个角色,是否愿意来学习。晓旭的回答是:如果不能饰演林黛玉这个角色就选择放弃来北京学习,其余的角色均不演。而从整个剧组的演员来看,陈晓旭的年龄气质各方面也是最接近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她不仅除了像,在剧组的三年,晓旭自己做了充分的文化准备,她写过无数的诗,甚至可以出一本诗集。她曾经周六通宵坐火车去,上海向王文娟老师请教林黛玉这个角色如何塑造。她把自己最青春的时刻都献给了林黛玉这个形象。可以说她不是演“林黛玉”,她就是“林黛玉”。
而王熙凤的饰演者邓婕,当时也只是演过一出出自《西厢记》的折子戏,在里面饰演红娘,上过画报和年历。夏明辉老师请她到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排练场来试镜,却因为身高不理想有些失落,因为考虑到王熙风这个角色如果没有身高会少了些不怒自威的霸气,好在上镜效果不错,所以导演给她的摄影师说,尽量不拍全景,尽可能安排中近景,不要俯拍,而选用仰拍,这样显得高大一些。而当时也是很多人反对让邓婕来饰演王熙凤,但王扶林导演也是力排众议。
贾宝玉的选角就更有意思。当时学习班的第一期是在中国戏曲学校找了一个小孩演贾宝玉,学习班第期结束之后这个小孩长个儿了,导演一看不像“贾宝玉”了,也就不了了之。第一期学习班都结束了,真的像吴祖光先生所说,贾宝玉还没“生”出来。在王导心中贾宝玉的形象是:身高不能太高,大概在168公分,有一张孩子般稚嫩的脸,最好有一点点电影电视表演经验。而当时剧组里扮演史湘云的演员推荐了我,无独有偶,正好遇上王导来成都峨眉山寻找《红楼梦》中那块开篇女娲补天的灵石。于是通过邓婕联系到我,让我十点到锦江宾馆。当時的自己觉得男主这样的好事怎么会落到我身上,而我父亲听说此事坚持让我去试一试,于是我就见了王导,见面之后,王导邀请我去北京的南菜园(红楼梦大观园取景地)录像,而我苦于没有时间,但在王导再三的邀请下和《西游记》里唐僧的饰演者汪粤的鼓励下,我才到北京试镜,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现在想来,应该要感谢当时王导的再三邀请和汪粤的鼓励,让我成为红楼梦中人。
红楼梦中乐深人人心
要问87版《红楼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跟很多在背后默默付出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大家是分不开的。其中音乐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枉凝眉》没有《黛玉葬花》没有《分骨肉》《琵琶三绝》,也就没有今天《红楼梦》的精彩。当年王导用王立平做音乐也是遭到了领导和同行的强烈反对,时至今日,王立平先生这一生最感谢的就是王扶林导演。如果没有王扶林导演当初放手让他去做,就没有当初《红楼梦》13首脍炙人口的音乐。所以正是因为王导大胆的性格和魄力才铸就了这样一部经典之作。
从《红楼梦》到《一诺无悔》的成功
现在想来87版《红楼梦》最关键的成功因素就是举办了学习班。因为那个时候的人是无法做到像古人一样吃穿住行,但学习班的生活让每个演员去感受、去想象、去还原那时候的生活,甚至可以说这些演员在学习班里本身就是一种对古典文化的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真切感受了那样的文化氛围才能加深对作品以及角色的理解。而体验生活本身就是每一位演员必须的自我修养。
2020年4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由我执导的《一诺无悔》讲述了优秀的县委书记廖俊波的真实的先进事迹,以及他履职尽责、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一生。这是一部满满正能量的主旋律故事。社会需要英雄,时代需要楷模。影视创作的一大任务,就是要聚焦各类英雄、楷模人物,将他们的光辉形象、先进事迹等精准呈现出来,既对他们自身进行必要的宣传,也为全社会、尤其是基层千部树立榜样,传递浓浓正能量。这样的题材在开始是不被看好的,但是却在央视开播以来,广受好评,收视率更是排到了第二名,包括专家也认为这是新时代优秀纪实电视剧的标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也连续报道了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情况。而它的成功和《红楼梦》的成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体验了生活,深人了生活,扎根于人民。艺术创作如果离开了生活,就容易变得空洞无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会不得人心。为了展现廖俊波的生活轨迹和先进事迹,主创团队在开机前两个月就去往到南坪,在他生前工作的地方实地采风、体验生活,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为了让剧中的故事和人物更加真实、更接地气,我们更是在立项之初就去当地进行了充分详实的实地走访和调研,由此收集了众多催人泪下的故事。只有让人感觉真实而接地气,并不是一味地高大全去拔高一个英雄的形象,把他表现成我们生活中、邻里中看到的那样,是随和的,可亲可敬的这样的干部形象,不说官话,不说套话,这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红楼梦》这种具备浓厚文化色彩的电视剧,还是《一诺无悔》这种具备当下时代特色的纪实类电视剧,我们唯一能做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电视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