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王莽及大新帝国以历史的真相

2020-12-02刘昌文

现代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王莽历史

《大新王莽》再现了西汉末期的乱世场景,还王莽及大新帝国以历史的公正和真相,矫正后世对大新朝这个历史时代的忽略与记忆,给人们提供了科学而辩证地审视历史与历史人物的多元视角和广阔视野。

又一部开国皇帝的奋斗史。两千多年来,王莽,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一个传奇式的帝王。既饱读经学诗史,洞悉乡间民情,却弄权于庙堂,玩汉皇于股掌,谈笑间翻天覆地,立为大新天子。追圣于大周,致力于改革,然食古不化,而命运多舛。一本谱牒引领一个家族走向辉煌的顶点,成为一个姓氏永恒的旗号。他究竟是窃国大盗与乱臣贼子,还是超越时空的理想主义者与改革家?此书,绝非翻历史的旧案。作者以洞察古今之目光,以严谨史家之笔触,以文学演义之手段,还王莽及大新帝国以历史的公正和真相。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段空白,或矫正后世对大新朝这个历史时代的忽略与记忆,而且谱写了一段从贫寒落魄的俊才不断奋进登_上帝王宝座的励志传奇文学史诗,同时还留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一)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8月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新王莽》(上中下三卷),共81章,长达127万字;作者为著名历史文化专家、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文杰先生。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王莽及其新朝在历史长河中应有怎样的定位?在《大新王莽》这部煌煌巨著中,虽然未给广大读者以简单现存的答案,但是会让读者深刻认识一位敢将四百余年大汉朝拦腰劈成两半——分为西汉、东汉,而从中开创了一段大新朝历史的皇帝王莽之所思所为,并通过丰富史料与艺术性叙事手法,再现了西汉末期王朝风雨飘摇、主弱臣强、民不聊生而风雷激荡、暗流涌动的乱世场景,复制或还原了一代英杰才俊王莽及其新朝因势而立、跌宕起伏的人生与社会轨迹,给人们提供了科学而辩证地审视历史与历史人物的多元视角和广阔视野。

对王莽及其新朝这个最惹争议的重大历史题材,千百年来鲜有文人敢于触碰。我曾与文杰先生就该书的创作缘起进行过交谈。他于1979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因学业优异,毕业留校又任教于历史系和档案系。在读大一时就学习秦汉史,通过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和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他对王莽这个历史人物开始有了初步认知。但当他进一步研究时,查遍传统史家《二十四史》,对王莽几乎是一边倒的负面评价,尤其对与大一统秦王朝同样长达十五年历史的大新王朝却视而不见,更无恰当公允的历史定位。这个重大历史悬案,引发了他对王莽崛起及新朝兴亡的深沉思索和深人历史研究的浓厚兴趣。于是,他阅遍了《汉书》《后汉书》等所有历史典籍以及国外有关中国两汉历史的书籍,并遍访涉及王莽和有关新朝重要历史人物的古迹遗址,查阅和拜访许多近现代伟人、名人对王莽及新朝的评议。尤其看到毛泽东于1926年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关王莽的“汉时一般作史的人——范晔、班固、班昭等-因为他们吃的是汉朝的饭,要给汉朝说几句好话,便把王莽说得怎样坏。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不得了的一个坏人。我们现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见中央文献室陈晋《毛泽东竞如此上瘾:不读二十四,怎么知道帝王将相是坏的呢?》《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的论述后,更增添了他研究王莽及新朝历史的信心与动力。当时光进入新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之时,他便萌生了写作有关王莽及新朝历史新传纪的念头。

“成也改制,败也改制。”文杰先生坦言对王莽人生的切肤之痛:王莽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简单用肯定或否定来评判王莽及其新朝帝国。本着忠于历史并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他撰写了《王莽正传》(上下卷),于2002年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所谓正传,主要是从正史角度来解读一个背负千古骂名的历史人物。此后十余年,他不断反复斟酌,深感正传太偏重于历代文献的解读,且部分史实也不太确切,又缺少了可读性。由此他借鉴《三国演义》《张居正》等历史小说的手法,以王莽及新朝的命运兴衰为主旨,在人物的刻画、场景的再造、事件的渲染、故事的趣味性等若千方面以文学演义之再创造,既尊重历史又超然于历史最终形成了“智诠古人,矫正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新王莽》。

(二)

在当代中国文坛,自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五卷本)问世后,几乎没见重大历史题材的好作品出现。可以说,《大新王莽》(三卷本)的创作并出版发行,打破了重大历史题材小说二十年来的沉寂僵局,作者以独发异声与引吭高歌之勇气,以“时代的异乡人”与“形而上的反抗者”之身影,在历史与文学的艰难跋涉中寻求艺术的超越,使之成为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巅峰之作。

《大新王莽》《三卷本》是一部文学演义的宏篇巨制,以章回小说的巨大架构,始终贯穿三大主线和条隐线,即以新朝的兴亡、王莽人生命运的兴衰、外戚王氏的命运干系为主线,以期探索中国封建时期某些历史发展演变规律为隐线,从多角度勾勒出了西汉末期和新朝那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把对王莽及其新朝的评价与定位巧妙融入史实与时代的进程之中,让睿智的读者们从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木上做出各自的判断。

新朝,算是一个朝代吗?官方修定的二十四史为何忽略不记且不敢正视其存在?新朝存在于公元8年至公元23年,是由西汉皇室外戚王莽建立的一个天下一统的完整朝代。孺子帝初始元年十二月癸西朔日,王莽宣布接受禅让而代汉建新,将西汉最后一位皇帝刘婴封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将首都长安改名常安,从而开创了十五年的新朝历史。

新朝的崛起,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作者用很长篇幅描写从汉武帝以后及元帝、成帝、哀帝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宏阔背景。西汉经历近两百年,已经从巅峰开始走向衰落,贫富拉大,社会不公,土地兼并严重,富者拥有奴婢成百上千,穷人流离失所或沦为奴婢,各地反抗蜂涌而起,加之几任皇帝却无子嗣,“三七”“阳九”之厄的流言盛行,天下一片乱世颓象。生逢此时而出身于太学、满怀理想追求的王莽,为挽救衰败的社会势态,谋求天下百姓的太平盛世,且巩固王氏家族的权势,在称帝后推行一系列的朝政改革。其主要包括:实行井田制,天下之田皆为王田,限制土地兼并,超出部分由政府分配給他人;限制奴婢数量,名为私属,但不得买卖;实施“六管”“五均”制度,由政府专营各项工商业;改革币制;更换官称和全国地名;战高句丽,控匈奴,稳中亚,开疆拓士等。王莽及新朝的改革初期,可谓是万民拥戴,八方称颂,显示出太平盛世之景。但是,新朝的改革削弱了各地豪强和权贵的切身利益,因而遭到极力抵制与破坏,惠民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大多数老百姓依然得不到好处,而导致朝令夕改,使社会状况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却以失败告终。公元23年,各地豪强势力以“复汉”之名起义,战乱又起,天下再次分崩离析,王莽身败名裂,授首于皇宫中沧池渐台,新朝也随之覆亡。以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为首的势力集团夺取政权,建立了东汉王朝。

在王莽命运兴衰这条主线,作者在诸多人物、情节与故事纵横交错中却写得环环入扣,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王莽于公元前45年生于没落的官宦之家,其曾祖父王贺在武帝朝任绣衣御史,因“依法办事”反而落个“奉使不称”罪名被免官,遣归故里东平陵县,后举家流落至魏郡元城委粟里,被乡里推举当一个小乡官。因好友撰制的一本《王氏谱牒自本》,激发了王氏家族代代注重培育子女。其姑姑王政君被选入宫,直至当了皇后和皇太后、太皇太后,使王氏几代被封王晋侯,荣盛至极。王莽虽为庶出,但人才英挺,少有大志,幼人太学,饱读经书,且折节交往,无论达官贵人,或布衣寒儒,或富商,或豪侠,皆结为友,如与青史留名的刘歆、甄丰、陈崇、崔发、扬雄、龚胜等,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畅言理想抱负,在朝野享有威名。挽救衰败的汉朝,建立公平社会,使家家有田耕,人人安居乐业,消灭奴婢制,达到道无拾遗,天下无盜,刑措不用的太平盛世,这便是青年王莽的理想。他崇拜西周初年的周公,称帝后以《周礼》等儒家礼记学说为改革的政策依据。公元前1年,汉哀帝突然驾崩,王莽被急诏入宫,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成为其命运的重大转折。在八年时间内,他完全掌控了朝政,从大司马、安汉公、太傅、宰衡,直至成为“摄皇帝”,最后被禅让登上皇帝宝座。他在新朝极力施行社会经济改革,却被义军授首惨死,从掌控朝政至新朝执政长达二十三年。虽然他最终失败了,正如历史学家吕思勉所说“王莽的失败,不是王莽一个人的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王莽“想把乱世逆挽之而至于小康的思想,从此告终了。”与王莽同时代的大文豪扬雄,在西汉晚期和新朝都任过大夫,撰写过长篇大赋《剧秦美新》痛斥秦朝暴虐,极颂新朝仁德。

从古至今,在中国宗族文化盛行,家族势力不可小视。一本《王氏谱牒自本》,成为王氏家族的精神命脉。从王贺至王政君、王凤及王莽,一代又一代传承,奉为神圣至宝,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登高望远,奋发有为,走向辉煌的顶峰。然而,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万事万物无不如此。王氏家族的命运盛衰贯穿于该书,或许在喻示读者以某种精神内核的力量在支配与支撑人生的走势,或嘲解对某些历史的观念给读者以警醒,可能需要哲学家的思维与境界方可破晓。

《大新王莽》一书,从秦朝的一统天下却迅速衰败,大汉朝与新朝的兴亡,以及各帝王和权臣的命运起伏,宫廷的激烈争斗,并非乱而无序,杂而无章,尤其是秦、汉与新朝的改革,从中揭示了不少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让读者在心惊肉跳之后深陷沉思、反省与醒悟。

文学不是历史,但文学可以透视历史,揭开历史的迷雾。王莽是一个背负“千古骂名”的人物,新朝也是一个不被正史所正视的时代,那些人,那些事,似乎早已“深入人心”,但作者逆势而为创作的《大新王莽》,原本就是一个史学家的气质与胆识,更是一种拨乱反正的勇气与智慧,并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魅力,使文学与历史达到了新的高度统一,成为一部独具匠心而振聋发聩的惊世史诗。

掩卷之时,首先令我深切感受到作者是一位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的冷静观察者。全书虽为章回结构,却是现代语景,宏大叙事与细节虚构并肩,把恢弘壮阔的历史场景与众多故事情节、多元主线贯穿、纷繁人物言行等巧妙融汇,轻松愉快地娓娓道来,使文学和历史的正义与哲学思想的辩证逻辑共存。这应是《大新王莽》在当代文学艺术上最成熟之处。对于新朝,对于王莽,作者只是把大量的史实以质朴而生动的语言形式、以人性的特点与历史事件的契合来诠释王莽及新朝崛起与败亡的必然和偶然,讓人们去客观理性地辩识历史的真相。

《大新王莽》最大的亮点,还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批风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包括西汉末期的几位皇帝,以王政君、傅太后、赵氏姐妹为代表的后宫人物,以E凤、王商、王邑、张放等为代表的权臣,以严君平、刘韵、扬雄、甄丰等为代表的文人雅士,以刘秀、刘繽、王常、朱鲔、陈牧等为代表的起义将领,涉及重要人物五十余位,却在出身、才能、学识、境界、个性与地位、权势等方面各不相同,而均是各具特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特别是对本书的主人公王莽,从多角度、多侧面写出了一个英雄人物的成长史和开国帝王的奋斗史。书中的王莽,政治敏锐,勤政有为,既会隐忍,更会残忍,善于在不同派别中寻求权力平衡;胸怀振兴朝政,挽救乱世的理想,在改革上追随周公,完美的理想主义,却超越时空;在文化修养上接受儒家正统,却又痴迷讖纬学说,称帝后修仙炼道;在人格魅力上礼贤下士,同情农民、奴婢等弱势群体,网络各方人才;在个性上爱憎分明,被贬时谦虚谨慎,平易朴实,而执政上位,却又搞顺昌逆亡,固执已见,疑心甚重;个人情感丰满,有血有肉,既有七情六欲,又不放纵胡为。这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精心勾画,立体展示,以实去“伪”,以正除“逆”,复制或还原了一个帝王的真实原貌,矫正了历代官方史籍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尤其书尾借用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世事纷纭难评说,奸作忠来忠亦奸。始皇玉玺何处寻?苦煞历代有心人。”的诗句,及毛泽东曾引用过的白居易诗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以艺术的鼓槌敲响了对成王败寇史观的质疑之音。王莽的成长与发迹史,无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或在文学艺术的价值空间,都极具典型性与特殊性。尧舜禹的禅让,不过是上古时的传说。王莽是通过禅让称帝而成功改朝换代、创造历史的第一人,而后世的魏、晋和大宋都是循例而起借势而为。王莽与其他任何帝王最大的不同,他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夺取帝位,而是为了政治抱负需要更大权力,使他能把儒家学说得以社会实践,改革经济社会制度,“为了改善这种不公平和铲除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罪恶”(柏扬《中国人史纲》),缔造一个理想的人人平等的盛世。向“大胆假设,小心地求证”的胡适所言“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胡适文集》中《王莽》《再说王莽》),毛泽东称“盖因王莽代表农民利益”的观点,并非石破天惊之论,却给王莽的改革添加了注脚。

本书倾墨塑造的另一位鲜活历史人物则是王政君,可谓中华民族杰出女性的代表形象,亦为汉新两朝王氏家族权势与精神的支柱。她气质高雅,知书识礼,又会鼓琴鸣筝,温婉贤淑,心地善良。被选入宫后,她有幸成为汉元帝皇后,直至身居皇太后、太皇太后,历经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帝和新朝天子长达61年,成为“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其王氏外家盛极一时,五侯同日并封,王氏势力左右了西汉晚期的朝政,奠定了王莽崛起的政治基础。但她手握大权,而不玩弄权术,顾念百姓生计与天下太平。

《大新王莽》的第三个成功之处,是作者对于形象思维、具象才能与历史逻辑的超难度驾驭艺术之精妙。本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演义,不是简单地讲故事,而是有丰富情节,有宏大场景,有缜密细节,有精彩画面,既插叙又倒叙,埋伏笔留悬念,化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象,毫无咀嚼史籍之苦涩,而是惊心动魄之美感,并深入人物的心灵,解剖人物的精神世界,坦露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揭示人物之间、人物与事件的矛盾冲突,以完成了将历史与文学融入形象艺术的再创造。

读完本书,对作者挖掘、矫正并演绎“挨骂”两千年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真相,其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担当不堪承受之重的使命颇为敬佩。可以挑刺的是,一些战争气场渲染不够,某些人物性格剖析不深,宫廷争斗的残忍细节不足,但瑕不掩瑜。肯定地说,《大新王莽》是一部必将千秋流传万众喜读的历史文学精品。

刘昌文

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副主席、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华赋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华辞赋报》副总编、四川省作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西藏黄河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作者在各类报刊发表诗文三百余篇、辞赋作品一百余篇。杂文集《迅风杂谈》已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辞赋专集《迅风辞赋集》》已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作品《邓小平故居赋》《邓家老井赋》由著名书法家书写并制匾在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展示。

猜你喜欢

王莽历史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王莽:谁都别想忽悠
王莽:一句话引发血案
改朝换代
浅解三字经(之七十二)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