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文化:为母体江南文化打开新空间

2020-12-03葛剑雄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海派契约中华文化

葛剑雄

从地理位置来讲,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上海的文化亦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上海文化也被称为“海派文化”。那现在为什么要讲海派文化,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文化是靠人传播的,上海刚建立时,整个上海县人口有五十万,其租界里的人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尤其是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如此一来,江南成了上海移民的重要来源。另外还有外国移民,上海刚刚开埠时,外国人仅二十几个,到1942年统计数字,最高达15万。到了解放后,留下的外国侨民有两万多,包括犹太人、俄罗斯人等,其中还有不少艺术家、科学家和企业家……于是,上海移民以江南为主,加上其他外来因素,产生了海派文化。

简而言之,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在现代化城市形成过程中,受到较多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从江南文化中发展出新的类型,特色鲜明,而且也为江南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移民抓住了当时的好机会:可以直接接触并学习先进外来文化。比如清朝废除科举后,新的教育还没建立起来,江南知识分子、年轻人纷纷到日本留学。因为《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一条款可以利用,即双方都不需要签证,只要在上海买一张船票就可以到日本,而且当时日本很多地方,包括東京在内,生活费用比上海低。与此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中国人前来留学,日本有些学校甚至可以完全中文授课。到西方留学同样如此,当时没有民航,好多人都是到上海坐船出去,之后有人回国在上海发展,有的则选择留在国外。在国外发展的移民将江南文化传播出去,这个传播并不是一般的理论或概念,而是以他们的作品成就突显了江南文化的精华。以贝聿铭为例,他生在广东,却出身于苏州世家,然后去了上海念书。到了美国,他再三强调自己的成就来自于临港和苏州,他所积累的江南文化精华都体现在他的建筑作品之中,很好地将其传播到了世界……

再譬如,上海红色文化的很多基础也是来自江南文化。一些早期革命者、共产主义者从江南到上海,通过当地或者去日本留学,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由于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普遍得早,所以现代学术方面诸如“科学”“社会”等词汇,90%以上是日本人翻译好的,然后中国直接采用;而带回这些词汇的,主要是来自江南的留学生。

江南文化在上海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海纳百川”,而海派文化通过吸收其中的契约传统,使上海在契约精神和职业道德这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声誉。上海的职业道德、契约精神来源于中华文化、江南文化中的优良传统——重信承诺,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做到。一方面,因为江南商业繁荣、服务行业发达,市民文化、城市文化发展迅速,较早形成了行会、社团等组织,在这些组织内讲规矩、讲契约、讲合同已成为传统;另一方面就是文化层次比较高,这是市民文化中很大的优势。这批人到上海接触到西方现代契约原则,再加上租界里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跟西方商业精神、职业道德、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上海良好的契约精神和职业道德,这应该是海派文化中非常有价值、有特点的,但可惜的是,目前我们对这类精神重视不够。

除此之外,海派文化还造就出有序的社会环境,典型的例子就是解放时的上海。上海的解放创造出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不仅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而且在解放过程中,没有丢掉一份档案、没有跑走一个犯人,民用服务也从来没有中断过,电灯、电话、自来水、煤气、公交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例如公交车开到某地,因前面打仗而停下来,等他们打完了再继续开着走。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上海的生产也因此没有受到较大影响。

江南文化来源并发展于中华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则在江南这块土地上取得发展。当下,在发展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过程中,只有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转换,才能使它为中华文化全面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海派契约中华文化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为“海派”正名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
卖地的契约
对“债权契约”概念的逻辑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