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因子在脑小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0-12-03潘晓华刘国荣
赵 海 潘晓华 刘国荣
(1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包头 014040;2 包头市中心医院 内蒙包头 014040)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ease,CSVD)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对其研究亦不断深入。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ease,CSVD)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的综合征[2-3]。CSVD 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痴呆和生活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4],CSVD 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
脑小血管病发病相关的炎症机制研究显示[5],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害是脑小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的脑血管内皮细胞对于脑自动血流调节功能和血脑屏障功能的维持发挥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受损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单核细胞从血管内转移至血管内皮下,从而引发炎性细胞反应。
1.1 炎性反应是小动脉硬化性CSVD 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参与因素,并且造成衰老相关脑小血管损伤;
既往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脂质浸润和动脉壁内膜的炎性反应过程,起始于血管内皮损伤,并出现单核细胞和T 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故认为此类病变是由动脉内膜病变引起。多种传统炎性标志物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系统性炎性标志物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及白细胞黏附性,下调一氧化氮合酶在内皮细胞的转录,减少一氧化氮的释放,导致内皮细胞凋亡。
1.2 脑组织损伤,即脑小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脑屏障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损伤,这一因CSVD 继发的脑组织损伤是否有炎性反应参与。
血-脑屏障破坏与脑白质损害以及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血浆蛋白渗透到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有关。运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在LA 患者的脑白质改变周围2mm 范围及正常的脑白质中血-脑屏障渗透性增高。一些调控BBB 稳态的基因,如编码AQP4 基因多态性、rs2075575 和rs9951307 点突变,可使LA 的风险增高。Haller 等研究证实,T2/FLAIR 序列扫描显示正常老化的脑室旁以及血管周围的WMCs 区域较实际范围大,而磁共振成像显示脑深部的WMCs 较实际范围小,这是由于细胞间质水含量在不同的脑区域含量的不同而造成的。
1.3 脑缺血可以引起神经炎性因子的释放,胶质细胞活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关键,其通过产生自由基、改变血管舒缩性、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而引起或加重颅脑损伤,进而对细胞外基质和神经血管单元产生永久性的损害。激活的胶质细胞主要是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而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损伤后发生反应最早的细胞。它的活化是神经炎症发生的标志。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常驻免疫细胞,在受到损伤刺激后迅速激活,吞噬病原体,进行组织修复,但过度激活则释放大量的促炎因子及神经毒性物质,导致炎性反应级联放大,参与脑缺血损伤。
综上所诉,当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炎症反应及炎症相关因子在脑小血管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与炎症相关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提示脑小血管病疾病的炎症因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