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

2020-12-03安徽省宁国市东津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石头土壤习惯

安徽省宁国市东津小学 胡 浩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学生科学知识启蒙的任务,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及良好学习习惯就成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良好科学学习习惯培养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科学知识学习水平。这种情况下,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情感,带领小学生体验科学变化过程,优化科学活动实践方案,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就成为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一方面,学习习惯好坏将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指导小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娱乐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提升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在无意识中学习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同时,由于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后续知识学习过程顺利、高效地进行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中多数教师逐步认识到了突出小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同步提升奠定基础。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路径

(一)激发小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只有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开展科学探究,才可以发展其科学素养,为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激发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上课之前为小学生准备一些探究工具,并利用分组探究的方式,鼓励小学生开展室外探究活动,为小学生主动探究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过程中,为促使小学生主动观察周边土壤,并建立亲近土壤的意识,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小桶水及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随后,要求班级学生以一个横排为一组,分组准备一只塑料杯子、一把小铲子、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块抹布及一个硬纸板碟子。

在课程导入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了解土壤吗?土壤里都有什么呢?在问题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或者花园里挖一些泥土,倒在白纸上,利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在土壤研究记录表中。教师随后提出问题:你可以得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研究结果吗?鼓励班级学生利用已有工具对土壤进行处理。如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探究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一系列问题及室内外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二)引导小学生主动观察

观察不仅是科学探究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小学生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大多是依靠后天培养的。通过后天有意识地培养,可以促使小学生在看到一件事物后,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并将看上去并不存在联系的单个事物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感知体系。

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动物·植物·人》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动物、植物知识,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为本节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借鉴以往教学经验,进一步扩展教学范围,在多媒体软件中为班级学生展示动物、植物图片及视频。同时,在课堂中展示模型、标本,要求其全面利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所展示的动物、植物特征进行观察对比。如教师可以将话题具体到小学生熟悉的羊、青草上,引导小学生分别说出羊、青草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随后进行总结,为小学生具体阐述动植物生长中的共同需求,如水、食物、阳光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从自身入手,观察自己或者同桌在外貌、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及差异。通过对自身生活习惯及外貌的观察对比,可以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有生命物体特征的认识,完成阶段概念教学,并促使其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生活化元素应用

生活化元素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缩短小学生与科学教学内容的距离,培养小学生亲近科学的情感,进而鼓励小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感官优势,利用自身生活经验,去观察、研究、描述与科学课程知识相关的内容,最终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如: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石头》教学过程中,为促使小学生可以观察并描述石头的样子,并了解石头在生活中的作用。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从生活中搜集不同形状的石头,同时要求其在搜集过程中主动向家长或者其他人员询问石头的作用,如打水漂、砌房子、做假山等。通过与家长或者其他人员在生活中沟通石头的用处,可以初步提高小学生对石头的认识。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石头在生活中的妙用”为主题,鼓励小学生分享自己所搜集的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中利用颜料、画笔、胶水等工具,制作一座简易的石头房子或一幅石头画。最后,教师可在多媒体软件中展示石头的具体应用,以便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石头的认识,并在后期学习中可以主动探索科学教材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为良好科学知识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四)注重后期汇总反馈

小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并不总是获得正确的或者与预期结论相符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避免一味指责或者打击、纠正,而是给小学生提供一定的汇总反馈空间,引导其回想自己在科学探究中经历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利用赏识的目光,赞扬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敢、积极主动的态度。引导小学生主动审查,汇总反馈,全面分析结论偏差原因,经过多次反复试验,获得成功。

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生在“探究杠杆的作用”试验过程中,由于在实验器材安装过程中将杠杆两侧重物、钩码安装错误(即将重物挂在杠杆右侧,钩码固定在杠杆左侧的相关位置),导致其得出“在物重一定的情况下,杠杆平衡时,在另一侧距离支点越近越省力,距离支点越远越费力”的错误结论。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避免第一时间纠正学生错误,而是引导其回想实验器材安装、杠杆安装、重物固定、钩码安装、支点距离变化等过程,对比实验资料,了解自己做错的原因,并根据反馈信息,重复实验过程,以得出正确的试验结论。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小学生逐步养成后期汇总反馈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科学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小学生主动观察、探索、动手验证、反馈改进。带领小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入手,进行现象观察、实际问题探究分析,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切实养成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石头土壤习惯
土壤
上课好习惯
别小瞧了石头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石头里的鱼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土壤的平行宇宙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