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家与大田(组章)

2020-12-03马道子

星星·散文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田黄花乡亲们

马道子

渠县岩峰镇大田村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帮扶的深度贫困村,笔者从2015年8月开始,多次随作家、诗人们前去帮扶、采风,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题记

尖山寨,作家帮扶的旗帜迎风飘扬

站在大田村尖山寨,古战场的狼烟已散去。高高的山冈还飘扬着川陕红军路过时高举的红旗。

那年八月,创联部老黄从蓉城别妻离子,沿着大田村的青石板古道步步深入来到尖山寨,成了大田村第一书记,这是四川省作家协会派出的第一个驻村尖兵。

一切不必等待。一切应声而出。

夕阳走过牛儿,把你赶回迟缓的农家生活。从那天起,忙碌的身影进进出出于贫困人家。百年老树下,风吹尘埃,吹散稻香。

在危房的李太忠老人家,有个40多岁没结婚的儿子。李太忠最怕别人说穷,于是你去交心谈心,用诚意打消了他的顾虑。四处奔波争取资金,组织作家、党员、干部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为他建起新房。李太忠搬进新房后的一个晚上,老房子轰然垮塌。他逢人就说,是黄书记给了自己一家人的新生。

残疾人张小军,妻子抛下他和双胞胎孩子离家出走。不能让这个家散了,你一次次召集班子开会,跑镇里、县里,到学校,倾尽所能使一家人住上了新房,有了生活保障,孩子无忧学习,张小军还能自食其力挣钱改善生活。张小军的轮椅用坏了,你便利用回省作协开会之际,协调省残联弄了一个又大又牢固的轮椅。头顶烈日,肩扛轮椅,一路坐动车辗转送到张小军家。

一千多天,老黄协调四川省作家协会和县级部门,村委会办公楼得以整治一新。新建了基层党政便民中心,兴办了农民夜校,完成了10余公里村道硬化,整治山坪塘、石河堰,新建蓄水池,引进企业建立大田村木材加工厂、木炭加工厂,建成了大田村肉牛养殖场、德康养猪场,引进硕源果业。2017年大田村集体告别了贫困。

尖山寨的月光被风吹动,把时间带走。吹过老黄心上那份对妻子无业、儿子叛逆的歉疚,吹过对爷爷病逝无法见最后一面的悲伤。

一个崭新的尖山寨,让人们看见了作家旗帜的亮色与高度。在老黄离开的那个冬天的上午,暖阳高照,全村老少不舍地排队跟他握别拥抱。

新同事接过他的接力棒,让四川作家帮扶的旗帜在大田村继续迎风飘扬。

黄花,一场治愈作家乡愁的针灸

背离故乡久了,远了,思念又转过身来。

端午节,母亲在黄花大田采黄花时生下了我。父亲为我取名黄花。黄花,是一种菜,因形状像金针,又叫金针菜;黄花也是一种草,人们叫她萱草,每年都亭亭玉立,十里飘香。因为她安神健脑,还叫她忘忧草。

在我身边不远处,有一座久远的城池,那是我们的古賨国都,叫城坝。那里曾经居住着彪悍、勇敢善战的祖先賨族,他们踩着巴渝舞的鼓点,唱着竹枝歌,执板楯穿越刀光剑影。那些秦砖汉瓦写满历史的绝句,那些沉默的汉井,无声地述说着文明的荣耀。

在端午把竹竿一撑,渠江泛起粼粼波光。妩媚的黄花风情万种,在江的两岸迎风摇曳,灿然芬芳。

在大田村,在责任田地里,一片片黄花像一阕阕清愁的词曲。我的乡亲们依然唱着同一首歌,走着弯弯的泥巴路,喝着苦涩的井水,青壮年一波波地离开故园。那些留下来的年老体衰的乡亲们,他们贫血了,困乏了。

黄花开,黄花黄,黄花谢了。全村925户3527人,贫困户就有205户760人,贫困发生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一。一组揪心的数字像黄花的金针一样刺进了我的心。

我是大田村的黄花妹子呀,我回到了大田村,怀揣抹不去的乡愁、乡思。

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大田。流转土地200亩种上了家乡选育出的全国特早熟黄花品种“金针早”“三月花”,让中国黄花之乡的“金牌黄花”走上大都市高档酒店的餐桌,成为人们健脑益智的珍稀佳肴。

走农产品的专业化、特色化道路,提供的特早熟鲜黄花在华夏仅此一家。现在我家年产值400万元,支付乡亲工资80万,电商交易不出门成为了大田农特的标识与品牌。

黄花,这小小的金针菜,为离乡背井的乡亲们针灸,治愈他们的伤痛和乡愁,吸引他们返乡振兴乡村经济,使我们的大田大美。

春风从大田驿道穿过

春风浩荡,那么多的作家、诗人们从蓉城乘坐脱贫攻坚号,向大田集结。

你们七百里奔赴,七百里深情。结“穷亲”,是一场心灵的洗礼;重建乡村善美的学堂,吹来城市文明新风,使大田如沐春风雨露;你们创作对联、歌曲、剪纸、说唱绯红了大田,使乡村的院落鲜活生动。

为爱出发,心手相连。作家、诗人们行走大田,一年又一年。

如今,大田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摩托、小轿车不时驶进农家,满山遍坡果林郁郁葱葱,乡亲们笑逐颜开。

驿道的石头在开花

孤寂的巍巍汉阙似七个仙人,在时光中苏醒。它们前面的路叫神道,唯充满爱意的神才能穿过。

在大田的川陕驿道,倾斜的青石板上落满贫困的黄沙。覆盖了多少作家们艰难的脚印,掩埋了多少穿行者的芳华。扶贫不曾停息行进,在渠县脱贫攻坚的史志上留芳。

胸中装满了大田的坡坡岭岭,寻找大田小康的出口那丝光,那条活水。

有一种力量叫热爱。你们风里来雨里去,将大田的每一寸土地记录在心中,要让每一寸土地都变成金子。

因地制宜,共同富裕。

一条条泥巴路上承载了乡亲们多少渴盼。是你们把泥巴小路变成水泥路,实现公路社社通,便道户户通,方便每一户农家出行。开通光纤和宽带网络,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是你们千方百计打通机压井,安装集中供水塔,使全村人喝上甘甜之水、幸福之水;一排排科技书籍散发着书香。你们改造村办公室,安装科技喇叭,搭建远程教育和构建电商平台,开办农民夜校,为乡亲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积沙成塔,沙中有金。你们引进企业将农家闲置土地和集体荒山坡集中成片流转,在板材加工厂基地、果树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农产品基地里为群众增收、分红。七社徐得友在板材厂打工每月收入2500元,十社李碧生除在果树基地每年挣工资15000元外,还分红4800元。去年开始,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现已达到5万元,从此告别“空壳村”。

一颗初心,浩荡力量。

大田驿道的石头在开花。

大田乘上时代的高速列车,追赶希望之光,幸福之光。

大田,一首欢乐的歌谣

三月来,桃花红、李花开,来者都成了神仙;五月来,柑橘花儿香,惹得游人醉倒;六月里来,桃李熟了,一群群本地人、外地人蜂擁而至;八月里来,稻花儿香,等待归仓。

机器隆隆的板材加工厂种植基地,千亩山坡地的巨桉迎风摇曳,唱着欢乐的歌谣;生机盎然的生猪养殖基地,每年2000余头生猪走出大田;贫困户以小额信贷入股,喜上眉梢。500亩洋姜生产基地,不出一分钱的种植大户李彪家收入上万元,洋姜做成的咸菜,是乡土的味道。家家户户庭院鸡鸭成群,哼着小曲,让生态养殖的家禽家畜,成为农业特色地标。贫困户张小红返乡,村支部协调小额信贷5万元,争取周转金8000元,帮助她建起了养牛场,去年产值10万元。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他们玩上了农产品销售的网购视频、微商和抖音,生活与城市接轨从脱贫直奔小康,幸福之花次第开放。

猜你喜欢

大田黄花乡亲们
《猎人海力布》五问
一瓶水的微笑
黑黄花天牛
黄花歌
我是一棵忘忧草
大田的担忧
大田的担忧
理发
理发
老张回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