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3》中的美育教学探析

2020-12-03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上思中学

青年心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美德美育美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上思中学 苏 明

一、挖掘教材蕴含丰富的“美”是历史美育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

“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应的具体形象(如艺术形象等)。其特征“具体可感性、生活目的性、进步性和创造性,它是积极向上,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代表了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这个特征出发,我们便可在高中历史教材所展示的历史现象中挖掘出蕴含丰富的思想、艺术和创造“美”。

(一)思想美。所谓思想美,指的就是思想境界高、意蕴深广、感情强烈,因此是无数读者为之心弦颤动的美。 如: 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仁”德的人,无论在多么困难的环境中,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随波逐流。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即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思想对整个中国后世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精华部分正是思想美的体现。又如以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前辈在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追求真理追寻理想,苦苦追索,孜孜探求而形成的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和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无不是思想美的灵魂所在。

(二)艺术美。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 如“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中王维的“红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诗词艺术,是作者在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景象的感受和体验中提炼出来的。再通过学生的阅读去欣赏、感受体会出其中诗词艺术美。又如“音乐和影视艺术”一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表现出压抑、痛苦、忧郁、希望、挣扎、激奋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最后的欢乐,这些思想感情通过学生的听觉、想象去感受出音乐艺术的美。

(三)创造美。创造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事业,无不凝聚着广大创造者的血汗和智慧,创造的结果无疑是美的。如“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一课中的“四大发明”、郭守敬的《授时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一课中牛顿提出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创造与发明都能给人们以美的启示。

高二历史教材《必修3》蕴含的 “美”的内容被挖掘出来后,如何在教学中进一步去落实美育的功能,这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焦点问题。

二、强调真、情、思、行是历史美育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

高二历史《必修3》是一本思想文学艺术的宝库史,入室探宝可以给人诸多熏陶与启迪。《必修3》课的情感设置目标是:“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艺术发展的多样性,树立尊重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且能由此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染。”要实现这一情感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真、情、思、行。

(一)强调真。真是指真实,它是求知的对象。而美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而美必须以真为前提,尤其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美”,必须是真实的,符合历史事实与发展规律,绝不能为了追求“美”的效果而任意虚构夸张。“真”的要求还促进教师要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展示直观教具(如复制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活字印刷术的模型)、利用形象性的画卷、照片(如敦煌壁画的图片等)、采用电教手段(放映一些历史资料片)以及对历史古迹的实地考察(如考察文庙遗址黉宫)。这些真实的实物形象能把美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感官,学生从中受到情绪感染,表现在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这时,教师必须用真实、准确、细致的语言去讲解,把再现的历史画面形象烘托出美育的功效。

(二)强调情。情是指情感。历史中出现的“美”最直接的效果是引起人们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包容了喜、爱、崇高、勇敢和正义等因素。这些情感因素是学生审美心理中最浓烈、最深刻、最持久的情感形态,这些情感形态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进行理想教育和锻炼学生心智的极为宝贵的情感基础。教师应以饱满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如在讲授“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当介绍到课本出现的佳句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时,教师要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做到“情真辞切”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让他们在联想,探求中享受美的熏陶。又如“美术的辉煌”一课,当介绍到现代美术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在展示作品的图片的同时,教师用真挚情感,以发自内心的语调语气介绍作品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代表了作者控诉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深刻的内涵,使学生悲、恨与正义之情油然而生,从而实现了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三)强调思。思是指思考。上面所强调的真与情,主要是从感性入手,这里强调思,则要求把历史文学艺术美中蕴含着的理性因素挖掘出来,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就是学会思考,这也是美育教学的最高目的。如在介绍“美术辉煌”中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当教师把教材中 “美”的形象挖掘出来后,要及时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索作者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造出这种悲剧美,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思考,去探求历史的真谛,寻求人生的价值,最后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四)强调行。行是指行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真知后,内化为他们的行动。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在现实中去体验思的结果,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历史剧角色的扮演、课堂的讨论演讲、革命歌曲的比赛、开辟历史画廊等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丰富学生美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只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真、情、思、行四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并形成一个整体,那么历史的美育教学就能开出成功的果实。

三、形成美德秉性是历史美育教学实施的成功体现

高二历史美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必修3》中的思想文化艺术美的功能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能理解各种“美”的内涵,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化为自己的美德秉性。这正是成功的历史美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良好的美德秉性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形成爱国、正气的美德秉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人物史实的种种爱国、正气的美德实例的感化教育,如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留学国外的科学家冒着生命的危险,冲破重重阻碍,回归祖国,为祖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等实例,让学生懂得爱国、正气的美德秉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使他们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人民的利益为重,形成自觉的爱国、正气的美德秉性。

(二)形成勤俭、勤学的美德秉性

勤学、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历史美育教学,让学生悟出历史上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能下笔如神,留给后人一篇篇、一幅幅巨作,无不与其人生经历中的勤俭、勤学相关,从而自觉养成勤俭、勤学美德秉性,并懂得如何身体力行。

(三)形成敬长、知礼的美德秉性

在实施历史美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儒家的思想精华去培养学生敬长、知礼的美德,让学生懂得在今天不断西化的社会里,敬长、知礼的美德秉性既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礼貌和教养,又能体现出是一个现代公民的风范。

当然,学生爱国、正气、勤俭、勤学、敬长、知礼的美德秉性的形成与教师的美育涵养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开拓自己艺术观赏和鉴赏水平,提高自己的判断、辨别、挖掘、讲授、创造美的能力,相信只要历史教师能努力实践、不断探索,将美的氛围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来,历史美育教学的实施定能取得成功。 ▍

猜你喜欢

美德美育美的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诚实是美德
论公民美育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道人善即是善
美育教师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