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品陈列的审美探索与思考

2020-12-02王易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流行色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馆陈列展品

■ 王易博/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图1)位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它是由美国帕金斯威尔设计师事务所(PERKINS+WILL)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设计完成的。该馆以“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和“文明的史诗”为三条主要线路,突出“自然·人·和谐”的主题思想。同时设置了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等十处常设展区及临时厅,集中展现了来自全球的一万多件模型标本和近千件的珍稀物种标本。面对如此庞大的标本数量,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在展陈设计上真正做到了以观众为主体,从多感官、多角度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观赏积极性,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获得愉悦,继而有效传递了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一、展品陈列的风格美

上海自然博物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思想,因而在展陈风格的设计上也围绕于此,尽显自己独特之美。此外,博物馆的展品陈列不单仅是展品如何放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陈列过程中要能更好地突显出自己的展览风格。通过与该主题相关的风格设计,往往可加强观众对该主题内容的把握,进而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传统自然博物馆的展品大多根据达尔文进化理论,将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层次来摆放。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在传统的编排方式上有所突破,主张运用科学技术及多学科体系来展示某个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单元式陈列”。这样的展陈方式可让观众站在不同的审美角度,感受大自然生命的起源、物种的进化与灭绝、人类与其他物种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为保护环境应尽的义务等。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生命长河”展区,其展示空间包括地上二层和一层。它为观众精彩地展示了古往今来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标本以及复原模型,这是一场意义非凡且超越时空的视觉盛宴。观众在二楼展区的挑台栏杆处,几乎能够俯瞰整个“古今生命”的区域场景:巨大的蛇颈龙、蓝鲸、猛犸象,还有老自然博物馆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师氏剑齿象等。如此巨大的动物模型等比例出现在展厅,能让观众瞬间产生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当走入步道,展品基本与观众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观众也由最初的上帝视角慢慢变成了人的视角,视觉感受变得更加全面和立体化了。他们游走在真实的标本和逼真的模型之间,充分感受自然万物的神秘力量,并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由此获得崇高的审美体验。而曾经的自然博物馆老馆,标本被放置在了一个个封闭的展示柜中,观众只能透过厚厚的玻璃去认识和了解它们,很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如今,开放式陈列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中得到了有效利用,缩小了标本和观众在时空上的距离。并将观众全身心地置于再现的生态环境中,使他们能以一种自然人的眼光,从各个不同的观看视角,重新审视动物及其生存环境。这充分调动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展品陈列的形式美

作为一个现代都市的文化馆,展品的陈列设计往往会借助于一些形式美法则,为观众营造独特的视觉感受。尤其是在这种以青少年为主要参观群体的自然博物馆里,如果仅是单纯的展品陈列,并辅之以枯燥乏味的文字说明,实在难以吸引他们的目光,同时也阻碍了科学知识的有效传递。但美的手段是一种极其有效的传播方式,无论之前是否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只要人类与美的载体相遇,就必然会产生火花,这是人类追逐美的本性。因而,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在展陈设计方面,就充分利用了形式美法则作为重要载体。借助如此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对于传递科学知识来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相较于国外孩子而言,我国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时,往往会被繁重的课业负担所拘束,使其难以在吸收书本知识之外再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因而他们的欣赏水平总体来说与国外孩子间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自然博物馆更应肩负起提升我国青少年艺术修养的重大使命。

上海自然博物馆“缤纷生命”展区的《犄角争锋》的展陈设计,是对形式美法则合理利用的完美体现。在它垂直12m高的一整块木纹墙面上,悬挂了35种、62件来自鹿、牛、羊等各类动物的犄角。它们通过直线构成的方法,将不同种类的犄角有秩序地统一在整个展示面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设计者也善于在统一中寻找对比。注重不同犄角间体量大小的区别、排列组合的疏密,以及长短、曲直的变化,在原本庄重稳定的结构中融入了一丝活泼感,呈现出强烈的节奏和律动美。此次,新馆的重新展示,将原本分散陈列在老馆墙面或展示柜中的犄角通过形式美法则,重新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在该展区天顶处还悬挂着一个由500只北美松果由大到小组合而成的塔形吊灯,也显得格外壮观。由此可见,形式美法则是人类长期审美意识的积淀,它合乎人们普遍的审美感受。在这充满美感的展示空间中,通过引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继而有效地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

此外,在“缤纷生命”展区的一幅名为“繁花似锦”的蝶翅画,通过辐射对称这一艺术形式的加工与处理,强烈地吸引着众多观者的目光。设计者将1200只来自世界各地的蝴蝶翅膀进行了组合与拼贴,使它们呈圆形逐渐向外扩展。并在色彩上运用了冷暖对比,将明亮温暖的橙黄色与平静高冷的蓝紫色并置在同一幅画面中,为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扫长时间游览的疲惫感。

三、展品陈列的内容美

作为传播科普知识的主要阵地——自然博物馆,其中的展品扮演着类似教具的角色。传统自然博物馆倾向于用权威的声音讲述“真理”,并建立统一秩序对观众进行“教化”,这样“以物为主”的展陈方式显得十分生硬。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展示规划设计师宋娴、顾洁燕曾说道:“在互联网时代,仅仅强调‘藏品为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诠释科学,挖掘标本背后的故事,从而帮公众引入奇妙未知的领域。”因此,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在进行展品陈列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这一方面的因素,对各个标本间的联系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运用其背景故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信息量,使观众从美的标本中认识到物种的形态特征与生存环境,并通过现代技术让它们“活”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它规避了大百科式的呈现方式,转变为“以人为主”,让观众在无意识间完成相关知识的输入,从而达到了自然博物馆科学教育的功能。

在新馆负二层的主题区中,全面展现了非洲旱季白天的六个场景。其中,设计者选取了非洲最具代表性的动物——非洲大象、狮子、狒狒以及姿态矫健的羚羊等,将其标本错落排列以显示各种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在这里,弱肉强食的自然野性与生命孕育的脉脉温情同时上演。还有定时精彩震撼的多媒体秀,将标本与不断变化的背景画相结合,并辅以逼真的立体声效处理。这一刻,仿佛所有静态的动物都“动”了起来,共同演示了非洲大草原上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动物行为特点。尤其是角马过河时的场景,结合大屏幕演示,真实再现了角马种群随着季节变化在大草原上迁徙的壮丽景象。这样的展陈方式,旨在有意为观众搭建起与主题相关的叙事情境,将非洲的生态环境和动物带进了博物馆中,并配合多媒体演示技术,从而使观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不断被刺激到的感受和想象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获取。

此外,在“生存智慧”展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小景箱和展示柜,像一幅幅生动的连环画,描绘着动物在取食和繁衍两大基本生存能力中所体现的独特行为。与老馆相比,新馆的橱窗展示显得更为讲究。不论是在标本姿态的选择,还是灯光投影的调试上,设计者对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考究。例如,这件《极乐鸟的炫耀》,生动描绘了雄性极乐鸟在求偶时,抖动全身织锦般鲜艳的羽毛,展现出夺目的姿态,以吸引雌鸟。此外,展柜旁还配有一小段纪录片,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引导观众更多地将目光集中于标本自身的审美价值上。

结语

自然博物馆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场所,在其展品的选择还有陈列方式上,应着重展现一种现代美学理念和都市文化品味。在形式上,可以借助于一些抽象的表现手法,来发掘艺术美的真谛;在内容上,可以通过挖掘标本背后的故事,来传递科学美的情感。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在展陈设计上,就充分将其风格、形式和内容美结合起来,以观众为主体,从多感官、多角度调动他们的观赏积极性。并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获取。

猜你喜欢

新馆陈列展品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展品被盗了
深圳科技馆新馆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