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融于生活
2020-12-03邓光源
1955年生于四川合江。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委员,泸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泸州市诗书画院副院长,泸州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顾问。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人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邓光源就是这样一个在艺术领域里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艺术家,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初识邓光源,是2019年初为筹备全省第一个留守儿童画院——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安民村儿童画院,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系副主任王跃奎教授的推荐,邀请他到罗沙村、走马村、安民村调研。为了儿童画院尽快开课,邓光源几次放下手中的画笔,他不为名利,为的是留守儿童们有一个在家门口学画的机会。观察生活,取材乡土,是一个艺术家不竭的创作力量。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提出:“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决定作品内容好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技巧的重要条件。画家不论如何富于创造力,总不是呼风唤雨的神仙,不是点石成金的术士。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创造的资本,任何优异的天赋都是骗人的鬼话。”邓光源从事卫生科普宣传画创作多年,不满足于业务工作取得的成绩,尝试对社会生活主题进行创作。20多年来邓光源常年翻山越岭,不辞辛劳,深人到赤水河流域创作。出生于长江边的邓光源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情结,常常边走边看,边走边体验,用画笔记录下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创造美。具有黔北、川南浓郁乡村气息的生活场景,在艺术家笔下活灵活现,让我们看到艺术家的家乡情怀、民生情结。作品中的生活味、乡土味、酒香味、时尚味跃然纸上。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要融于生活。在邓光源作品中,无论是彝乡孩童上学,还是村民赶场,人木三分的场景刻画,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让人驻足沉思。爱土地方能爱生活,爱人民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无论是新时期军民鱼水情的再现,还是对凉山州布拖县脱贫攻坚精神面貌的描绘,邓光源都把活生生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这样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南山下的田园劳作之情,在他笔下成为一种优美人生。乡愁是乡村的灵魂。从2001年《征途》版画人选全国第五届体育美术展览开始,《在路上》《春信》《山里人家》《乡情》《守望》《第二故乡》系列作品中,邓光源把创作目标对准建设新农村的现代农民和创意农业,他的笔墨有一种生动而活泼的力量:可以洗肺徒步的乡愁,让人记忆犹新的梯田石寨,有牧童耕牛犁田的村庄,彝家姑娘手中的黄伞,都是邓光源对新农村新生活真切感受的艺术表达。欣赏邓光源作品,看到青砖黛瓦,鸡犬相闻,优美的田园景象让人思念怀想、流连忘返。开发商只卖房子,而创意農业不仅培育生活方式,生产创意,推广美学,营销场景,更疗愈心灵,禅修农艺,回望乡愁。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在著名的《论崇高》中写道:“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为自己盲目、轻率的冲动所操纵,那就会像一直没有了压仓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样陷入危险。它们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缰绳。”激烈情感需要艺术家深入生活,才能深刻表达,一个好作品必须专注于表现生活中的所感、所思、所盼、所愿。乡愁是对家乡土地的依恋和袅袅炊烟留下的记忆。绿水小溪,蛙鸣蝉叫,鸟语花香……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感受泥土的芬芳,家乡记忆总是令人难忘。《外婆家的荔枝》《乡村理发师傅》《布拖之晨》《山里人家》《鱼水芬芳》《在路上》……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作品,就是邓光源沉浸在乡愁的深刻体验中涌现的佳作。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上有责任,笔下才有乾坤,艺术家只有坚持长期深人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有主题、有温度、有影响的作品。邓光源近年来创作的乡愁作品系列,让人感受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生活印记、生态文明与创意农业的时尚情景。他的作品通过劳动美传播生活美、生态美、场景美,让人体会原生态、草根味的乡村民俗文化、淳朴的生活气息,让人想起儿时家乡的味道,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真正表现了一名心怀感恩的“生活美学家”的艺术修养。
祝愿邓光源在善行公益上收获更多口碑,在创作上涌现更多大爱大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