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语/ 调查/ 提醒
2020-12-03
惹狼惹虎,别惹辅导作业的大女主。
——有人说,爸爸们要是没有辅导孩子的金刚钻,在一旁安安静静也是极好的。
强者会主动认错,因为他控制着局势;弱者只会嘴硬,因为他为不确定的后果焦虑。
——所以,父母很难教会孩子主动认错。
最深沉的爱,莫过于分开以后,我将自己活成了你的样子。
——网友看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感言。其实,亲子之爱几乎都是这样。
不是没有时间做准备,而是在有时间的时候没有准备。
——老师不打招呼就测验,学生抱怨没时间准备,老师如此回应。
男生买了房就有底气结婚了,女生买了房就有底气单身了。
——当下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二者本质是相同的,即有底气追求爱情了。
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
——凡事适度即可,太用力的人跑不远,太用力的爱不圆满,父母爱孩子也是这样。
超八成受访家长
会比较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
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天性,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有人认为这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有人认为这样不是真的爱孩子。你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高吗?你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吗?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受访者中,89.8%的人是孩子家长,00后占0.6%,90后占21.6%,80后占60.2%,70后占13.0%。受访者学历方面,硕士及以上的占6.6%,大学本科的占82.3%,高中的占10.2%。
调查中,90.6%的受访者称身边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长多,其中32%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多。83.4%的受访家长坦言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裴指出,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是很大的:“你可能看到某个孩子很活泼外向,演讲很厉害,而你的孩子可能很内向,动手能力很强。孩子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家长总喜欢以自己孩子的弱点去比其他孩子的长处,就很容易焦虑。”
家长对孩子要求和期望高,61.7%的受访者认为这体现了家长自己的心愿寄托,57.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但也有45.9%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压力的表现。
“目前的教育资源不太平衡,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比如居住地附近没有好学校,导致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方面很焦虑。要进好的学校,就不得不让孩子变得更优秀,这是竞争激烈导致的。”沈奕裴说。
对于孩子的培养,家长较看重的是:活泼有趣(54.5%)、品行良好(54.4%)、性格阳光(54.4%)和身体素质好(51.3%)等。
调查中,62.7%的受访者觉得家长对孩子进行培养时应参考孩子的天赋特质,60.0%的受访者认为应参考社会竞争的标准。
沈奕裴指出,如果家长在育儿方面表现得过于焦虑,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不好的影响:首先,孩子的自我可能因此被破坏掉,以后容易变得缺乏自主意识。其次,亲子关系也会因此受影响。另外,家长育儿焦虑现象还具有传染性,如果一部分家长在育儿方面过于焦虑,会使得其他家长也非常焦虑,整个氛围就变得不好,整个社会都比较焦虑。“家长在育儿方面要学习,但应尽量少看朋友圈那些不正确的育儿理论。”(王品芝)
孩子的危机也是家庭的危机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教育专家指出,家庭隐患是危机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长一味按照自己的要求束缚和压迫孩子,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情绪,出现一些对外的或对内的伤害性、攻击性行为。比如一些學生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或者是犯罪的低龄化现象等,其深层原因正是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充分释放。
孩子的危机通常源自家长的松散型、不稳定型和过度严厉型的教育方式。松散型教育方式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过少、缺少陪伴,忽略孩子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不稳定型教育方式,是指孩子的成长环境频繁发生变化,尤其是“替代性寄养”,容易导致孩子情感方面的缺失;过度严厉型教育方式,是指家长对孩子进行过度的压迫和教育,导致孩子情感不断积压,造成危机的隐患。
父母关系的不稳定性,也会带给孩子强烈的不安全感,从而造成孩子的危机隐患。不只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孩子的危机还折射出了背后的社会问题——家长沉重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再加上社会压力等,造成家长们自身的安全感缺失,滋生焦虑,再传递给孩子。与此同时,焦虑的家长会对孩子产生更高的期待,带来过多的压力。
那么,如何才能化解危机呢?
首先,要坚持适当原则。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要适当,既不要过分地对孩子进行压迫和严厉管教,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松散型管理,缺失陪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是一个平衡的、弹性的状态。其次,对孩子进行明确的监督。松散型的管理不可取,对孩子的监督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框架,并采取适合孩子特点的方式。再次,给孩子温暖。陪伴和关心对孩子非常重要,缺失陪伴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张驰)
低声教育孩子效果更好
美国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著作《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中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我们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好话不在多说,有理不在声高。”父母与其用大嗓门制服孩子,不如把声音放低。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父母用低声调批评孩子,孩子更容易接受。所以,有一种教育方式叫“低声教育”,就是与孩子说话时降低声调,语气平和,尽量理智。这种方式会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听你说话。更重要的是,压低声音说话,也是父母克制愤怒、缓解情绪的过程。
当下定决心改变语气,降低分贝,你会发现低声远比吼叫更有力量。
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母亲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
母亲从来不当众斥责胡适,而是等到夜深人静时关起门来教育胡适。在她看来,教训儿子不是出气,更不是给别人听的。
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对胡适的人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闯荡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一个说话平和的母亲,影响着孩子成年后的为人处世,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氛围。
(方久鸣)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