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真史家李道謙年譜長編

2020-12-02宋學立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20年0期
关键词:真人道教

宋學立

筆者按:李道謙(1219—1296),字和甫,諱道謙,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出身豪族,家境殷實。自幼接受儒家教育,聰明穎秀,幼有所成。十六歲時,迫於金元易代之亂,棄儒入道,師事洞真真人于善慶,係馬鈺再傳弟子。在全真教門五十餘載,曾任陝西重陽萬壽宫提點、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京兆路道録、京兆道門提點、諸路道教提舉等職。一生以著書立説、弘道演法爲己任,傳世著作有《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三卷、《七真年譜》一卷、《甘水仙源録》十卷,另有詩文、碑記多篇。此外,其著《終南山記》三十卷、《筠溪筆録》十卷、詩文五卷,均已亡佚。此人係元代著名的全真教史家、宗教領袖,爲積極推進全真教的發揚光大作出重要貢獻。事蹟見宋渤《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1)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713—715頁。。

己卯 公元1219年(元太祖十四年,金宣宗興定三年,宋寜宗嘉定十二年)

李道謙一歲。是年李道謙出生於汴梁(今河南開封)。據宋渤《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記載,李氏家族“代爲豪家。考諱師孟,學成行尊,不爲舉子計,鄉郡高之,曰隱君,不敢名。金末喪亂,歲饑,出私積賑施貧餓。母游氏,亦賢謹,能助隱君爲善”。

是年,全真教掌教宗師丘處機居萊州昊天觀。夏四月至八月,宋寜宗多次遣使徵召,不應。冬十二月,蒙古成吉思汗派遣特使劉仲禄赴山東召請,丘處機慨然應徵。

庚辰 公元1220年(元太祖十五年,金宣宗興定四年,宋寜宗嘉定十三年)

李道謙二歲。

是年春,丘處機預選弟子十九人從山東出發,西行覲見成吉思汗。二月入燕京,駐玉虚觀。四月,作醮太極宫祈雨,登寶玄堂傳戒。當月出居庸關。五月至德興龍陽觀,中元日於觀中作醮,午後傳戒。八月初,太傅移剌公請居宣德(今河北宣化)朝元觀。

辛巳 公元1221年(元太祖十六年,金宣宗興定五年,宋寜宗嘉定十四年)

李道謙三歲。

是年二月八日,道俗於宣德西郊設酒爲丘處機一行餞行。四月二十二日,抵達陸居河。七月至阿不罕山。丘處機以年事已高、旅途艱辛爲由,欲在此恭候成吉思汗鑾駕東歸。因成吉思汗敕書“諸處官員如遇真人經過,無得稽其程,蓋欲速見之也”(《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遂留弟子宋道安等九人於此創立棲霞觀。八月八日,率趙九古等十人輕騎而往。八月十五日,抵達金山。二十七日,至陰山。十一月,抵達邪米思幹大城之北,太師移剌公及蒙古、回紇將帥設酒迎接,當年冬居算端氏新宫。

壬午 公元1222年(元太祖十七年,金宣宗元光元年,宋寜宗嘉定十五年)

李道謙四歲。

是年三月上旬,阿里鮮傳旨:“真人來自日出之地,跋涉山川,勤勞至矣。今朕已回,亟欲聞道,無倦迎我。”(《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敕令萬户播魯只派遣千名甲士護衛丘處機過鐵門。四月五日,丘處機在成吉思汗位於印度的行宫,覲見大汗。成吉思汗以“神仙”稱呼丘處機,並詢問有何“長生之藥”,丘處機對之以“衛生之道”。之後的八月二十二日,九月十五日、十九日、二十三日二人又有多次會面。

癸未 公元1223年(元太祖十八年,金宣宗元光二年,宋寜宗嘉定十六年)

李道謙五歲。

是年二月七日,丘處機奏請成吉思汗准其回歸中原。成吉思汗云:“少俟三五日,太子來,前來道話,所有未解者,朕悟即行。”翌日,丘處機進言“天道好生,今聖壽已高,宜少出獵”,旨在勸諫成吉思汗好生止殺。成吉思汗以“但神仙勸我語,以後都依也”作答(以上《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二月二十四日、三月七日,丘處機再次提出辭呈,終於得旨東還。李道謙《七真年譜》稱,成吉思汗授予丘處機及全真教“掌管天下道門,大小事務一聽神仙處置,他人無得干預。宫觀差役,盡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衛護”(2)《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86頁上、中。的特權。五月初,途徑阿不罕山,在棲霞觀短暫停留。五月七日之後,丘處機率弟子分三批先後返程。十七日,丘處機患疾,不食。六月二十二日,抵達豐州,始康復。當初丘處機患病時,尹志平夢神人之語“師之疾,公輩勿憂,至漢地當自愈”,一語成讖(《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八月,至宣德,居朝元觀。

甲申 公元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金哀宗正大元年,宋寜宗嘉定十七年)

李道謙六歲。

是年春二月初一日,丘處機居縉山(今北京延慶縣境内)秋陽觀並主醮事。五月二十二日,應燕京官員之請,住燕京大天長觀。六月十五日,成吉思汗自行在傳旨:“自神仙去,朕未嘗一日忘神仙,神仙無忘朕,朕所有之地,愛願處即住,門人恒爲朕誦經祝壽則嘉。”(《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丘處機在燕期間,先後建立平等、長春、靈寶、長生、明真、平安、消災、萬蓮等八大道會,道侣雲集,全真教大興。《長春真人成道碑》云:“自是玄風大振,道日重明,營建者棋布星羅,參謁者雲駢霧集,教門弘闡,古所未聞。”(3)《道藏》第25册,416頁上。

乙酉 公元1225年(元太祖二十年,金哀宗正大二年,宋理宗寶慶元年)

李道謙七歲。據《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是年李道謙以六經童子貢禮部。

是年,丘處機住居燕京弘道,與在京官員遊。秋九月,作醮禳熒惑。

丙戌 公元1226年(元太祖二十一年,金哀宗正大三年,南宋理宗寶慶二年)

李道謙八歲。

是年夏五月,京師大旱。丘處機應行省官員邀請,作醮祈雨。

丁亥 公元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金哀宗正大四年,宋理宗寶慶三年)

李道謙九歲。

是年自春及夏,京師大旱。五月,丘處機再次率衆作醮祈雨。二十五日,門人王志明傳成吉思汗聖旨,改北宫仙島爲萬安宫、天長觀爲長春宫。賜金虎符,申明“道家事一仰神仙處置”(《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七月九日,丘處機登葆光堂,留頌而逝,享年八十歲。尹志平自德興龍陽觀赴燕京奔喪,並在教内道衆敦請舉薦之下,出任掌教。丘處機另一位大弟子李志常任都道録兼領長春宫事。

戊子 公元1228年(拖雷監國元年,金哀宗正大五年,宋理宗紹定元年)

李道謙十歲。

是年,拖雷監國。三月一日,尹志平提議在白雲觀爲丘處機建處順堂,並令鞠志圓主持蓋建工程。七月九日,也就是丘處機仙逝一周年,尹志平在白雲觀爲其師主持葬儀(4)以上丘處機掌教期間所歷史跡,主要參考了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四部備要》第三五册,中華書局、中國書店,1989年。不再一一注釋。。

己丑 公元1229年(元太宗元年,金哀宗正大六年,宋理宗紹定二年)

李道謙十一歲。

是年,太宗窩闊台即位。尹志平在燕京長春宫。秋七月,派遣都道録李志常赴乾樓輦參加太宗即位大典。《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稱,“時方詔通經之士教太子,公進《易》《詩》《書》《道德》《孝經》,且具陳大義,上嘉之”(5)《道家金石略》,579頁。。

庚寅 公元1230年(元太宗二年,金哀宗正大七年,宋理宗紹定三年)

李道謙十二歲。

尹志平住燕京長春宫,在燕京地區弘道。據《葆光集》卷下記載,是年九月初九重陽節,尹志平在燕京西山通仙觀主持醮事。冬,有人誣告處順堂壁畫有冒犯蒙古當局之意,尹志平被執。李志常主動請纓待罪。其云:“清和宗師也,職在傳道。教門一切,我悉主之,罪則在我,他人無及焉。”入獄後以靈異之跡震懾獄吏,最終平息“處順堂繪事案”(6)王鶚《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道家金石略》,579頁。。此事一方面彰顯了李志常爲宏大教門而甘願替掌教待罪受罰的高風亮節,另一方面不難看出李志常在當時全真教内的重要擔當,這爲日後他接續掌教職位奠定了基礎。

辛卯 公元1231年(元太宗三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宋理宗紹定四年)

李道謙十三歲。

掌教尹志平住長春宫,在京郊一帶傳教弘法。

壬辰 公元1232年(元太宗四年,金哀宗開興元年、天興元年,宋理宗紹定五年)

李道謙十四歲。

是年四月,太宗率師南還,尹志平領道衆迎見於順天(今河北保定)。“(太宗)賜座宣慰,諄復良久命退。翌日,皇后嬪妃幸長春宫,降香設齋,特賜三洞四輔道經一藏,令旦望看讀,爲國焚修,與民祈穀者”。(7)李志全《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跡之碑》,《道家金石略》,539頁。

癸巳 公元1233年(元太宗五年,金哀宗天興二年,宋理宗紹定六年)

李道謙十五歲。

是年春,尹志平前往東北地區弘道。在北京(今遼寧錦州)應宣差侯公之請作黄籙醮。冬十月,在義州通仙觀講道,並主持下元醮。是年六月,李志常至燕京赴闕,“教蒙古貴官之子十有八人”(8)王鶚《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道家金石略》,579頁。。

甲午 公元1234年(元太宗六年,金哀宗天興三年,宋理宗端平元年)

李道謙十六歲。

要加强脚手架的安全保护,禁止闲杂人等随意拆损脚手架架体,设立安全防护牌和安全防护措施,除此之外要设立专门的安全指挥、防护人员。在进行脚手架的拆除时,必须遵循从上到下的的原则,不能上下同时拆除,在拆除之前必须将脚手架上的杂物清理干净。脚手架施工项目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安全员,管理人员和安全员要不定期的对项目进行检查,而且要进行随时随机的抽查,一旦发现有任何隐患或者问题就要立刻落实并解决,并定期对整体进行一定的整改。

是年蒙古滅金。李道謙棄儒入道。《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稱:“天興癸巳金亡,朝廷遣使區别四民,凡衣冠道釋之流寓者異籍之。公在儒者籍,時兵事方殷,遂改着道者服,以謂世利多累,弗若究性命之真,終己可樂無窮也。遂於三墳五典之正,老氏五千言之微,及所謂内聖外王之説,祠祀上章、金丹玉訣之秘,咸詣精奥。”按照干支紀年,天興三年應爲甲午年,而不是前一年的癸巳年。因此,以金亡之年爲參照,李道謙入道之年當爲甲午年。

《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跡之碑》稱,是年二月,尹志平遍遊毋閭山,在李虚玄太玄觀盤亘六日。四月,返回燕京。弋彀《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尹宗師碑銘并序》稱,是年春,遊毋閭山之太玄觀。王惲《大元故清和妙道廣化真人玄門掌教大宗師尹公道行碑銘并序》稱,“甲午春,師往(醫巫閭山)遊焉”(9)王惲《大元故清和妙道廣化真人玄門掌教大宗師尹公道行碑銘并序》,《道家金石略》,689頁。。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卷下稱,是年春,尹志平南歸,及玉田。夏,尹志平命無欲子李守寧擔任陝西教門提點,並主持興復終南山祖庭。

乙未 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宋理宗端平二年)

李道謙十七歲。

是年春,尹志平入山西弘道。應沁州帥杜德康之請,在平遥縣玉清觀主持黄籙醮事。萬户梁瑜將平遥縣清虚觀施贈尹志平。尹對其增修粉飾,更名爲太平興國觀。九月,尹志平抵達平陽縣,命宋德方率衆雕鏤道藏經板。冬,應平陽府李侯之請,演教平陽府長春觀。秋七月,李志常奉召在和林修築道院,發展教團。

丙申 公元1236年(元太宗八年,宋理宗端平三年)

李道謙十八歲。

是年正月初一日,尹志平抵達京兆,參謁靈虚觀(即全真教祖庭重陽萬壽宫的前身),令同塵子李志柔率衆潛心營造。陝西五路總管田雄“將太平宫、樓觀太一宫、祐德觀、華清宫、雲台觀,盡歸於師”(10)李志全《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跡之碑》,《道家金石略》,540頁。。王惲撰道行碑云:“乙未春,關輔略定,師西遊,並圖營建,又興復祐德、雲臺二觀,太平、宗聖、太一、華清四宫,以翼祖觀。”(11)王惲《大元故清和妙道廣化真人玄門掌教大宗師尹公道行碑銘并序》,《道家金石略》,689頁。王惲所記恐有偏頗,因爲乙未年尹志平尚在山西,未到陝西。秋,尹志平返程至山西河東。李志常至自燕京,將尹志平接至雲中,共聽太宗聖旨,“令選天下高道,盡數與我國家念經告天,隨處官員給齋粮者”(12)李志全《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跡之碑》,《道家金石略》,540頁。。王惲碑云“(尹志平)奉旨試經雲中,度千人爲道士”(13)王惲《大元故清和妙道廣化真人玄門掌教大宗師尹公道行碑銘并序》,《道家金石略》,689頁。。當時,山西境内諸多宫觀多歸宗於尹志平掌領的全真教門。弋彀《玄門掌教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尹宗師碑銘并序》云:“平遥之興國觀、崞之神清、前高之玉虚白雲洞、定襄之重陽、沁之神霄、平陽之玄都,皆主于師。秋,帝命中書楊公召還燕。”(14)李道謙《甘水仙源録》卷三,《道藏》第19册,743頁上。李道謙《祖庭仙真内傳》亦持此説。

李道謙十九歲。

李志全《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跡之碑》稱,是年九月,中書楊彦誠傳詔,令尹志平還燕。此説與弋彀、李道謙所記年份存在出入。同年,宋德方受命編纂《大元玄都寶藏》。

戊戌 公元1238年(元太宗十年,宋理宗嘉熙二年)

李道謙二十歲。

尹志平以老辭,是年正月上元日在長春宫作大齋,將掌教大宗師之位傳予李志常。三月,太宗加封李志常“玄門正派嗣法演教真常真人號”。夏四月,李志常赴闕,奏請將靈虚觀更名爲重陽宫,並命人大加修繕。

己亥 公元1239年(元太宗十一年,宋理宗嘉熙三年)

李道謙二十一歲。

是年,尹志平退居京郊五華山道院,後改名爲五華觀。

庚子 公元1240年(元太宗十二年,宋理宗嘉熙四年)

李道謙二十二歲。

是年秋,應陝西行省田雄、京兆太傅移剌寶儉之請,七十一歲的尹志平赴陝西終南山。同年閏臘月廿四日,抵達祖庭,籌備王重陽遷葬大典。

辛丑 公元1241年(元太宗十三年,宋理宗淳祐元年)

李道謙二十三歲。

宋德方大弟子秦志安完成《金蓮正宗記》。是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尹志平等教内宿德的領導下,全真弟子將王重陽仙蜕遷葬白雲堂。據王惲所撰碑記載,當時參加祖師會葬的有“數萬人”之多。

壬寅 公元1242年(乃馬真后元年,宋理宗淳祐二年)

李道謙二十四歲。是年,李道謙西遊秦中,拜於洞真真人門下,《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稱,“洞真器其賢,待以文章翰學事,尋傾平生所得舉付之”。

是年,乃馬真后稱制。春,尹志平在沁州神霄宫住歲餘。

癸卯 公元1243年(乃馬真后二年,宋理宗淳祐三年)

李道謙二十五歲。

是年夏,尹志平至太原天寶觀,作醮祈雨,解當地旱情。秋八月,成吉思汗公主皇后下懿旨,遣中貴請尹志平還燕京五華山,並爲尹志平預作壽宫(15)李志全《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跡之碑》,《道家金石略》,540頁。。

甲辰 公元1244年(乃馬真后三年,宋理宗淳祐四年)

李道謙二十六歲。

是年春正月,乃馬真后命李志常在長春宫作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位,選行業精嚴之士普賜戒籙。“逮戊申春二月既望,醮始告成,凡七晝夜,祥應不可殫紀”(16)王鶚《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道家金石略》,579頁。。是年,宋德方等完成《大元玄都寶藏》編纂。

乙巳 公元1245年(乃馬真后四年,宋理宗淳祐五年)

李道謙二十七歲。

是年春,尹志平命潘德沖主領山西河東永樂純陽宫。

丙午 公元1246年(元定宗元年,宋理宗淳祐六年)

李道謙二十八歲。李道謙與于洞真在陝西、甘肅一帶弘教。

是年,定宗貴由即位。

丁未 公元1247年(元定宗二年,宋理宗淳祐七年)

李道謙二十九歲。

戊申 公元1248年(元定宗三年,宋理宗淳祐八年)

李道謙三十歲。《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記載,是年春,李道謙東還鄉里汴梁,葬其父李師孟於夷山。之後,將家業託付給本族侄男李德,“令經紀宗族,識者嘉其克終人子之孝”。是年,李道謙在終南山重陽宫西北隅筠溪旁建筠溪道院,並請好友、時任陝西三白渠使太華郭時中撰寫《筠溪道院記》。

己酉 公元1249年(海迷失后元年,宋理宗淳祐九年)

李道謙三十一歲。

是年,海迷失后稱制。是年春,特旨賜尹志平清和演道玄德真人號,又賜金冠法服,改燕京房山清和觀爲清和宫。

庚戌 公元1250年(海迷失后二年,宋理宗淳祐十年)

李道謙三十二歲。是年冬十月三日,于洞真羽化登仙,遺命李道謙精勤道業,弘揚教法。

辛亥 公元1251年(元憲宗元年,宋理宗淳祐十一年)

李道謙三十三歲。是年,憲宗蒙哥即位。掌教大宗師李志常命李道謙提點重陽宫事。《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云:“憲宗皇帝詔真常設醮於終南祖庭,見公奉職周飭,復委營辦庶事,於諸方色色具集。人初疑之,繼而咸服真常知鑒。公行方見異聞勝蹟、仙聖韶舉,必詳録之爲成書,以開示後學爲己任。”七月初九日,重陽萬壽宫將《大蒙古國累朝崇道恩命之碑》立石,碑陽刻成吉思汗、窩闊台、闊端太子、彌里杲帶太子等蒙古王室崇道詔書、聖旨、令旨。碑陰刻《清和真常二大宗師仙翰》,結尾署名“大朝辛亥歲下元日玄門弘教白雲真人(下缺)真人李志遠沖和大師□□□志陽□□提點李道謙篆額□志真摹□朱志完精□”(17)劉兆鶴、王西平編著《重陽宫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8年,65頁。。

二月初六日,也是劉長生登仙之日,尹志平登真證道,享年八十三歲,葬五華山。王惲碑將尹志平升遐之日記作二月十一日,與其他諸家碑刻不同,不知所自。李志常奉憲宗之命代祀嶽瀆。

壬子 公元1252年(元憲宗二年,宋理宗淳祐十二年)

李道謙三十四歲。

是年春正月,奉憲宗皇帝之命,李志常祀禮終南祖庭,並對重陽宫及附屬道院大加營造修繕,“凡山下道院,皆爲一例,以是地係教門根本故也”(18)王鶚《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道家金石略》,579頁。。四月十六日,東歸燕京。

癸丑 公元1253年(元憲宗三年,宋理宗寶祐元年)

李道謙三十五歲。據《皇元特授神仙演道大宗師玄門掌教輔道體仁文粹開玄真人管領諸路道教所知集賢院道教事孫公道行之碑》《玄門掌教孫真人墓誌銘》,是年孫德彧十一歲,出家爲道士,正式拜於李道謙門下。

是年春正月,奉憲宗皇帝之命,李志常以壓印大宗師的身份主持金籙大齋,“給散隨路道士女冠普度戒牒”(19)王鶚《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道家金石略》,579頁。。

甲寅 公元1254年(元憲宗四年,宋理宗寶祐二年)

李道謙三十六歲。是年,宣差國學總教、佐玄寂照大師、教門都道録、權管教門事馮志亨撰《重陽成道宫記》,葆真大師、提舉終南山重陽萬壽宫事、權陝西五路興元府教門提點李道謙爲之書篆。

是年,憲宗蒙哥再次下令,以李志常爲大度濟師主持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位,“以附薦海内亡魂”(20)王鶚《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道家金石略》,579頁。。李志常向有司奏請,開釋燕境衆多罪徒。並以其弟子張志敬提點教門。

乙卯 公元1255年(元憲宗五年,宋理宗寶祐三年)

李道謙三十七歲。是年,禹謙爲楊碧虚撰寫《終南山重陽萬壽宫碧虚楊真人碑》,碑額題“葆真大師、京兆府路道録、提舉重陽萬壽宫事、賜紫李道謙書篆”(21)王宗昱編《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0頁。,但未交代書篆時間。此碑立於世祖中統三年。又根據李道謙的職銜“京兆府路道録”係元憲宗八年(1258)掌教大宗師張志敬所授,可推知李道謙書寫碑文的時間當在憲宗八年至中統三年之間。

是年秋七月,李志常奉旨,覲見憲宗蒙哥皇帝於行宫。憲宗數次召見,問以“治國保民之術”。冬十二月初一日,“上謂公曰:‘朕欲天下百姓安生樂業,然與我同此心者,未見其人,何如?’公奏曰:‘自古聖君有愛民之心,則才德之士必應誠而至。’因歷舉勳賢並用,可成國泰民安之效,上嘉納之,命書諸册。自午未間入承顧問,及燈乃退”。(22)王鶚《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道家金石略》,579頁。

丙辰 公元1256年(元憲宗六年,宋理宗寶祐四年)

李道謙三十八歲。

憲宗四年六月二十六日,楊碧虚弟子無欲子李志遠登真證道。憲宗五年,宣差宗玄大師、提點陝西五路興元路教門兼領重陽萬壽宫事何道寧爲其撰寫本行碑,是年立碑。碑額題“葆真大師、提舉重陽萬壽宫事、權陝西五路興元路教門提點李道謙書”(23)何道寧《終南山重陽萬壽宫無欲觀妙真人李先生碑并序》,《重陽宫道教碑石》,70頁。。由此推知,李道謙爲李志遠書寫本行碑一事最有可能發生在是年,但最早不超過憲宗五年。

是年春正月,李志常以老辭。六月庚申朔日,李志常倦於接應,謝絶賓客,隱幾不言。“戊寅,正襟危坐,語左右曰:‘昨夜境界異常,吾自知卦數已盡,歸其時矣。主管教門,向已奏聞,令明誠張志敬受代,餘無可議者。’”(24)王鶚《玄門掌教大宗師真常真人道行碑銘》,《道家金石略》,579頁。次日,李志常將符印、法衣授予張志敬,留頌仙去,享年六十四歲。

丁巳 公元1257年(元憲宗七年,宋理宗寶祐五年)

李道謙三十九歲。

戊午 公元1258年(元憲宗八年,宋理宗寶祐六年)

李道謙四十歲。掌教大宗師張志敬令李道謙擔任京兆路道録。

是年,發生了以福裕爲首的佛教集團和以張志敬爲首的道教集團的大規模佛道之争。結果道教敗北。憲宗令道士落髮,恢復道教侵佔的二百餘所佛教寺廟,並將《化胡經》等僞經及經版悉數焚毁。

己未 公元1259年(元憲宗九年,宋理宗開慶元年)

李道謙四十一歲。

庚申 公元1260年(元世祖中統元年,宋理宗景定元年)

李道謙四十二歲。

是年夏四月,世祖忽必烈即位。

辛酉 公元1261年(元世祖中統二年,宋理宗景定二年)

李道謙四十三歲。是年,李道謙請太原虚舟道人李鼎爲終南山甘河鎮遇仙宫詩作序。該詩集中收有李道謙所撰詩文一首,充分肯定了甘河遇仙宫在全真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萬疊晴嵐倚碧空,紫雲深鎖遇仙宫。三山飛劍人歸後,四海全真道化洪。夢斷鶴鳴丹井露,醮餘旛舞石壇風。世間萬朵金蓮秀,盡出甘泉灌溉功。”署“夷門天樂道人李道謙上”(25)李道謙《甘水仙源録》卷十,《道藏》第19册,814頁中。。

是年秋八月,忽必烈詔贈尹志平清和妙道廣化真人號、李志常真常上德宣教真人號。

壬戌 公元1262年(元世祖中統三年,宋理宗景定三年)

李道謙四十四歲。

是年,忽必烈下旨封贈掌教大宗師張志敬。其詞曰:“玄門掌教真人張志敬,自童子身,着道士服,志行修潔,問學淹該,甫踰不惑之年,純作難能之事,增光前輩,垂法後人,特賜號光先體道誠明真人。”(26)李道謙《玄門嗣法掌教宗師誠明真人道行碑銘并序》,《甘水仙源録》卷五,《道藏》第19册,758頁中、下。

癸亥 公元1263年(元世祖中統四年,宋理宗景定四年)

李道謙四十五歲。

甲子 公元1264年(元世祖中統五年、至元元年,宋理宗景定五年)

李道謙四十六歲。

乙丑 公元1265年(元世祖至元二年,宋度宗咸淳元年)

李道謙四十七歲。是年,李道謙升任京兆路道門提點。

是年,忽必烈下旨,令掌教大宗師張志敬在長春宫建金籙大醮三千六百分位,並賜金冠雲羅法服一襲。又令其主持修復在金末戰亂中遭到損毁的嶽瀆廟。

丙寅 公元1266年(元世祖至元三年,宋度宗咸淳二年)

李道謙四十八歲。

丁卯 公元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宋度宗咸淳三年)

李道謙四十九歲。

戊辰 公元1268年(元世祖至元五年,宋度宗咸淳四年)

李道謙五十歲。

己巳 公元1269年(元世祖至元六年,宋度宗咸淳五年)

李道謙五十一歲。

是年正月,世祖忽必烈頒佈崇道詔書。封東華教主帝君之號,正陽、純陽、海蟾、重陽真君之號,丹陽、長真、長生、長春、玉陽、廣寜、清浄散人真人之號(27)《崇道詔書碑》,《道家金石略》,593頁。。

庚午 公元1270年(元世祖至元七年,宋度宗咸淳六年)

李道謙五十二歲。據李道謙《終南山樓觀宗聖宫同塵真人李尊師道行碑》,郝大通再傳弟子、終南山樓觀宗聖宫同塵子李志柔仙蜕於是年清明日,“葬於宫(宗聖宫)東南成道觀之仙遊堂……比其葬也,石君志堅狀師平昔所行大槩,懇來乞文,將刻之石。予(李道謙)亦重師之有道,不得以固陋辭,即因其實而紀之”(28)李道謙《終南山樓觀宗聖宫同塵真人李尊師道行碑》,《甘水仙源録》卷七,《道藏》第19册,782頁上、中。。碑文未明確交代撰寫時間,但根據“比其葬也……即因其實而紀之”一句推知,此碑當撰於是年或稍後。

是年冬十月十七日,張志敬羽化登仙,享年五十一歲。《玄門嗣法掌教宗師誠明真人道行碑銘并序》記録了自王重陽創教至張志敬掌教以來全真教風的轉變。其文云:“全真之教,以識心見性爲宗,損己利物爲行,不資參學,不立文字,自重陽王真人至李真常,凡三傳,學者漸知讀書,不以文字爲障蔽。及師掌教,大暢玄旨,然後學者皆知講論經典、涵泳義理,爲真實入門。”(29)《道家金石略》,601頁。同年,世祖忽必烈下旨,令王志坦襲掌教大宗師之位,加真人號。

辛未 公元1271年(元世祖至元八年,宋度宗咸淳七年)

李道謙五十三歲。李道謙編成《七真年譜》,中元日李道謙作《七真年譜》作後序。旨在“取其(指七真)修真立教之跡,姑此啓諸童蒙,俾於向上諸師知所宗本,非敢以瀆我同志者也”(30)李道謙《七真年譜·後序》,《道藏》第3册,387頁上。。

是年,忽必烈定國號爲元。宋德方弟子祁志誠擔任諸路道教都提點。

壬申 公元1272年(元世祖至元九年,宋度宗咸淳八年)

李道謙五十四歲。是年,掌教大宗師王志坦邀請李道謙至京師,授予他諸路道教提舉之職。不過,李道謙在此任上不久,即拜辭西歸陝西。據《有元重修玉清萬壽宫碑銘并序》記載,于洞真的三大弟子馮道真、高道寬、魏道陽爲了追念先師道業,曾集道侣重修位於陝西汧陽縣的玉清萬壽宫,重修工程歷“二十三年而後成”。教門提點李道謙爲了頌揚三大高道紀念先師的業績,專門請姚燧撰寫重修紀念碑銘。碑文未明確記載撰碑一事發生的具體年月,碑銘末尾的立碑時間亦已損缺。不過按照于洞真在海迷失后二年(1250)仙逝,三大弟子即開始重修工程的話,歷經二十三載,李道謙請姚燧撰寫碑銘一事當發生於是年或稍後。

是年三月三日,張志敬仙蜕葬於五華山道院東。九月,嗣法掌教真人王志坦爲其立碑,以示紀念。十月,世祖封忙哥剌爲安西王,賜螭紐金印,以京兆路爲分地,駐於六盤山。十一月十七日,王志坦仙蜕於長春宫,享年七十三歲。祁志誠嗣襲全真掌教大宗師之席,每歲奉旨祭祀嶽瀆。

癸酉 公元1273年(元世祖至元十年,宋度宗咸淳九年)

李道謙五十五歲。是年秋重陽日,重陽成道宫提點吴志恒念及法兄、周全道弟子李志源薰陶切磋之惠,請李道謙爲其撰寫碑銘。李道謙應邀撰寫《終南山圓明真人李練師道行碑》。

是年,忙哥剌進封秦王,别賜獸紐金印。兩府並置,在長安者曰安西路,在六盤者曰開成路。

甲戌 公元1274年(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宋恭帝德祐元年)

李道謙五十六歲。秋九月,終南山重陽成道宫提點吴志恒赴祖庭,請李道謙爲其先師、馬丹陽弟子周全道撰寫碑銘。李道謙根據《金蓮記》、崆峒李瑞所作周全道墓銘,以及于洞真以往談及周全道之言行,編次《終南山全陽真人周尊師道行碑》。十月十五日,爲史志經《玄風慶會圖》作序。

是年二月十五日,李道謙弟子王德頤、王德升等將郭時中所撰《筠溪道院記》樹碑立石。據《皇元特授神仙演道大宗師玄門掌教輔道體仁文粹開玄真人管領諸路道教所知集賢院道教事孫公道行之碑》,是年,奉世祖昭睿順聖皇后察必之命,孫德彧“侍安西王掌祠事,祈禬歆格,即充京兆路道録”。(31)《道家金石略》,787頁。

乙亥 公元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宋恭帝德祐二年)

李道謙五十七歲。是年,史志經門人劉志新持翰林學士承旨王鶚所作《洞玄子史公道行録》請李道謙作跋,李道謙應邀撰寫《史講師道行録後跋文》。

是年中元日,《全真教祖碑》於重陽宫立石。《祖碑》碑文爲“後先生五十六年”所撰,即王嚞在金世宗大定十年仙化後的五十六年——金哀宗正大二年——所撰。碑額題“葆真玄靖大師、前諸路道教提舉李道謙書篆”(32)金源璹《全真教祖碑》,《道家金石略》,450—452頁。。由此推知,李道謙書篆《祖碑》的時間或在是年,但最早不超過至元九年,原因在於至元九年李道謙始任諸路道教提舉之職。

丙子 公元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宋端宗景炎元年)

李道謙五十八歲。

是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

丁丑 公元1277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宋端宗景炎二年)

李道謙五十九歲。《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稱,是年五月,安西王忙哥剌頒佈令旨,令葆真大師、前諸路道教提舉李道謙提點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兼領重陽萬壽宫事,並賜黄金冠法錦服。

是年五月,李道謙將于洞真弟子、曾經擔任提點陝西興元等路道教兼領重陽萬壽宫事的高道寬的教内行業交付道録郭志祥,令郭敦請安西王府文學姚燧撰寫《洞觀普濟圓明真人高君道行碑》。

戊寅 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宋端宗景炎三年、帝昺祥興元年)

李道謙六十歲。是年,安西王忙哥剌令李道謙在重陽宫主持大醮儀式。

是年,掌教大宗師祁志誠奉旨持香幣偕御史中丞崔彧往祀南嶽。冬十一月,安西王忙哥剌薨。

己卯 公元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宋帝昺祥興二年)

李道謙六十一歲。定宗二年(1247),郝大通弟子、盤山棲雲真人王志謹引終南山澇谷之水由東方環護重陽萬壽宫。時任秦蜀道教提點的李道謙記録了王真人開澇水的始末。是年,王志謹弟子、安西道録吴道素持李道謙所記,請安西王府記室參軍薛友諒撰《棲雲真人開澇水記》並立碑。

是年,元朝消滅南宋殘餘抵抗力量,統一全國。

庚辰 公元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李道謙六十二歲。是年正月,世祖忽必烈申降璽書,承認安西王授李道謙提點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兼領重陽萬壽宫事之職。是年正值馬丹陽弟子趙悟玄仙逝七十年。春,趙悟玄嗣法孫刑默庵道安托李道謙狀其(趙悟玄)行實,遣弟子至京師請翰林待制知制誥兼修國史李謙撰寫《弘玄真人趙公道行碑》。李道謙曾爲丘處機弟子、通微真人蒲察道淵編寫《通微真人蒲察尊師傳》,是年五月初五日立碑。據《大元崇道聖訓王言碑》,是年十一月初五日,元世祖下旨,護持李道謙治下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宫觀及廟産,賦予其管領所轄道教事務的權力。又據《大元創建清陽宫記》,沖虚大師楊志謹曾受清和宗師尹志平之托,重修位於終南山重陽宫東南七里仕馬村的清陽宫。是年冬,“宣授道教提點天樂真人以恩例手書其額,易觀爲宫”(33)《重陽宫道教碑石》,102頁。。《感應金蓮洞記》稱,李道謙爲甘肅成縣金蓮洞命名,並給示榜文,以爲外護(34)王百歲《甘肅省成縣金蓮洞石窟與全真道》,《宗教學研究》2014年第2期,68頁。。據《重修磻溪長春成道宫記》,長春真人丘處機爲王重陽完成守喪之禮後,赴陝西鳳翔府虢縣磻溪修道。于洞真主持重陽宫期間,曾令弟子盧志清在磻溪創建長春觀。後又有道士方志正對其重修。是年,重修工程竣工。提點方志正攜李道謙信函,請奉訓大夫、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順聖魏初撰寫碑記。碑記成文後,時任宣授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兼領終南山重陽萬壽宫事的李道謙立碑以紀其事。岐山縣西北十五里有周公廟。該廟歷史久遠,金末興定間有道士改廟爲道宫。元初,此廟盡毁。是年,“李忠宣公德輝行臺陝西,欲起其廢,而有司力不逮,乃請終南重陽宫李天樂真人重建”。建成之後,李道謙曾命弟子守廟(35)王煒《謁周公廟記》,王宗昱編《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編》,95頁。。

《元史·世祖本紀》記載:“二月,丙申,詔諭真人祁志誠等焚毁《道藏》僞經及板。”(36)《元史》卷一一《世祖本紀》,中華書局,1976年,222頁。是年,阿難答襲封安西王。

辛巳 公元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李道謙六十三歲。是年二月十六日,李道謙編撰《全真第五代宗師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内傳》並題額。中秋日,李道謙撰《真元會題名記》,追述周秦以來歷代對老子的崇奉和封贈,特别是世祖忽必烈崇奉老子以及自己在重陽宫爲老子壽誕舉辦真元會的盛況。

是年,佛道争難白熱化,道教遭受焚經之辱。《元史·世祖本紀》云:“(至元十八年)己酉,張易等言:‘參校道書,惟《道德經》係老子親著,餘皆後人僞撰,宜悉焚毁。’從之,仍詔諭天下。”(37)《元史》卷一一《世祖本紀》,234頁。《玄門掌教大宗師存神應化洞明真人祁公道行之碑》云:“真人(祁志誠)挺身直前,百沮而不撓。或謂宜及是時謝事引去,復之曰:‘方玄風隆盛則以師長自居,少遇屯厄則退身爲隱士,人其謂我何?稍俟安泰然後辭去,爲未晚也。’”(38)《道家金石略》,700頁。

壬午 公元1282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

李道謙六十四歲。是年秋八月初一日,李道謙持馬丹陽行狀,請翰林直學士、中順大夫、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王利用撰寫《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無爲真人馬宗師道行碑》。碑文中,李道謙稱馬丹陽爲“嫡祖”。同年,李道謙爲李志柔弟子、與自己同主祖庭講筵的石志堅撰寫《終南山宗聖宫主石公道 行記》。

癸未 公元1283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

李道謙六十五歲。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無爲真人馬宗師道行碑》,三洞講經開玄崇道法師、安西路都道録賜紫孫德彧書丹。是年五月初五日,宣授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兼領重陽萬壽宫事天樂真人李道謙、重陽萬壽宫提點保和寜謐大師高志隱、沖和悟道大師馮志安、沖虚大師王志和等爲馬丹陽道行碑立石。《感應金蓮洞記》稱,李道謙再次給示榜文,護持甘肅成縣金蓮洞。

甲申 公元1284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

李道謙六十六歲。李道謙編成《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該書共編述了三十七位全真高道的行業傳記。二月初一日,知常盛德大師、提點終南甘河鎮遇仙宫事王道明爲其作序。七月二十三日,李志常弟子、洞元虚静大師申志貞仙逝。門人魯志興請李道謙的弟子、建安張好古爲其師撰寫墓銘,後者推辭再三。李道謙以“此老(指申志貞)在教門中可謂盡力者,汝其銘之毋讓”(39)張好古《洞元虚静大師申公提點墓誌銘》,李道謙《甘水仙源録》卷八,《道藏》第19册,794頁中。爲由,命張好古撰寫墓誌銘。由此推測,此事當發生在是年或稍後。是年,李道謙撰《樓觀大宗聖宫説經臺記》,宣揚老子、《道德經》、黄老之學之於中國文化、社會的重要貢獻。

乙酉 公元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

李道謙六十七歲。是年春三月十六日,李道謙題寫《老君庵詩刻》。可惜,由於碑文缺失,詩文具體内容不可考。當時李道謙的教内職務爲“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都□□天□真人”(40)《道家金石略》,654頁。。

是年,佛道之争風波稍息。春二月,祁志誠奏請集賢院,舉道教提點張志仙以自代,自己隱退昌平蓬山道院。張志仙襲任全真掌教大宗師。

丙戌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

李道謙六十八歲。是年春,爲紀念于洞真弟子符道清及其嗣法弟子楊志明、董守常創建岐山官村通玄觀一事,三洞講經知常盛德大師、諸路玄學提舉兼提點終南山甘河重陽遇仙宫事賜紫王道明撰寫《大元鳳翔府岐山縣官村創建通玄觀記》,宣授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李道謙篆額,應召講經開玄崇道法師、安西路道門提點孫德彧書丹。終南山玉華觀係古樓觀下院,原本是唐玉真公主邸宫舊址。後被李志柔一系弟子改建爲玉華庵。李志柔命弟子貞素散人郭守沖重修。工程從至元十年春開始,至是年竣工。“繼又繚以重垣,植以衆木,位置軒豁,即庵爲觀,仍扁以玉華,寔祖庭天樂真人命之也”。(41)《玉華觀碑》,朱象先《古樓觀紫雲衍慶集》卷下,《道藏》第19册,563頁上。可見,李道謙對陝西地區全真宫觀的關注並非僅限於祖庭、祖宫等大型宫觀,對於這些大型宫觀的分支機搆——下院、别業——也傾注了不少心血。

丁亥 公元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李道謙六十九歲。是年,李道謙在六盤山謁嗣安西王阿難答,得賜白玉鉤、名馬鞍轡。秋九月,提點秦蜀九路道教李道謙偕終南上清太平宫提點賀志沖、李志真,請求翰林直學士、奉政大夫、知制诰、同修國史姚燧爲王處一撰寫道行碑。冬十二月,終南山仕馬村清陽宫住持、玄通凝素大師孫志久仙化。宣授陝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李道謙應孫志久門人馬志顯、嚴道威之請,爲其師撰寫《終南山清陽宫玄通凝素大師孫公道行碑》。此碑立石於至元二十六年下元日。可推知李道謙撰寫碑文的時間當在是年至至元二十六年之間。

戊子 公元1288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

李道謙七十歲。是年,永安王遣使慰問李道謙。九月九日,李道謙編成《甘水仙源録》並作序。

己丑 公元1289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李道謙七十一歲。是年冬至後六日,李道謙弟子、建安張好古爲《甘水仙源録》撰寫後序。定宗二年(1247),宋德方仙逝。(四十二年後的)是年冬十二月,宋德方法孫張道祺偕道録王志明攜帶秦蜀道教提點李道謙的信函,請前翰林直學士、太中大夫、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使王利用撰寫《玄通弘教披雲真人道行 之碑》。

庚寅 公元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李道謙七十二歲。

據李道謙《古文道德經序跋》,是年,掌教大宗師張志仙奉旨祀香嶽瀆。三月,張志仙赴秦地,參禮重陽萬壽宫。令樓觀提點聶志元等將《古文道德經》“募刻貞石,署説經臺上,昭示永久”(42)《古文道德經序跋》,王宗昱編《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編》,84頁。。

辛卯 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李道謙七十三歲。李道謙撰《古文道德經序跋》。

《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辛卯,遣真人張志仙持香詣東北海嶽、濟瀆致禱。”(43)《元史》卷一六《世祖本紀》,354頁。

壬辰 公元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

李道謙七十四歲。

癸巳 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

李道謙七十五歲。

是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掌教祁志誠仙逝,享年七十五歲。十二月,弟子將祁志誠仙蜕安葬崇真宫。“羽化之日,遠近吏民,奔走會哭,從事服役者日且千人”(44)李謙《玄門掌教大宗師存神應化洞明真人祁公道行之碑》,《道家金石略》,700頁。。

甲午 公元1294年(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

李道謙七十六歲。

是年,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即皇帝位。《妙相觀記》記載,是年,陝西四川道教天樂真人賜淵真子田興道崇玄大師之號。《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稱,是年秋七月,成宗賜李道謙玄明文靖天樂真人號。

乙未 公元1295年(元成宗元貞元年)

李道謙七十七歲。

據《元史·成宗本紀》,是年,“以醮延春閣,賜天師張與棣、宗師張留孫、真人張志仙等十三人玉圭各一”(45)《元史》卷一八《成宗本紀》,391頁。。元統一以後,開始採取對正一、玄教、全真均加崇奉的態度和政策。全真教獨尊地位一去不復返。

丙申 公元1296年(元成宗元貞二年)

李道謙七十八歲。是年夏六月,李道謙以微疾而逝,享年七十八歲。《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云:“公私聞之,咸來吊祭,無不盡哀。葬之日,會者數萬人,霞五采覆壙上,群鶴翔雲中,觀者嘆異之。”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春二月,嗣提點陝西四川道教、葆和觀妙開玄大師孫德彧,提舉佑玄安道通宜大師龐德益等(均爲李道謙弟子)至京師,請集賢學士宋渤爲李道謙撰寫道行銘。大德十年(1306)夏五月,李道謙門人王德頤、司德馨、李德裕等立石樹碑,以示紀念。

猜你喜欢

真人道教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噪音会改变味觉借阅真人的图书馆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西夏道教补议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救生舱真人试验的安全实施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