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2020-12-02周廷祥
周廷祥
(乐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1]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相应的教学要求:“基础目标的教学要求主要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针对大学入学时英语已达到较好水平的学生,也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1]。
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所在省份,其中不乏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绝大部分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只达到合格,因此这类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需要达到基础目标。要达此目标并非易事。除了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出台激励措施,相关学院开设系统的优质课程、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教师兢兢业业、认真做好教学各环节、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等以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也是达成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主体一般局限于任课教师,过于单一;评价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语言轻文化,重课堂学习轻自主学习等等。因此,本文将在简要描述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地方高师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构建有效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努力构建一个适合地方高师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乐山师范学院近年来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式为:英语课程成绩100分=期末考试成绩50分+平时成绩50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由三个部分构成:FiF口语成绩25分+批改网作文成绩15分+期末统考成绩60分。要求学生在FiF口语训练平台完成至少10次口语练习,这10次练习的平均分则为学生本学期的FiF口语成绩,其比例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25%。要求学生在批改网上至少完成3次写作和2次翻译练习,这5次成绩的平均分则为学生本学期的批改网成绩,其比例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15%。期末统考由教学部统一安排期末集中进行,考试题型为客观题,考试时间1个半小时。期末统考成绩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60%,期末统考试题中词汇与语法占30%,完形填空占15%,阅读占40%,翻译占15%。平时成绩中至少有一次听力测试成绩。
为探究乐山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效果情况,以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效果评价的看法,本人对乐山师范学院40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85份,问卷有效率为96.3%。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54.3%认为学习效果评价无法有效地反映出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因此很难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64.5%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评价不能反映语言能力状况。因此,这样的学习效果评价无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学习不足,也无法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现有的大学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确实存在改进的必要性。
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期望统计数据可知:学生期望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方面做出改变。第一,在评价内容上,学生希望加大对学习内容的考核,考核结果可直接反应出学习效果;第二, 在评价主体上,学生希望参与到平时成绩考核中,并且要求平时成绩考核透明化。第三,在评价方式上,学生希望除了统考外,一年一次进行线下口语测试。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很有必要构建合理、科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一方面认为人的智力是多样的和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智力发展是动态的,并且可以相互促进发展。学习中,每个学习者都需要了解自己的智能特点和认知优势,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正确了解和评估每位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2]。在对学习效果评价中,应遵循多元智能理论,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主体评价;采用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和创新活动等多元化评价内容;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法,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整个动态,并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促使评价的目的逐步实现。比如在大学英语学习中,不可否认有的学生口语好,有的阅读好,而有的喜欢翻译,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进步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效果评价时要做到有所差别,以便更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与同伴和教师互动,将外部信息与已有经验结合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外部信息资源和课程学习内容有利于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的意义建构;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强调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比较自由的评价。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以书面测试为主的评价,要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评价和教师综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学生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和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又叫协同学习、协作学习,即小组成员共享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源,共同参与学习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赖,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学习任务完成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合作学习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为教学理论基础,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语言学习中,参与合作学习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降低焦虑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使用语言的机会,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合作学习中学生也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为完成小组任务而做出贡献。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既要看到任务完成的总体情况,也要通过合作学习成员自己和成员之间的成熟做出较为全面的客观评价,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评价思想科学
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一是要从人性的观点、教育本身、整体的意识出发;二是从激励学生发展出发,即通过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要从《指南》出发。这样的评价才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
(二)评价内容多元
学习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多元指不仅要评价学习的结果或成绩,而且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非智能因素,还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合作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在传统评价中,学习的结果或成绩是重点;在现代教学评价中,把非智能因素放在学习效果评价的首位,重点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评价目标具体
学习效果评价要以《指南》为基础,针对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同时学习效果评价具体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四)评价过程促发展
学习效果评价中要充分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在实施自我评价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并客观分析自我表现,认识不足,提高学习效果。在实施小组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实施教师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的实际及学习提高情况,鼓励学生加大学习投入,促进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提升。
(五)评价方法可行
学习效果评价中,由于评价内容多,方式复杂,教师和学生可能忙于评价中,从而影响教与学。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协商,制定出可行的评价方法。
四、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构建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十分复杂,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院、教研室、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但根据前面提及的构建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笔者认为该体系可由四种评价构成:诊断性评价、目标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见表1)。下面就该评价体系作一简要介绍。
表1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或诊断性测试是基础。该评价“属于一种甄别测试,其目的是区分受试者的特点,以便分别对待”[3-5],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其性质、范围,进而设计学习活动来满足学生的需求”[6]。诊断性评价一般由教研室负责组织和实施,就学生的英语水平形成诊断性评价报告提交给学院主管领导。在学院主管领导指导下,教研室制定分类分层教学班级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确定过程考核内容及终结性考核形式、考试内容及各部分的权重等。地方高师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方面提升空间很大,非常有必要定期进行诊断性评价。写作诊断性评价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情感、性格特点等有所了解,有利于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写作活动作出评价,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7]。
(二)目标性评价
我们需要明确大学阶段和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目标的差异,尊重不同阶段学习者的发展特征,遵循二语习得的规律及外语学习的特点,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也不“妄自菲薄”、浪费资源[8]。《指南》指出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且应该把听力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和检测作为重点。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符合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校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听、说、读、写、译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依据这些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评价方案,以进一步明确学习效果评价方向。
(三)过程性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在于平时的积累,非短期努力就能学好。与其他科目不同,语言类课程更注重日常的学习积淀,非一日之功。语言能力体现在学生平时的应用中,如课堂活动的参与、课上的反应、作业质量的变化、语音语调的变化、听力能力的微小进步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果[9]。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其行为的评价,评价内容可有课堂表现、规定任务完成情况、学习记录和英语特色学习成果材料。评价主体包含教师、学生和学习小组。评价方式也可以多元化,如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并分别占一定权重;过程性评价不仅仅限于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检测,还可以包括自主学习完成情况、课堂展示和课堂讨论(辩论)参与情况等。可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提出差异化要求。
此外,进行过程性评价,需注意以下几点:(1)发挥好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作用。过程性评价可占课程成绩的50%或60%(可按学生层次来区别),这样可以激励学生重视平时学习,认真完成平时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2)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发现他人的长处及不足的同时可成为积极的学习者。(3)评分时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并对表现突出的给分时绝不吝啬。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4)适时有效反馈。适时、适度使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付出加以肯定,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很好地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考核评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把握自己的语言掌握情况[10]。每学期的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是检测学生对所学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是反映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进行终结性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终结性评价内容应全面,各部分比例要适当,而且每学期的测试重点应有所不同,客观题与主观题分别占一定比例。如,第一学期可强调学生的听力理解(15%)、词汇语法(20%)、阅读理解能力(40%)以及写作能力(25%);第二学期可以增加句子翻译,适当减少词汇语法题;第三学期可将句子翻译改为段落翻译;第四学期可以增加口语考试,取消词汇语法题。
(2)终结性评价应最大限度保证考核的公平。许多高校采取了分类分层教学,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试卷进行检测。用于检测的试卷由不同的教师命题,出好的试卷由教研室审核。这种出题方式很难保证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其中可能会出现同一个常规班级的两个学生(比如一个在英语教学班级中的好班,另一个在英语教学班级中的基础班)在英语考试中,在基础班学习的学生英语成绩可能要高于在好班学习的那位学生的英语成绩,因为两套试题难度相差大,这样的考核就不公平和不公正。为保证考试的公平性,终结性评价应采取集中考试的方式,同年级各层次的学生考试题要保证70%相同。所有考试内容都应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使考试结果能较客观地反应出学生一学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状况。
(3)听说考试最难实施,所以更要注意考试内容和方式。有些高校利用FIF口语训练系统进行口语考试,即学生读完任务后可在规定时间内反复朗读,以获取更高的成绩。这样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口语水平,可以说是无效的。大学英语的口语测试应该围绕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和规定情境展开,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人陈述、情景对话、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听说考试:移动云平台测试+小组测评。基于移动云平台的大学英语听说能力测试与评价,有利于提高高校英语测评工作的完整性,并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11]。
但线下测评也不可或缺。线下测评是检测学生听说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地方高师院校应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听说能力评价体系,保证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较为及时、公平和真实的评价。
教学评价要发挥其反馈教学、调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评价理念在教学评价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评价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2]。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在学习和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存在学习智能差异和各项智能互补,合作学习理论强调通过相互评价,学习者相互促进。这几个理论奠定了地方高师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理论基础。地方高师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以学情和校情为出发点,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心目标,结合诊断性评价、目标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把学习效果评价逐步变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和“以人为本”的评价。地方高师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为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探索,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人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