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清风霁月 绘瓷上大干
2020-12-03蒋渝杨莹
蒋渝 杨莹
杜高密
字雨声,1963生,乐山市市中区人。书画家、瓷绘艺术家。现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乐山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嘉州画院画家。2017年以来,有瓷艺作品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新加坡、泰国政府、机构及台湾、香港地区的纪念馆以及三苏博物馆、张大千纪念馆等收藏。
中国是瓷的故乡,瓷是中国的骄傲。
时光回溯到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一个影响人类历史的伟大发明——陶器诞生了。陶瓷兼具的美和实用两种功能,反映了从古至今中国人实用和审美综合为一的理想。轻盈柔美的瓷,是最早走向海外、流行最广、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艺术化商品之一。
杜高密,字雨声,一位从嘉州大渡河畔走出的瓷画艺术家,怀着对大干世界的向往,少年时期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师从著名画家吴映强先生,九十年代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进修三年,广采博取,勤勉有加,其书法、绘画均渐人佳境。而后的他又“仰天大笑出门去”,放浪形骸,遍游名山大川,期间除书画之外,又精研玉器、刻字。2017年,游子归乡的杜高密回到乐山,成立了雨声瓷艺工作室。
瓷都的诱惑
2012年,一次机缘巧合,杜高密应好友邀请来到江西景德镇试作瓷绘工艺品。“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瓷绘,很快就被它牢牢吸引了。经過许多天的漫长等待,终于收获成品,那种激动和喜悦难以言表。”尔后的杜高密就把心落在了景德镇,每天摸索瓷本绘画,熟悉流水工艺,成天琢磨不同环节的各个细节,渐渐小有心得。一个月下来,他彻底爱上了瓷本绘画,下定决心驻扎景德镇,于是开启了长达3年的乐山景德镇双城记。
要完成一件陶瓷作品,需经历选料、拉坯、绘画、上釉等繁复的工序,然后才进窑火烧,烧前跟烧后的颜色会有奇妙的变化,俗称窑变,这也是瓷器吸引画家和藏家的魔力之一。对此,杜高密有深刻的创作体会。他认为,纸本绘画是在平面上表达的创意,但在形态各异的瓷器上作画,就是在和瓷器一道进行创作,构图和线条都要借势,这就要求你要熟知瓷体的每一处起伏变化。此外,还要熟知如何使用基础釉色的料性,它们将会在高温炼制中与瓷器一道经历窑变的洗礼,这当中或惨遭变故,或会有意外的惊喜,不到开窑的最后一刻,你无法确知令你辗转神思的瓷器会变成什么模样。因此,瓷本绘画始终游离于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它比纸本多了一份神秘感,最后的完成品,每一件都堪为天人合一,举世无两。在对瓷艺的一次次探索与造访中,杜高密对瓷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管如何追求绘画性,作为瓷本绘画,工艺是必须要保留的。”在杜高密看来,纯艺术跟工艺只是两个板块的问题,没有孰好孰坏,工艺始终有它的价值,而绘画的加入让瓷器有了情感的流露,变得更有温度。
从瓷胎里生出乡愁
数十年的漂泊,从少年的血性到青年的幻想,和一头秀发一同消失的还有昔日的狂放不羁。当杜高密带着浓浓的思乡情结回到故乡,心中便积淀了几分淡泊与沉静、内敛与坚守。栖居于古城边青衣江畔,醉情于嘉峨山水之间,他像一只蜜蜂,勤奋飞舞在水墨丹青和瓷艺绘画之中。绘画、喷釉、烧制、打磨,他手中的每件作品都由他一个人完成。在瓷与彩、泥与火的时空交替中,在独守窑前,孜孜以求的苦熬中,他静静地升华着自己对瓷本绘画的匠心与精神。
2017年,决定回到乐山的杜高密同时也购买了一套烧制设备运回家中,自己组装开窑烧制瓷器。烧制瓷器需要高温,每一批烧制时间在12至14小时,窑内温度最高升至1300℃以上,从绘画制印后的喷釉荡釉到码窑烧窑出窑,就像伺候待产的孕妇,这期间他都必须片刻不离。昨天是画家,今天便成为搬运工和烧窑师。
陶瓷艺术从实用的角度和艺术审美的方向有着很宽的活动区间。从宋代开始,民间艺人们便将世间万物绘于瓷上,并予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禅意,而元代景德镇的工匠们开始将戏剧故事的情节绘在青花瓷上,成为瓷绘艺术内容的一大创举。在瓷本绘画题材探索的过程中,杜高密认识到,瓷本绘画是在矛盾中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一开始便从传统中国画、民间绘画、装饰绘画中吸取养分,但又有别于原来所有的绘画种类,其根本原因便是受器型和材料的限制,这种限制恰恰也是瓷绘艺术的特色和魔力所在。
走进杜高密的工作室,一排排展品柜引入瞩目,上面错落有致摆放着的大大小小瓷艺作品,在一盏盏射灯下散发着迷人的艺术氛围。这里有大到半人高的戗器,也有薄如蝉翼的盖碗茶具,这里分明就是一个小型的瓷器博物馆。其瓷艺作品题材丰富,山水、花鸟、人物应有尽有;形制多样,笔筒、茶具、灯具无所不包。即便相同的题材,因为外形和处理的不同,也是各各有貌。比如他画荷,釉下青花笔筒《荷塘听雨》,在旁逸斜出的荷叶旁,一株残荷折起脑袋,画面其余部分全部留白,唯有水面上一枚朱红方印点缀着色彩。而釉下青花主人杯《荷塘清趣》,则用浓淡相宜的青花料铺染荷叶,一朵荷花下面站着一只小鸟,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再有釉下五彩敞口大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根据对象修长的造型,把荷叶画得摇曳挺拔。而釉里红梅瓶《一塘荷气》,则通篇以红色为基调,构图大胆奇绝,呈现出强烈的西画印象派风格。
从杜高密的瓷艺作品中可以发现,不少作品都具有乐山元素。他出生的地方名叫水口,近依三江汇流之水,远眺未来佛陀弥勒。古有绵延宋元明三代的西坝窑,近有抗战时期投产的乐山清华瓷厂,可惜它们到今天都断代了。因而,在杜高密追寻与探索瓷艺的路途中,又多了一分如何完成古嘉州陶瓷一脉百年传承的历史责任。于是,怀着浓浓的乡愁和对家乡的热爱,他先后把三江汇流、乐山大佛、峨眉山、嘉阳小火车、故宫文物南迁等乐山历史文化名片搬上了瓷艺作品之中。
瓷上历史泛青花
瓷板画作为瓷艺艺术的分支,是指在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刻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艺术品。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人绘画艺术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瓷板画也是当代艺术陶瓷中很受追捧的绘画样式之一。究其因,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不怕潮湿和霉变。此外,瓷板画的色彩,无论是釉下的青花、釉里红或是高温颜色釉,还是釉上的粉彩、古彩、墨彩等,色彩永远都是鲜艳的,它们不会因日晒水浸而变色,因而更便于收藏和流传。
2019年9月,受乐山市有关部门委托,杜高密和瓷本艺术家江海涛一起,在江西景德镇共同创作了一组以故宫文物南迁为主题的文创艺术品,在四川省第六届旅博会主会场惊艳亮相。该套瓷板畫作品,无论是在题材的挖掘、形制的选择,还是在技法的处理上都有创新和突破。“国宝南迁”整套作品由八个单件组成,开始和结尾各是一个戗器(尺寸28cm×69cm×11cm),中间为六屏瓷板,(尺寸55cm×110cm)。以故事讲述的形式,洗练地表现了在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故宫文物的长途迁徙和乐山人民保护国宝的壮举。八件作品就是八个故事,突出表现了故宫文物在南迁途中乐山、峨眉山百姓保护文物的场景。
因为瓷板形制较大,无法在乐山烧制,接受创作任务以后,杜高密于2019年盛夏去到景德镇,邀请到当地的瓷艺艺术家江海涛先生,整整花了20天的时间,共同创作出了这批作品。在确定主题、瓷器制式和数量之后,用什么技法来表现,才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出国宝南迁这一今天回忆起来仍旧让人回肠荡气的历史题材?他们查阅资料,反复讨论斟酌,先后提出釉下五彩、高温颜色釉、釉上粉彩等表现形式,后又一一被推翻。他们认为,文物南迁是过往近80年的一段历史,因此艺术作品也相应要有历史感、沧桑感和厚重感,要能够引发观者对历史的回忆,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最后确定采用青花绘制的方案。在绘制过程中多采用“剔青”手法,即以刀代笔,在青花料上剔出蓝白相生之境。作画过程中,先在瓷板上均匀地喷上青花料,待微微凝固后,再以刀作笔在瓷上“作画”,画面中,山石的褶皱、树木的枝丫、房屋的檩子瓦片,都被赋予了虬曲方折的线条,呈现出强烈的木刻版画效果。8件作品的制式,中间用瓷板,头尾用戗器(又叫镶器),是想表达一种当年国难当头之时,众多国宝被迫走出故宫颠沛流离,最后终又回到故宫的构思;
在作品的构成上,杜高密也颇动了一番脑筋,最后采用了国画留白的方式,让画面主要占据瓷板下半部分,在上部留出较大空白,中间竖写“战时故宫”四字,使主题突出。同时,故宫国宝南迁的艺术再现是一个庞大的题材。作为瓷板画,不可能将山水人物一一表现,所以艺术家们注重了“意”的把握,画面中无论是山水、树木、建筑还是人物,都予以了艺术的抽象,在注重造型的同时又不为“形”所拘,在“刀劈斧削”的铁画银钩中注重画面和物态“意”的表达,营造出一种特别的历史神韵,浓郁的历史感、凝重感扑面而来。
重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使者
2018年冬,受荷兰法肯堡市政府的邀请,杜高密和他的女儿携近百件瓷艺作品飞赴荷兰,对法肯堡市作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艺术交流,期间除进行瓷艺作品展示、捐赠和销售外,他们还深入到当地的孤儿院为儿童义务作画,捐赠瓷艺小品。他们在荷兰的活动,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该市媒体也作了相关报道。
早在18至19世纪,当中国的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去到欧洲的时候,荷兰曾一度成为欧洲瓷器的中心。在那个时期的欧洲只有宫廷和皇宫贵族才能享有高贵的瓷器,后来荷兰人在仿制中国瓷艺的基础上,改进采用温度偏低的烧瓷技术,有了自己的瓷器后,陶瓷产品才得以慢慢走向民间。
是怎样的艺术作品再次打动了一直把瓷画看作神奇之物的现代西方人?荷兰法肯堡市常务副市长收藏的艺术品《情寄嘉阳》,充满中国古朴元素的器形设计,反映乐山现存的工业革命时代风物的绘画题材。这件藏品看似同西方毫无关联,而他们却在这件作品上看到了代表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蒸汽机驰骋于开满黄色菜花的山野,他们从异国他乡的艺术品中看到自己国家曾经熟悉的身影与生活。东方的古典烂漫诗意与西方工业技术的代表在杜高密的瓷画上完美融合,引发了西方朋友超越空间与时间的共鸣。
从宣纸到瓷器,十年磨一剑,杜高密完成了他的艺术跨界之旅。于他而言,一件瓷胎,经过心血的浸染、烈火的煅烧脱胎而出,最后生成可跨越千年的生灵。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个关于瓷、关于绘画、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摄影:章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