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训练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释析
2020-12-03赵海鹰
●赵海鹰
视唱练耳训练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释析
●赵海鹰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500)
儿童学习音乐以期获得智力开发,这个话题早已不再陌生。由于听音乐和学乐器对智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主体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带有一定的偶然和不确定。而视唱练耳由于其全部训练内容都伴随着大量的耳与脑的活动,使得它对人脑的锻炼更直接,因此,应该将视唱练耳训练融入到音乐学习中,在练习乐器基本技能的同时,多倾听、多细想,使脑想、目视、耳听、手动结合起来。
视唱练耳;智力发展;音乐学习
音乐能开发智力,这个话题早已不再陌生。家长们通常由两个途径来对孩子进行音乐智力培养:听音乐和学乐器。当前的少儿钢琴热、学乐器热等现象,不少也正是基于少儿智力开发这一缘由。然而事实是:现实中仍有不少孩子并未由于学习音乐而获得智力发展,相反,他们只不过成为了手指机械,头脑麻木的钢琴弹奏“机器”。其原因何在?
孩子们在学琴、练琴、听音乐的过程中倾注了多少“耳与脑”的活动,笔者认为这才是音乐智力开发成败的关键,而“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思维积极活跃,精密地思考和凝神细听是学生上好每一堂视唱练耳课的心理准备和前提。”[1](P4)因此,将视唱练耳训练引入孩子们的音乐学习中,能有效助力音乐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认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这几种能力相对稳定地有机结合,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2](P129)视唱练耳的训练方式,刚好能集中、指向性地针对“智力”所包含的这几种能力进行有效促进和协调提高。
一、视唱练耳训练对观察力的促进
“所谓观察力,就是有积极思维参加的感知觉能力。”[3](P209)感知觉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智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视唱练耳训练对观察能力的促进,体现在对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的训练以及这些能力的综合协作发展。
(一)听觉
我们知道,视唱练耳训练的根本目的本身就在于发展人的音乐听觉,培养人具备对各种音乐音响动态的敏锐感受力和细致听辨力。通过视唱练耳训练,人的听觉能力的敏锐性、选择性和整体感受性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具备这样听觉素质的音乐耳,对于音乐以外的一切自然音响,以及人的言语表情音调的形态、节奏、音色、情调等也必定自然而然地会有着同样敏锐的感知力。
(二)视觉
视唱练耳的读谱、视奏训练和自弹唱练习,通过训练眼睛对乐谱结构的整体把握力、培养多种注视序列模式转换能力,以及训练迅速、流利的预观能力来促进人的视觉发展。各种音乐心理学论著都对此
有相关论述:“一个读谱者在特殊时刻,由于先前认知要求,时时在改变注视序列的运动……威弗在1943年研究认为钢琴视奏注视的序列运动是由音乐的性质决定的。钢琴音乐在两行谱上绘制,以单一的注视不可能一起看到所有的音(多声部视唱同此)……对于主调音乐,最适当的办法是一种垂直的上下扫视,接着再向右移动进一步扫视这种模式……而当音乐是对位写法时,眼睛注视则是水平线的,沿着一行扫视一段距离,再回来向另一行……这说明要实现迅速、流利的视奏就要预先有结构单位的整体统观……视奏者能力的区别在于扫视空间的水平。视奏差的演奏者不善于把握乐句的结构单位,哪怕结构较为清晰”[4](P23)、“只要我们发挥视觉这种对客体整体把握的能力……就能迅速分辨主调、复调的织体,使注意力的分配在水平线上移动或在垂直线上巡视”、“视奏较为迅速的演奏者一般都是当手处于前小节时,眼睛已摄入下一小节的音响运动模式。眼睛的超前,使前后两小节形成一种叠加。”[5](P145-146)可见,在多声部视唱和视奏(包括有钢琴参与的多声部弹唱和带伴奏视唱等)训练中,一个训练有素的读谱者要快速、流利地完成视谱,其视觉运动必然要经历三个步骤:统观乐谱整体结构、选择和随时转换注视序列运动方向,以及迅速预观下一小节乐谱。此外,视谱者为了准确、完整地再现乐谱,还必须细致地看到谱面上的各种符号;对于带歌词视唱,既要看旋律也要看歌词;而对于谱号练习的读总谱训练,则更需要有一目数行的视觉能力才能应付自如。视唱(视奏)作为视唱练耳的主要训练内容之一,必然会令受训者获得大量的这种视觉能力锻炼,而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其视觉的敏锐度、速度和扫视幅度等各项能力也无疑会得到极大提高。
(三)触觉和运动觉
视唱练耳训练中有各种乐器参与的奏唱、打击乐器参与的节奏训练,以及人声参与的视唱练习,均能促进人体的触觉及运动觉发展。触觉是肤感觉的一种,是人体接触物体时皮肤上神经末梢产生的反应。有了触觉,人手才能反映物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运动觉是指人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对自己身体各部分肌肉骨骼运动的感知觉。由于演奏乐器,敲击打击乐,声带发音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触觉的灵敏度,各种肌肉运动的张驰度和分寸感都密切关系到演奏(唱)的速度、力度、色彩、音高及音位置的准确性等,因此,大量地接受视唱练耳中此类相关训练后,人的触觉灵敏性和运动空间感都能获得发展。
(四)各项感知觉的综合协作
视唱练耳训练在促进人的听、视、触、运动等感知觉能力发展的同时,还锻炼了这些能力的综合协作。如“二声部弹唱,即视唱上声部旋律的同时,左手弹奏下声部,右手划拍子;视唱下声部旋律的同时,右手弹上声部,左手划拍子,要求做到目视、口唱、耳听、手动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6](P79),又如“从看谱即唱的角度讲,完成视唱,应该包括一系列器官的配合与协调:即眼睛看谱,听觉内在地想象,并以自身的声音将乐谱音响予以再现,而这一切都是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完成”[1](P88)、“在发挥视觉整体把握力的同时,听觉、运动觉也要与之配合,使动觉所达位置与视觉协调一致,听觉又要从整体上检验两者的准确度”等[5](P146)。可见,视唱练耳的训练过程正是这样一种能充分调动人的各项感知觉能力,并使之最迅速实现有效协作的锻炼过程,它对人的各项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是综合性的、全面而协调的。
二、视唱练耳训练对记忆力的锻炼
由于直接的听觉意象稍纵即逝,人对音乐的把握要通过记忆力来实现。音乐理论家阿里斯托塞诺斯曾说:“用记忆把握已产生的东西,因为用别的方法不能跟踪音乐。”[7](P19)毫无疑问,视唱练耳中的听写、默写、背唱等训练正是要锻炼人的记忆力,在这些训练过程中,受训主体也必然会最大限度地用到记忆能力。在听辨音程、和弦的方法步骤上,听辨者也被要求运用记忆力来练习:当听到某一音程(和弦)时,要求能将其音响保存在记忆中,并能随时、多次地予以再现,这样就能保证在该音响不再弹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依据记忆来识别它。另外,视唱练耳课中音乐听觉分析的训练也锻炼了人的记忆能力。音乐和语言一样也有其结构构建的词汇表,这些独特的音乐语汇中有许多有规律的模式,如和弦、音阶、琶音、终止式进行等。听辨者只有对曲子中用以构成动机、主题、旋律、乐段等各种音乐语汇模式有一定的记忆,才能分析出乐曲中的重复、变奏与呈示、再现等多种原则。
视唱练耳训练不仅能增强人的记忆力,还能锻炼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细致性。听记训练中有限的弹奏遍数和短暂的记谱时间使听辨者的记忆敏捷性不断提高;构唱训练所要求的内心听觉能力以及一些人特有的绝对音高能力无疑需要对音高感要有持久甚至是一生的记忆;而背唱训练——必须与原曲无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特征上尽可能相吻合,即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的要求更是锻炼了记忆力的准确、细致。
三、视唱练耳训练对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声部音乐由于其特殊的音乐逻辑性——横向上音与音的连接构成不同的旋律线条,纵向上音与音的结合又形成不同的和声背景——使得受训主体在多声部听写、视唱(奏)训练中造就了一种立体化的多项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多声部听写的听记方法是“纵横兼顾”,即在对待多声部音乐横的旋律与纵的和声或织体线条上,没有一成不变、孰先孰后的固定听记顺序,而是从纵横两个方面随机应变地灵活掌握,随时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思维来对待。同时,多声部视唱的训练也是一样,它要求学生除完成自己声部的视唱外还必须注意倾听其他声部,并随时根据其他声部的听觉反馈来调整自己声部,以达到各声部均衡、协调合作。为了锻炼这种立体化的思维能力,教师通常在视唱过程中采取有准备或无准备地要求学生在段落中间或连接处交换声部的练习方式,或者要求学生唱其中一个声部,同时在钢琴上弹奏其它多个声部的训练方式。此外,带伴奏视唱的自弹自唱训练更是无疑培养了这种立体的多项思维能力。
视唱练耳中“即兴配唱”训练有利于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其实视唱、视奏训练本身即是一种把音乐符号外化为音响动态的再创造过程:由于音乐材料范式的可操作性、非概念性和非视觉性,使得视唱和视奏的可创性空间非常大。但是在这里,要重点说一说即兴配唱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价值。即兴配唱是指:由教师给出上句或动机、学生即兴哼唱下句或发展成若干小节乐段的训练形式,它要求学生必须迅速流畅地作答,并且答句必须在调性、风格、韵味与结构上同上句相吻合。这一训练方式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优势是:其一,这是一种快速思考和构思的过程,由于这种练习所要求的即时性与即兴性,必然激发学生高度亢奋的创造兴趣和积极流畅的创造思维。其二,由于这种音乐答案的可多样性特点,必然促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思维能力,这二者正是心理学上对人的创造力进行评估的关键因素。[8](P123)
叔本华说:“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7](P122)这是因为音乐与宇宙、自然、人类之间有着最本质的联系。首先,音乐运动的基质——激起矛盾与解决矛盾的循环——与世界、人类运动的基质具有同构性。其次,音乐的动力结构——如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和谐与混乱、前进与退让等——与一切事物的力的结构有相近的形式。再次,音乐形式美的统一、和谐、简洁规则也正好集中体现了揭示自然内在规律的科学美的规则。[9](P551-553)基于音乐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这一系列同构性,主体在视唱和对实际音乐作品进行听觉分析等训练中获得的、善于迅速捕捉音乐进行的基本特点和把握作品整体结构的思维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也必将转化为具有高度概括特征的、能迅速把握现实客体整体结构的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四部和声的听辨方法并不只是单纯以听觉的直接感受为依据,而是在相当程度上要结合逻辑推理和周密的理性思考;在对音乐片段的听记训练中,为了尽可能多地发现可供记忆的线索,听觉思维会紧紧抓住所有细枝末节;学生凭听觉思维对音乐音响进行分析的训练,作为视唱练耳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其分析内容的细致和全面等(大到曲式、风格分析,小到乐器、音色、力度变化等细节分析),这些都能促成主体养成一种缜密的思维习惯。另外,在听写训练过程中,如果主体的听辨思维赶不上新材料不断输入的速度就无法顺利完成听写;而所有带有较强即兴性的即兴配唱、移调视唱等练习,由于不可能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则必然会促进主体思维敏捷性的发展。
四、视唱练耳训练对想象和预想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精髓部分。[8](P121)可以说没有想象,人的思维和创造力就无法发展,也就更不会有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视唱练耳是通过培养内心听觉——对音乐意象的想象来锻炼人的想象力。如读谱与内在想象结合的练习:看着总谱内在地想象其声音效果,这种想象包括了谱面上各种新的音响组合的所有细节,诸如音色、声部层次、力度层次、各种配合衔接和特殊色彩等。此外,基于“一切人声、器乐对音乐的再现能力都要以内心音乐的预先想象为依据”,学生在构唱、视唱(奏)等练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乐曲行进中的长音与休止,提前内在地想象未唱到之处,以保证视觉与听觉有准备地、‘提前量’地走在声音前面”[1](P89),这种在视唱训练中获得的、习惯性的预想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无疑也会大有用武之地。
五、视唱练耳训练对注意力各项素质的锻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的各项素质包括:注意的紧张性即注意力集中的强度;注意的稳定性即长时间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能力;注意的分配即同时注意多方面对象的能力;注意的转移即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也就是注意力从一个目标迅速转移到另一个目标上的能力。[8](P25)视唱练耳的训练内容对注意的各项素质均有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并保持长久,是完成音乐听写练习的必要心理条件。过去前苏联的视唱练耳教学法有过这样的建议:“最好一堂课中首先进行听写,因为听写的要求首先是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保持,如果把听写放在其他环节之后,则听觉很容易呈现疲劳。”[1](P12)此外,听写中对于弹奏遍数和听写时间的严格限制,也是为了充分唤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投入。通过倾听音乐音响对作品进行分析的练习,也培养了主体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求听者要随着乐音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随时保持稳定的注意,只有这样,才能对乐曲有准确地、完整地分析和把握。至于看谱即唱(奏)训练,就更要求主体的注意力要保持高度集中,否则容易出错。
视唱练耳的听觉分析练习还能锻炼人的注意分配能力。因为在听辨过程中,主体即要聆听主要旋律,又要注意和声织体进行,既要从纵的角度来感受,又要把握横向的旋律发展手法,同时还要辨别音色的组合、对比、变化等。如果不善于分配注意力,就无法细致全面地对作品进行分析把握而顾此失彼。在和弦连接的听写、多声部听写以及多声部视唱(尤其是自弹唱)训练中,练习主体注意分配能力的要求也是如此。
视唱练耳训练还培养了受训主体注意的转移。为了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全面培养,视唱教材选取的内容是广泛的,它包罗了那些悠悠如教堂鸣钟或湍急似急雨流星等各类情绪、性格的乐曲。学生在视唱训练中由于接触各不同类型的作品,经常要锻炼从前一曲目的情绪、风格迅速转入下一乐曲的情绪、风格中。还有多声部视唱中声部的交换、多声部听写中旋律在不同声部的交替等,都培养了主体这种注意的转移能力。
再从音乐作用于人体的生理机制考虑:一方面,音乐能对参与记忆的大脑边缘系统产生作用,其对海马结构的刺激可以使乙酰胆碱这类神经递质分泌增多。这种化学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广泛影响,能促进人的记忆力。[5](P72)另一方面,音乐对人脑中网状结构的激活,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通过筛选吸收符合主体需要的信息,使注意力的指向更集中。同时,音乐的声波既可激发脑肽的释放,又可促使人体的肾上腺素进入血液,缓解疲劳,提高注意力。[9](P556)而视唱练耳的整个训练过程正好实现了这种音乐的生理刺激和心智能力获得不断锻炼的双赢。
六、视唱练耳训练对人脑左右半球均衡协调发展的促进
人的大脑分为结构基本相同的左右两半球,其间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胼胝体相连。据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各有侧重:左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语言、计算、逻辑、分析等,侧重于逻辑思维,称作逻辑半球;右半球的功能主要是空间关系、艺术和直觉活动,是各种形象的、富有情感的心理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称作情感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基于这一发现,于是人们把音乐与右脑相联系。另外,脑科学研究还发现,左右脑与躯体的神经联系是一种对侧关系,即左半球支配右半身的运动和感觉,右半球支配左半身的运动和感觉。由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左手使用较少,因此认为右脑潜能的发挥受到了相当的抑制。基于这些理论,日本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通过听音乐、学乐器(活动左手)来开发右脑。[1](P194)
然而,如果孩子在听音乐、练琴的过程中根本不动脑,仅只是手指的机械运动的话,其右脑还能得到有效开发吗?脑科学研究认为:“若过分片面地使用某个大脑半球,就会使另一个半球受到抑制,对整个大脑的活动带来影响”[9](P559)。而“人的大脑,如果能把左右半球的功能都充分发动起来进行合作,无疑是可以提高人的智慧,提高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博士证明:‘综合性脑型的人,对未来事件的预测能力,比左脑型和右脑型强。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平衡的,没有偏执和固执的成分’。”[1](P195)视唱练耳训练正是要求学习者把左右脑功能同时调动起来、协调工作,才能顺利完成练习。
随着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通过对左、右耳音乐听觉感受的脑电图测试,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相关见解。如心理学家贝弗和恰雷利罗的研究发现:“接受音乐训练少的被试对音乐的感知表现出左耳(右脑)优势;而对于音乐体验丰富的被试则表现出右耳(左脑)优势。这是因为左半球具有分析性和连续性的功能,右半球是整体性认知特点。音乐体验丰富的人对音乐采取一种分析的方法,而接受音乐训练少的人采取的是整体的感知。前者注意旋律准确的音高、音程特点,后者则注意旋律的轮廓走向。”[4](P71)又如“从最近的双耳测试研究来看,音乐刺激不同,左右半球的反应会有差异,但多数的认知过程是两半球同时起作用。心理学家盖茨和布拉德肖的实验发现左耳对音乐变化的感知更敏感,右耳却反应更精确;右耳在认知不熟悉的旋律时更准确,左耳在认知熟悉的旋律时更具优势。”[4](P142)而视唱练耳训练对于听觉的敏感性(右脑控制)和精确性(左脑控制)都有同等的要求,其训练音乐听辨的方法正是整体地感受和细节理论分析两者的结合,是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
可见,视唱练耳训练可以调动整个大脑皮质的兴奋,从而促进左右半球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脑型”的人。
古人造字之所以把“耳”放入“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所以被视为聪明的一种,这中间听觉能力与智力能力一定有某种必然联系。《管子·宙合篇》云:“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又注“耳之所闻既顺且审故谓之聪”。可见,听觉虽是耳朵的功能,但听觉的审慎、敏辨与积极思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聪”。
在当前钢琴热、学乐器儿童日益普遍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孩子们在学习乐器基本技能的同时,将视唱练耳训练结合到音乐学习中,不要停留在只“动”不“想”的随意阶段,而是应该多倾听、多细想,使脑想、目视、耳听、手动结合起来,让智力能力真正通过学习音乐获得发展和促进。
[1]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2]王新如.心理学[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4.
[3]周瑛.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4]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5]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州:三环出版社,1989.
[6]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7]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8]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9]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J613.1
A
1003-1499-(2020)04-0131-05
赵海鹰(1975~),女,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基础部讲师。
2020-11-02
责任编辑 春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