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来大地春,南岭贯长虹
——艺术歌曲《南岭长歌》创作谈

2020-12-03文|

岭南音乐 2020年2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

文|

艺术歌曲《南岭长歌》是笔者和当代著名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相西源博士于2 019年创作的一首具有中国岭南音乐风格特色的艺术歌曲。该作品也是广东省2017年“创新强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音乐创作成果之一。该曲于2020年1月6日,在韶关学院举办的“艺术歌曲《南岭长歌》首唱发布会暨‘南岭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发布。发布会由星海音乐学院、韶关学院、韶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由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师、国家一级演员贾双辉首唱。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中国文联网、音乐中国网等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针对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文化强国”的伟大策略,南岭地区是中国南北文化的重要分水岭,《南岭长歌》的创作是践行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体现,从艺术创作的高度去总结创作经验是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一、《南岭长歌》的创作背景

艺术歌曲《南岭长歌》是以中国南岭地区为创作背景,采用浓郁的岭南音乐风格曲调,以抒情优美的旋律主题描绘了中国南北地域的“分水岭”——南岭的大自然神奇,热情讴歌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岭南社会开放兼容、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风气,和岭南文化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南岭是中华大地重要的山脉之一、也是南岭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南部地域的南北分界线,分隔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四省交界之地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也是中国重要的纬向构造带之一。南岭又称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个山岭组成。

南岭山脉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南岭地区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和睦相处、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古老而独特的山脉土地中,并以其独特的一方水土,孕育出韵味无穷的地域文化——岭南文化。从岭南文化的构成以及基本特征看,岭南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者。她集广府、潮汕、客家文化、海南及桂系文化,以及海外文化而汇于一体,形成开放与兼容、重商与务实、开拓与创新的文化特征。从中国近现代史看,无论是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戊戌变法,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还是国共两党合作及北伐战争,都是以岭南为起点。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岭南一批有识之士率先探索中华民族的救国图强之路,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岭南成为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策源地。正如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赠顾交趾公真诗》所写:“伐鼓五岭表,扬旌万里外。”①岭南所处地理位置和敢为天下先的社会风气,历朝历代确为时局之焦点。

我们重溯历史,无论是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是199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也正是从岭南扬帆起航,岭南社会勇于冒险、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风气,始古贯今。岭南以她的多元化的特色,不断培育造就出诸多文人雅士和革命先驱,为中国改革开放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力量。岭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长期时期以来国家的重要战略布局,也使得岭南地区一直扮演着我国发展改革道路上走在前列的先驱角色,成为奇迹之地,一次次迎来了机遇和挑战。2019年2月18日中央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也是广东发展的重要任务,经济、社会、文化,包括文学和艺术都必须围绕这项战略展开布局。岭南地区又一次迎来了新机遇,也赋予了新使命。歌颂新时代赞美时代岭南的艺术歌曲《南岭长歌》也就应运而生。

二、《南岭长歌》的艺术审美

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有着深厚的岭南文化积淀,自20世纪初以来,该地区的专业音乐创作就已发端,曾涌现一批优秀的音乐家,他们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改革开放起,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下,大量优秀的作曲家持续活跃在岭南大地,创作出了众多的音乐作品。而目前为止,尚未有对岭南地区专业音乐创作的系统化进行梳理与研究,同时也缺乏对岭南地区当代作曲家群体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而“广东省2017年‘创新强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WZDXM015),正是以岭南地区当代作曲家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作品分析、创作实践等方式,并结合口述史、人类学等音乐学研究方法,对岭南地区专业音乐创作发展历程予以梳理,对重要的岭南当代作曲家与作品进行系统研究,这不仅对岭南地区专业音乐创作的持续繁荣和广东省文化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研究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在歌词创作上,笔者从岭南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发展脉络入手,从岭南自然景观的雄壮、开拓前行的艰辛和豪情,呈现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勤劳人民的热情讴歌。

雄伟南岭唱千年,远古传说越桑田。炎黄儿女逞英豪,踏过群山走四方。征战行路难,岁月情相依,英雄悲怆追梦去,五岭颂春风。长歌舞天际,南岭展宏图,迎来大地春,南岭贯长虹。

风雨长歌传千岭,故土情深难忘怀。山重水复艰与险,翻越雄关走平原。征途行路难,星月情相依,一带一路向大海,江河涌春潮。长歌传捷报,南岭贯长虹,迎来大地春,南岭起长歌。

歌词以景托情,以情起兴,通过对神奇南岭大自然的赞颂,对岭南大地勤劳朴素、勇为人先的人民的敢深情赞美,热情地讴歌了新时代岭南百花盛开的万千气象。从思想到行为,从情感到立场,从实践到作品,都紧贴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用艺术的创新创造,表达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岭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赞美。正如英国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说,艺术形式里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到一种客观的对应物,拟情性意象即为情感客观化的结果。②在曲谱创作上,作曲家相西源教授高度重视南岭地域民间音乐的特点。在创作歌曲主体音乐旋律的过程中,特地采用了岭南地区汉剧、瑶族的音乐素材进行原始的主题创作,在作品的整体音乐结构框架上,运用了富有特色的抒情性主题旋律及节奏律动交织为主体,采用传统调式的写作手法形成全曲。歌词的创作与曲调相辅相成、以自然的诗意描绘和深情的语言吟唱与主题旋律曲调融为一体。作曲家再通过乐队伴奏的配器润饰与多种乐器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得演奏与歌唱产生了丰富的色彩变幻与艺术的想象力,以此来进一步推动主题旋律的发展,让人们在歌声里感受到“五岭”那先后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富有南国“诗情画意”般的、充满幻想的独特音乐风格。正如在首发式后“南岭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杨正君博士所说:在这部作品中有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作曲家的精心设计,在作品的调式上,整体是羽调式,但又不是从头到尾都是羽调式,中间有向徵调式的倾向,有种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格,有可能是作曲家的有意设计,也可能是作曲家血脉里流淌的潜移默化的“音乐风格”影响所带来的。还有一点是第二段旋律的“英雄悲怆追梦去”中“去”的位置是一个清角音f,这个偏音的加入,使这里的岭南风格音乐味道非常明显的体现了出来。③歌曲虽以比较直观的音乐描绘手法表现形式呈现出了,但作曲家在创作旋律的旋法上、调式上无疑是有一些特定设计的,由此来保证不失去岭南音乐本身的这样一种“味道”,既而推动诗、意、情、律、韵的完美契合,真正做到了旋律与歌词的水乳交融与谐和统一,让听众的审美感官在形态美、形式美中感受美的欣悦。

三、《南岭长歌》的现实意义

据《广东通志》记载:“岭南文化史以粤北最古老。”《韶州府志》记载,自古相传的“舜帝南巡奏韶乐”相关的古迹就有十多处。④据《书·益稷》载:“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形容了“韶乐”的优美动听。虞舜帝施行以乐教化之治,完成后作《韶乐》,又称箫韶。韶乐九奏而成,又称九韶,故有“箫韶九成”之说。“韶石,韶石山在韶州东北,高七十丈,阔一百五十丈。昔虞舜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州。”⑤舜帝南巡奏韶乐在城东盘石上,后称韶石山,韶石山也因虞舜帝在此奏韶乐而闻名于世。韶石山包括今天的丹霞山,奇峰叠翠、丹崖赤壁,风光绮丽,其独特的地形志貌,形成了世界同类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地貌。

上自虞舜帝,至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北宋名臣余靖、大文豪苏东坡、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等都在韶关留下了足迹和墨迹,成为岭南文化的千古佳话。而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如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等等,更是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树立起一座座巍巍丰碑。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作品只有始终追寻时代热点,始终坚定不移地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聚焦社会民生,作品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又有对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南岭长歌》以粤北地区的瑶族的音乐元素,把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有机的融合。既从传统中来,集中体现民族性、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以其虚实兼容手法,执着于追求高于一般形式美的神韵与情怀,把岭南人开放兼容、内敛务实的真实性情踯躅其中,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一种良好愿望。以崇高的艺术表现形式突出了“书写伟大新时代,热情赞美南岭大地和祖国大好河山”的主旋律,又紧扣时代节奏,和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一脉相承,把“红色”基因融入到歌词创作里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岭南文化体系,必将推动广东文化的传承、繁荣和高质量发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岭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可谓文章合为时而著。

越岭向南风景迤逦旖旎。艺术歌曲《南岭长歌》是一曲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颂歌,是一首赞叹南岭地域的诗篇。让我们在《南岭长歌》的优美歌声里去感受自然、历史与人文交融所发出的天籁之音,感受伟大祖国大自然秀美壮丽的画卷。

注释:

①(晋)陆机:《陆机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7月,第167页。

②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13页。③周宁波:《长歌一曲颂南岭》,《岭南音乐》2020年第1期,第35页。

④《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韶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0月,第972页。

⑤陈长琦:《汉唐间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03页。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烟火气+岭南味,佛山夜经济又火了
论岭南文化在广东高职教育中的体现与发展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提升生态城市的文化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