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鄉里社會對兒童儒家規範的教育
2020-12-02蔡春娟
蔡春娟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童蒙文化史研究”(16ZDA121)階段性成果。
我國古代社會歷來重視童蒙教育。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對兒童的教育與影響不可或缺。在古代交通不甚發達的情況下,鄉里社會成爲庶民子弟主要的活動空間,因而家庭、家族、鄉里社會在兒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就元代來説,在童蒙教育中,除家塾、鄉學、義塾、社學等專門施教場所外,兒童日常在家庭與社會中也時刻受到衣食言行的規範教育、勤儉與孝悌等倫理觀念的教育以及生存技藝等方面的教育,這些也是兒童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在研究童蒙教育時,除常規的學校教育外,也不應忽視日常教育。
兒童日常教育主要來自家長的言傳身教,地方官行鄉勸諭、禮敬賢士、褒獎節義所形成的道德引導,圖畫讀本、戲劇演出對忠孝節義的宣傳等。總體上説,兒童日常教育寓於大衆的社會教化之中,而在以儒家學説爲主要價值觀的古代社會,兒童所受到的也主要是儒家倫理規範教育。傳統史料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記載不多,記載兒童日常的史料更是缺乏。本文擬從家訓家規、鄉約、地方官與社長的勸農文、圖畫讀物、雜劇故事等方面入手,從中搜檢與兒童教育有關的内容,輔之以文集、筆記資料中名人的遺訓與治家言論等材料,力圖將元代兒童日常生活教育的狀況呈現出來。
目前的元代童蒙教育研究,主要集中於學校教育。關於兒童社會教育、日常規範教育少有觸及。本文的寫作,受到儒學教化、社會教化、世俗儒家倫理等方面著作的啓發。張延昭《元代儒學教化研究》一書從儒學教化的政治制度層面、學校層面、社會基層組織與文化層面探討了元代儒學對社會大衆的教化作用(1)張延昭《元代儒學教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黄書光《儒學社會化的若干途徑》指出諭俗鄉約、家規族法、祭祀活動、戲劇小説等都是儒學教化的途徑(2)黄書光《儒學社會化的若干途徑》,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2009年,102— 107頁。。這些文章雖然不是研究童蒙教育,但其視角和研究方法對本人啓發很大。陳來《蒙學與世俗儒家倫理》雖是以明清蒙學讀物爲主來闡述理論的價值係統如何轉化爲現實的社會規範,但其視野廣闊,對宋代以後社會皆有觸及,對本文梳理儒家倫理規範的内容幫助也很大(3)陳來《蒙學與世俗儒家倫理》,《國學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26—60頁。。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借鑒社會學、教育學研究成果和方法,梳理元代兒童在鄉里社會的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儒家規範教育。
一、 兒童在家庭日常中受到的儒家規範教導
兒童日常生活教育主要是衣食言行規範教育。朱熹《童蒙須知》從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字、其他雜細事宜五個方面規範了兒童的日常生活(4)朱熹《童蒙須知》,載徐梓編《蒙學輯要·蒙學須知》,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20—24頁。。其中讀書寫字講的是書册放置、坐姿端正,讀字口齒響亮,執筆、研墨等規矩,非惟書塾要求,居家讀書寫字同樣要遵守。雜細事宜中包括早起晏眠、飲食、坐立、父母兄長稱呼、作揖等方面的規矩。以上這些規矩亦可視爲“禮”的範疇。明代屠羲英撰《童子禮》,將衣服冠履、言語行走、坐立、飲食、相揖等歸結爲“檢束身心之禮”,將灑掃、應對、進退、侍坐、隨行、晨昏定省等行爲歸納爲“入事父兄、出事師長通行之禮”,將讀書寫字置於“書堂肄業之禮”(5)屠羲英《童子禮》,載徐梓編《蒙學輯要·蒙學須知》,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26—33頁。。這些規矩、禮節的學習,居家主要靠父母兄長的教導與模範,在學則有塾師的教導。
父母家長的教導是兒童人生教育的起點,其成功與否往往關係到兒童一生的發展。古人也很重視父母教育,北宋司馬光曰:“爲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6)司馬光《家範》卷三,《中國歷代家訓集成》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172頁。元代流落四明的孔子後裔孔齊記載:“人家子弟有三不幸: 處富貴而不習詩禮,一不幸也;内無嚴父兄,外無賢師友,二不幸也;早年喪父而無賢母以訓之,三不幸也。”(7)孔齊《至正直記》卷一《子弟三不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3頁。强調了父兄賢母對兒童教導的重要性。
元代童蒙教育内容基本沿襲宋代,尤其是著名理學家的童蒙著作,如朱熹的《小學》《童蒙須知》,吕本中的《童蒙訓》,程端蒙、程若庸《性理字訓》等都在元代流傳。成書於南宋且在元代屢次增改翻刻的日用百科全書《事林廣記》中載有《幼學須知》,以簡明通俗的語言告知父母應如何在衣食言行及讀書習禮方面教養子女: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依托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深入挖掘高原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旅游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河湟文化及独特的生态自然特点和动植物等生态文化资源,发挥这些繁荣的载体优势,引导市民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更加自觉的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切实提高林业促进绿色增长的能力和水平。把绿色发展转化为城市的品牌魅力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升林业促进绿色增长的能力和水平,打造独具西宁高原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将自来水+普通石英砂5%(按粒径分组)混合后放置于圆形漏斗状水槽中,开泵使固液两相流循环流动运行2~3小时,取出贴片清洗干燥后再次称重,计算金属贴片的冲蚀速率和失重率。根据石英砂粒径将试验分为四组,另外一组为对照试验组。主要试验参数见表1。表中目数即筛分粒度,表示颗粒可以通过筛网的筛孔尺寸,以宽25.4mm筛网内的筛孔数表示。循环管路内径为2.5mm。
古者男子初生,能食,教以右手;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安置;稍有知,則教以恭敬尊長。六歲,教之數與方名,始習書字,誦《孝經》《論語》。七歲以下謂之孺子,早寢晏起食無時。八歲,出入門户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以謙遜,誦《尚書》。九歲,讀《春秋》及諸史,始爲之講解,使知義理。十歲,出就外傅,居宿於外,讀《經》《禮》《傳》,使知仁義禮智信,自是可以博視群書。俗諺所謂“教子嬰孩,教婦初來”,古語亦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皆謂此也。今人多有見其子頗有聰敏性格,便謂其必自能成就;亦有見其子頑鈍,便謂其終不能學;又有恃其富貴,皆棄而不教;皆是不愛其子也。(8)陳元靚《事林廣記·丁集》卷上《幼學類》“幼學須知”條,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後至元六年鄭氏積誠堂刊本,中華書局,1999年,92頁。
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史军先生是原产地派的发声者,他分享的主题是:“复古和创新:从原产地到优质产区”。他认为,好的品种、好的气候条件、好的土壤条件、严格的耕作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才能出好食材。
《事林廣記》是在民間流行極廣的一部類書,反映了普通百姓教養子女的狀況。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一些諺語,如“惜兒惜食,痛子痛教”等(9)孔齊《至正直記》卷一《惜兒惜食》,7頁。,也能反映普通百姓教育子女的觀念。
原料经机械球磨(时间为0.5h,球料比为3∶1,转速为180 r/min)后在最优条件(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0min、溶液钼浓度为223.20g/L、氨钼比为 0.906 即原料 (g)∶水 (mL)∶氨水 (mL)为 1.00∶2.10∶0.40、搅拌速度为 100r/min)下制取七钼酸铵,取其母液进行钼综合回收试验。在温度为50℃、搅拌速度为100r/min的条件下,改变终点pH值,考察其对钼综合回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2所示,并考察其对产物物相的影响。
宋元時期宗族宗法制度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出現很多合族同居共財的大家族,家族制定有家訓家規。家規對維持一個宗族的和睦與發展至關重要,“有家法則興,無家法則廢。此系人家興廢之樞機也”(10)孔齊《至正直記》卷二《家法興廢》,68頁。。家規是將儒家倫理具體化爲道德規範,要求家衆遵照執行以規範自己的生活,“既藴含了儒家的基本人倫,更體現了儒家人倫的日用結合”(11)黄書光《儒學社會化的若干途徑》,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2009年,103頁。。家訓中包含着十分豐富的兒童教育内容,即使是面向家衆全體的諸如孝悌忠信、積善避惡等倫理規範,也同樣適用於兒童。南宋陸九韶《居家正本》曰:“愚謂人之愛子,但當教之以孝弟忠信。所讀之書,先須《六經》《語》《孟》,通曉大義,明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黨,以交朋友,以接鄰里,使不得罪於尊卑上下之際。”(12)陸九韶《陸氏家制•居家正本上》,《中國歷代家訓集成》第1册,375頁。其他如司馬光《家范》、朱熹《家禮》等都對元代家規影響很大。元代《鄭氏規範》四時祭祀,其儀式並遵文公《家禮》,其他家規條文也多承襲前代。北宋名儒上蔡先生謝良佐之後人,在元代時發展成内外八百餘指的大家族,合居共爨。家族中凡冠昏喪祭悉遵朱子《家禮》,飲食起居之節,取之浦江鄭氏。如此尚慮“行之不逮,守之不固”,家族成員謝珪便著爲《家訓》,並請龔師泰作序,以便傳之永久(13)龔師泰《玩齋集》卷六《謝氏家訓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15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591頁上。。没有製定明文家規的家庭,家長尤其是尊奉理學的儒士,平時家居也注重對子孫的言行教導。如元初任河東兩路宣慰司參議的山西人陳賡(1190—1274),“居家戒子弟必以孝弟忠信,遇鄉黨無少長必以和而不違於禮”。(14)程鉅夫《程雪樓文集》卷二一《故河東兩路宣慰司參議陳公墓碑》,元代珍本文集彙刊本,1970年,814頁。人稱兑齋先生的焦悦(1266—1337),講究理學,平時一言一行皆求合乎矩度,雖盛暑必具衣冠以見子孫,“子孫亦皆緝學修行”(15)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一四《焦先生墓表》,中華書局,1997年,227頁。。
爲了更好發揮家訓對子弟的教導作用,家長會採取各種方式展示家訓,將之置於家居常見之處,以便子孫時刻誦讀自勉。如吴鎰(1232—1318)出身江西撫州路宜黄縣大族,爲人端莊静重,所言皆敬身明倫之要、應世處事之方,居家禮法整肅,將先祖參議公之遺訓書寫於屏,以示子孫(16)吴澄《吴文正文集》卷四《故復軒居士吴君墓誌銘》,《元人文集珍本叢刊》3,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639頁。。浦江鄭氏則將《鄭氏規範》刻石立於家。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平時家居,家長會利用朔望祭拜、每日參拜時機會集家衆,對衆人尤其是子弟宣講家規進行教育。浦江鄭氏對族中幼年子弟參祠奉祭有如下規定:
小兒五歲者,每朔望參祠講書,及忌日奉祭,可令學禮。入小學者當預四時祭祀。每日早膳後,亦隨衆到書齋祗揖。須值祠堂者及齋長舉明,否則罰之;其母不容者亦罰之。(17)鄭大和《鄭氏規範》,鄭强勝註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107頁。
還規定子孫入祠堂時,要衣冠整齊,不得嬉戲、對語、疾步;如有站姿不正、伸懶腰、打哈欠等有失儀表之行爲,就會受到處罰。祭拜祠堂畢,家長出來坐在堂上,男女族人分立堂下。此時是宣講家規家訓教導勸誡子弟的時間,内容一般是孝悌信義、戒驕奢怠惰。除了朔望祭拜,平日每日清晨,家衆也要會集在有序堂,家長中坐,男女分坐左右,令未冠子弟朗誦男女訓誡之辭。訓誡主旨仍在於積善孝悌、賢孝敦睦。誦畢,男女起,向家長一揖,復分左右行,會揖而退。
污水处理厂接纳的污水中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为制药医疗行业、造纸企业、纺织印染纤维企业等其它生产废水,约占55%;生活污水约占45%。
日常生活中,兒童與長輩、兄弟相處,須明尊卑之禮、長幼之序。鄭氏在子弟事父兄尊長禮儀方面,要求子孫須恂恂孝友,見兄長,坐必起,行必以序,應對必以名,毋以爾我;子孫之於尊長,咸以正稱,不許假名易姓;卑幼不得抵抗尊長,一日之長皆是,其有出言不遜、所行悖戾者,姑誨之,誨之不悛者,則重箠之;子孫飲食,幼者必後於長者,言語亦必有倫,應對賓客,不得雜以俚俗方言(42)鄭大和《鄭氏規範》,鄭强勝註評,94—121頁。。
家訓家規對保持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學傳統具有重要意義。兒童自幼聆聽家訓,一言一行受家規約束,耳濡目染,不自覺中承襲了家學風範。王得輿踐行理學,尤重孝悌忠信,希望子孫讀書明理,一家之中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上下和睦,和氣藹然。他見有的人家昆季不義,因父祖積財而啓争端,召集子孫訓示曰:“或私畜財貨,敢言異居者,子放婦出,非我宗嗣。子子孫孫,永爲家範。”在他的訓導下,全家一派雍穆氣象,至有拜謁者贊歎:“先生一家,其堯舜之民乎。”(20)蒲道源《閒居叢稿》卷二六《西軒王先生行實》,970—971頁。
總之,日常生活中,兒童時時聆聽家長的叮嚀訓誨,嚴格的家規規範着他們的衣食言行,他們參與奉祭、日常拜謁、書齋祗揖,自幼踐行着祭拜和拜謁禮儀。這些規矩和禮儀教育滲透於生活起居,潛移默化,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符合儒家倫理規範的觀念和行爲習慣。
二、 鄉里社會環境對兒童的薰陶
總之,在兒童活動的主要空間鄉里社會中,地方官以及當地耆老人等對百姓勤謹本業、孝悌敦睦的勸諭,對善行的褒揚,對不符合儒家規範行爲的懲戒,這些教化措施有利於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而良好的社會風氣對兒童道德價值觀的形成起着引導作用。兒童目睹身邊熟悉的人或受褒揚或受懲罰,也能激發其向善、勤學、守禮的動力。
元代州縣長官繫有“勸農事”頭銜,每年春天開耕播種之際行鄉勸農,延請當地社長、耆老等宣諭農桑之重要性。如李天祐(1253—1303),大德年間任慶元路象山縣尹,春秋親行鄉社,諭民孝弟忠信,察其勤惰而賞責之。月朔帥僚吏入學,聽師生講説經訓,使知禮義廉耻(22)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一八《故承事郎象山縣尹李侯墓碑》,299頁。。元代地方基層行政組織是社(23)參見楊訥《元代農村社制研究》,《元史論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1—30頁。,按照立社條畫,每社推舉年高、通曉農事者擔任社長,勸教本社之人,對勤務農桑、孝友之人保申官府優恤褒獎,對不務本業、遊手好閒、不遵父母兄長教令之人丁寧教訓,或者上報懲戒。即負責“勸課農桑,誡飭遊蕩,防察奸非”(24)《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農桑·立社》“勸農立社事理”條、“社長不管餘事”條,陳高華等點校,中華書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916—920、926頁。。社長對社衆的勸諭,以及對勤、孝之人的獎賞,對懶惰不遵禮法之人的懲戒,對淳厚人心、敦化風俗起着重要作用。社長往往由耆老擔任,二者身份經常重合。耆老、社長在農村社會享有較高威望,對當地社會影響很大,掌控着基層社會生産、生活秩序(25)蘇力《耆老與元代基層社會的控制》,《民族史研究》2007年,113—130頁。。適應普通民衆的知識水平,地方官尤其是社長、耆老對社衆行之有效的宣傳方式,往往是“以時讀示訓誨”(26)王結《善俗要義》,《中國歷代家訓集成》第2册,1130頁。,“月集老幼以聽之”(27)陸文圭《牆東類稿》卷一二《中大夫江東肅政廉訪使孫公墓誌銘》,《元人文集珍本叢刊》4,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590頁下。,即召集百姓宣讀告示,使百姓周知地方官府的勸諭精神。這猶如今天的廣播宣傳,這種勸諭方式即使是尚未學會識字的兒童也能從中受益。
不少地方官還留下了行鄉之際親撰的勸諭百姓文,如王惲、陸文圭、唐元等都有《勸農文》或《敦諭百姓文》傳世。王惲(1227—1304)於至元九年(1272)至十二年任平陽路總管府判官期間,撰寫《敦諭百姓文》,教諭百姓從善改過、息訟斗、常念禮讓孝悌,以美厚風俗。之後任提刑按察司副使期間,又撰寫《勸農文》和《勸農詩》,旨在使人務勤謹,使地盡其利(28)王惲《敦諭百姓文》《勸農文》《勸農詩》,楊亮、鐘彦飛《王惲全集彙校》卷六二,中華書局,2013年,2688—2697頁。。此外,陸文圭有三篇《勸農文》、唐元有《本路勸農文》傳世,元代留存下來的這幾篇勸農文,都包含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勸誡内容(29)參見蘇力《元代勸農文對農民的勸化》,《農業考古》2006年第4期,131—136頁。。現存順德路總管王結(1275—1336)所作《善俗要義》,除包括農桑水利、孝悌敦睦、賑濟撫恤、息訟禁賭等内容外,還有專門敦勸教育兒童的條文。如第十二條“勤學問”: 認爲小兒七歲以上便合讀書,要求稍稍殷實之家,父兄要率子弟親近師儒,讀義理之書,講人倫五常之道。第十四條“隆慈愛、訓子弟”: 重申凡四民之子弟,自幼令入學誦書,教以事親事長之禮。又常丁寧訓導,使之謹慎篤實,恭敬遜讓。習熟見聞,漸能成立。稍長資性明敏者,可使習儒。其餘諸人,農工商賈,各守其業,亦不失爲鄉里善人矣。第二十二條“敬耆艾”: 要求自髫齡小兒以至成人,都要尊崇愛敬鄉里耆艾老人(30)王結《善俗要義》,《中國歷代家訓集成》第2册,1133—1136頁。。這些指向兒童的條文,注重勸學明理和講究人倫道德。兒童具備了這些品質,始於一身,推於一家,是整個社會敦孝悌、友昆弟、睦宗族、敬官長、弭盜賊的根本。
北宋《藍田吕氏鄉約》融綱常倫理於鄉約規範,對後世影響很大。元代許衡將之列爲《善俗十書》之一,張文謙又爲之鋟梓以傳世。這種民間立約以結社互助、勸善懲惡的形式也被元人繼承。如我們見到的《龍祠鄉社義約》,就是遷居河南濮陽十八郎寨的西夏遺民唐兀忠顯發起訂立的。該《義約》基本仿照《吕氏鄉約》條目而有所增加。《義約》的規定包含禮儀、助耕、救濟、喪助等多方面内容,對兒童具有規範或教導作用的條文,如“禮請師儒,教誨各家子弟”;對失誤農業、好樂賭博、不孝不悌、非禮過爲,則聚衆而懲戒;若有善事,亦聚衆而獎之。此外,《義約》規定的宴集,模仿古代鄉飲之儀,“務辨尊卑之殺,别長幼之序,明賓主之禮,相爲坐次,酬酢飲宴,言談經史,講究農務”(31)潘迪《龍祠鄉社義約序》,唐兀忠顯、唐兀重喜《龍祠鄉社義約》,焦進文、楊富學《元代西夏遺民文獻〈述善集〉校注》,甘肅民族出版社,2001年,16—17、23—25頁。。對教育兒童尊長敬老,以及厚人倫、美風俗,能收到與官府自上而下教化相同的效果。
鄉里社會是兒童日常活動的主要空間,良好的社會氛圍對兒童行爲習慣以及道德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儒家向來重視社會教化,把化民成俗置於重要地位,其終極目標在於維護社會安定。在鄉里社會,對民衆具有教化資格的,是州縣地方官、社長與耆老、教官與社師等有身份、有地位的社會上層人物。教化的内容雖然很多,最根本的是力田與孝悌二者,“孝弟爲立身之本,力田爲養身之本,二者可以相資,而不可以相離也”(21)王禎著,繆啓愉、繆桂龍譯注《東魯王氏農書譯注》之《農桑通訣》卷一《孝弟力田篇第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23頁。。力田擴展到其他行業可綜合表述爲勤謹本業,而勤與孝悌,都是儒家特别重視的倫理價值,也是兒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地方官與耆老、社長等對社衆的教化,根本上包含着對兒童勤謹、孝悌等倫理觀念的教育。
1. 規範和禮儀教育
三、 圖畫讀本、戲劇等對兒童的影響
戲劇演出場所名曰“勾欄”,社會上各色人等只要付錢都可入内觀看。杜仁傑《莊家不識勾欄》講述了一個農民進入勾欄看戲,陶宗儀記載的松江府前勾欄,觀劇衆人中有僧人、道士,勾欄相鄰住户顧百一之女官奴,每聞勾欄鼓鳴,則入觀看(40)陶宗儀《南村輟耕録》卷二四《勾闌壓》,中華書局,1997年,289頁。。除了這種固定演出場所“勾欄”外,元代還有從城市到鄉村流動演出的“路歧”。路歧人遊走四方,與下層市民和農民接觸較多,兒童觀看他們演出的機會更多。
圖畫可以通過視覺效果達到啓迪教育的目的,尤其適用於兒童。元代時,上圖下文形式的繪畫讀本在社會上非常通行。元朝廷曾刊《圖像孝經》版行天下(32)《元史》卷二四《仁宗一》,中華書局,1976年,536頁。,流傳至今的貫雲石《新刊全像成齋孝經直解》、郭居敬編《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都是上圖下文的版刻形式,使用語言要麽是公牘口語體,要麽是適合背誦傳唱的詩歌加上簡單的文字解説。這種“連環畫”式的圖書,用前人嘉言懿行教育兒童,啓其效法之心,培養其尚賢尚德的品質。虞韶輯《日記故事》,也是圖畫與故事結合的編寫體例,只不過配圖比《二十四孝》要少。此外,“連環畫”式的通俗小説,如至治間建安虞氏書肆所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新刊全相平話武王伐紂書》(别題《吕望興周》)、《新刊全相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新刊全相秦并六國平話》(别題《秦始皇傳》)、《新刊全相平話前漢書》(别題《吕后斬韓信》)(33)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23—24頁。,以及口語體故事書《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平話》,也都是兒童喜歡且適合其接受能力的讀本(34)宫紀子《モンゴル時代の出版文化》,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6年,3頁。。這些讀本不僅有助於兒童增長歷史知識,且故事中忠君愛國、揚善除惡的人物形象和事蹟有助於激發兒童向善趨義的情感。《二十四孝》以宣揚“孝”爲主題,載二十四個勸人行孝的故事,其中不少故事又被搬上戲劇舞臺,對兒童影響最大。
戲劇將抽象的道德説教通過演員的搬演變成活生生的形象表現出來(35)張延昭《元代儒學教化研究》,232頁。,對於歷史知識在下層社會的傳播和對下層民衆文化性格的塑造方面都起着莫大作用(36)黄書光《中國社會教化的傳統與變革》,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242頁。。這種表現形式對兒童極具吸引力且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元代戲劇的社會教化功能已是學界共識。尤其是元代中後期的戲劇作品,受社會上日益濃厚的理學氛圍影響,不可避免地滲入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以忠臣義士、孝子節婦爲題材的雜劇非常多見。“君臣如《伊尹扶湯》《比干剖腹》,母子如《伯瑜泣杖》《剪髮待賓》,夫婦如《殺狗勸夫》《磨刀諫婦》,兄弟如《田真泣樹》《趙禮讓肥》,朋友如《管鮑分金》《范張雞黍》,皆可以厚人倫,美教化”(37)夏庭芝著,孫崇濤、徐宏圖箋注《青樓集箋注》,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44頁。。特别是一些專門演繹賢母教子、孝子奉母的雜劇,對兒童影響更大。《降桑葚蔡順奉母》《趙禮讓肥》這兩個戲劇中的主角人物亦見於《二十四孝》中,前者講蔡順爲了祈求桑葚以奉生病的母親,叩頭出血,滴血成冰,他的虔誠感動上天,結出桑葚;後者講在面臨强盜時,趙孝、趙禮兄弟争死以保全對方,最終感化强盜,且得到朝廷旌表。將傳統故事中的人物再加以戲劇演繹,兒童觀之,更有親切感和熟悉感。故事雖帶有盲目的愚孝行爲,但神靈感應以及圓滿的故事結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這種不斷强化的“孝”的渲染下,兒童很容易産生共情,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且在生活中加以效仿。《小張屠焚兒救母》中張屠“雖不讀《論》《孟》,多聞孝義章”,他學“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子、孟宗哭竹、王祥臥魚、丁蘭刻木等人的孝行,爲救母親,許下焚兒之願,最終感動神靈,“兒完母愈”(38)佚名輯《古今雜劇》之《古杭新刊小張屠焚兒救母》,元刻本。。張之翰記載了清苑十三歲孝童朱元僧,以父病篤,百療不能愈,輒默刲其股之肉,既烹且紿父況水以進,父隨飲而隨起的事蹟(39)張之翰《西巖集》卷一三《朱孝童詩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04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471頁上。。生於窮鄉委巷的兒童,無教養之資,其忘身及親的行爲,當也是受到孝行故事、戲劇的感化而效仿所致。
社會上通行的“連環畫”式的故事讀本和通俗小説、戲劇等文學藝術形式對兒童價值觀的形成甚至行爲也有影響。
四、 鄉里社會童蒙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和社會對子弟的日常教育不以知識獲得爲主,而偏重於衣食言行各方面規矩的習得,勤儉、孝悌等儒家倫理觀念的灌輸以及生存技藝的培養。
公式(1)中,Y、K、L分别表示创新产品的销售额、研发经费、研发劳动力。我们用创新产品销售额作为产业创新效益的代理变量,该值越大,表明企业新产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越大,创新效益也就越高。α、β分别为研发经费、研发劳动力的弹性系数,A为全要素生产率。参考俞立平等的做法,采用单位时间内某产业创新成果的数量作为产业创新速度的代理变量S。⑦考虑消除异方差的需要,对公式(1)两边同时取对数,整理后得:
这件事在文坛一时传为佳话,至今也为人称赞。一赞茅盾的直言,二赞阳翰笙的雅量。不过在我看来,阳翰笙面对批评的风度尤值得称道。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病》[5]的诊断标准,并经X线、CT线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患者均符合膝关节镜的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患者伴有免疫、风湿、骨肿瘤、骨结核、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等疾病;②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③有膝关节手术史、肢体及沟通障碍的患者。
对照组的每日工作耗时与每周接受治疗人数及注射人数均呈正向线性相关,P<0.01。对相应方程的回归系数b及常数项a进行比较,Excel管理方法较传统管理方法的b值及a值均更小。
家庭對兒童的教育,圍繞着衣食言行等日常生活展開。家訓中關於兒童教育的内容十分豐富,《鄭氏規範》“區畫至詳,防範至密,爲其後人長慮却顧者”至備(41)危素《題鄭氏義門家範後》,《全元文》第48册,鳳凰出版社,2004年,275頁。。下面以此爲例,舉例説明兒童在衣食言行方面須遵守的規矩和事父兄尊長須遵循的禮儀。
在衣食言行規矩方面,《鄭氏規範》規定子孫不得謔浪敗度、免巾徒跣;不得觀非禮之書;不得從事交結,以保助閭里爲名而恣行已意;十二歲以後外出拜師學習,如果晚歸,見燈不許入中門;參祠祭拜不得喧嘩;未冠者不許以字行,不許以第稱,庶幾合於古人責成之意;禁止聽俗樂,玩棋枰、雙陸、詞曲、蟲鳥之類,不得畜養飛鷹獵犬等蠱心惑志、敗家之事。對女童有特别的要求,即年及八歲者,不許隨母到外家,雖至親之家,亦不許往;而且每月兩次,對族中婦女、女童宣講《列女傳》。
從一些名人的紀傳等資料中,也能讀到利用每日拜謁之際訓誡子孫的記載。如世祖中統初年任興元路提舉學校官的王得輿(1219—1292),是在漢中教授傳播理學的重要人物。他不僅得義理之精微,且以踐履躬行爲實務。治家嚴謹,“每旦夙興,詣祠堂拜謁畢,子孫於其所在行晨省之禮。先生問以所習事業,而責其成功,婦女群下皆然,昏定亦如之。正至朔望敘拜如儀,先生必以平昔所歷患難、今日所以爲樂者諭之,且警戒曰:‘惟孝友於兄弟。’又曰:‘孝衰於妻子。’”(18)蒲道源《閒居叢稿》卷二六《西軒王先生行實》,元代珍本文集彙刊本,1970年,968—969頁。饒魯門人陳友沅,踐行理學,“居家條目整整,月朔長幼必序拜,旦必序揖,爲講《小學書》《四書》大義。祠堂旦朔禮尤謹,祭若見所祭者,自承學饒公歸,即行之,五十四年如一日。世篤斂儉,至公尤苦嗜欲,子弟無崇飲侈服,雖幼孺無弛然晏寢者,臧獲無爲欺惰者”。(19)徐明善《芳谷集》卷下《陳直翁墓誌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02册,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1986年,608頁上。被稱爲篤學力行之君子。
以上規定我們大多能從朱熹《童蒙須知》中找到類似條文,也基本上是屠羲英《童子禮》“檢束身心之禮”與“入事父兄、出事師長通行之禮”中包含的内容。可見,自宋歷元到明,兒童禮儀規範的教育内容具有很大的繼承性。這些規矩具體而又嚴格,一旦觸犯就會受到處罰。
2. 孝悌、勤儉等儒家倫理觀念
儒家倫理的中心是孝,對孝道的培植是家庭與社會教化的核心内容。鄉里社會,不管家族還是社會基層組織,都將孝悌教育置於首位。另外,民間社會信奉善惡報應之説,“善惡有報,只争遲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等諺語,對民衆心理及行爲有很强的震懾力和約束力。欲使後世子孫昌盛,現時必須行善積陰德,“然積陰德者,必以孝悌爲第一義”(43)孔齊《至正直記》卷二《宋末叛臣》、卷一《子孫昌盛》,79、15頁。。所以,孝悌又與行善關聯在一起。
2.1 弥补了医院人才培养的先天不足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一名刚毕业的医学生,仅具备初级的知识积累和职业技能,需要不断接受医学实践教育,才能实现个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8]。作为基层妇幼保健的专科医院,长期以来,我院的住院医师招聘到医院就进入了亚专科科室,通科规范化培训难以保障。通科技能是临床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工程。作为基层的专科医院,我院的科室、病种单一,无法独立完成二级学科通科性轮转培训。通过将住院医师外送到综合医院去接受内科、外科的培训,保障了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通科轮转,完成二级学科通科性轮转培训。
《勸農文》以及家訓、鄉約都包含着對孝友行爲的褒獎、對不孝不悌的懲戒。前舉王惲《敦諭百姓文》,教諭百姓常念禮讓孝悌,以美厚風俗;社長對本社中孝友之人要保申官府優恤褒獎;民衆自行結社互助的《龍祠鄉社義約》中,也包含對不孝不悌、非禮過爲者聚衆懲戒條文;兒童接觸到的戲劇、讀物,許多也是以孝悌、忠義爲主旨。王結《善俗要義》專列“敦孝悌”一款,講明何爲孝,何爲悌,更明確告知百姓如何做才是孝悌。“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悌。雖閭閻村野小民,誰不知愛其父母,敬其兄長!然俗薄教廢,其間不能修子弟之職者,亦或有之。父母者,生我乳我,養之成人,教之成材。兄者,與己同胞共乳,分形連氣,先我而生者。果能以此思之,其所以事之者,自當竭盡子弟之職也。事父兄之道,勤力代其勞苦,治生供其奉養,更當和氣柔色,宛轉承順。若家貧,甘旨不充,但衣食粗給,得其歡心,亦不失爲孝悌也。自己如此,子弟效之,亦復能然,則人倫明而家道正矣。人能愛親敬兄,自知尊卑之禮,上下之分,至於狎侮耆老,告訐官吏之事,亦不敢爲,而悖逆亂常,自然無有矣。此五常之先,百行之本,諸君皆當勉力行之也。”“擇交遊”一款,告誡百姓要慎重交遊。平時與善人居,“宜親近善良,避遠凶惡。善良接近,則日聞善言,日見善事,久久習慣,則我亦進於善人矣。凶惡不遠,則興引詞訟,觸冒刑法,小則危其身,大則及其家,是亦陷於凶人矣”(44)王結《善俗要義》,載《中國歷代家訓集成》第2册,1134、1137頁。。這些勸諭貼近百姓生活且具有指導意義,使百姓遷善遠惡,不管家庭富有抑或甘旨不充,子弟都謹遵孝悌之道。
家庭教育中也以孝悌爲主,同時重視向善、積善教誨。如前面提到的陳賡,居家戒子弟“必以孝弟忠信,遇鄉黨無少長必以和而不違於禮”;王得輿警戒子弟“惟孝友於兄弟”。浦江鄭氏家族每在朔望日祭拜後,會集家衆宣讀家規:“凡爲子者必孝其親,爲妻者必敬其夫,爲兄者必愛其弟,爲弟者必恭其兄。毋徇私以妨大義,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縱奢侈以干天刑,毋用婦言以間和氣,毋爲横非以擾門庭,毋耽曲蘖以亂厥性。”要求家衆要謹行孝悌信義,戒驕奢怠惰。另外,每日清晨,令未冠子弟朗誦男女訓誡之辭。男訓云:“人家盛衰,皆繫乎積善與積惡而已。何謂積善?居家則孝悌,處事則仁恕,凡所以濟人者皆是也。何謂積惡?恃己之勢以自强,克人之財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是故能愛子孫者,遺之以善;不愛子孫者,遺之以惡。《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天理昭然,各宜深省。”女訓云:“家之和與不和,皆繫婦人之賢否。何謂賢?事舅姑以孝順,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孫以慈愛。如此之類是也。何謂不賢?淫狎妒忌,恃强淩弱,摇鼓是非,縱意徇私。如此之類是也。天道甚近,福善禍淫,爲婦人者,不可不畏。”(45)鄭大和《鄭氏規範》,鄭强勝註評,12—14頁。訓誡主旨除了孝悌敦睦,還告誡家衆要濟人行善,積善興家。家族的《勸懲簿》月書功過,以爲善善惡惡之戒。
勤與儉都是儒家提倡的美德,是儒家重要的倫理價值。類似《三字經》中“頭懸梁、錐刺股”的勤學故事,以及“惜衣得衣,惜食得食”的諺語,相信每個兒童自幼都能從父母的嘮叨中聽到。元代《勸農文》以及社長的勸諭裏最基本的内容是勤於農桑,父兄勤於農事的行爲對兒童勤於學習、勤於己事是最好的教導。浦江鄭氏要求子弟黎明聞鐘即起,於《夙興簿》上親書其名,然後就所業;子弟在未行冠禮之前,不能任其食肉;未滿二十五歲,除棉衣用絹帛外,餘皆衣布,遇雨皆以麻履,從事三十里内並須徒步(46)鄭大和《鄭氏規範》,鄭强勝註評,100、64、111頁。。要求子弟以儉素自持。社會上流傳的一些有關勤與儉的智慧諺語,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勉勵兒童成人在勤。孔齊告訴世人所謂儉者,即不暴殄天物,不重裘,不兼味,不妄毁傷,不厚於自奉。人生好儉,則處鄉里無貪利之害,居官無賄賂之污(47)孔齊《至正直記》卷二《成人在勤》《美德尚儉》,68、49頁。。類似人生從儉,惜衣惜食的告誡非常多。
兒童孝悌、勤儉等儒家倫理觀念是在家長的言傳身教以及社會環境的薰陶中逐漸形成的。明代姚舜牧對這一過程形容得非常貼切:“蒙養無他法,但日教之孝弟,教之謹信,教之泛愛衆、親仁。看略有餘暇時,又教之學文。不疾不徐,不使一時放過,不令一念走作。保完真純,俾無損壞,則聖功在是矣。是之謂蒙以養正。”(48)姚舜牧《藥言》,《中國歷代家訓集成》第5册,2759頁。
3. 治生觀念與生存技藝的培養
儒家重視經濟治生,反對重利輕義,因而治生與儒家觀念並不矛盾。元代理學家許衡就非常重視治生,嘗言:“爲學者,治生最爲先務。苟生理不足,則於爲學之道有所妨。”(49)耶律有尚《國學事蹟》,《許衡集》卷一三,淮建利、陳朝雲點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327頁。鄉里社會對子弟的教育,也包括其治生觀念及生存技能的培養。
俗言“日進千文,不如一藝防身”,出身儒學世家的孔齊認爲,“藝之大者,莫如讀書而成。才廣識達,則致君澤民,流芳百世;窮則隱學授徒,亦能流芳百世。其次農桑最好,無榮無辱,惟尚勤力耳。其次工,次商,皆可托養身”(50)孔齊《至正直記》卷三《日進千文》,103頁。。對於大多數庶民子弟而言,童蒙階段的教育,既是他們受教育的開始,也是他們受教育的結束。能以讀書獲得功名出仕爲官的畢竟少數,大多數兒童須掌握一門生存技藝,或爲農、爲匠、爲商,或爲醫、爲吏,即“農工商賈,各守其業”(51)王結《善俗要義》,載《中國歷代家訓集成》第2册,1134頁。。社長職責勸農,也有教習社衆農事之責,對“農事未喻者教之,人力不勤者督之”(52)《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農桑·立社》“至元新格”條,923頁。。在元代重視技藝與吏事的社會環境下,不少兒童在小學階段掌握了初步識字和計算技能後,便不再讀書,進入社會學習吏事。一些民家子弟僅十歲已上、十五以下,便到官署充當貼書或寫發之類擔任抄寫文字、案牘工作的見習吏員(53)《元典章》卷一二《吏部六·吏制·司吏》“人吏優暇讀書”“試補司吏”“革去濫設貼書”條,475、480、490頁。。浦江鄭氏子孫若讀書到二十一歲仍無所成就,家長便令其習治家理財;還讓子弟隨掌門户者輪去州邑練達世故,庶無懵暗不諳事機之患(54)鄭大和《鄭氏規範》,鄭强勝註評,108、34頁。。即讓子弟接觸社會事物,增加社會閲歷。
阅读的价值是阅读行为的诸种属性。阅读既具有功利的属性,又具有超功利的属性:既具有正向的属性又具有负向的属性。阅读的价值一方面和读者的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书籍本身的内容有关,是读者主观认识水平和书籍客观品质的有机统一。在培养学生阅读品质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超功利性的作品。即阅读经典,阅读少儿诗词,阅读少儿纯科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培育学生优雅的气质。阅读的价值不仅能够带给读者功利方面的效益,也能够带给读者超功利方面的收获,净化读者的心灵,提高读者的修养,带给读者和社会难以量化的正能量,这些都是阅读的正面价值。
總之,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受家庭和社會規範的約束與訓練,逐漸形成符合儒家規範的價值觀念和行爲習慣。其中,父母的言傳身教,社會耆老、地方官的敦諭教化,以及戲劇等文藝作品的薰陶,都潛移默化地發揮着作用。兒童日常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現爲衣食言行規矩教育、孝悌等儒家倫理觀念和行爲教育、生存技藝教育等。這些教育内容與學生在校的知識教育同樣重要,兩者相輔相成,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共同構成完整的兒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