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过程对黄河鲤鱼品质的影响
2020-12-02白晓州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烹饪食品系河南郑州450000
白晓州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烹饪食品系 河南郑州 450000
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 464km,流域面积75万km2,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穿越河南境内的692km,主要位于豆腐腰上,水中含有大多数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因此又被称之为“母亲河”。黄河途经河南地区水域中许多大大小小的黄河滩边,由于气候相对温和,年日照时间长,摊边生长了茂盛的水草,在此优越的生存环境下也孕育着许多以食草为主的鱼类,黄河大鲤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3]。黄河鲤鱼体态丰满,肉质肥厚,细嫩鲜美,营养丰富,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4],因此以黄河鲤鱼为原料的菜肴屡见不鲜。
黄河鲤鱼的传统做法有“清蒸、糖醋、红烧”等,而作为河南豫菜的招牌菜,“红烧黄河大鲤鱼”以其色泽红亮、味浓、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口感软糯、唇齿留香、肉质筋软、鲜咸味美等特点被众多人们喜爱。这些独特的风味和口感,与黄河鲤鱼在红烧的过程中,脂肪和脂肪酸发生的化学变化(氧化、分解)是分不开的[5]。
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不同的储存或者物理改性对鱼肉品质的影响[6~8],而对于烹饪手段对鱼肉品质及口感的变化鲜有研究。本文以黄河大鲤鱼为原料,以豫菜大师陈进长老先生研发的“红烧黄河大鲤鱼复合调味汁”为主要调料,以红烧的方式,做成豫菜“红烧黄河大鲤鱼”,主要研究了红烧过程中鲤鱼肉各种成分的变化,以期为红烧黄河大鲤鱼的独特风味和口感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黄河大鲤鱼、鸡蛋、淀粉、大葱、生姜、花生油、酱油、料酒、食盐、冰糖、味精、白醋、陈氏红烧黄河大鲤鱼复合调味汁,购于丹尼斯(河南郑州)超市。
石油醚、苯、三氯甲烷、甲醇,购于天津科梅尔试剂有限公司(天津);
三氯乙酸、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1,1,3,3-四乙氧基丙烷(1,1,3,3-tetrathoxypropane,TEP),购于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
1.2 主要仪器
TMS-PRO型食品物性分析仪,美国FTC公司;
SC-80C型全自动色差仪,北京康光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UV255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日本Shimadzu公司;
Agilent 7890A-5975C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
MX-S/F型可调式漩涡混合器,北京大龙兴创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PHS-3C型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FSH-2A可调高速匀浆机,东莞友联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制备
取经处理洗净的黄河鲤鱼约700g,打上花刀,在表面涂抹蛋液后裹上淀粉,油温七成热时鱼下锅炸至两面金黄,捞出控油;锅中留底油,放入少许冰糖,炒出糖色,炸好的鱼下锅,加入葱段和姜片,淋上料酒和酱油少许,撒上食盐,加入红烧黄河大鲤鱼复合调味汁100mL,盖上锅盖,大火炖30min,小火收汁。加入白醋少许后,出锅装盘。
鱼肉取样:选取原料肉,炸好的鱼肉,炖5、10、30min和成品后的鱼肉为检测目标物。
1.3.2 水分含量的测定
依据GB 5009.3-2016《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所规定的方法测定[9]。
1.3.3 粗脂肪的测定
依据GB 5009.6-2016《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所规定的方法测定[10]。
1.3.4 pH值的测定
分别取烹饪的不同阶段鲤鱼肉10g,置于烧杯中,加入20mL的去离子水,利用匀浆机(6 000r/mim,15min)匀浆,离心取上清液,用pH计测定上清液的pH值。
1.3.5 烹饪损失率测定
分别取烹饪的不同阶段鲤鱼肉,用吸水纸吸净表面液体并称其质量,记为n(g)与原料鱼肉的质量m(g)对比。
烹饪损失率(%)=[(m-n)/m]×100%
(1)
1.3.6 色差值测定
分别取烹饪的不同阶段鲤鱼肉,将其切成长宽3cm×3cm的鱼块,用色差计进行色差测定,以标准白板和黑板校正使其标准化,将切好的鱼肉样品对准镜头压紧,测定鱼肉表面的L*值、a*值、b*值。每个处理平行测量5次。
1.3.7 质构测定
分别取烹饪的不同阶段鲤鱼肉,将其切成长宽3cm×3cm的鱼块,放置于质构仪的载物台上。
探头:P36型柱形探头。
测试步骤:探头初始下降速度为5mm/s,测试速度为1mm/s,测后回升速度为5mm/s,压缩比为30%,停留时间为5s,触发力为5g。
1.3.8 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测定
依据GB 5009.227-2016《食品中过氧化值测定》所规定的方法测定[11]。
1.3.9 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测定
依据Mielnik[12](2006)等提出的方法稍作修改,分别取10g烹饪过程中不同阶段鱼肉加入均质机中搅碎,向碎末中分别加入50mL 7.5%的三氯乙酸(其中包含0.1%的EDTA),常温下搅拌2min,将混合液过滤后吸取滤液5mL,加入5mL 0.02mol/L的TBA溶液,将混合液置于沸水中煮沸30min,冷却至室温,将冷却后的混合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在532nm处的吸光度值,TBARS值计算公式如下:
(2)
注:A为溶液的吸光值;V为样品液体积;M为相对分子质量(丙二醛:72.063g/mol);m为鱼肉质量;I为光程(1cm);ε为摩尔消光系数(156 000L·mol-1·cm-1)。
1.3.10 脂肪酸组分测定
1.3.10.1 脂肪的提取
依据Folch[13](1957)等提出的方法稍作修改,分别取烹饪过程中不同阶段鱼10g加入均质机中搅碎,加入100mL的氯仿/甲醇溶液(2∶1,V/V),搅拌,使溶液和鱼肉充分混合,静置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20mL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静止后等待分层,取下层清液,加入无水硫酸钠去除水分,进一步放入真空旋转蒸发仪中,以44℃水浴条件旋转蒸发直至获得脂质样品。
1.3.10.2 脂肪酸甲酯化
依据Indrasti[14](2010)等方法做少许的修改,称取提取的脂肪0.05g置于烧杯中,加入2mL苯/石油醚混合溶液(1∶1,V/V),搅拌使溶液充分与肉混合,再加入2mL甲醇溶液(含0.4mol/mL KOH),混匀后静置等待分层,向分层的溶液中加入饱和的NaCl溶液以分离有机相层,静置20min后,取上层有机相过0.22μm滤膜,收集过滤后的滤液。
1.3.10.3 脂肪酸组分分析
依据刘登勇[15](2019)等方法做少许修改。检测条件如下。
气相色谱条件参数:INNOWax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送样口温度设为250℃;检测器温度设为280℃;氦气,流经速率1.0mL/min;送样体积设为2μL,分流比20∶1。
柱箱温度变化:初始为140℃,维持2min,再上升到200℃(上升速率6℃/min),维持2min,继续上升到230℃(上升速率2℃/min),维持2min,最终上升到250℃(上升速率4℃/min),维持2min。
质谱条件参数:接口温度250℃;离子源温度230℃;溶剂延迟4min;全扫描。
1.4 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的对比和显著性分析利用IBM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Origin 9.0软件。实验为3次平行实验。数据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讨论
2.1 红烧黄河鲤鱼过程中水分含量、粗脂肪含量、烹饪损失率和pH值的变化
由表1可知,相比原料鱼肉,油炸后的鱼肉中粗脂肪的显著上升,这与Weber[16](2008)和Sioen[17](2006)等研究结果相似,油煎后鱼肉脂肪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吸收了添加的花生油。而油炸后的进一步炖煮,随着炖煮时间的延长,鱼肉中脂肪的含量又有一个明显的回落,这是由于脂肪组织中部分结缔组织遇高温成紧缩态,细胞内外的压力差过大导致其破碎,脂肪流出。一方面脂肪受热后易熔化分解成脂肪酸和某些风味物质[18]。同时由于脂肪的受热收缩,导致水分随着油炸和炖煮的进行而大量损失,在炖煮进行30min后水分损失达到饱和。而pH值在油炸和炖煮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于油炸后再经高温炖煮,鱼肉蛋白质的结构成分改变,酸性基团水解导致pH值升高[19]。
表1 黄河鲤鱼在红烧过程中水分含量、粗脂肪含量、烹饪损失率和pH值的变化Table 1 Changes in water content, crude fat content, cooking loss rate and pH valueduring processing of Yellow River carp in brown sauce
2.2 红烧过程对黄河鲤鱼色泽的影响
表2中L*表示明度,a*和b*表示色度,a*正值表示偏红,负值表示偏绿;b*正值表示偏黄,负值表示偏蓝[20]。由表可知,与原料鱼肉相比,油炸后和炖煮后能显著增加L*和b*值,而略微减小a*值(p<0.05)。说明通过红烧的过程能够显著增加黄河鲤鱼的明度和黄度,给人以鲜艳的色泽,以增加食欲。
表2 黄河鲤鱼在红烧过程中色泽的变化Table 2 Changes in color during processing of Yellow River carp in brown sauce
2.3 红烧过程对黄河鲤鱼肉质构的影响
食物的质构主要包括硬度、弹性、咀嚼性、黏度、回复性等,主要表明了食物质地和组织结构特性[21],由表3可知,红烧过程对黄河鲤鱼的硬度和回复性影响显著(p<0.05),其中在油炸后的硬度最大,是由于鲤鱼经高温后发生美拉德反应,肌肉中的胶原蛋白在高温中会因变性而收缩,从而导致肌纤维之间的空隙变小,肉质变硬。而进一步的炖煮后由于水分子进入鱼肉组织间隙中,软化了组织,所以硬度又显著下降[19]。红烧过程对鱼肉咀嚼性的影响与硬度的原因一致,但红烧并不影响鲤鱼的弹性、黏度和回复性(p>0.05)。
表3 黄河鲤鱼在红烧过程中质构特性的变化Table 3 Changes in textur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processing of Yellow River carp in brown sauce
2.4 红烧黄河鲤鱼过程中脂肪氧化分析
2.4.1 红烧过程对黄河鲤鱼肉过氧化氢值(POV)的影响
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容易损伤DNA和激活致癌因子,主要在脂肪氧化过程中产生,属于初级代谢产物的一种[22]。监测鱼肉的过氧化氢的含量。可以反映出鱼肉在红烧过程中不同阶段下脂肪酸氧化的程度。如图1所示,原料鱼肉经过油炸后,POV值稍微的上升,进一步炖煮5min,POV值达到最大值,随着加热可以促进脂肪的氧化,而随着继续炖煮,POV值急剧下降,这是因为在继续加热中生成的过氧化氢极不稳定,迅速分解,成品鱼肉中的POV值相比原料肉有显著的下降[23]。表明红烧后的鱼肉比生鱼肉对人体的危害大大减小。
图1 黄河鲤鱼红烧过程中POV变化Fig. 1 Change of peroxide value (POV)during processing of Yellow River carp in brown sauce
2.4.2 红烧过程对黄河鲤鱼肉中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影响
脂肪氧化的终产物大部分为丙二醛,其浓度的大小代表了脂肪氧化的程度,用TBARS值表示。黄河鲤鱼在红烧工程中的TBARS值变化如图2所示,原料肉经油炸后,由于油炸时间较短,鱼肉的表面温度较高,而内部温度增幅不大,此时肉脂肪氧化也主要以初级氧化为主。而油炸过后的继续炖煮,随着时间的延长,鱼肉内部温度持续升高,脂肪受热氧化加剧,更多的终产物丙二醛生成,TBARS值显著上升。
图2 黄河鲤鱼红烧过程中TBARS值变化Fig. 2 Change in thiobarbituric acid (TBARS) value during processing of Yellow River carp in brown sauce
2.4.3 红烧过程对黄河鲤鱼肉脂肪酸组分变化
肉制品在烹饪过程中,其脂肪酸的含量和种类由于受热香料等原因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决定肉品风味、营养价值以及氧化稳定性的关键指标[24]。表4中给出了黄河鲤鱼原料肉和成品过程中脂肪酸的一系列变化。
表4 黄河鲤鱼红烧过程中脂肪酸组分的变化Table 4 Change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during processing of Yellow River carp in brown sauce
续表4
由表4可知,黄河鲤鱼在烹饪过程中,饱和脂肪酸(SAF)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不饱和脂肪酸(UFA)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略微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略微下降,UFA的含量为SAF的近3倍,研究表明肉品的嫩度和风味是和MUFA的含量多少有关[25],而本实验中红烧后的成品MUFA的增加为红烧黄河鲤鱼的肉质鲜嫩可口,味道好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且因此红烧黄河鲤鱼的香味基本以烹饪后不饱和脂肪酸变化所呈现。在烹饪过程中,n-3类脂肪酸DHA(C22:6n-3)和EPA(C20:5n-3)经过油炸加炖煮后含量都有所提高,说明红烧鲤鱼能为人们提供较为丰富的DHA和EPA,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26]。而经过炖煮后的成品,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少许下降,可能是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炖煮,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分解。
3 结论
黄河大鲤鱼在红烧过程中,由于其水分、粗脂肪、pH值、色泽、自购特性、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脂肪酸组成等成分发生了变化,导致其品质也发生改变。其中在油炸和炖煮后,脂肪适度氧化后产生独特的风味物质,与油炸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的风味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良好的风味,使红烧黄河大鲤鱼具有很好的口感和独特的香味。此外,红烧加工后的黄河大鲤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含量显著增加。由此可见,黄河大鲤鱼在烹饪加工后,各种成分的变化使其品质有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