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地理学术情境试题命制的路径解读
2020-12-03李永全
李永全
摘 要:以情境为载体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的高考命题导向,学术情境试题在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频繁出现。文章以四川省地市联考的一道原创学术情境试题为例,从试题立意、情景创设、问题设计、答案设置及考试答题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度解读,希望对今后试题的命制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学术情境;试题命制;试题难度;答题情况
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载体。学术情境是一种兼具真实性、科学性、开放性与不良结构的问题情境[1]。近年来,从地理学术期刊和专著中选取素材命制的学术情境试题在高考地理试题中频繁出现。研究地理学术情境试题,对日常地理课堂教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地理试题命制、教师专业成长等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本文以一道依据地理学术论文为情境素材原创的四川省地市联考调研试题为例,从试题命制路径、试题难度及学生答题情况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索地理学术情境试题的命制、反馈与改进,希望对今后的调研试题命制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原题呈现
(2020年四川省部分地市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科综合第37题,22分)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最终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消失。该河中段由山口流向山前冲积平原。图1示意克里雅河中段距今百万年以来不同时期河床的宽度和相对高度变化,图中甲、乙、丙代表从早到晚不同时期的河床。
(1)简述图示克里雅河中段河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6分)
(2)推测近百万年来克里雅河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并说明理由。(8分)
(3)比较甲河床与现代河床形成过程的差异(8分)。
二、试题命制路径
1.立意确定
结合该套试题双向细目表的要求,需要命制一道以地理学术问题为背景的试题,能够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呈现真实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素养,对地理问题进行建构与解决,并初步渗透学科思想与学术意识的导引,着力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2.情境创设
从必备知识角度来看,该试题欲对应考查课程标准中“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和“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两个条目的内容。因此,在搜寻情境素材时,结合试题立意和双向细目表,以课程标准的两个条目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学术搜索引擎使用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在分析比较搜索到的多篇学术论文后,最终选定了“克里雅河河谷地貌与塔里木盆地早—中更新世大湖环境”(载于《地质通报》第27卷第6期)一文。
这篇论文研究的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腹地,最后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消失,它的形成与演化记录了昆仑山的隆升过程和区域气候环境的变迁。自出山口流经山前冲积平原,克里雅河侵蚀下切河床基岩,发育多级阶地,构成宽谷地貌和峡谷地貌,并保留古河床,是河流地貌研究的理想地段。
在反复通读论文后,选取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创设了图文结合的试题情境,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将课程標准的两个条目内容整合在一起,并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和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对情境语言进行改编和补充,以提供学生在建构与解决问题中所需的必要信息支撑。
3.问题设计
依托地理学术情境,遵循由发现问题到探究问题的学术研究过程,层层递进,设计了由3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条,要求学生调用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必备知识,通过面对复杂情境所反映的素养表现,全面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指向逻辑推理与精准表达等学术力以及地理高阶思维的测评要求。表1是就该题的背景材料、认知水平、设问方式、知识储量和推理水平等综合难度因素进行的简要定性分析[2]。
4.答案编写
参考答案的编写直接关系到学生得分率的高低、试题难度的大小,从而影响试题的质量。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参考答案也是命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参考答案编写时,尽量与试题情境中的材料信息联系起来,体现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查,并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内容相匹配。答案语言简洁、条理清晰,要点之间不重复。参考答案见表2。
三、学生答题情况
综合几个地市的考试数据,该题整体难度值(试题难度是指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适应程度指标,通常用通过率来代表难度值)为0.30。该题各问得分情况见表3。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该题各问的难度均较大,尤其第(3)问的难度最大。第(3)问根据情境设问考查学生的认知及推理水平,需要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的重要地理知识储备较多,且要求学生从时空耦合角度比较并推理回答河床形成过程,着重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要素变化的推理能力这一高阶思维。表4列出考生典型错误表述,从文科综合四项能力要求的角度来看,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时,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地理事物变化和发展过程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反思与建议
教育部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的“四翼”考查要求强调:复杂的情境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从本道试题命制路径来看,该题选取学术论文中克里雅河中段河床宽度、相对高度示意图及与设问所需的关键文字,根据学术情境创设问题链、编制答案,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和相关必备知识,基本达到了命题的意图。
由于该试题是在该届学生第一次高考调研中使用,所以在学术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答案编写中,注重与课程标准、现行教材的对应和落实。如第(3)问,所考查的河谷地貌是外力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现行教材中落实课程标准“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的重要载体。这对教学、复习有显著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教师钻研、理解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的学科思想,并运用于教学;促使学生在复习中养成重视教材、规范学科语言、运用地理学科思维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从试题难度来看,整体难度过大,尤其是第(3)问。经对照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探讨,发现主要问题在于设问指向不够明确和选用设问的行为动词不恰当。如果把“河床的特点”更改为“河床横剖面特点”,行为动词“比较”更改为“分别说明”,这样把该问分解成两个有梯度的设问,即“分别说明甲河床与现代河床的河床横剖面特点及形成过程”,就可以使问题指向更加明确,让学生更能准确把握答题方向,并使设问呈现阶梯化,降低学生审题和作答的难度,保证思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而降低整个试题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陈诗吉,姚培泰.高中地理学术情境试题的命制与学生素养培养[J].中国考试,2018(05):71-77.
[2] 王宇.基于综合难度模型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以2016-2017年新课标高考文科综合Ⅰ卷为例[J].考试研究,2017(10):48-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