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伦理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2020-12-03付堃原源麦莉娟谭任杰
付堃 原源 麦莉娟 谭任杰
(1.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87;3. 西交利物浦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315123;4.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征信管理处,北京 100045)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文化消费能力和欣赏水平在逐渐提升。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艺术设计人才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艺术设计不仅要给社会提供美观、实用的艺术作品,更要通过这些艺术品传达时代精神、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然而,我们的艺术设计作品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与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二、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伦理道德教育的“短板”
艺术设计是从艺术学科中独立出来的新兴学科,与传统的艺术门类相比,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艺术设计作品,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想象力、感知力、表现力的综合体现,是艺术元素和设计原则的综合运用。艺术作品不仅要具有美感和艺术性,更要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艺术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为人服务。基于艺术设计这个特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将人文、艺术、科技、经济等知识纳入其课程体系。尤其是设计伦理道德教育,对我们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出众、富有担当精神和创新品质的高层次设计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不论从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均缺乏有效渗透。
1.培养目标:缺少伦理道德具体要求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包括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等。细心考察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和要求多是以专业技能为主,强调艺术理论、实操技法、设计原理、未来发展前景等内容。比如,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主要课程有中外服装发展史、服装设计理论、服装CAD、服装市场营销学、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造型技术等。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将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整体艺术设计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工艺制作技能,具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景观设计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城市环境景观艺术的设计、管理、施工等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能从事建筑工程公司、建筑装饰公司、景观环境设计与施工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环境室外设计方向培养从事别墅、公园、广场、商业步行街、居住区、风景旅游区等区域环境的设计、施工、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国内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检索和研究发现,方案较少提及对于设计中道德伦理的培养,或者在其人才培养目标上略微提及诸如“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提倡以人为本的手工文化”的相关陈述。
既然艺术设计是物质功能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那么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仅注重艺术创作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及管理能力是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社会对于艺术设计类人才的要求。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不能忽视“德”的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应将德才兼备、爱国奉献、以德为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团结协作、高度的责任感等优秀思想品德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设计艺术理论素养和实际设计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2.课程设置:设计伦理尚未列入主干课程
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任何一个专业方向专业性都很强,需要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8 年4 月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其中包括五个二级学科,如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动画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各不相同。如,动画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互动媒体设计、三维动画、视频剪辑、媒体艺术概论、绘画基础等课程;工业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立体构成与设计、模型制作、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平面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有:设计素描、设计表达技法、平面构成与设计、色彩构成与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设计学、艺术学理论、视觉传播设计史、版式与书籍设计、图形与海报设计、文字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文案、包装设计、动态图形设计等。这些主干课程的设置,从专业的角度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的角度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干课程中缺少设计伦理道德的相关课程。
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能实现三个目标:一是人才的审美功能,二是设计的实用功能,三是关注社会的道德伦理。从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看,重点强调专业性强的主干课程、岗位技能类课程和帮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的拓展课程。艺术设计不光是要考虑市场经济和企业的需求、符合人的审美,还应注重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培养。现有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都较少有学校将设计伦理和道德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也就是说,高校不仅要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艺术技巧,提高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更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奉献等良好品质。
3.教育教学:缺乏伦理道德理念的渗透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对于学生的道德理念的塑造和培养,除了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明确,还应该将道德伦理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一是基础理论课程,比如艺术设计概论、艺术设计美学、美术鉴赏等;二是专业主干课程,比如图形图像设计、交互设计、动画制作、影视剪辑等; 三是实践课程,如社会调研、艺术设计实践等。研究发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授设计理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设计技巧,而对于伦理道德知识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普遍不足。即便是开设了伦理课程的高校,仅仅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设计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学生很难将道德标准、价值判断、人文关怀与具体设计有机结合,这就导致学生本身伦理意识淡薄、道德素养缺失,遇到道德窘境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加上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往往在择业、创业、创作的过程中感到十分迷茫。
一言以蔽之,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环节上来看,伦理道德教育在当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伦理道德教育必须成为当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加强和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的重构
针对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中伦理道德教育缺失的现象,笔者认为,突出伦理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地位与作用,至少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明确“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由于社会转型、城镇化程度不断推进,高速发展的社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关系发生变化,由此引发的道德生态的健康发展问题也不断显现[1]。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会议谈话中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德是做人之根本,德是做事之原则。中国很多高校都将“德”作为校训指导学校及师生的发展。比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明理,厚德济世”;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这些校训不仅仅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更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这些校训体现了“德”在办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显示出大学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决心。
当然,“立德”不是高校办学的口号或标签,而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指导思想,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目标等。把“德”这个重要的理念贯彻到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把“德”渗透到教学的每个阶段。无论是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还是选修课都应该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使学生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奉献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教育强则国家强。努力培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文和职业素养、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高级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2.确立设计伦理课的“灵魂”地位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一方面要把“育德”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另一方面要把“德育”置于专业课程体系的灵魂地位。
根据对于道德的解释,“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4],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社会公德、爱国情操、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等。人们的道德行为是通过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决定。伦理作为标准,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5]。道德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说处于灵魂地位。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各类艺术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新时代增色添彩。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个性化很强的特殊专业,如果不强调伦理道德教育,不把设计伦理课作为“灵魂课程”对待,那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纸空文。
一般来讲,道德品质培养侧重于四个方面: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积德向善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应有之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缺少“德” 的教育,就是缺乏“善”的教育。艺术设计不能缺“善”,更不能缺“德”。设计伦理课要担负起“课程育人”的重任。做人、做事、作品要充满正能量。尤其是,作品要体现社会责任感,赋予同情心,追求真善美;传承优秀文化,抵制低俗文化,创造先进文化;克服浮躁、冷漠情绪,摒弃消极、低级趣味,提高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大设计伦理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渗透,最好将设计伦理课列入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将伦理道德理念嵌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具体到设计伦理课,其教育教学内容至少应与设计意识教育、设计方法教育、设计技能教育一样,成为设计艺术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6],而且意义深远[7]。
3.将伦理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设计的本质是创新,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人类学的知识进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承载了艺术性、实用性,同时也体现着设计师本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如何将艺术设计与道德标准完美结合,是每一位设计师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一定是融入“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等设计理念的有机体。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一定具有积极的、乐观的、互助的、人性化的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美善的设计师。在不断追求品位、美观和实用的同时,推进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使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讲,只注重专业技能、设计原理、艺术鉴赏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专业课教师应将设计的价值判断、职业素养,以及设计的目的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为了避免出现“重操作、轻理论”“重知识、轻理念”的现象[8],广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操功底,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即所谓的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学过程中,除了灵活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还要大胆地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要传授理论知识,也要培养操作能力,还要规范道德行为。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强化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设计伦理和担当意识。
4.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设计中的伦理道德除了要遵守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守则和规范,同时要注重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愿望、需要;维护大众利益,是设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做到: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不懈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只有在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强调以人为中心,才能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自于人,服务于人。这里的人,不是少数富裕的人,而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它既包括健康富有的人,也包括残疾人和穷人等;既要注意共性与规范,也要注重个性与特色。正如“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教授在第二届美院高级研修班课程结课典礼上提到的:作为一名中国的设计师,首先要了解中国人自身的特点,切忌“全盘照搬”“追求潮流”;要用心了解和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性,不要被商业化吞噬了设计灵感与情怀[10]。
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还应把设计与国家发展、环境保护相结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当作为设计类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其中,创新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首要理念,是实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基石,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设计本身就是创新,离开创新就不叫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力。设计实践只有与创新理念相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设计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导向,设计、制造、生产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结语
总之,眼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伦理道德教育亟需加强。本文提出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明确“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确立德育及设计伦理课程的主导地位、将设计伦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等想法,也许不全面、不系统,甚至有的地方不切实际。但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伦理道德教育缺失是个不争的事实,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