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对比中感受“出走”和“回归”

2020-12-02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华俊萍闫利雪

青年心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峨眉山深情矛盾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华俊萍 闫利雪

杜甫和李白,同为唐朝诗坛中重量级的诗人,如何通过一两首诗的学习,带领学生走近这两位大诗人,这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与此同时,让相隔千年的诗作对当今的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诗歌艺术美的熏陶固然是影响之一,那么在思想情感方面呢?这些零零后的孩子又将从中领悟到一些什么呢?对此,我们作了一次有趣的尝试。

一、用矛盾还原法切入文本激趣

教学设计片断:

1. 《峨眉山月歌》与《江南逢李龟年》所描写的分别是哪个季节?

秋、春。

在大多古诗文当中秋季是______,但《峨眉山月歌》中的秋却是______;

在大多数文人墨客笔下春季大都 是_________,但《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春却是__________。

2.造成“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通过诗歌内容的学习,探究其谜团吧!

首先我们抓住了这两首诗共同的矛盾点,即《峨眉山月歌》与《江南逢李龟年》所描写的分别是秋季和春季,但所写秋、春又有悖于寻常意义的秋、春。《峨眉山月歌》中的秋是秋高气爽,清朗明丽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春是萧瑟凄凉而充满惆怅的。接着,老师问:“造成这样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诗歌内容的学习,探究其谜团吧。”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所以,我们认为两位诗人超越常规而展示出来的秋与春,一定是潜藏着作者情感奥秘的。抓住这个关键点作为突破口,把作者欲表达但又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揭示出来,这也正是作者的情感和心灵的密码。找到了矛盾点,关键点,揭示矛盾,达以分析两首诗内容的目的,从而明确了两首诗的大致内容与情感。

二、以语文活动品悟诗歌手法之妙

语文课堂,我们不是在学习文本,我们是通过文本来学习阅读方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信息量,提升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未来生活必需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这点思考,我们在教学环节的第二大板块上,并没有在两位诗人的情感之异上大做文章,而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设计的四个语文活动上,以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手法之妙。

教学设计片断:

1.直接替换:你觉得将“入”与“流”替换成“照”与“涌”好不好呢?说明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引导学生体会到“入”字是动的,有“生命力”“拟人化”,“照”字是静的。“流”字是液体移动的,一般是平缓的液体移动。水波平缓,月影投影在上面才清晰可见,更加灵动。“流”字押韵。通过这样的对比品析,从意象和音韵上体现了诗歌之美,更体会出诗人借此意象表情达意的效果。

2.选择、思考题:“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君”指的是谁呢?

A.友人 B.月亮 C.故乡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借着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拓展到李白的众多诗句,从广度上来打开学生的思维。如可以理解为对友人的深情,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对月亮的深情如从“小时不识月”、“举头望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到最后传闻的“捉月而死”,都足以表现出他对月亮的深情;对故乡的深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总之,思君,也是思月、思故乡,运用拟人、借代的手法,抒发诗人一方面远走他乡的憧憬,一方面又思念家长的深情。

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有比较、有拓展、有开放式的提问,通过引导学生交流、组员再展示,形成思维的碰撞,再进行补充、修正与提升,带领着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活动中徜徉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品析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自然加强。

三、以综合比较彰显诗人创作之异同

两首诗从内容上与情感上的不同,源于两位诗人创作背景之异,人生经历之异等等,教师在小结部分以“解谜”的形式回应了上课之初的“设谜”,分析了两位诗人创作的不同之处。为何不相同的两首诗会放在一起学习呢?我们发现,他们两者其实是有共同点的——“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他们都有过风雨历程,都有过世事磨难,但他们的初心没有改变。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这可能就是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共同点,也是所有伟大诗人的共同点。

从出走到回首,变的是人世沧桑,变的是面容心情,不变的却是他们的本心——豪迈而奔放的内心和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悲悯。从细处来看这份教学设计,诗歌的朗读还需再加强;“诗无达怙”,还可以更多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语文核心价值的落实。

猜你喜欢

峨眉山深情矛盾
绿叶对根的深情
深情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峨眉山月歌
矛盾的我
峨眉山下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峨眉山游记
缸鱼(外一首)