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的语文知识 激活学生学习智慧
2020-12-0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实验中学张秀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实验中学 张秀珍
语文知识主要包括语法、修辞、作家作品、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语文知识不能死记硬背,需要活学活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种角度展开教学和传授,为学生创造机会,唯有让学生真正学通悟透,才能提升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语文学科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而语文知识是工具性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正视语文知识的科学价值,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以提升教学效率。
一、传授语法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应用意识
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很多地方没有语法教学课程安排,因为阶段性测试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教师也不会将其作为教学内容来对待。虽然教材中有语法关涉内容,但教师没有教学安排,学生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愿,导致语法知识学习陷入尴尬境地。学生普遍缺乏语法知识,甚至出现一些怪现象,一些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后,反过来应对汉语语法问题,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传授一些语法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都会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渗透一些语法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活学活用的机会,让学生快速接受语法知识。如句子主干成分和枝叶成分的区别,可以通过一些句子来感知,让学生在句式分析中建立语法认知基础。如《昆明的雨》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这个句子是典型的主谓句,主语是“我”,谓语是“看见”,宾语是“仙人掌”。学生在接触这个句子时,很容易被一些枝叶成分所迷惑,如“确实”“亲眼”“倒挂”等,这些词语发挥了辅助作用,自然属于“状语”“定语”的范畴。再如:“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在这个句子中,因为有“使”这个使令动词的出现,将这个句子变得更复杂了,有了“兼语”成分,这是学生无法理解的。教师对这样的句子需要重点解读。
学生对语法知识学习有更多畏惧感,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现代汉语极为细腻、丰富,让学生对汉语语法产生更多迷茫感,教师需要有循序渐进的教学意识,让学生从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学起,形成语法知识体系。语法教学被人为淡化了,这是很不明智的,实践会进一步证明,没有坚实的语法基础,是难以真正学好汉 语的。
二、渗透修辞知识,培养学生读写应用技巧
初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修辞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展开,让学生在阅读中渗透修辞方法学习意识,在修辞方法效果分析中感受修辞方法的应用效果,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然建立修辞学习认知。学生平时说话交流和读写操作中,也涉及修辞方法的运用,这也是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一些灵动的语言,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在作文中却很少看到这些精彩的修辞案例,这是因为学生平时表达太过自由,而作文写作太过正式,导致学生对修辞方法的应用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
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其修辞应用极为丰富,教师在具体引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为学生做出指导,还要让学生主动筛选和分析。如《春》这篇经典散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最为突出,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内容,梳理出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并分析其具体的表达效果。学生能够在短时间有更多发现。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话中运用了拟人、排比两种修辞方法,将春天活力复苏涌动的生命气息展示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光期待的心理。再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是排比,也是比喻,对春花进行了色彩上的描绘,五彩缤纷的春花,为春天带来更美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学生在习作和交流中也需要修辞方法的支持,特别是习作操作时,很多学生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主动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做出一些提示和要求。不论什么样的文体,都离不开修辞方法的辅助,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出一些方法传授,让学生快速掌握修辞方法的应用技巧。有些修辞方法简单易学,其表达效果还非常显著,教师不妨给学生做出集中提醒。如反复、引用、反问、设问、排比等。其表达效果都非常突出,操作上也没有太多难度,只要学生能够自觉运用,便可以获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三、梳理文体知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文体知识包括体裁、作者、作品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传授时,不妨借助一些教辅材料进行操作。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对一些文体知识有系统性构建。如四大文学样式:小说、散文、诗歌、戏曲,以及这些文学样式的特点、分类、要素等内容。根据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是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基本文体,而且要在写作上有所呈现。
在平时写作时,有一些学生存在文体模糊意识,认为“文体不限”就不需要明确文体,这当然是错误的认识。作文需要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这是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体现。一些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被定义为“四不像”,其实就是文体混乱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文本阅读时,需要对其体裁有明确认识,让学生具体感受其文本文体特点,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写作中的文体不清问题。有些教师对文体重视不够,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认知误区,如“散文”和“记叙文”,这两个概念的划分标准不同,有些人将这两个文体并列看待,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解。如果学生也被误导了,体现在写作上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教辅材料上,在阅读分类时,竟然将“散文”与“记叙文” “说明文”“议论文”并列设置,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认知。
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内容的学习,常常是画出重点进行强化背诵处理,以期应对学科考试,这虽然算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最为明智的处理操作。作家作品都有特定时代性,如果能够对其时代历史有一定认知,自然能够找到一些规律。唐宋诗人大多怀才不遇、仕途不顺,这些人抨击世弊、表达愤懑是常态;民国时期,黑暗统治,白色恐怖,作家表达爱国情怀,还要顾虑遭遇不测,这都是一些共性特点。教师为学生做出必要的归纳和提示,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可以大大提升知识积累效率。
四、明晰写作知识,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学生对写作知识的学习和累积是存在困难的,因为大多学生不具备系统性的写作知识,很多学生都是凭借语感展开写作,在具体实践中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如拟题、开头、结尾、过渡等,都有更多方法可用,教师为学生做出一些指导,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教学生积累写法知识,主要途径还是课文教学和写作教学,让学生在更多感受性学习中逐渐形成写法知识体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传授一些写法知识,学生才能够有更多学习体验和见证,自然形成写作知识体系。如《雨的四季》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 )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 )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 )的水雾的丝帘,( )阳光的彩棱镜。”教师先让学生填写括号,并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这段话是比较典型的描写,而且是正面描写中的细节性描写,其表达作用更为鲜明,写出春季的雨的温暖和妩媚,传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在具体分析解读中,逐渐认识到描写的作用,自然会建立细节描写的意识。描写中还关涉修辞知识、语法知识的运用,这对学生都会产生一些影响,让学生自然建立语文学科认知基础。
学生掌握写法知识有多重途径,在写作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具体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写法知识体系。如《最佩服的一个人》一文,这篇作文是写人的记叙文,需要对中心人物进行重点描写和刻画,自然要涉及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运用,教师要求学生调动多种描写思维,展开创造性思考,以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学生对这些描写手段都比较熟悉,在写作过程中,因为教师有更多强调,学生自然会更看重这些方法的运用。教师利用写作机会强化写作知识的实践应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历练的机会。学生写作知识积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妨给学生做一些专题的讲座,向学生系统传授写作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活的语文知识,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应用的启迪和底气,教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训练,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做出教学调整。传统教学中,注重语文知识传授成为习惯意识,教师一味强化知识渗透和学习,教学走向了极端,新课改大背景下的语文学科教学,强化人文性教育,呼唤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需要兼顾和平衡,要在传授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