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犹幽谷 动若挥兰
2020-12-03蒋渝谭莉
蒋渝 谭莉
编者按
乐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中国四川西南,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早在1994年,乐山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一大批文艺名家、新秀如雨后春笋,出类拔萃。继承先贤家国情怀,庚续千年历史文脉,秉持高度文化自觉,彰显地域文化自信,为建设乐山历史文化名城默默耕耘,辛勤创作。他们不仅让文艺之花在精神家园绽放,让文艺作品成为生命中“温柔的部分”,而且让文艺生活化作美好的涓涓细流,汇人滚滚长江,通向诗和远方。《现代艺术》本期“方阵”栏目特别呈现乐山陶刻艺术家潘若骏,瓷画艺术家杜高密,陶印艺术家程明刚的艺术作品,用陶刻、瓷画、陶印一起来见证并感受乐山这方文化生态强劲、文艺生活繁荣的“诗意栖居地、文艺朝圣地”。以飨读者!
潘若骏
字池阳、厚行,号苦马、木雁。1946年出生,原籍陕西省华县,现居乐山。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受教于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作品入选《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第一、=卷)<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书法作品专集,传略被编入《中国美术年鉴1949 --1989》《中国书法家电脑数据库》等多部典籍。2008年至今潜心研究陶刻,先后赴宜兴、钦州、景德镇、荣昌、建水等地,创作出一大批陶瓷刻写作品。其创作不拘泥于传统, “双刀保底”技法,以紫砂陶坯为载体,钨钢刀做笔,从书法艺术视觉单刀直入,以刀当笔,刀行字现,其作品视如毛笔书写一般灵动奔放,拙朴遒劲,墨韵十足又见刀痕。笔画的提按顿挫,线条的委婉流转、结字的俊美凝重,皆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融诗、书、茶、禅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潘若骏刻写艺术,被称为“紫砂一一陶瓷上的书法”。
走进位于乐山大佛一隅的“山木居”,格调清新、典雅,在这里,诗、书、茶、陶融为一体,虽地处城郊,却让人感觉远离尘嚣,浓郁的禅意和艺境自然天成。
“山木居”的主人潘若骏,原籍陕西,长期工作于天津,得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真传,随夫人隐居乐山二十余载。其间游走全国各地潜心陶刻十二年,将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技艺融汇于陶刻之中,由“艺”人“匠”,又由“匠”入“艺”,创作出的一大批既精致典雅,又大气不凡的陶刻艺术作品,震惊业内。
出道:青春在翰墨中飞扬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潘若骏的书法作品便崭露头角,引起业内关注。1985年,39岁在职工作的他考进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书法专业,受教于欧阳中石先生。90年代起,潘若骏先后参加了全国第四、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三、四、五、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中国书法艺术博览会中日刻字展和中国名家名联书法作品展等。他的书法恪守传统,吸取精华,临《张黑女》笔意婉润,俊秀苍茫;摩《金刚经》内紧外拓,神采人微。欧阳中石曾用“飒飒清朗”四字来概括潘若骏的书法风格。他的作品先后人選《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大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等书法作品专集。传略被编人《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等多部典籍。先后创作了书法《中国历代咏兰诗选》六卷、《猗兰长吟一一中国历史咏兰诗词集萃》200米长卷、《中国古代诸家说兰》一卷、《元曲》四卷等惊世巨作。
独创:行云流水单刀刻写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宜兴陶艺家葛军要做高达2.08米的“福满神州”奥运纪念壶,在全国请了上千位书法家写“福”。当时隐居乐山已十年的潘若骏受邀寄去书法作品。壶刻出来了,他应邀到浙江宜兴去看看。
初到宜兴,潘若骏对于壶上刻字很好奇,但他很快发现,紫砂壶古朴的造型与自己酷爱的书法韵致一脉相承,何不一试?于是他写,别人来刻,然后烧制。但是一段时间下来,看着一件件艺术与工艺相杂的“产品”,他想:“我何不自己直接在紫砂上写字呢?”在认真研究了陶器的传统技法和工艺流程后,他认为,要想让陶器上档次,真正成为艺术品,必须亲自操刀。刀不同于笔,没有笔的柔软圆润,挥洒自如,紫砂也不同于纸,质地硬而有颗粒,因而有强烈的阻力。于是,开始他先在废陶片上试刻,一会儿功夫就手麻臂酸了。但有对书法艺术全身心的投入和数十年扎实的书法功底,几天以后,他的刀便能在陶坯上行走自如了。为了更好地刻写作品,他亲自制作了钨钢刀,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便能在各种陶器上飞刀走笔,驾驭自如。当一件件陶刻艺术品经过他的手在刀火中诞生,他异常兴奋,身边的人也为之震惊。
慢慢地,潘若骏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单刀陶刻技法。这种技法与传统的陶刻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紫砂壶是由书法家先写,然后刻匠师傅刻,而他们都采用的是双钩刀法,即下刀后,先左边一刀,再右边一刀,如此合体完成一个完整笔画的刻写。而潘若骏则是下刀后,以刀在紫砂壶面上作书法的运动,随着刻刀运动速度的变化,轻重、提按、使转的不同,一刀便完成了有粗细深浅变化的“书法”作品,故而称为单刀。他以刀作笔,其刀下的作品都是一次成型,一次完成。这一招不仅别人不能复制,连自己再刻同样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再加上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窑变,故而其每件作品都堪称独一无二。
为此,潘若骏的心便留在了宜兴,这一留便是四年。创作出了以“大虚扁壶”为代表的一大批宜兴紫砂壶作品。不久,潘若骏的学生得知他痴迷陶刻,便邀请他到广西钦州参观坭兴陶,同样地,他一去便沉醉其中,此后,他的壶上篆刻便多了个新品种——广西坭兴陶。坭兴陶比之宜兴紫砂,泥质更加细腻,所不同之处是,紫砂烧制温度为1100至1200度,而坭兴陶要1200度以上。烧到1200度,胎体会发生窑变,打磨表层氧化物后,可发现自然形成的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坭兴人称之为“火中取宝”,一件在手,绝无类同。潘若骏在这里大展身手,创作出以《前后赤壁赋》大瓶为代表的一批钦州坭兴陶刻作品。
精研: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为了在陶刻技艺上更加精进,潘若骏对他刀下的每一件作品都表现出精湛的工匠精神。
在练习陶刻之初,他经常可以从早上一直刻到晚上。经历数年的寒暑,在紫砂上刀走龙蛇,他居然渐渐养成了肌肉记忆,达到可以凭感觉刻写的境界。为何要如此为难自己?他说:一则紫砂陶壁很薄,如果没有足够的技巧,非常容易被刻穿;二则,陶刻者是以刀代笔,要用刀表情达意;三则紫砂空间有限,故而在谋篇布局等方面尤为考验功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曾说过:“陶刻作者如果不加经营或是仅仅以师传的稿本抄录摹写,在壶或盆上按样翻刻,忘记了不同的创作对象应有各自的形态、深度和空间的谋划,就不能求得施艺载体和画面的统一和谐,也不能表达作者内心想表达的思想意境,更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高水平陶刻艺术品,而只是一件普通商品。”由此可见,一名陶刻匠人如果受其掌握的知识局限,缺乏一定美学修养和艺术功底,即使他的刀法再熟练,其陶刻作品也进不了艺术品的行列。
往来于广西钦州、江苏宜兴和江西景德镇之间,潘若骏将毛笔变刀笔,宣纸改陶砂,沉迷陶刻,点土成金。其陶器形制小到手把茶具,大至比身大件,字少者一字得妙,字多者洋洋千言。十余年下来,潘若骏创作出了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各式大瓶、梅瓶、壶盘及文房雅器数千余件,开创了当地民俗生活器皿变高雅艺术珍品之先河。
走进“山木居”,室内陈设书法、陶刻作品上千件,美轮美奂,宛若一所艺术博物馆。主人自书的“品茶聊天闲扯淡,评古论今穷开心”,字里行间流露闲情逸致。形态各异的虚扁壶、提梁壶、秦钟壶、将军瓶、吉祥瓶……唐诗宋词、各代经典散文等文学精华均被他以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刻写于陶上,风格清丽脱俗、飒爽俊丽。《三字经》大瓶为潘若骏最爱,此瓶被称为“窑宝”。应笔者之邀,潘老现场拿出一把壶坯,以刀代笔,落刀有神,短短几分钟便将自省之句“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刻于壶上。
徜徉于潘老的作品展陈室,我们无不被一件件精彩的作品所倾倒。一对高过一米的钦州坭兴陶大瓶,瓶体为酱红色,晶莹透亮,铭文为诸葛亮《前出师表》;标题为隶书,丰腴遒劲;前言为行书,流利洒脱;正文为行楷,一字不苟,堪称他的代表作之一。还有在景德镇刻写的一套9件大鼓花瓶,上下瓶体为酱红色,中间烧出耀眼的玫瑰红,红色瓶体上的字为纯白色,内容为老子《道德经》,9个大瓶将其81章5162字一字不少全部刻完。每个大花瓶上,“道德经”标题采用大篆字体,内容则用行书,字与字间时而独立,时而又掺与连笔,风格既流利妍美,又富含典雅古味,观之令人拍案叫绝。
心愿:把财富奉献给社会
12年刻艺人生,不分日夜的辛劳,中年跨界,他探索出的单刀陶刻的独门技艺,如今年逾古稀,已是炉火纯青。一件陶坯摆在面前,静思片刻,构思布局已成。一把刻刀在他的手中,下笔便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其纸本书法中线条的生涩急缓、重墨飞白均呈现在一件件陶器之上,笔笔精到,又饶有天趣。
多年下来,除了社会各界的收藏以外,潘若骏也积累了上千件陶器,其中不少是他特别着意创作的精品、绝品。从南到北,最后回到乐山,他们大费周折搬家数次。在现在的“山木居”别墅里,楼上楼下,林林总总的艺术品分三层陈列,连车库里都装的满满当当。虽然在业界声名遐迩,但潘若骏也有“心事”。一是自己这独门技艺的传承,目前暂无合适的接班人。二是随着创作的日积月累,自家的居室已经难以容纳。在潘若骏看来,陶上铭文为书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纸寿千年,陶寿万年,自己并不希望以此盈利,而更希望这些陶刻艺术作品能让更多的爱好者看到,“如有机会,我愿意将作品捐献给国家权威展馆或博物馆,把它们奉献给社会,让中国书法艺术精髓借由陶器这一载体流传下去。”有专家到潘若骏家参观其丰富的作品陈列后,用了“震撼”两个字来概括其感受。他们认为,潘若骏先生丰富精美、多彩多姿的陶刻作品,目前还没有被外界充分認识,它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他本人精湛的陶刻技艺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传承。
“水会于海,云翔于天。道之所混,孰后孰先。及子虽殊,同升太玄……静犹幽谷,动若挥兰。”出自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作的《赠潘尼诗》,在200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潘若骏书法作品集《禅诗精选》一函四册中,潘若骏特地书写了这首他特别钟爱的诗。多年来,潘若骏精研诗书,着意茶陶,他的紫砂作品,只见功力,不见功利,无缰无锁,无滞无碍。“静犹幽谷,动若挥兰”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形象写照。(摄影:游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