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问引路 于问延伸——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合理设计与有效应用的研究
2020-12-03江苏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章肃宽
江苏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章肃宽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有效合理的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而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合理有效的提问,恰能起到让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这样的效果。一旦产生这样的效果,那么教师再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利用课前预设以及适时灵活的调整,积极地引导启发学生,就可以让学生课堂专注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让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虽然“提问”是一把金钥匙,但是许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却很难把它握在手里,或者即使已经拥有,也没能利用好它,任由其无声无息地悄悄溜走……实在是可惜。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课前没有设计提问,随意性大
在课前备课时,教师往往没有重视到提问的重要性,从而不能很好地关注提问——或是没能将提问当做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出发统筹设计;或是课上提问浮于表面,蜻蜓点水,无关痛痒;亦或是无头无序,随意提问,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答得不明不白。这些都是因为教师没能在课前合理设计问题,从而带来的弊端。
(二)课上没有关注学生,主观性强
来到课上,教师的提问往往带着一副啊“导游”的架势,领着学生“遨游”教师一手搭建的课堂地图,为了问而问,为了完成问的这个不可或缺的步骤而问,没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动态表现,没能兼顾好学情。虽说问题本就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以及探索,但是学生作为有独立思考的个体,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思辨能力都在逐步提升的阶段,那教师过于强调课堂的规整,规范问题的回答,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在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自主理解和发散想象。这样的提问,显而易见是不合适的。
(三)课上不会随机应变,灵活性差
有时看似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一旦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实况,往往会不再合适甚至“失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么“强行提问”,硬是把课堂往回拽,继续回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要么乱了阵脚,不会随机应变,思维也随之飘逸,让课堂随波逐流,最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提问缺少灵活性,预设方案思路少,角度小,都有可能让课堂提问因为充满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出现问题。
(四)课后未能总结修改,延伸性弱
好的课堂应该有延伸,精彩的课堂要带给学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思考和影响。语文课堂的提问同样要重视延展性,许多时候,一堂课结束了,问题往往也就跟着结束了。教师往往很少会关注到问题的延伸性或者继续跟进所提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针对课上的提问,也缺少系统的总结和有针对性的反思,未能从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角度来评价课堂的得失,从而日复一日,课复一课,提问的质量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综上所述,提问在语文的日常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需要我们认真系统地来想一想——到底应该怎样问。
到底应该怎样问?到底应该问什么?我认为首先应当有一个总体的思路。要明确问题的作用,应当作为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作为鼓励和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学习的抓手;其次要重视起问题的后续作用,不能问完就好,而是要从问答后的进一步拓展延伸这个角度出发,让提问可以跨越课堂四十分钟,帮助语文课产生无穷的韵味。归结起来就是——由问引路,于问延伸。
二、在实际教学中,四个角度逐步深入进行提问
(一)有的放矢预设问题,于无声处渗透目标
完整规范,详实详尽地备课,是一堂语文课上得好的基本条件。而在备课时制定合理可行且符合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则是一堂课成功合规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知道,在教师备课时,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的,所有的教学手段也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如何有效自然地渗透这些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而提问有设计教案时绕不开的部分。所以反推,设计问题我们一定做到“有的放矢”。这里的“的”就是目的,就是教学目标,而“矢”就是提问,是我们用来击破教学重难点的最好武器。
利用好提问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教师的问需要真正地贴合文本贴合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不是老师在问,而是课文在问,是作者在问,于无声处渗透了教学目标。这样,如果学生能思考问题,就等于在思考文章本身;如果学生能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就等于是在与作者对话;如果学生能最后解决问题,那文本也就读透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变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如在准备上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一课时,我发现“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想象,感受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课堂推进的很好的抓手,因此如何设计问题来解决这一教学重难点,是我在备课伊始就重点考虑的,结合文本特点和单元计划,我最终确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看看插图,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读读对话,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找找细节,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展开想象,你还可以看到怎样的——?”这样几种问题形式来贯穿课文的教学,从而让学生深入文本,从多个角度感受文本感受神话的神奇之处,同时也积极探索,真正领会到不同人物的内在精神,最终读懂读透这篇神话。其次,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检验教学的进展程度,综合来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内化外显的检验有很多手段,如作业,习作,考试等,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检视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基本成了唯一的窗口,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个窗口,关心学生的学习动态,查看教学目标的完成进度和程度,并以此为参考继续教学安排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旦可以有意识地做到“有的放矢预设问题,于无声处渗透目标”,那么无论在课前备课还是当堂教学时,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多了一种新考量,多了一条新思路。
(二)分析学情动态跟踪,合情合理评价回答
小学语文课堂中充满着各种变量——学生认知水平的千差万别、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教师对于文本突发奇想的新理解,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小插曲……如此种种,都在不停地影响着课堂的走向。因此,“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教学思路要不得,而对于提问来说,课前再多的预设都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师守着课前预设来“套”学生课上的回答,这样的课就上“死”了。所以关于提问,我们需要“分析学情动态跟踪,合情合理评价回答”。
分析学情动态跟踪要分两步走,一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知己知彼教学才能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听过语文教育专家孙双江老师的一节《四季之美》很有启发,像这样的文章,重点自然是要带领学生充分诵读课文,从诵读体验中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四季之美。孙老师刚上课就提问:“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课文读得可以?”待学生朗读后,又指名学生提问:“他读得好吗?好在哪里?哪里启发了你?帮助了你?”随后又问:“请你推荐一名你觉得在朗读方面需要帮助的学生。”推荐,读毕,问:“你觉得他的朗读哪里需要你的指点和帮助?”……这样的提问显然是孙老师认真准备,有意为之的。一次推荐朗读一次帮助朗读,既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了应该怎样读好课文,又顺便摸清了班级学生的大概朗读水平,为接下来的诵读教学做好了准备,这样的一套提问真可谓是“一石二鸟”。二是要时刻关注好学生的回答,预设问题的答案不应该从教师想要的答案出发,而应该从学生可能如何回答进行考虑。这样就需要在课堂上真正听、用心听学生的回答,一位语文教育界的大咖对自己的学生说:滔滔不绝地讲是能力,安安静静地听是修养。学生需要有这样的修养,教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并以此来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提问乃至教学策略和方法,语文课堂才能“活”,才能“真”。同时也只有当我们能用心听好学生的回答,才可以做出合情合理,有建设性的评价的同时,当学生感觉自己的回答被老师重视,让老师也在思考时,那么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回答的质量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此时师生平等,问答流畅,教学相长,携手合作,这样的课堂就像一个平台一个沙龙,轻松而高效,对于文本的充分理解和深入挖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三)由扶到放鼓励尝试,步步推进提问自学
语文课堂上提问的主体仅仅是老师吗?我觉得更主要是学生——这里的主体不仅指课堂的提问要围绕学生进行设计,更意味着学生在不断地训练学习中,也要逐步掌握提问的方法,自己来问,做提问的主人。语文课堂的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做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步了解到提问的方法,然后教师再通过鼓励尝试,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自主学找答案,处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就学到了真“学”“问”。
有幸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墨梅》一课时,王老师教学生提问的一个环节让人印象深刻——“王冕的墨梅美吗?”先充分带领学生感受画中梅花的清新淡雅。然后话锋一转:“我们平时看到的梅花是怎样的?”学生分享生活经验。然后再问:“那再看《墨梅》,你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呢?”一个环节三个问题,带学生一步一步走进诗歌,最后一个问题自然引出了学生的提问——王冕画梅花为什么要用淡墨色?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由回答,结合教师补充的资料了,最后终于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回头看,这一教学设计的中心问题恰是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再自主回答,步步推进,自然而不露痕迹地指导了学生的提问自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会学语文。能认真倾听的是乖学生,能思考回答问题的是积极的学生,能学会自主提问的才是会学的学生。
(四)善于回顾持续跟踪,拓展延伸内化升华
从备课到上课,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随着下课铃响,大部分老师都会长舒一口气——任务完成。接下来批批课后作业、听学生背背课文更像是例行公事,或者说意味着不需要耗费像前期一样多的精力的按部就班工作罢了。然而可曾想否,刚刚课上提问其实已经像一颗种子一样,在许多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当然,种子选得再好,也需要园丁在播下后继续付出心血认真培育,才能开花结果。提问也一样,精心设计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继续认真重视对待,必要时持续关注和跟踪,让提问的影响真正深远。
在三年级《搭船的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深刻体会到了跟踪问题进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篇课文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画面,学生也被那诗一样的语言所深深打动,于是我在将要结束时顺势提问——诗一样的语言给了我们美的感受,你们说说看诗意的语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课堂上时间比较紧凑,学生的回答也是七零八落,说不到点子上。课后我也将这个临时起意的提问忘得一干二净。时隔几个星期,正好又教学到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看到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我才猛然想起那个关于“诗意语言感受美”的提问,赶紧和学生提起,发现他们不但没有忘记,甚至有几位学生站起来的回答明显还是课后思考了一番得出了自己的理解。于是我又用一节语文课的时间,结合习作,和学生再次分析讨论写作时如何让语言充满诗意充满美,效果也是十分良好,最近的习作中也可以看到,有几位同学已经化身为“小诗人”,文章越写越美了!所以,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若是能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可以跨越课文,可以超出课堂四十分钟的提问,然后再有计划地跟踪和延伸,帮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内真正内化和升华文本中蕴含的知识和精神含义,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那么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意蕴无穷,这样的课堂也会让学生久久地回味。
三、结语
“问”是催化剂,加速学生和课堂的反应,帮助学生和课堂融为一体;“问”是亮灯塔,指引学生拨开重重迷雾,直抵语文的真谛;“问”是万花筒,让学生看到语文的万千世界,真正内化语文各项知识并获得美的感受。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由问引路,于问延伸”,让充满实用性又蕴含艺术性的提问帮助我们的语文课堂实现新的提高和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